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的商業化可能意味着真正的機會纔剛剛起步。

作者:Jesse Walden

編譯:深潮TechFlow

智能合約區塊鏈的前十年起源於比特幣最初的密碼朋克價值觀:抗審查、開源和無需許可,以及在共享世界計算機上構建一個民主/公平互聯網的新願景。如今,這些意識形態價值觀面臨市場壓力,因爲主流市場關注不同的因素:性能、成本、盈利能力和合規性。

強大的技術往往不會被創造者或早期用戶按原本的意圖使用。看看比特幣,作爲“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與比特幣ETF或USDC的對比。

隨着智能合約區塊鏈的原始價值觀與主流市場價值觀融合,未來十年可能會走向不同的方向。

智能合約平臺上不斷增長的應用場景——法幣穩定幣和現實世界資產(RWAs)、開放金融,以及許多去中心化網絡——既不去中心化,也不無需許可,更不抗審查,而只是利用底層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來實現開放性、互操作性和結算。

應用程序也越來越多地抽象 L1 加密貨幣,這些加密貨幣歷史上被視爲抗審查的“互聯網貨幣”,這讓許多人重新思考包括下一代鏈基礎資產在內的最大幣種的價值主張。

對於早期採用者來說,這可能很難接受。這並不是許多人當初參與這個領域的目的。這難道意味着一切都結束了嗎?

我不這樣認爲。但這可能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在迎合市場價值觀的過程中,加密貨幣正在走向商業化。商業化,尤其是開放/無需許可軟件的商業化,是將優秀想法帶給儘可能大受衆的方式,從而對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

商業化通常伴隨着妥協。關鍵在於塑造這些妥協的性質,從而影響結果。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放棄意識形態的教條,適應場上的規則,進行競爭,並努力把事物引導向你想要的方向。

例如,爲了規模而在去中心化上妥協(無論是通過 Rollups 還是集成架構)可以更好地滿足今天將錢包帶給人們的應用場景。如果這奏效,下一步的機會就是提升去中心化——然後,教更多的人學習新事物,以符合原始意識形態。

這對我而言很個人化。我非常關心原始意識形態;它是吸引我來到這裏的原因。話雖如此,我更關心的是影響力。我在另一個創意圈學到了這個教訓。我在蒙特利爾上大學,那時的文化氛圍非常活躍(Arcade Fire、Tiga、A-Trak、Chromeo、Grimes、Vice、American Apparel 等)。從這個地方涌現的事物也迅速走向世界,通過互聯網迅速傳播,並與其他潮流文化場景融合,尤其是 2004 至 2012 年間的音樂博客(Hype Machine,有誰聽說過嗎?)。

很快,這種文化氛圍融入了主流市場。其發展方式主要是一些低俗的藝術家和品牌提煉出聲音和文化的本質,忽略細微差別,以一種受歡迎但膚淺的方式進行零售。與此同時,一小部分開創這一原始文化場景的藝術家和創意人士依然堅持,成爲流行文化的象徵。爲了做到這一點,他們通常不得不在原始運動和大衆能夠接受的事物之間進行適度妥協。這種決心與務實的結合值得欽佩,因爲它能夠產生最廣泛的影響,從而在最大規模上推動文化進步。

所以,如果你覺得促使你進入加密貨幣的價值觀正在被主流市場稀釋——我明白你的感受,但試着換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因爲從影響力的角度來看,加密貨幣的商業化可能意味着真正的機會纔剛剛起步。

我會嘗試用更具體的例子來說明這個機會可能是什麼樣的。我在昨天的帖子中提到過“僅靠加密貨幣”/“用加密貨幣更好”,但還有更多內容需要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