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否相信技術能夠解決所有問題,各行各業的人們仍然堅信人工智能將提高所有行業的生產力。隨着生產力的提高,顯然某些行業的人力勞動將受到影響,即使不是所有行業。如果這是正確的,那麼就沒有足夠具體的政策舉措來保護人們免受排斥或與大規模工作流失相關的其他不確定性。

財富分配及不勞而獲

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的 Eric Posner 教授最近撰寫的一篇文章描述了與上述相同的情況。他強調,最近關於人工智能對就業影響的爭論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不定,一種觀點認爲人工智能將摧毀人類勞動力,財富和資源將只聚集在擁有資本的富裕羣體手中,因爲他們將擁有以前與勞動力共享的所有剩餘。

另一方則對科技的光明面持樂觀態度,他們的想法也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富裕階層將被迫以全民基本收入或類似的共享計劃的形式與他人分享資源。作者說,這似乎是實現馬克思共產主義願景的完美場景,因爲每個人都將擁有充足的自由和資源。這將是地球從未經歷過的事情。

資料來源:Statista。

上述兩種情況的共同點是,人工智能可能會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提高生產力,因此財富創造將變得更容易、更快捷。即使是最有資格、收入最高的軟件工程師、飛行員和醫生,也會和收銀員、服務員一樣加入福利或財富分享計劃。

這兩個思維羣體都將人工智能歸結爲政治問題。被遺棄的人數量將更多,因此他們將迫使大人物分享他們的財富。原因是人工智能帶來的盈餘將如此之高,以至於他們不介意爲了社會地位或個人安寧而與公衆分享。也因爲受過教育的階層和政治影響者也會加入被遺棄者的行列。

社會問題遠比這複雜得多

波斯納還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即當人們意識到他們不再與社會有聯繫,無法從以前從事的有償工作中做出政治和心理上的貢獻時,他們會做出何種反應。這將增加人們被拋出圈子的感覺,因爲自 1940 年代以來,隨着技術的進步,勞動參與度也下降了。

資料來源:Statista。

因爲失業對心理的傷害是一個既定事實,已經被認爲是嚴重的。即使在控制了收入不足所帶來的問題之後,失業仍然與抑鬱、焦慮以及許多其他社會問題有關,如酗酒、社交退縮以及家庭結構破裂。自殺率的上升也被認爲與失業有關。

因此,長期挑戰似乎不僅僅在於財富分配,而在於管理社會失衡和保住工作崗位。因爲它與自尊和意義感直接相關,而這些對於找到我們存在的目的至關重要。

請在 Project Syndicate 上查找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