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幾個大廠的朋友聊了下收入問題。

大城市的普通人通過努力,比方說考公、考師、進大公司,年賺20萬不算很難的事,也不需要多大的才華,不過天花板大概是40-50萬,絕大部分人超越不了。但對大廠員工來說,40-50萬級別就算是個起點,努力工作的話30歲左右就能實現,然後還有上升空間,做到100萬檔的不少,優秀或者機遇好的還能上升到200萬檔,再往上就不是打工人了,江湖上都得喊一聲【總】。

金融機構這兩年在降薪,大廠倒是沒有。不過員工收入分現金和期權兩部分,現金收入變化不大,股票跌成狗所以期權這塊幾乎相當於沒有。基層員工可能影響還不太大,但中層及以上期權比例大,有可能收入腰斬。比方說原來能賺兩三百萬的,現在還剩一百多萬;原來有一百的,現在可能也要八折,最終實際體現了降薪的效果。不同大廠的情況不一樣,最舒服的華爲沒上市就沒影響,收入可能還上漲了;大鵝這樣股價比較堅挺的受影響就小些,阿里股價撲街影響就大,所以公司玩命回購其實也不光是在安撫資本市場,也是在安撫員工。

對平時生活基本沒有影響,畢竟仍是普通人收入的天花板,這也說明進大廠依然是普通人就業最好的選擇之一。奢侈行爲,比方說送娃讀國際學校、留學、喫高檔館子、給老婆買包包之類都屬於削減之列。心理上衝擊很大,不覺得自己還能收入增加,也經常焦慮被優化怎麼辦。但在房子這件事上很有趣。

之前在高位接盤的比較痛苦,房價普降30%,按揭還必須還。但沒在高位接盤的就很舒服,因爲房價跌的比工資多,買房反而變容易了。

比方說你原來收入100萬的,現在少了20萬,但這是稅前,由於個稅頂格是45%,拿到手只少10萬多一點。而一套1000萬的房子,那是實實在在跌掉300萬以上,買房焦慮完全沒有了。目前中概互聯在反彈中,如果能回到一個相對合理的位置,那大廠員工的收入也會有一個反彈,雖然可能還回不到高位,但綜合房價來看,會驚奇發現購買力反而增強了。

其實對其他各行各業也差不多。房價下降這件事在一開始會極度壓制消費,因爲整個社會都感覺自己變窮了,不敢再花錢。

但只要能蹲到一個微小的行業復甦,收入有一個微小的反彈,大家就會發現原來現金流反而比高房價時代更好,可能消費就復甦了。

問題就是不知道何時才能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