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有個男孩名叫喬納。他聰明伶俐,但身體上有個小缺陷讓他不自信:他的右腳天生沒有小指頭。喬納害怕別人會因此取笑他,於是不得不採取各種措施來掩飾。比如游泳課上,他不敢下水;夏天時,他不敢穿涼鞋。但如何才能讓這些行爲看起來自然呢?

喬納開始編織各種小謊言。比如說他今天感冒了,所以不能去游泳。或者他家裏的貓咬壞了他的涼鞋,所以他只能穿運動鞋。

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謊言逐漸成了喬納生活的一部分。有時候他會爲了一點小事情撒謊,而不僅僅是關於他的腳趾。漸漸地,只要撒謊能讓喬納的形象稍微好一些,他就會撒謊。

你猜喬納長大後會成爲什麼樣的人呢?

謊言或許能在短期內帶來些許好處,但長遠來看,它們總會帶來後果。別人最終會發現你不可信任,你也無法建立持久的合作關係。這就是爲什麼大多數人不會撒謊 —— 尤其是不會在重要場合上撒謊。也正因如此,我們常常默認別人說的是真話。

有些人或許會依賴謊言暫時獲取利益。比如有位美國社會活動家聲稱自己有黑人血統,實際上完全沒有。還有些創業者誇大其公司擁有能檢測癌症的血液技術,而事實上這種技術並不存在。還有國會議員僞造學歷和工作經歷,科學家捏造數據等等,這些人最終都會被戳穿。

這些敢於撒大謊的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從小就開始習慣撒謊。

撒謊,是一個逐漸升級的過程。

當一個人出於個人利益而說謊時,他的大腦中的杏仁核會變得非常活躍,而杏仁核是負責產生負面情緒的部分。這意味着,撒謊時人們會經歷強烈的內心衝突和負面情感。更深入的研究顯示,謊言的規模越大,產生的負面情緒也越強烈。

這就解釋了爲什麼大多數人不喜歡撒謊。誠實正直是普世價值,無論文化背景如何,人們都傾向於成爲誠實的人。行爲的主要約束力量來自情感和道德感,而不是單純的理性推斷。實驗還表明,如果向人們提供能夠減少情感反應的藥物,他們撒謊的可能性會增加。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大腦對撒謊的情感反應會逐漸適應和習慣化。

在一個經典的實驗中,兩個人被要求組成一個合作團隊。當其中一個人爲了自己的利益撒謊時,雖然他個人能獲利,但卻會給他的團隊成員帶來損失。結果顯示,一些被試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逐漸開始撒謊。

實驗初期,撒謊者可能會感到內心矛盾,他們的謊言較小,獲利也不多,但他們的杏仁核會有強烈反應。然而,隨着實驗的進行,這些情感反應逐漸減弱,他們的謊言規模也逐步增大。最終,一些參與者甚至可以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撒謊並獲得較大的利益。

在短時間內,這些人從最初的內心矛盾到逐漸習慣於撒謊,形成了所謂的“無形的厚黑”。這也解釋了爲什麼一些本來善良的人最終可能變得不擇手段,不擇手段的行爲變得司空見慣。

研究還進行了幾項對比實驗,結果顯示:

  • 如果撒謊不會帶來任何經濟利益,大多數人不會撒謊;

  • 如果謊言是爲了他人利益而不是自己,某些人可能會撒謊,但不會升級謊言的規模;

  • 如果謊言對雙方都有好處,謊言可能會逐漸升級,但升級速度較慢。

簡而言之,人們只有在謀求個人利益的情況下,情感抑制撒謊的機制纔會因習慣化而失效,從而導致謊言規模的擴大。這反映了“利慾薰心”的科學原理。

謊言的升級是可以被觀察到的。

特被認爲是一個經常說謊的人。在競選總統期間,他以虛假言論獲取關注。儘管許多謊言被揭穿,但揭露本身也爲他帶來了更多的關注。當成爲總統後,有人對他進行了統計:

  • 在擔任總統的頭一百天內,平均每天發表5條虛假言論;

  • 幾個月後,這一數字增加到每天9條;

  • 到任期結束前,他每天的虛假言論達到了驚人的19條!

