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傳的小作文LPR紋絲不動,說人話就是沒降息。給出的解釋大概是,降息、降準、存量按揭定向降息都會有的,但你們要等等;因爲銀行很苦,平均息差大概只有1.5%左右,如果立馬降息的話息差會進一步降低,還會引發存款搬家之類,balabalabala...

我先從技術上解釋下這個問題。

所謂息差就是貸款和存款之間的利息差,所有金融機構基本都靠這個賺錢,本質來看就是銀行的毛利,然後扣除各項經營成本、稅收、壞賬以後就是淨利。全球不同地方息差不一樣,大部分國家的平均息差在2%以上,我國目前是1.5%左右,的確是低於平均水平。

息差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活期存款和貸款利率之差,活期那個利率基本就等於沒有,所以一旦降息,這部分息差妥妥就是下降。二是定期存款和貸款利率之差,這部分理論上來說是同步的,但降息時可能會有人取出存款去買理財產品、保險等其他金融產品,也有人會去買股票,會導致銀行用來賺錢的本金減少。所以降息對銀行是利空、加息是利好,通常來說降息週期銀行股會跌,加息週期會漲。

息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個東西,在通脹型社會大家都喜歡借錢,利息高點也無所謂,所以息差通常高於2%;但反過來的話,大家都喜歡存錢不喜歡借錢,息差就會很低,比方說日本最低的時候就到過0.5%。由於全球絕大部分地區都是通脹型的,所以其息差高於2%很合理;我們目前製造能力遠大於消費能力,所以息差低於2%也很合理。

按照我善意的理解,可能存量按揭降息的確在進行中,這件事給銀行的壓力太大了,所以反而會延遲正常的降息步驟。類似於打人一巴掌,就得先給顆糖喫。

從各方面準備來看,其實也很充分。比方說8月底你們都知道的,保險產品的預定收益率都從3%降到2.5%,明擺着意味着全社會的利率水平都要普降0.5%左右。往好裏想,降息的路徑已經非常清楚了,早降遲降都會降。但這裏有個點就是,隨着息差的減少,金融業就不再是一個高富帥行業,而會變成苦逼行業。

這個很好理解,以前你賺錢多當然是高富帥,未來賺的少當然就苦逼。

在美國金融業一直是高富帥,因爲華爾街的確能賺;但在日本和歐洲其實一般般。給你們舉個例子,日本金融行業大學生入職起薪平均大約就是20萬日元,摺合1萬人民幣左右,和下車間的待遇是差不多的,這就是長期低息差的結果。一直到去年開始日本股市開始漲,今年纔開始漲薪,大概漲到26萬左右,也就是1.3萬人民幣左右。這工資水平我都覺得寒酸,這還是老牌發達國家的金融行業水平麼?

囉裏囉嗦寫了一大堆,其實我最關心的還是到底啥時候降息啊。好不容易現在看到點翻身的希望,能不能拉兄弟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