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机科学的世界里,天才往往伴随着争议。王垠,这位被誉为“世界计算机领域不可多得的天才”,便是如此。他在博士生期间三次从顶尖大学退学,进入职场后先后获得谷歌和微软的入职机会,却因言辞激烈的公开批评遭到微软的全球封杀。20年前的早期中国互联网时代,关于他的争议不断。那么,这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天才,如今又身处何方?

 

一、天才少年

1979年,王垠出生于四川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皆为中学教师,从小对他的教育投入巨大。王垠从幼年起便展现出超凡的智力和天赋,是名副其实的天才儿童。小学时期,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家长和同学们对他的表现赞不绝口。然而,王垠并未因此骄傲自满,反而更加专注于学业,成为“聪明好学”的代名词。

 

进入高中后,王垠的学术能力更是突飞猛进,许多对同龄人而言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在他眼中轻而易举。清华大学成为他心中的理想学府,1997年,高考结束,18岁的王垠信心满满地填报了志愿,只填了清华大学。然而,仅以2分之差,王垠与梦想的清华失之交臂。这次失利对他来说是一次重创,但四川大学当年放宽录取政策,给予滑档高分学生一次机会,最终王垠得以进入四川大学,避免了复读的尴尬。

 

二、大学与计算机的狂热

进入四川大学后,王垠在计算机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成为同学们钦佩的对象。然而,高考失利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心头。大学生活相对自由,王垠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尤其对Linux系统的研究投入了大量时间。面对专业性难题时,老师们往往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王垠开始意识到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内心燃起了更高的学术追求。

 

他决心不随波逐流,立志进入更高的学府,接触更优秀的导师,实现专业上的突破。为了这一目标,王垠在本科期间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计算机研究中,常常整夜不眠,沉浸在代码与算法的世界里。尽管经常缺课,但他在期末考试中依旧保持了门门9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成为学术与实践双优的典范。

 

三、三次从顶尖大学退学

大三那年,王垠渴望通过直博的途径进入清华大学深造。他通过关系找到清华的教授,表达了自己的志愿。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教授们认为他痴心妄想,毕竟当时的四川大学在国内还不够顶尖,直博名额有限。尽管如此,王垠并未气馁,继续寻找机会,最终通过一位教授的推荐,获得了清华大学的面试机会。

 

在面试中,王垠展示了自己本科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卓越的学术成绩,毫无疑问,他成功获得了清华大学的硕博连读邀请。怀着激动的心情,王垠踏入了清华的校园。然而,现实很快击碎了他的梦想。清华的教学方式与四川大学几无二致,缺乏创新和自由的学习氛围。博士生的严格考核制度,让他倍感压力,而写论文的过程更是让他厌倦,觉得浪费时间。

 

不久后,王垠决定退学,转而追求更符合自己理想的学术道路。他报读了新东方的培训班,系统学习GRE和TOEFL,经过一年的努力,考入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然而,入学两年后,康奈尔大学的课程安排和研究环境并未满足他对科技领域深入研究的渴望。他公开批评美国高等教育制度,指责研究生充当免费的劳动力,作业和考试压力巨大,无法专注科研。最终,王垠再次选择退学,转入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攻读博士,并担任助教。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与王垠作对。在印第安纳大学,他再次感受到学术环境的不适,最终毅然决定第三次退学,并发表了《对博士生涯说永别》的文章,详细记录了自己从清华到印第安纳大学的心路历程。这一系列退学事件让他成为学术界的异类,但也凸显了他对自由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四、职场风云与微软封杀

尽管未取得博士学位,王垠凭借出色的编程能力在2012年获得了谷歌的实习机会。在谷歌期间,他参与了大规模检索和分析内部项目代码,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才华。然而,与项目负责人的一次激烈争执,使得王垠得罪了高层。尽管他的工作表现出色,但心高气傲的性格让他无法与团队和谐相处,最终选择辞职,转投微软。

 

在微软,王垠的才华再次得到认可,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与公司理念产生冲突。离职前,他在网络上发表长文痛骂微软,甚至预测其灭亡。微软作为全球巨头,自然无法容忍这样的言论,迅速做出回应,宣布全球封杀王垠,不允许其加入微软及旗下任何子公司。这一举动彻底切断了王垠在主流科技公司的职业道路。

 

五、被封杀后的隐退与新愿景

自从被微软封杀后,王垠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他关闭了曾经发布批判内容的社交账号,网路上的消息变得稀少。关于他如今的生活,外界知之甚少。据传,王垠创办了一个简单的网站,分享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并公布了一个大胆的事业计划——建设一个世界级的教育机构。

 

这个教育乌托邦旨在为像他一样充满好奇心的青年提供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然而,这一愿景实现的道路充满挑战,需要巨大的资源和支持,但王垠的理想主义和执着精神让人们对他的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