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知己《我們的地緣戰略》

前言:

作爲關注宏觀經濟以及地緣政治問題的我們,必然是離不開對地緣戰略問題的關注,

而地緣戰略問題,目前我們不僅是隔着網絡看別人“熱鬧”,自身也存在很大的困難與“轉折”。

我們常常研究關注西方的經濟以及運行軌跡,來作爲自我認知提高的過程,但是這只是知彼,作爲我們自己的家,我們也要適當做到知己。

雖然說到這裏很多人已經想起各種吐槽,各種不好,甚至直接唱空。

沒關係,其實我更想說的是,如果你有足夠的視角去看,你會發現難過的並非我們,而是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

兒時,我曾被家長教育過這樣一句話“兒不嫌娘醜,狗不嫌家貧”,雖然觀點過於主觀,但是我認爲這句話是值得尊重的。

我們面對目前的種種情況,爆發的種種事情,確實有不舒服,有抱怨,甚至讓我們承受損失,但是如果抱怨可以解決問題,那麼西方的“言論自由”的民衆地位早就超過了議會與國會。

抱怨、討論、檢討、吐槽都好,畢竟沒有可能不會出現錯誤,並且錯誤也需要糾正,但是抱怨不能解決問題,在敏感的時候,大家不如互相打打氣,會讓日子更好過一點。

步入正題:

談到地緣戰略,其實全球各國都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圍繞着兩個“權”——陸權與海權。

說到近代最早的陸權與海權的爭論,要追溯到晚清時期,當時晚清政府朝堂兩大“巨頭”,左宗棠,李鴻章,就對海權與陸權進行激烈的爭論。

其中,左宗棠主張陸權發展,而李鴻章,則主張海權發展。

而海權與陸權最大的例子: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

一個國家決定地緣戰略的發展方向,就決定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路線與規劃,是可以影響到國家經濟命脈的決策。

而我們,20年前,依舊是延續着重點發展海權戰略的思路,這一點,通過國家大力發展的重點城市以及沿海經濟就可以看出來,同時關注我們的進出口,多麼依賴海運同樣也可以看出來。

弊端初現:

其實海權對於我們近代來說,一直是不利的。因爲我們失去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早期發展的優勢,導致我們的權利力量非常孱弱。

這就導致在過去的很多年,我們海上運輸,屬於夾縫生存。

在第二次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屬於被動加入方,依舊是可以喫到一定的便利。但是當第三次全球化,我們沒有明顯加入,同時全球開始逐漸發展區域經濟的過程中,全球化的矛盾就產生。

而產生矛盾,就出現摩擦。從最初的被制裁,不管是科技,軍事,工業等等,到後來我們努力追趕,形成現在的初步對抗力量。這個過程非常艱辛。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近20年,雖然在努力發生海權能力的同時,但是依舊處處制肘。

以西方某些國家爲首,開始陸續聯盟幾個海權國家,開始遏制我們的海權發展,雖然沒有正面衝突,但是經濟上帶來的遏制也非常重要。

他們的目的很簡單,讓我們從亞太經濟體中甚至整個亞歐板塊中——硬脫鉤。

一個產業生產大國,一個過分依賴海權的國家,一旦被遏制海權,其對外輸出能力減弱,對內收入成本增加或者原材料減少,都會形成內部的經濟問題。

這就是應了那句老話,打蛇打七寸,着實難受。

說到這裏,很多人可能說,我們的海上力量在增強,不能打嗎?

不能,是絕對不能主動出手。就像是生意桌上談生意,你可以不談,你可以走人,但是你不能直接動手,一旦動手,面對的國際輿論與壓力,甚至更多的連鎖反應會更多。

經濟戰,貿易戰,更像是軟刀子,看起來不危險,但是招招致命!

目前,我們不得不承認的弊端,經濟過分依賴對外輸出,同時對原油,礦石,大豆等大宗,又是過分的需求。而一旦處於這種情況,被限制海權能力,就會被遏制住了命脈。

一組數據來看我們對進口的依賴性:全年需求能源的70%,90%的鐵礦石,90%的大豆等,都是依賴進口。

雖然,我們目前海權依舊是樂觀的,但是看數據我們過分的依賴進出口貿易,那就決定了,我們要時刻警惕我們的命脈不能被威脅到。

當然,上邊我也說了,用武力不能解決一切事情,所以,軟刀子如何防備?那就是對外搞好外交,但是不能一味的軟弱。對內要發展另一條輸運路線,那就是重視左宗棠曾經主張的路權建設。

路權發展:

其實就算是現在,一帶一路出現的這幾年,依舊是有更多的人把我們的發展重心與經濟增長的關注點放到東南沿海地區,依舊是延續着傳統海權經濟衍生下的經濟體制。

但是不容忽略的是,我們已經在逐漸調整西部,西北的各項建設,拓展陸權運輸能力。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中提到過,我們目前發展的三條脈絡,

向北,橫穿西伯利亞,然後直至北歐,海權可以延伸至美洲大陸。

中線,橫穿亞歐大陸架,西亞,中東各國,延續到歐洲東南部,直通歐洲。向下穿過埃及,直接通向非洲大陸。

下線,依舊是海權運輸,延伸更廣泛的太平洋以及南半球。

通過這個路線,我們其實可以看出,更多的是依賴着路權線路來維持。

如果按照這個視角去看,你在回憶這幾年的很多動作,以及很多人不理解的爲什麼到處撒錢,幫助後發國家,你就可能明白爲什麼這麼做。

歷史的視角:

前文我說過,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是講究細。這裏就要說,我們人類的視角太快了,而歷史的視角太慢了。人類的視角太近了,而歷史的視角太長遠了。

我們總是關注未來3年5年10年,這是因爲這與我們息息相關,但是對於戰略佈局來說,長遠,穩定,可持續發展,纔是核心。短期追求收益,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因爲我們人類從生到死幾十年,我們死去了就放棄了這個世界的一切,但是一個國家,生命延續幾百年,各種戰略永遠要考慮是長久之計。


图像

結尾:

其實能看到這裏,爭議應該會非常大。其實可以理解,我們整天消化美國如何,其實我們自己也出現了很多昏招,錯招,沒辦法,這就是人類的侷限性,永遠沒辦法保持永遠正確。同時,是否正確,當下以及未來,我們短期也無法評判。

很多人看完內容可能會產生疑慮,既然有矛盾,既然要搞好外交,我們爲何不能“軟一點”。從而換取經濟更好,居民生活質量更高。

其實這個問題就是另一篇長文了,而且更加敏感的內容。但是我能說的就是,你們可以看日本,韓國,在上個世紀,經濟騰飛,工業發達,科技吊打一切,但是最後如何?

如果一味的妥協,換來了短期的無矛盾,那就需要放棄你自己的主權,那麼你是可以得到先發國家的支持,但是你還是你嗎?

最簡單的一句話,如果當年,我們選擇就像日本韓國一樣的妥協,我們選擇了縮小國家主權換來經濟的騰飛,我們現在過分非常好,經濟也非常好。

但是唯一有一點不好,就是當你走在大街上,你看大某些人,你需要喊一句“洋大人”。

如果你覺得我危言聳聽,不妨自己看看歷史,不妨看看近代史,尤其是失去主權的國家,他們如何面對他們的“洋大人”?

就像我們搞投資,做交易一樣,有資本,有錢,纔有話語權。同樣,一個國家的人,面對更強大的國家,如果沒有主權,那就也沒有了自尊。

#BTC☀ $B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