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深潮 TechFlow

6月20日,今日的焦點話題屬於加密貨幣交易所 Kraken VS 區塊鏈安全公司 CertiK ,一場加密輿論紛爭正在上演,CertiK在X上被衆多行業知名人士和KOL怒斥爲敲詐勒索的黑客,究竟發生了什麼?

一直以來,美國加密交易所Kraken 設立有漏洞賞金計劃,獎勵提供安全漏洞信息的人。

Kraken 首席安全官在X上表示,此前一位安全研究員通過漏洞賞金計劃向公司報告了一個嚴重的安全漏洞。

這個漏洞允許惡意攻擊者在未完成存款的情況下,在他們的Kraken賬戶中生成資產。在得知信息後,Kraken團隊立即對漏洞進行了修復。

但是事後覆盤發現,不對,來者不善。

這個提交報告的安全研究員,將其賬戶餘額增加了4美元,同時,這位安全研究員與另外兩人分享了這個漏洞,導致他們從Kraken賬戶中提取了接近300萬美元。

Kraken 於是嘗試與安全研究員合作歸還這些資金,但遭到拒絕,而是要求Kraken與他們公司的 BD 團隊(銷售代表)溝通,在Kraken 提供一個假設的可能損失金額之前,不同意歸還任何資金。這不是白帽黑客行爲,而是敲詐!

Kraken 安全團隊火氣攻心,他們認爲這些行爲不是白帽黑客,而是敲詐,並且決定將這件事視爲刑事案件,並與執法機構協調處理。

而這家拒不歸還資金的公司,你猜是誰?

沒錯,本文的另一個主角——安全公司 CertiK 。

CertiK 對該指控進行了迴應,大意就是:

CertiK在Kraken交易所中發現了嚴重的安全漏洞,可能導致數億美元的損失。他們通過測試,發現了三個主要問題,更嚴重的是,在多天的測試期間,並未觸發任何警報。

在修復漏洞後,Kraken的安全運營團隊卻威脅CertiK員工要在不合理的時間內償還不匹配數量的加密貨幣,甚至沒有提供償還地址。

CertiK 並添加了事件的時間線,顯示最早從6月5日發現這個問題。

隨着事件曝光,更多信息被挖掘出來。

@0xBoboShanti 發現, Certik 安全研究員在推特上發佈的一個地址早在 5 月 27 日就在進行探測和測試,這已經與 Certik 的事件時間表相矛盾了。

另外,Coinbase 執行董事@jconorgrogan 發現 Certik 將資產與專門用於清洗資產的混幣器Tornado進行交互,在Certik評論區表示,你們知道 Tornadocash 受到 OFAC (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制裁了吧?而且你們的註冊地在美國,對吧?

打開該事件在X的相關討論,罵聲一片,紛紛質疑CertiK從安全機構變成了敲詐勒索的黑客。

Hype Investments 創始人Hype表示:

“CertiK 從 Kraken 那裏偷走了 300 萬美元,向他們索要賞金並拒絕歸還現金,他們在一條推文中證實了這一切,現在他們正在將所有資金轉移到Tornado.cash ,以防被當局扣押。”

有着21萬粉絲的加密KOLAdam Cochran 表示,“Certik 剛剛承認自己是從 Kraken 竊取數據的安全公司,並試圖向他們勒索更多錢財。考慮到 Certik 審計經常遭到黑客攻擊,而現在又出現這種狀況。但 Certik 仍然存在,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簡直就是罪犯。”

評論區一個喫瓜羣衆@cryptopsychdoc則給予了一個有意思的比喻:

Certik 就像你抓到的那個出軌的女朋友:當你找她對質,她會把問題拋給你,並質問你爲什麼要翻她的手機。

Paradigm CTO 則轉發此前Certik此前的融資新聞戲謔道,“向投資夥伴們致以我的祝福,他們必須解釋爲什麼他們的投資組合公司會入侵美國交易所,竊取 300 萬美元,並通過 ofac 封殺的協議進行洗錢”。

根據此前的新聞,2022年4月,CertiK宣佈完成8800萬美元B3輪融資,該輪融資由Insight Partners、Tiger Global、Advent International聯合領投,高盛、紅杉資本、Lightspeed等新老股東跟投。CertiK在過去9個月內已完成四輪融資,總融資額2.3億美元,估值20億美元。

我們試圖尋找來自Certik 更多直接的迴應,比如:什麼時候歸還資產?爲什麼不歸還資產?如果數額不相符,實際應該是多少資產?爲什麼會與Tornadocash 交互?

但是我們看到的最新迴應是,Certik反覆強調,“真正的問題應該是 Kraken 的深度防禦系統爲何未能檢測到如此多的測試交易。從不同的測試賬戶連續進行大額提款是我們測試的一部分。”

似乎是一種嘲諷——只因你太菜!

縱觀整個事件經過,當自詡爲白帽的安全公司變成“黑客”,Web3 這個野蠻世界裏的黑白,似乎不再那麼涇渭分明。

而更加諷刺的地方在於,Certik 這個名字本身,來源於英文中的“ Certification”(認證)。當“認證者”本身需要被道德認證,草臺班子的觀感更加明顯了。

Don't Trust, Just Veri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