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教育再重要,也不能讓孩子受委屈,

這一觀點最近有了新的解釋。

高考剛結束,學子們終於可以放鬆,

有的人夜以繼日地打遊戲,

有的和朋友們去唱K。

但還有人學會了怎麼“花錢”。

小紅書上有一條熱門帖子:

“高考後兩天,花光了我媽三個月工資。”

博主的媽媽爲了獎勵她,

給了她2萬塊,差不多是三個月的工資。

博主動作迅速,

立刻給自己弄了一整套蘋果產品,

還買了一堆化妝品和護膚品,

算下來,2萬塊錢就剩下35元。

賺錢辛苦,

但花錢只是一瞬間的事。

類似的帖子還有很多,

都是高考結束後的事。

孩子們想要花大錢買這買那,真是讓人頭疼。

比如重慶的楊女士,之前答應兒子高考後購買電腦和手機,誰知道這小子非要最新款,加起來得1.62萬,他說同學們都用最新的,自己可不想掉價。

另一邊廂,譚先生的女兒也是,高考完列個清單,從手機、電腦到旅遊,一共要花4萬多。譚先生雖然只是普通上班族,壓力山大,但也不想讓孩子不高興。最後砍了些東西,還是砸了2.5萬,就爲讓女兒開心。

還有一位網友剛高考完,家裏只答應給2000元買手機,結果她看中了6000元的手機。被拒後,她在網上大吐苦水,說如果你養不起就別生孩子,別把自己的無能爲力轉嫁到孩子身上。

高考結束後,小米的實體店裏擠滿了學生和家長。這股“後高考經濟”的熱潮不僅推動了消費,還觸動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經。有些家庭因爲孩子的要求而感到壓力山大。比如有的孩子一考完試就要求兩三萬的零花錢,不給就對家裏人不滿。這讓很多家長頭疼不已。

在這樣的帖子下,只要有人說父母也不容易,就會引來一大堆典型的評論,像“沒錢就別生孩子”或是“孩子不是來世間受苦的”。這些評論大多來自學生。這種情況讓人感到很無奈。

不就是結束了一個高考嗎,怎麼搞得好像要登天一樣?很多父母一輩子都沒機會出去旅遊,但現在卻得爲孩子昂貴的旅行費用買單;有的家長自己用着舊手機,卻得給孩子買最新款的手機。如果說家裏有錢也就罷了,但很多家庭的經濟條件其實並不允許這樣的開銷。

孩子們有時候會想要很多東西,但家裏的經濟條件真的跟不上,不給買就生氣,還發到網上讓人說我們這些爸媽不好。

想想我那會兒高考完,成績還沒出來呢,心裏沒底,那時候連大聲說話都不敢,更別說向父母要這要那的。我甚至打算暑假去打工幫家裏省點錢。

其實,高考後並不意味着花錢的日子結束,還得上大學四年,費用可不小,對我們這種普通家庭來說,真的是一筆大開銷。

看那些圖片,明明家裏沒那麼多錢,爲啥孩子們還能眼都不眨地要這要那?說到底,現在社會上有很多“窮人家的富二代”。啥意思呢?就是家境一般或者不太好的父母,孩子卻過得跟有錢人家的孩子似的。有些父母哪怕自己喫苦頭、穿得差,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窮孩子被寵成富二代,這讓他們覺得爸媽的辛苦付出就是應該的,對錢也沒啥感覺了。他們只知道錢好使,卻不知道掙那點兒錢有多苦。

有個經濟學家楊長江提到過,很多中國小孩兒根本不懂錢是咋回事,他們就覺得錢跟個玩具似的,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完全不考慮背後得有多少勞動。這種情況,咱們就叫它“貧家嬌兒”吧。

有些家長,自個兒省喫儉用的,就想給孩子最好的。心裏可能覺得:我小時候喫過的苦,孩子不能再吃了;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們家孩子也得有。甚至有的家長爲了孩子的教育能做出極端的事,比如央廣網報的那篇新聞,說青海的一個農民賣血供兒子上大學。

但這孩子呢?平時不聯繫家裏,一打電話就是要錢。

爸媽的信,就像他們賣血的賬單:

“買衣服花了200,修這修那又花了500。”

“體育不及格,得給老師送點啥。”

“每月生活費3000,別少給了啊”

“偷偷用走廊電,被學校罰了三千,快湊錢!”

