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比特幣價格的爆炸讓華爾街前所未有地忙碌。曾經對加密貨幣嗤之以鼻的大銀行們,現在正在紛紛擠進這個市場。
他們看到了美元的符號,顯然,他們已經決定不在乎聲譽。費用好得令人無法忽視。比特幣從“被炒作的欺詐”(感謝傑米·戴蒙)到搖錢樹的轉變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批准了比特幣現貨ETF。再加上特朗普重返辦公室及其政府對加密貨幣的明顯友好,華爾街開始捲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
華爾街的大資金和更大的風險
巴克萊和花旗銀行正在帶頭,爲MicroStrategy承銷多個可轉換債券發行。摩根大通也參與其中,爲像Core Scientific和Mara這樣的比特幣礦工做同樣的事情。
甚至高盛也在藉機獲利,爲應用數字公司籌集資金,該公司爲比特幣礦工建設數據中心。今年發行的與加密貨幣相關的可轉換債券超過13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在過去幾個月內完成的。
費用?根據估計,銀行從這些交易中至少賺取2億美元。僅MicroStrategy就爲其令人矚目的210億美元股權發行支付了2%的費用。
但不要認爲華爾街已經完全變成了加密貨幣的狂熱粉絲。大玩家們仍然很挑剔。像Coinbase這樣成熟的交易所比某個初創比特幣礦工更安全。
即使在類似的公司中,聲譽包袱也很重要。MicroStrategy可能是比特幣的寵兒,但邁克爾·塞勒的法律歷史可不算光鮮。不過,當費用如此豐厚時,銀行們似乎願意忍受這些不快。
自從一些大銀行入局後,其餘的銀行也無法再袖手旁觀。競爭十分激烈,沒有哪個銀行家願意向他們的老闆解釋爲什麼他們在排行榜上滑落。
也就是說,華爾街對加密貨幣的熱愛是有底線的。銀行在某些行業仍然劃出界限。成人娛樂和大麻——合法但禁忌的行業——對許多人來說仍然是禁區。加密貨幣在這條界線上搖擺,是一個尊嚴與利潤潛力衝突的灰色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