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有個隱喻貫穿整個故事,這個隱喻就是,道德只是個工具,它的作用是約束弱者,服務強者。比如悟空在未學藝之前,原本是一個彬彬有禮的猴子,跟誰說話都是相當客氣,拜師學藝的路上,看見一個砍柴的樵夫,主動上前行禮,並且尊稱他爲老神仙,見到菩提祖師,二話不說,倒地便拜,一直磕頭。祖師問他姓什麼,他答到我無姓,人若罵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賠個禮便罷了。但就是這麼一個文質彬彬的猴,在學會了一身本領,蛻變成強者之後,就完全變了一副模樣。悟空學藝歸來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不由分說一刀把混世魔王剁成兩截,隨後更是趕盡殺絕,滅了他的九族。
自那以後,悟空見到老者不再稱老神仙,而是喊老頭,見到真的神仙也會先掂量段位,如果這個人比他弱,就喊老官,如果這個人比他強,便拱手作揖,口稱弟子。
其實不光悟空,唐僧也是如此,對外假慈悲,對內真惡毒,因爲他只會一招。緊箍咒這招對付妖怪無效,只能用來欺負自己人,現實中不也是如此嗎?笑臉送給外人,惡語留給親人,在外面是弱者低三下四,回到家便是大爺吆五喝六。再來看玉帝,因爲奉先郡的郡守不小心推倒了供桌,便下令整整三年不懼下雨,郡中百姓餓死一半。
玉帝可以寬恕一隻大鬧天宮的猴子,因爲他是強者,卻不能寬容數萬無辜的百姓,因爲他們是弱者。拋開小說,反觀現實,在現實中,綿羊的善良會被認爲是軟弱,獅子的善良纔會被稱作美德。道德固然重要,但是你要先成爲強者,你的道德才更有價。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