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 的兩個基本特性 -- 無須許可和透明 -- 可以轉化爲多個強大的用例。

降低進入門檻,減少轉換成本,提供可選擇性

基於以太坊的應用具有無須許可的屬性,這使得能夠對這些應用的代碼庫

進行自由無縫地 「分叉」 (也即複製和改編), 從而將創業者的進入門檻降至零 。 終端用戶是這種創新環境的主要受益者 :因爲所有應用共享相同的數據庫 (以太坊區塊鏈),在平臺之間移動資金是很容易的。這迫使項目在費用和用戶體驗方面展開無情的競爭。

這裏的一個相關例子是「 交易所聚合器 」應用的崛起:通過使用公共 APIs,這些聚合器利用多個流動性場所,將訂單拆分到各個平臺,爲終端用戶提供儘可能好的兌換率。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裏,這些聚合商加速了 DeFi 走向最優價格執行的進程,而這一標準對於以前早期的電子化交易場所而言需要通過正式的監管才能實現。

將 DeFi 的競爭市場與目前存在的個人銀行業務進行對比,後者的開戶和關閉賬戶可能需要三天時間;或者將 DeFi 與經紀業務進行比較,在不同平臺之間轉移證券需要長達 6 個工作日和多次通話。再加上其他繁重的條款,這些「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s) 阻礙了消費者將他們的業務轉移到其他地方,甚至伴隨着劣質服務的痛苦。實際上,對個人消費者不利的是,傳統金融正朝着截然相反的方向發展,自 1990 年以來,銀行執照的數量以每年 3.6% 的速度下降,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

記賬透明, 風險評估嚴謹

DeFi 中的資本儲備的 可審計性 意味着能夠實現嚴格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對於去中心化的貨幣市場和信貸設施 (允許用戶獲取點對點的、有擔保的貸款),用戶可以在任何給定時間 檢查抵押品組合的質量和系統中的槓桿程度 。

這與當前金融體系的不透明性質形成了鮮明對比。直到 2007-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分析師和監管者纔開始意識到,美國的貸款與存款的比率已經達到 3.5,是第二高槓杆銀行體系俄羅斯的兩倍。

協調激勵機制,解決委託代理問題

使用無需信任的、可編程的託管賬戶 (通常稱爲「 智能合約

」) 允許 DeFi 協議在協議層面上受到保障。

例如,在 MakerDAO 系統 (一個去中心化的信貸設施) 中,MKR 代幣持有者賺取借款人支付的利息。然而,在 (系統) 資不抵債或 (借款人) 違約的情況下,他們將成爲主要的後盾:MKR 將自動被鑄造並出售給市場以彌補損失 (償還壞賬)。這種程序性的執行產生了 非常嚴格的問責制 ,迫使 MKR 持有人設置合理的抵押品和清算風險參數,因爲寬鬆的風險管理做法會將 MKR 持有者置於 MKR 被稀釋的風險之中

與之相比,在傳統金融中,當管理層犯錯誤時,股東會遭遇直接損失。最近對衝基金 Archego 的破產就是最近的一個例子:瑞士信貸銀行

(Credit Suisse) 因與 Archegos 的往來損失了約 47 億美元,給該行的投資者帶來大量損失,雖然該行的幾名高管離開了該行,但他們個人並不對這些損失負責。而在 DeFi 中,直接問責制將轉化爲更好的風險管理。

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提升的市場效率和穩健性

理想情況下,在互聯網時代,資本應該像信息一樣無縫流通。特別是, 結算應該是即時的 ,交易成本應該是最小的,服務應該是全天候 24 小時,一週 7 天,一年 365 天。而我們的全球金融體系只在朝九晚五的時間 (除了週末和節假日) 內運作,這是沒有效率的。

人們對現代化的結算基礎設施明顯存在潛在需求,正如以太坊上季度結算交易額爲 1.5 萬億美元,高於 2019 年第一季度的 310 億美元。我們最近還看到了由於缺乏即時結算而可能出現的市場混亂:由於難以滿足資本需求,線上券商 Robinhood 曾一度被迫暫停 GameStop (GME) 的購買訂單,而這種資本需求本身就是 T+2 結算的副產品 (T+2 結算是一種行業標準,交易通常需要兩天時間才能清算)。

