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層和第 2 層加密項目代表了構建和改進區塊鏈網絡的兩種不同方法。雖然它們的目標是創建高效且可擴展的生態系統,但它們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不同,要麼專注於核心區塊鏈,要麼專注於在其上運行的解決方案。

第 1 層:區塊鏈網絡的基礎

第 1 層是指核心區塊鏈本身。所有交易都在這裏處理、驗證並記錄在賬本上。比特幣、以太坊和 Solana 等項目是第 1 層網絡的著名示例。這些網絡通過其共識機制管理從智能合約的執行到確保網絡安全的一切。

例如,比特幣依靠工作量證明 (PoW) 來驗證交易,這雖然安全,但存在可擴展性挑戰。以太坊最初建立在 PoW 上,現已通過以太坊 2.0 過渡到權益證明 (PoS),以提高可擴展性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第 1 層區塊鏈構成了加密生態系統的支柱,但它們經常面臨擁堵問題,導致交易時間緩慢且費用高昂。

隨着對區塊鏈應用的需求不斷增長,這些網絡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交易量增加會堵塞系統,這種擁堵會導致通常所說的“可擴展性三難困境”——在可擴展性、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之間取得平衡。雖然第 1 層區塊鏈既安全又去中心化,但它們的交易速度往往滯後,而這正是第 2 層解決方案發揮作用的地方。

第 2 層:擴展區塊鏈,超越其極限

第 2 層解決方案旨在在第 1 層區塊鏈上運行,從而增強其功能,而無需對底層協議進行根本性更改。通過將交易和計算從主鏈轉移出去,第 2 層項目可顯著提高網絡性能,解決可擴展性和高費用問題。

以閃電網絡爲例。它建立在比特幣之上,通過在鏈下處理交易,然後在比特幣主網上結算,可以實現即時、低費用的交易。這大大提高了比特幣在日常交易中的可用性,同時保持了其強大的安全性。

另一個典型示例是 Polygon,這是以太坊的 Layer 2 解決方案。Polygon 通過使用側鏈降低了交易成本並提高了速度,使以太坊對用戶和開發者都更加高效。Optimism 和 Arbitrum 等 Layer 2 技術通過將交易捆綁在一起(稱爲彙總的過程)然後在以太坊網絡上分批結算,進一步推進了這一概念,從而實現更快、更便宜的交易。

第 2 層解決方案不會取代第 1 層網絡,而是通過提高可擴展性並利用其安全性來補充第 1 層網絡。在承擔處理交易的重任的同時,第 1 層區塊鏈仍專注於保護網絡並維持去中心化。

Layer 1 和 Layer 2 項目之間的差異

從本質上講,Layer 1 項目是主要的區塊鏈網絡。其中包括比特幣和以太坊等原始區塊鏈,所有交易和智能合約都在此執行。相比之下,Layer 2 解決方案建立在這些網絡之上,旨在解決它們的侷限性,特別是在速度和成本效率方面。

在交易處理方面,由於對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dApp) 和其他用例的需求不斷增長,第 1 層區塊鏈經常面臨擁堵。這導致交易速度變慢和費用增加。另一方面,第 2 層解決方案通過鏈下處理交易或捆綁交易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實現更快、更便宜的運營。

安全性是另一個區別因素。第 1 層網絡通過其本機協議確保安全性,依賴於 PoW 或 PoS 共識機制。第 2 層解決方案雖然建立在這些網絡之上,但繼承了它們的安全功能,但可能會引入其他協議來維護安全性。

結論:協同的未來

在不斷髮展的區塊鏈技術世界中,第 1 層和第 2 層項目都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第 1 層網絡爲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提供了基礎,但在可擴展性方面卻存在困難。第 2 層解決方案可以緩解這些挑戰,提供更快的交易時間和更低的費用,同時又不損害基礎區塊鏈的完整性。

它們共同創造了一個協同生態系統,區塊鏈可以在此不斷髮展壯大,以滿足用戶和開發人員的需求。隨着更多第 2 層解決方案的出現,我們可以期待第 1 層網絡的性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從而爲廣泛採用區塊鏈提供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