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世紀以來,自我託管一直象徵着財務自主,使個人無需中介即可保護自己的財富(從黃金到現金)。比特幣將這一原則擴展到數字領域,提供了一種不受審查的去中心化資產持有方式。然而,即將出臺的歐洲加密資產市場監管 (MiCA) 和資金轉移監管 (TFR) 法規可能會使比特幣用戶的自我託管變得複雜。
新的監管時代
MiCA 於 2023 年 4 月通過,旨在全面監管歐盟的加密資產。修訂後的 TFR 將“旅行規則”應用於比特幣交易,要求提供詳細的發送者和接收者信息以符合規定。這些變化將於 2025 年生效,這使得歐洲人更難在沒有加密所有權證明的情況下與比特幣自託管錢包互動。
一個提議的解決方案是“中本聰測試”,用戶通過從他們的錢包向交易所發送少量比特幣(例如,一個聰)來驗證錢包所有權。對於現有持有者來說,這一過程很簡單,但對於新用戶來說卻創造了一個悖論:他們需要比特幣來驗證所有權,但在通過測試之前無法獲得比特幣。這種“進退兩難”有可能疏遠新用戶,導致他們轉向影響比特幣去中心化和金融主權理念的託管解決方案。
隱私和安全風險
爲了遵守新法規,一些交易所正在探索中本聰測試的替代方案;這些方案涉及使用通過私鑰簽名的端到端加密消息,以加密方式確認錢包所有權,例如通過WalletConnect網絡。這既保護了隱私,又幫助機構遵守規定。
比特幣技術和加密貨幣的核心理念是去中心化和隱私。集中敏感用戶數據不僅爲網絡犯罪分子創造了誘人的目標,而且也違背了推動加密貨幣採用的原則。金融行業最近的數據泄露歷史突顯了在集中存儲庫中存儲大量個人數據的危險。
“不你的私鑰,不是你的幣”
“不你的私鑰,不是你的幣”的格言提醒我們比特幣的核心理念:對私鑰的控制等於對資產的控制。用戶必須仔細評估交易所的自我託管支持,因爲繁瑣的流程或集中式數據存儲破壞了比特幣金融自由的承諾。
TFR只是一個開始。未來的立法,例如提議的支付服務指令3(PSD3),表明對比特幣自我託管的監管審查正在加大。爲了維護比特幣的核心價值,行業必須主動開發符合規定的解決方案,同時保護用戶隱私。
這是比特幣在歐洲的關鍵時刻。用戶應該倡導優先考慮自我託管和隱私保護措施的交易所。反過來,交易所必須創新以遵守法規,同時保持對比特幣去中心化原則的忠誠。
隨着歐洲收緊監管框架,比特幣用戶、交易所和監管機構所做的選擇將決定比特幣是否繼續賦權個人,或陷入集中系統。通過倡導隱私和自我託管,我們可以確保比特幣繼續作爲金融主權和自由的工具。
這是Jess Houlgrave的客座文章。觀點完全是他們自己的,並不一定反映BTC Inc或比特幣雜誌的立場。
來源:比特幣雜誌
文章《比特幣自我託管在歐洲受到威脅嗎?》首發於加密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