但其實,這些錢他都在學校裏亂花,

穿得挺帥,到處顯擺他爸是搞工程的。

拿着爸媽辛苦掙的錢,

不是去旅遊,就是大喫大喝,

連女朋友生日都要爸媽出錢。

爸媽好幾年都沒買過新衣服了,

就怕他在學校過得不好,

甚至賣血也要給他錢。

結果呢,這哥們兒大學都畢業不了,

一個本該爲家庭爭光的孩子,

變成了個只會說不會做的廢材。

很多父母其實家裏條件一般,

但還是拼了老命給了孩子最好的,

只是希望孩子能有所作爲,

但結局往往讓人失望。

有些父母因爲自己小時候過得太苦,就想着要給孩子最好的,結果弄得孩子啥苦都吃不了。現在的情況很奇怪,窮孩子越來越嬌氣,富孩子反而能喫苦。

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特別讓人印象深刻。他上了個好大學,暑假也不閒着。每天早上六點半起牀鍛鍊,然後坐公交到處跑家教賺錢。晚上還去小區跳蚤市場賣東西,生意還不錯。他自己弄攤子,挺開心的樣子。

這孩子學習也很厲害,成績好得很。如果不是認識他爸,根本看不出來他家條件那麼好,住着大別墅呢。

他家挺有錢的,但家裏人總是挺擔心未來,所以老爸特別注重培養他的各項技能。

不只是他們這樣,我發現不少有錢人家都這麼幹,比如那個玻璃業的大亨曹德旺,他兒子曹暉十幾歲就開始在工廠裏幹活了,從打掃開始,慢慢到技術操作。

還有霍啓剛和郭晶晶,孩子才五歲就帶去田裏幹活,在太陽底下種田。

體操明星田亮的女兒森碟爲了打網球,腳上磨出了繭子,關節也變形了。

我們常以爲富人家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實際上這些家庭的孩子不僅喫苦能力強,情商和調動資源的能力也非常強,這讓他們在某些方面遠超其他家庭的孩子,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麼來的。

咱們要是碰到這種情況,該咋整呢?

得直接跟孩子說明家裏的情況。之前《奇葩說》上有個辯題:“父母應不應該告訴孩子家裏沒錢?”我挺贊同傅首爾的看法:得讓孩子知道咱們家經濟條件一般,這樣他們纔會懂得節制,不至於被各種想要的東西牽着鼻子走。

窮不是啥大問題,問題是在孩子面前假裝一切都好,這可不行。其實,開誠佈公地講,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信任了,也會更理解爸媽的處境。

知乎上有位作者@有夢想的小鹹魚就分享了他的經歷。他媽媽每個月領了工資後,都會把各項開銷寫下來,比如買菜花了多少錢,水電費多少……如果月底還有剩的,可能會給他一點零花錢;如果沒有,就會直說這個月沒多餘的錢了。有時候他特別想買個什麼東西,他媽媽就會拿出那張單子來算一算看能不能買。

要是能從其他項目裏擠出點錢來,我們就買;否則就不買了。隨着時間的推移,媽媽的收入增加了,她從未對我隱瞞過什麼,給我的零花錢也變多了。

雖然有時候會羨慕同學擁有各種好喫的和好玩的,但我從不過分要求什麼,也不會去和別人比。我知道我媽媽工作很辛苦,家裏每個月的開銷和存款我都很清楚。

他們把我當作家裏的一份子,讓我參與家庭的日常事務中,而不是單純地供養我。我覺得這種教育方式真的挺好。

然後啊,我們得放下對孩子的那種補償心理。我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孩子說,“我要是出國,爸媽得給我出錢;我要結婚,爸媽得給我準備彩禮和婚房;我要有孩子了,爸媽不幫忙帶的話,我就不給他們養老。”這種想法其實就是因爲父母長期以來對他們的虧欠感造成的,讓孩子習慣了向父母索取。時間一長,如果哪天父母滿足不了他們,他們就會心生怨氣。

父母和孩子,其實沒有欠誰的。就像紀伯倫的詩裏說的,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他們是生命的延續。我們只是因爲他們的存在,纔有了做父母的身份。所以,我們應該感激他們,而不是束縛他們。

作爲父母,我們要明白,我們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他們的未來需要自己去創造。在他們小的時候,我們要保護他們,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幫助他們。這就是我們作爲父母的責任。

孩子們想過上好日子,這個願望很正常。但這需要他們自己去努力,而不是依賴我們。我們不能讓他們覺得,只要依靠我們,就可以過上舒服的生活。

#美国5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年率增幅创2021年3月以来新低 #MiCA #币安合约锦标赛 #Mt.Gox将启动偿还计划 #VanEck提交首个Solana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