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退出合作關係,Fintech 面臨挑戰

二十年前,消費者在選擇支票帳戶時,僅限於特許銀行或信用合作社。然而,隨著金融科技(Fintech)的崛起,現代消費者擁有了眾多交易帳戶的選擇。傳統銀行和信用合作社仍然是主要選擇,但一整個非銀行金融科技供應商的產業也已興起。

然而,Fintech 的黃金時代似乎已經結束。Fintech 公司需要合作銀行才能進入銀行系統,而銀行正逐步退出合作銀行產業務。沒有了銀行的支持,這些公司可能無法繼續營運。知名的 Fintech 公司如 Mercury、Yotta、Fold、Juno、Brex、Copper 和 YieldStreet 等,雖然名字時髦,但它們並非銀行。為了向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這些公司本身必須成為特許銀行的客戶。實際上,Fintech 公司只是將自己置於終端客戶與實際銀行之間。

這種由銀行向 Fintech 公司提供銀行產品的安排通常被稱為「銀行即服務」(Banking-as-a-Service,BaaS)。然而,這種模式正面臨瓦解的風險。銀行開始認識到自己不僅僅是技術基礎設施的提供者,也意識到自己在金融生態系中擁有更重要的角色。由於監管壓力和潛在的法律風險,許多銀行選擇退出與 Fintech 公司的合作

點這邊看更多關於《Fintech》的知識。

Fintech-銀行即服務-銀行作業-BaaS圖源:eMarketer 「銀行即服務」(Banking-as-a-Service,BaaS)運作示意圖

Fintech 的崛起與監管困境

Fintech 公司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部分原因在於監管套利。銀行和 Fintech 公司並非在同一競爭環境下運作。銀行受到政府的嚴格監管,必須遵守資本要求、貸款標準和消費者保護等嚴格規定。此外,銀行還承擔著防止洗錢、打擊恐怖主義融資等重大責任,需要深入了解所有客戶的活動。

相較之下,Fintech 公司避開了許多這些監管要求,專注於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使用者體驗。他們將銀行的其它方面視為「基礎設施」,並投入大量資源提升客戶體驗。這使得他們在某些方面比必須考慮全面營運的銀行更具創新性。

然而,這種模式也帶來了風險。今年 4 月,為 Fintech 產業提供服務的 Synapse Financial Technologies 宣布破產,對 Fintech 公司和終端客戶造成重大影響。甚至在破產申請六個月後,仍有客戶無法取回資金,並出現資金缺失的情況。這凸顯了 Fintech 公司在缺乏充分監管和銀行支持的情況下面臨的風險。想知道 Synapse 完整事件,可以看 Jason Mikula 在《Fintech Business Weekly》的報導。

未來展望:金融科技需要轉型

銀行產業正重新審視與 Fintech 公司的關係,不再願意僅僅充當基礎設施提供者。銀行認識到自身在金融創新中的領導地位,並開始拒絕讓 Fintech 公司透過 FBO(For Benefit Of)帳戶等方式逃避提供服務的全部成本。這意味著 Fintech 公司需要重新思考他們的商業模式。

未來,Fintech 公司應該尋求與銀行建立更深度的合作關係,例如合資企業。銀行可以識別他們希望合作的創意、技術和團隊,進行戰略討論。然而,經濟利益需要公平,銀行應該在這些合作中獲得顯著的收益。銀行應該在管理、合規以及確保安全和穩健性方面起主導作用。

整體來說,那些未能迅速建立穩固銀行關係的 Fintech 公司,可能會發現即使他們的技術再先進,或客戶體驗再獨特,沒有銀行的支持,他們的價值可能歸零。金融科技產業正面臨重大轉型,只有與銀行緊密合作,才能在未來的金融生態系中生存並繁榮。

延伸閱讀
數位資產蓬勃發展!富比士預言:熱門金融科技APP很快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