這兩天大概看了下歐洲英國社會結構工人階級和運動,比較感興趣它的形成等等,大概記錄了下,比較冷門,哈哈哈。

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期大概在1760-1830年,也爲“日不落帝國”奠定了基礎。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期。工業革命對人類進步有巨大的推動,有歷史性的意義。

工業革命的基本概念,大多都瞭解是什麼意思。再來看看什麼是階級?怎麼形成的?一般來說,工人階級的特點本質上就是“窮”,受到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與資產階級形成對立。共同利益既得者,這個利益不同於他人,並且還和他人的利益對立。從某種層面來說,就是形成共鳴,共同的利益和敵人。但當利益一致,但意識沒有達到一致,就沒有形成一種共同的關係,也沒有形成整體性的聯繫,或是形成某種政治社會組織等等。也就是說,階級的定義不僅僅是利益一致,也需要心理和意識達成一致。

從階級的形成來看,更通俗來說,就是誰是我們的敵人和朋友,是一個重要問題。知道他們是誰,自己是誰,更像是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哪些是並肩一致,哪些是矛盾對立。工人階級的形成的時間段那應該就是工業革命了。

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人意識到他們是一個利益整體,他們的利益與僱主對立,產生了共同的意識,工人階級便形成了。也可以理解爲階級意識的覺醒是一種階級標誌的形成。在工人階級形成後,不斷的開展與資產階級的鬥爭,爲什麼會開展這種鬥爭呢?這種鬥爭可以更好的改善良好的生活條件,追求更優良工資環境等等

*

在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工人的抗爭並非僅僅關乎工資的提升和工作時間的減少,即“少幹活多掙錢”。但其實不僅僅是改良生活水平條件,更多是非經濟以外的原因。

早期英國受到衝擊的是紡織業,一大批人從原本的手工業的匠人變成了工人,打破了原有的勞作方式。在這之前,手工業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時間自由自在,自己安排,可以想休息幾天就休息,也可以帶動全家人都做,完成後可以跟進貨商講價錢,慢慢獲利的擴大手工生產規模,搖身一變成老闆等等。相對來說有更多的自主性,也很有尊嚴體面,但隨着機器大批量取代人工,原本自由自在的手工匠淪爲了流水線工人,自主和尊嚴就間接喪失了。變成了工廠流水線上一顆顆運作的螺絲釘,還要面臨被監督管理,慢作被落後的狀態,在工廠只有標準效率,沒有創造手藝。機器成了主人,更多是被馴化服從制度管理等等。

所以這裏矛盾就產生了,就開始了手工匠與僱主之間的階級鬥爭。他們不僅只想服從,更多需要創造自由等等。

*

以前的手工業生產基本上是帶動家庭爲單位一起運作的,自從轉化爲工業化後,對家庭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響,工人每天工作14h,使得成員過着不同的生活。

在原有的手工業生產中,一家人生活比較幸福,各司其職,一般以男人爲主,女人料理家務,男人是勞動主力,小孩子們做力所能力的細活。無論多麼艱苦困難,但是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喫飯,這也是很幸福的,因爲心都在一起。家庭觀念還是比較重的。

在當代英國家庭式觀念中,如果男人外出或外出外地工作,家庭也會隨之在一起。因爲在英國人眼中,家庭是一個整體,要在一起。和中國似乎不同,更多能接受爲了生存忍受分離。在和接觸的其他文化也不同,有些國家的人有時也不願意爲了更高的勞動佣金拋棄家庭去到外地,相對更注重融洽,想方設法的找節日慶祝,如果細看法律,一年一半的節假日都是符合法律標準的。哈哈哈,題外話。

但隨着工業化的發展,成年人去工廠,小孩去當學徒或童工,也引發了一些安全問題,小孩也沒時間接受教育。早期的英國紡織業,監工也有虐待行爲,讓童工沒日沒夜的工作,剝削毆打勞動力。但也有比較極端的說法,更多的是小孩自己的父母虐待,爲了生存和更高效的勞作等原因。當時也出現抵制童工的情況,因爲童工成本更低,使得成年男子的工作被搶走,男人被女人和女兒養活,使失業的男人受到了屈辱。

從這裏可以看出,工業革命後,改變了大多數的家庭生活,所以鬥爭的主要目的不僅僅是爲了經濟福利目的,更多的是希望恢復和奪回家庭的支配權。在階級形成後,工人也有了一致的鬥爭目的,當然不會再聽從資產階級的指揮,不僅僅要在利益上達成一致,也要在意識上形成統一,要有思想批判的武器,大家都知道,比較著名的就是馬克思主義。

*

在當時,一個家庭收入越少,用於購買生存的食物支出的比重也就越大。當糧食供貨不足,就會出現糧食價格上漲的情況,可能會引起騷動,人們把因爲糧食引發抗議行爲,稱爲糧食騷動。也有不同的騷動,比如反圈,徵兵,宗教等騷動,但因爲糧食發生的騷動佔三分之二。

一些經濟學家,把糧食騷動定義爲,戰爭以及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的。但其實有更多的是人在特定時期的動機和行爲的複雜性,比如哄擡食品和必需品的價格,牟取暴利,缺斤少兩等等,被定義爲不道德的。

爲了制約,當時出現了一種道德經濟學平民文化,“家長制”,什麼意思呢?就是家裏最窮和受欺負的孩子要出頭表態,窮人少糧要喫飯,但商人不能牟利囤積擡高價格。如果商人反其道而行之,那麼底層民衆就會合理反抗,因爲在底層民衆看來這種行爲違反了“家長制”,違反公認道德。

糧食騷動,是一種被民衆激發的結果,爲了捍衛生存信念和習慣自發而行的。雖然沒有得到當局支持認可,但它獲得官方家長制傳統獲得支持,民衆使用這種道德經濟學思想文化武器將對抗資本霸權的抗爭合法化,並且形成了一種“文化方式”,藉助當局取得了勝利。在後期爲維護自己的權益也開展過多次有組織性的非法活動和準暴動等,爲工人階級意識形成奠定了基礎。

*

馬克思主義也許可以更好的理解,以階級和階級鬥爭爲主的發展形成等,偏重於統治階級和精英羣體,揭露工人登上歷史舞臺的重要歷史作用,但卻很少論述工人階級的形成。

工業革命時期不僅僅是技術和經濟的變革,也是社會結構和人們對自己角色認識的重要轉變時期。工人意識不只是做工的人,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有共同利益和共同敵人的羣體。這種意識的覺醒不僅是爲了改善生活條件,更是爲了爭取尊嚴和公正。

工業革命時期工人艱苦生活和鬥爭,也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角色和覺醒的意識形態變化。從封建制度向現代化轉變,工人階級在社會變革中扮演重要角色。階級的形成和鬥爭不僅是歷史事件,它深刻影響了社會結構和階級關係的理解,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一環。

#美国6月非农数据高于预期 #德国政府转移比特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