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技術殺死比特幣,說出這個觀點的人基本上對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不瞭解,沒辦法建立一些邏輯常識。
量子計算反而會讓比特幣網絡更強,比特幣存放在比特幣地址當中,誰有對應的私鑰就可以控制地址裏的比特幣,調用的方式叫ECDSA算法。
谷歌這次推出的Willow只有105個量子比特,要在一天之內破解BTC的ECDSA或者SHA-256,大概需要1300萬個量子比特。
在Willow前身,Sycamore在2019年是53個物理量子比特,更早些2016年的Foxtail是22個量子比特。以這樣的複合增長率,要讓量子計算達數百萬級的物理量子比特,需要30多年,更何況千萬級的。
退一萬步講即使量子技術發展迅速,比特幣網絡也有充分的時間,只需要通過一次軟分叉升級,就可以輕鬆換一個抗量子的數字簽名算法,就像2021年軟分叉升級一樣。
如果從挖礦的角度上,量子計算機越來越強大,對於挖礦而言反而是充當了一種更新型的礦機。就像過去CPU挖礦進化到現在的ASIC礦機一樣。它只會提升比特幣全網挖礦的算力,反而會使得比特幣網絡更加安全,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