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因爲比特幣實現無縫跨境支付的突破性能力而全面接受它時,以太坊卻通過引入智能合約顛覆了加密貨幣行業。將 Move 系的高性能架構與 EVM 系的流動性和用戶羣打通,未嘗不是一個融合技術敘事和生態邏輯的完美爆點。

想象一下,如果任意一個Solidity開發者,都可以直接在Move上近乎0門檻構建、遷移更安全高效的DApp ,是不是會非常酷。

2019年,攪動整個科技行業又迅速凋零的Libra可能做夢也不會想到,在自己折戟沉沙之後,Aptos、Sui、Linera、Movement會相繼接過衣鉢,反而把Move系新公鏈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然而,這一創新也帶來了對網絡需求的增加,導致了多年來的可擴展性挑戰。 這引發了各種L1和L2解決方案的出現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如果存在一個框架,不僅可以解決可擴展性問題,還可以統一這些不同的區塊鏈,推出MOVE,將MOVE編程語言帶入不同生態系統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MOVE語言起源於Facebook團隊在開發Diem區塊鏈時。在監管打擊之後,該團隊分裂爲Aptos和SUI,這是第一個基於Move的區塊鏈。

從公鏈角度看的話,Move語言稱得上是專爲數字資產而生——與Solidity等區塊鏈編程語言相比,Move在覈心邏輯上就專門突出了“資產安全性”和“原生高性能”這兩個關鍵詞。

一方面,它以Rust爲基礎,被設計爲一種面向對象的語言,用於編寫具有安全資源管理的智能合約,着重強化了數字資產的地位,使得開發者能夠更靈活、安全地在鏈上定義和管理數字資產;

另一方面,基於Move語言的源代碼Move IR可以使得Move系公鏈的TPS 往往能達到上萬甚至10萬級別,大幅高於EVM系公鏈的性能;

簡言之,基於Move搭建的區塊鏈網絡,天然具備優於Solidity系公鏈的安全性和高性能優勢,這也爲新開發人員構建鏈上應用程序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切入點。

不過對公鏈來說,技術敘事往往不是競爭的主戰場,能否吸引足夠的用戶和資金入場纔是公鏈角逐的關鍵,這也是近些年來鮮少有人提及“以太坊殺手”的核心原因——相比以太坊層出不窮的應用層創新,絕大部分新公鏈飽受“鬼城效應”詬病,大多數網絡的用戶和流動性都十分慘淡。

也正因如此,Movement @movementlabsxyz 選擇另闢蹊徑,致力於將Move系智能合約的安全性和高性能優勢,與EVM系的流動性和用戶羣優勢打通,即藉助“將Move引入以太坊”的思路來把二者的各自優勢進行結合。

譬如 Movement 旗下的M1和M2公鏈架構,就既天然具備高效交易處理的優勢,同時又特別集成了以太坊虛擬機,允許開發者無需編寫Move代碼,即可在M2上啓動並引入EVM繫上成熟的DApp。

也就是說Movement可自動將Solidity腳本轉換爲Move可以理解的操作碼,使得Move能獲得與以太坊及其它EVM網絡的互操作性。

所以與其說Movement是將Move引入EVM生態,倒不如說是在將EVM的資金和用戶納入Movement Labs堆棧和泛Move生態,最終虹吸EVM生態的流量,構建起一個更安全、更高效的區塊鏈系統。


Movement Labs利用其創新架構獲得了衆多優勢,包括高TPS:Movement Labs 預估其TPS理論值將達到100K+,這是通過從Diem繼承Block-STM並行化並結合本地市場費用和模塊化架構實現的。這些進步使他們能夠輕鬆實現數萬TPS。

M2上執行的交易會通過M1排序器網絡,將交易數據打包發回給以太坊,通過Prover Marketplace 的zk-provers 網絡進行有效性證明的最終性,並將 ZK 證明的結果放到以太坊主網上,並將其交易詳細的數據發佈的Celestia中,從而實現兩者的數據狀態同步。

藉助Blobstream技術,可將Celestia的模塊化數據可用性層傳輸到以太坊,且開發者可以如同開發智能合約一樣通過集成Blobstream來創建高吞吐量的以太坊L2。


說白了,M1負責共識層和交易排序,M2負責Solidity-Move的轉換和交易執行,Celestia以太坊則負責最終的數據可用性和狀態安全,這種模塊化的架構無疑最大限度融合了Move的高性能、安全性和EVM的用戶和流量優勢。

自成立以來,運動實驗室已經取得了許多里程碑,從25位投資者處籌集4800萬美元,其中包括 Polychain Capital、Binance、OKX等大型風險投資公司。超過100個dApp的生態系統devnet中區塊鏈最高TPS達到160k。


技術敘事之外,能否快速從0開始構建一個龐大且繁榮的生態,至關重要,而目前Movement Labs開發的Movement SDK、消息傳遞基礎設施Hyperlane 和Movement共享排序器等工具套件,也都是爲了向開發人員提供必要的資源,從而使其能夠基於Move輕鬆地構建和部署應用程序。
且據官方披露,Movement Labs運行環境計劃於Op、Polygon和Arb等公司的許多 Rollup框架兼容。

那從這個角度看,接下來 M1、M2 和Move Stack等套件的結合,或將催生一個涵蓋Solidity生態和Aptos Move、Sui Move生態在內的MoveVM宇宙,從而實現其他非基於Move語言的協議對Move功能的利用,擴大Move語言的影響力。

這樣任何一個開發者都能在去中心化、安全的前提下,滿足未來高性能 DApp 運行的需求,解決資產轉移交換等過程中的擴展性和性能問題,從而達到可商用的級別。

雖然說Movement發展尚處於早期,但頂級VC機構無疑已經看到了這種 Move-Solidity融合的潛在機會,並開始搶先佈局,以尋求終結“可擴展性瓶頸”和“高性能鬼城”這兩個對立極端的全新解決方案。

如果一切順利,這一套組合拳也不排除會爲新一波的場景用例、新用戶以及最終泛Move-Solidity生態的增長奠定基礎,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