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di事件絕非偶然,這一方面看出比特幣派系資本和開發者以及礦工分歧很大,雖然本次事件開發者最終妥協了,但實際上早已經點燃了領域之戰。
2014-2017年間,比特幣社區經歷了一場持續多年的大大小小的區塊爭論,國內礦工與交易所,以及比特幣原教旨主義者之間展開了一場生死之爭。最終,大區塊陣營潰敗,分裂出BCH和BSV。國內礦工也因此被貼上了“礦霸”的標籤。
小區塊派的領軍人物是Adam Back和Greg Maxwell,後來他們創建了Blockstream,專注於比特幣側鏈Liquid Network的開發。
因此,一直以來在社區中存在着一種陰謀論,認爲Blockstream爲了推動自己的側鏈,不惜引發比特幣網絡分裂,支持小區塊,反對比特幣擴容,以推動Liquid Network的發展。
雖然有這些陰謀論,但多年來,對比大區塊分叉鏈的發展來看,小區塊主義者似乎更具有先見之明。
新一輪的大區塊運動
2023年,在國內散戶和交易所的推動下,以銘文爲媒介,發起了新一輪的“大區塊主義”運動。銘文問題的核心仍然是比特幣的擴容,本質上仍然是大區塊與小區塊的爭論。
銘文當然是由市場需求驅動的,但比特幣畢竟是一個小容量的容器,銘文就像在杯子裏玩龍捲風,硬塞必然導致正常交易受到擠壓。我曾經也是大區塊主義者,相信技術應該滿足最廣泛大衆的需求,但後來我完全和解了。
比特幣是一種宗教和價值儲存,需要極度的保守和百年不變;而以太坊則是一種進步主義,需要不斷更新和快速迭代。
我們無需在兩者之間進行二選一,各取所愛。喜歡熱鬧和創新的人可以前往以太坊或者側鏈玩耍,而讓比特幣成爲安靜的價值儲存是否不好呢?大區塊與小區塊涉及到比特幣的定位和擴容問題,不僅是技術路線的爭論,本質上還是關於對“比特幣是什麼”這個認知的爭論。
如果比特幣選擇了大規模的科技主義擴容,以滿足所有使用者的需求,那就必須進行無限擴容,不僅僅是像銘文這樣的資產。在13-15年間,有許多項目試圖直接在比特幣上實現智能合約功能。
這樣一來,比特幣的定位就變成了通用的智能合約平臺和資產平臺。實際情況是,即使是以太坊這樣靈活的架構,也很難實現這樣的擴容。如果不放棄比特幣其他核心目標,技術上是無法實現的。
大區塊主義的推動,走一步算一步,是冒進和投機主義的表現。頭疼醫頭,腳痛醫腳,根本無法鞏固比特幣的底層。作爲資產平臺,比特幣可以不像以太坊那樣靈活,同樣,作爲價值資產,你不能過於冒進。
因此,不是比特幣沒有星辰大海的夢想,而是在過去十年的嘗試中,技術和敘事上找到了自己的最大公約數,也順便“解決”了擴容問題。
比特幣是如何解決擴容問題的?
比特幣的解決方法是調整敘事,將其塑造成“數字黃金”和非主權貨幣。在這個敘事下,擴容變成了僞命題,將擴容難題交給以太坊等其他項目去解決。
在“數字黃金”的敘事下,每年實體黃金的物理週轉僅佔庫存的1%不到,作爲價值儲存的比特幣,主鏈上並不需要高頻交易,因此tps和擴容根本不是問題。
實際上,以太坊解決擴容問題的方式也是異曲同工的,將主網轉變爲結算網絡(昂貴、緩慢、穩定),然後讓Layer 2真正解決擴容和tps的難題。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比特幣沒有高tps和鏈上交易,那麼從哪裏來的高額手續費呢?沒有高額手續費,比特幣在2140年挖完後,網絡安全如何保證?這個核心問題是大區塊主義者強烈推動無限擴容的最根本邏輯問題。
說實話,這確實是比特幣的一個困擾,目前還沒有解決方案。然而,考慮到比特幣在未來幾十年內可能達到100萬億美元的市值,我相信這將迫使各方形成新的代幣模型和共識,解決“手續費”問題。
小區塊主義者雖然無法回答“區塊獎勵結束後,低容量比特幣的低手續費無法維持網絡安全”的核心問題,但大區塊主義的擴容主張顯然是對比特幣核心價值直接破壞的。
無限擴容意味着不斷的變革和引入技術風險,最終可能導致龐大、低效、節點集中、技術風險極高,這都是對比特幣作爲數字黃金、安全性和永久價值儲存核心定位的致命打擊。
小區塊和大區塊如何選擇?
小區塊和大區塊,兩者權衡,採取其中較輕的一方。我認爲小區塊主義在邏輯上更爲自洽,將“手續費”問題留給未來幾十年後的持幣人;而大區塊主義推動的更新式擴容,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則是即時的。
作爲持幣人,比特幣生態的熱鬧當然是好的,但比特幣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技術和慾望之間的平衡可能是持幣人、投資者、礦工、交易所等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沒有一個穩定、不變的技術底層的情況下,比特幣無法成爲最終的價值儲存,高手續費也只是短暫的幻覺。
銘文問題只是大區塊和小區塊路線之爭中的一個小插曲,也許有技術替代方案可以在這兩個陣營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也許應該三思而後行,再次分叉可能只會讓一切變得更加混亂。
後期會給大家帶來其他賽道的龍頭項目分析。感興趣的可以點個關注。我也會不定期整理一些前沿資詢和項目點評,歡迎各位志同道合的幣圈人一起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