有效的市場還需要 穩健的基礎設施 。區塊鏈的分佈式特性使其具有不可思議的彈性:自以太坊推出以來的 6 年裏,該網絡 (以及建立在其上的應用程序) 擁有 100% 的正常運行時間。但中心化的類似產品就不是這樣了。即使在中心化的、既有的和 / 或被監管的情況下,這些中心化實體 (無論是交易所還是支付網絡) 也可能表現出不可靠性,尤其是在高波動性時期。

這對用戶的影響是非常真實的。以 Robinhood 於 2020 年 3 月突然中斷 GME 股票交易爲例,這使得有用戶遭受損失併爲此起訴 Robinhood。

全球准入,統一市場

從本質上講,國際市場擁有更大的流動性池,能夠大大降低所有市場參與者的交易成本。

今天,去中心化的交易所 (DEXs) 可以爲某些資產提供比孤島式的中心化交易所或服務提供商更好的兌換率。在股票市場,像美國存託憑證

(ADR) 這樣的金融工具爲進入外匯市場架起了橋樑,但卻經常遭受巨大的溢價和稀薄的流動性。

當市場在全球範圍內准入時,它也可以帶來更多的金融權益。目前,一些發展中國家往往被排除在金融服務之外,原因是建立當地業務的成本相對於需求較高,缺乏基礎設施等。但是去中心化的金融服務可以爲邊緣人口服務,提供保險、國際支付、美元計價的儲蓄賬戶和信貸等服務。

實時數據

在透明的共享數據庫 (即區塊鏈的分佈式賬本

) 上構建金融服務的一個好處是, 所有相關的交易數據都是實時公開可用的 。例如,在 Uniswap 協議中,流動性提供者 (LPs) 產生的收益可以按每秒的粒度進行跟蹤。投資者可以利用這些數據來決定如何分配資金,從而提供更有效的價格發現和資源分配,而監管者可以監控實時交易數據,以識別不法用戶活動。

這與傳統資本市場截然不同。傳統資本市場在公司發佈季度收益報告之前,投資者完全被矇在鼓裏。私有市場的狀況甚至更加糟糕,公司經常篡改自己的記賬指標 (如果他們決定發佈這些指標的話)。很難想象投資者在面對過期的數據時能做出理性的決定!監管機構也在當前的體系中苦苦掙扎,可能要等待數年才發現不當行爲,而等到發現時往往爲時已晚,比如 Greensill Capital 的破產和 Wirecard 的假賬事件正是最近的兩個案例研究。

消除交易對手 / 信用風險,降低合規費用

基於定義,DeFi 平臺是「 自我託管 」的:用戶永遠不會將他們的資產託管給某個中心化的運營商。雖然 DeFi 一開始可能會讓一些人望而生畏,但 DeFi 的自我託管特性有助於消除對手方和信用風險,在傳統金融中,這種風險與金融交易中一方違約或未能履行交易或貸款義務有關。分析人士估計,自 2011 年以來,通過中心化交易所 (CEXs) 損失的加密貨幣總價值超過 70 億美元,原因可能是黑客攻擊,也可能是運營商故意攜用戶資金潛逃等等。 DeFi 是一種範式轉變,將「不要作惡」轉變爲「無法作惡」 。

自我託管對 DeFi 應用運營商同樣有利,他們可以迴避不必要的責任和合規管理費用:例如,美國 FinCen (金融犯罪

執法網絡) 發佈的加密貨幣指南要求託管用戶資金的公司獲得貨幣轉賬許可證,這通常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而那些與自託管錢包互動的 DeFi 應用可以在沒有許可證的情況下運營。

獲得主流採用的挑戰

與任何不斷髮展的新技術一樣,DeFi 也面臨着挑戰。這和早期的互聯網沒有什麼不同,當時的網絡連接速度慢,硬件昂貴,即使是最聰明的創新者也在支持圖片或視頻方面受到掣肘,而如今這些已經在線上社交活動中廣泛使用。

#FutureofDeFi #DeFiChalle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