另一個例子是澳大利亞的Belle G.,一個自稱患有癌症並通過健康飲食治癒自己的名人。事後發現,她從未患過癌症,她的謊言和習慣化的趨勢贏得了公衆關注和支持。

在書中設想了一個思想實驗。假設你是Belle G.的專欄編輯,她提出了一系列沒有科學依據的健康建議。一開始,你可能會質疑她的論據,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前幾次謊言的習慣化,你可能會越來越傾向於發佈這些文章。

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有時人們爲了追求個人利益或引起注意而說謊,逐漸習慣於編造不實信息。

除了謊言,還有一種類似的習慣化過程,即對冒險的習慣化。

想象一下,你旅行途中經過一座橋,橋下有一個看起來很吸引人的水池。你心裏想要從橋上跳入水中,但因爲高度而感到害怕。第一次跳水時,你可能會感到緊張,但沒事後感到欣喜。隨着時間的推移,你可能會變得越來越不怕,甚至嘗試更大的動作。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那座橋實際上並不安全,以前發生過多起事故。

我們對危險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情感反應。當恐懼感減少時,我們可能會低估真實的風險。這導致了人們在面對潛在危險時不再採取適當的防範措施,這就是所謂的習慣化風險感知。

在一個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參與賭博遊戲,但他們無法立即知道每輪的結果。實驗顯示,隨着遊戲的進行,參與者的賭注趨向增加。儘管他們無法預測結果,但他們的冒險行爲增加了,因爲他們逐漸習慣於風險。

沙羅特和桑斯坦提到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即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在2016年“脫歐”公投中的決策。卡梅倫希望英國留在歐盟,但決定舉行公投。如果公投結果是留在歐盟,他的政治聲望將得到進一步增強。然而,公投結果卻是脫歐,這導致了卡梅倫政治生涯的終結。

卡梅倫的決策是一種賭博,也反映了他對冒險的習慣化。類似地,許多人在生活中會習慣於冒險,儘管這可能帶來不可預測的後果。

冒險行爲的習慣化還表現爲對舊風險的不敏感和對新風險的過度敏感。

例如,十年前,轉基因食品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因爲它被認爲是一種新的風險。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和人們對轉基因技術的逐漸習慣,公衆的反對情緒逐漸減弱。

研究發現,在建築工地和工廠車間等環境中,大多數事故並非發生在項目初期,而是在項目進行的後期階段。這是因爲隨着時間的推移,工人們對風險逐漸習以爲常,他們的恐懼感減弱,因此他們採取的安全措施也逐漸減少。例如,在鋸木廠,手指被鋸斷的事故通常發生在老工人身上,而不是年輕工人。

這些實例反映了習慣化對人們行爲的深遠影響。正如俗話所說,“淹死的都是會水的”,習慣化風險感知和冒險行爲使人們對潛在危險的認知變得遲鈍。

因此,那些仍然爲撒謊而感到羞恥,或在賭博時不敢冒險的人們,實際上是幸運的。他們還沒有陷入習慣化行爲的陷阱。然而,習慣化是人類行爲的常態。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保持我們的純真和道德觀念呢?

最佳的方法是絕對不要開始。不要去分析賭博的勝率,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賭。不要去權衡說謊帶來的短期利益是否值得長期被揭穿的風險。記住,一段真誠的關係是不會說謊的,除非一開始就是有其他的目的,當你發現你身邊的朋友爲了一點利益跟你說謊的時候,最好就是識別風險及時止損。時代在變,人性使然,最大的風險就是低估和疏忽對人性的風險。說謊背後的形成原因背景你不得以而知。就像思路清晰和理性的人,並不會長久深陷入所謂的撈渣套路。當別人對你使用這樣的說謊套路時,不要內耗太糾結,物以類聚週而復始,會有更深的說謊套路迴應。

這也解釋了爲什麼我們需要將安全規範絕對化。爲什麼工地上一定要戴安全帽?爲什麼騎摩托車一定要戴頭盔?這些措施的背後,是爲了預防潛在的危險,避免人們由於習慣化而忽視真實的風險。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要警惕習慣化行爲的潛在影響,謊言並不會帶來真正的好處。習慣化行爲對我們的影響深遠且多方面。從撒謊到冒險,習慣化不僅改變了我們對風險和道德的感知,還可能導致行爲的逐步升級和對新風險的麻木。習慣化的行爲不僅在個體層面產生影響,也帶來潛在負面影響。

#美国PCE数据将公布 #币安合约锦标赛 #币安上线Z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