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文化幣將成爲價值創造和分發的載體。

撰文:Matti,Zee Prime Capital

編譯:zhouzhou,BlockBeats

編者按:如今 meme 幣的崛起很好的展示了加密文化中的財富效應和創新契機,儘管當前 meme 還在追求短期收益的早期階段,但 meme 還是爲未來文化金融和文化幣提供了參考價值。文中提出通過構建 meme 幣衆籌平臺讓代幣不僅限於模因,而是與生活方式產品、時尚品牌、DeSci 等文化項目相結合,以發揮資本形成的力量。在未來,文化幣將成爲價值創造和分發的載體。

以下爲正文內容:

在 meme 幣的敘事中,趣味與樂觀並存,但其邏輯具有誤導性,往往採用零和博弈的思維解讀世界,並借用了某些令人不適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強調權力與財富再分配,而忽視了真正的價值創造。

「無需創造價值,只要分得一杯羹。」這種心態被廣泛接受,空投彷彿成了一種「福利」。獲取的免費資源越多,慾望也就越強烈。然而,機會不是憑空獲得的,而是靠努力爭取。對種子輪投資機會的嫉妒正是 meme 幣合理化的基礎。然而,市場準入是一回事,獲得種子輪投資機會則依賴於個人的社會資本。此外,很多人忽視了倖存者偏差——大部分種子輪投資實際上是虧損的。

在當前的加密市場,投資者、項目方和用戶已經習慣於將沒有實際價值的代幣通過「模因溢價」進行交易。這種市場範式的自然演變導致了一個更爲直白的現象:「既然如此,那我們就直接發行明顯沒有價值的代幣吧。」這種假設認爲加密領域沒有實際的創造意圖,但事實並非如此——「你不是一張彩票。」

meme 幣本質上只是一個漲跌起伏的社交遊戲,這沒有什麼問題。它可以被視作一種新型的彩票,模糊地與時代精神相關聯。然而,meme 幣背後的合理化邏輯令人不安:反抗那些剝削我們收益的「邪惡資本家」!即便沒有價值,我們也有權獲得財富!我們有權跑贏市場!

然而,想要賺錢與要求賺錢之間存在根本區別。meme 幣的敘事迎合了這種空洞的慾望,最終填滿了內部人士的口袋,而這些人又批評所謂的「邪惡風險投資家」。有些人將 meme 幣與早期加密投資等同,這是錯誤的。區別在於,如今由風險投資支持的虛假項目中,或許只有極少數項目能在未來十年內創造數萬億美元的價值。

價值只會被分配。

價值應當被索取。

價值只是獲取途徑的產物。

從根本上來說,meme 幣的確充滿趣味,它們甚至有潛力成爲消費文化中下一個逃避現實的潮流。在未來,它們也許能成爲價值創造的代理,因爲文化的代幣化是一個強大且未被充分開發的工具。然而,當前的 meme 幣敘事,本質上帶有強烈的馬克思主義色彩。

那麼,如何將這種敘事轉變爲一種正和博弈的文化金融遊戲呢?

文化金融的崛起

由於加密文化的基礎是金錢,而金錢正是慾望文化的推動力,我們或許找到了突破的關鍵。文化(在這種情況下即爲金錢)已然成爲了產品,這也很好地解釋了 meme 幣和像 pump.fun 這類現象的出現。

我們通常喜歡從「捆綁 / 解捆綁」的框架出發,思考新產品和技術採用的浪潮。在 2023 年 9 月,在 meme 幣狂潮爆發之前,我們提出了一個模型,並指出:「或許這不太直觀,但文化相關性將被交易。」

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我們未能預見 meme 幣的迅速崛起。回過頭來看,這其實是合理的,因爲當時的財富效應與缺乏實際創新的環境相遇,引發了這一現象的爆發。然而,meme 幣並非一個死衚衕。它們實際上爲「文化金融」(CultureFi)和「文化幣」(culturecoins)提供了絕佳的概念驗證,而加密技術正逐漸成爲一個強大的文化孵化器。

meme 幣向我們展示了品牌與分發渠道可以被有效捆綁在一起,這也是 meme 幣的核心——它們是極具效率的分發機器。儘管我們今天看到的 meme 幣形式還非常原始,它們更多依賴短期的快速拉高出貨而缺乏可持續性,但它們爲未來文化幣的演變奠定了基礎。價格上漲無疑是最有效的營銷手段,而在 meme 幣的邏輯中,價格上漲不僅是手段,也是目的。但對於未來的文化幣,價格上漲只是通往更大目標的工具,就如同以太坊、Solana 或比特幣那樣。

文化幣的未來將更加豐富多元——代幣不僅是文化本身的載體,更是分發和傳播的媒介。以下是我對「捆綁 / 解捆綁」模型的修訂,雖然它可能不是最終版本,但它反映了我當前對加密消費者垂直領域的深入思考和見解。

現在這種趨勢的潛在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我們認爲 meme 幣的發行仍有極大的創新空間。相比於繼續推出那些可能被「拉高出貨」團體操控的短期「導彈」,或許可以構建一個專門的 meme 幣「衆籌平臺」,將這些代幣轉化爲真正的文化幣,而不僅僅是爲了製造搞笑的模因,而是與生活方式產品緊密相連的文化載體。

這個衆籌平臺能夠將簡單的價格漲跌遊戲,轉變爲解鎖產品和機會的工具(例如獲取特定產品或內容的訪問權限)。藉助加密貨幣強大的資本形成能力,這種方式可以用來發起有明確使命的文化幣項目——無論是時尚品牌、唱片公司,還是去中心化科學(DeSci)項目(如 $HAIR)等,甚至是我們尚未想到的創新事物。

像 Polymarket 這樣的預測市場,已經展示了通過預測事件、時尚和文化來捕捉價值的潛力。在如今這個 24 小時不間斷的「直播真人秀」世界中,人們希望通過金融工具與時代精神保持緊密聯繫,以獲取快感和多巴胺的刺激,這一點再正常不過。

如今的 meme 幣就像互聯網早期的那些網站(如果它們被金融化了的話),它們仍處在無序且功能有限的原始狀態。而當文化本身成爲一場戰鬥,直接參與其中只會進一步提升這場博弈的賭注和潛在影響。

很快文化幣可能會發展出一種實用性,帶領我們從相當於互聯網的「前工業時代」邁向互聯網的快速工業化。如果你認爲正是自由的擴展推動了工業時代的迅速進步,那麼加密貨幣正是爲互聯網提供的這種自由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