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ance Square
LIVE
Curiousjoe
@Square-Creator-4ec154525
澎湃新闻科技版美国加密政策观察员; 我的推特: @curiousjoe5, Web3信徒. 野路子交易员. 政治学博士. Metagovernance研究员
关注
粉丝
点赞
分享
全部内容
LIVE
--
细节精彩纷呈的山姆·班克曼-弗里德(SBF)案——“澎湃新闻”科技版头条本文于2023年10月20日刊载于“澎湃新闻”科技版头条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997404 持续为大家追踪美国加密监管政策,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在“明星证人”登场之后,检方已经成功向陪审团描绘了一幅SBF狂傲诈骗犯的形象,让辩方难以应对。从陪审团的构成、证人证词和辩方表现等方面来看,SBF这次确实是危险了。 ·本案爆出的众多细节会对加密行业造成不良影响,被告和相关人士行为的曝光会给华盛顿和华尔街留下非常负面的印象。 2022年11月,加密货币交易所FTX破产清算,留下高达80亿美元的“大窟窿”,在加密市场掀起轩然大波,美国联邦检察官将此案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金融欺诈案之一”,堪比安然丑闻和麦道夫投资丑闻。 处于这场金融地震核心的是FTX交易所老板山姆·班克曼-弗里德(SBF)。FTX破产前,该交易所拥有超过 100 万用户,SBF本人活跃于美国政商两界,包括总统拜登在内的众多政客都接受过他的巨额政治捐款,NBA明星库里在内众多公众人物都在SBF的资助下为FTX站台。FTX破产,一切尘埃落定后,大家才发现原来SBF大肆挥霍的是普通用户放在交易所里面的资金。 FTX的垮塌映射出了监管的无能,为了规避追责,美国监管层开始了对美国加密企业的无差别“斩杀”。随着监管的不断收紧,业内人士开始归咎为SBF,他们不停发问“SBF什么时候进监狱?” FTX破产11个月之后,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开始了对SBF的审判。这次审判吸引了大量关注,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这家管理混乱的交易所,看到了SBF等高管是如何通过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行为摧毁了一家金融帝国。其中爆出的很多情节精彩纷呈。 一、SBF危险了 SBF案件审理已经进行了两周多。检方推进的节奏非常快,“明星证人”已经悉数登场,这些核心证人包括SBF的好友,前FTX创始人兼CTO加里·王(Gary Wang);SBF的情人,前FTX创始人兼Alameda Research老板卡萝兰·艾莉森(Caroline Ellison)、前FTX工程师主管倪沙德·辛格(Nishad Singh)等。这些证人之前在FTX都是核心人员,与SBF朝夕相处,清楚公司操作中的每一个流程。他们都已经认罪。检方为了让他们配合许诺他们刑期减免,所以他们在本次审判中都是没有保留地指认SBF的非法操作,甚至将SBF的很多隐私公之于众,让SBF狼狈不堪。在“明星证人”登场之后,检方已经成功向陪审团描绘了一幅SBF狂傲诈骗犯的形象,让辩方难以应对。看到这样一边倒的形势,有的人已经开始猜测SBF的刑期,似乎给其定罪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SBF这次确实是危险了。 第一,陪审团的构成对SBF不利 检方和辩方的博弈从选取陪审团时就开始了。在美国刑事法庭上,决定被告是否有罪的是陪审团。只有12名陪审员取得一致才能定罪。本案陪审团的构成大致包括一个医师助理、一名社会工作者、一名大都会北部火车列车员、一名图书馆员、一名美国邮政服务部门的车辆维修工、一名特殊教育教师、一名护士、一名来自乌克兰的广告从业者,还有一位退休的投资银行家,大约四分之三是女性,四分之一是男性。在表面上看,这样的构成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 但是仔细分析,有些因素对SBF不利。一是其中一名陪审团成员曾经是FTX的用户,并且在FTX破产案中亏了钱。陪审团成员之间会进行交流,某些意志比较强的成员有很大几率影响其他成员的意见。这名亏钱的成员大概率会将这种经历跟其他成员分享,构成其他成员对SBF的负面印象。二是曼哈顿法院的陪审团均来自纽约南区,很多有过传统金融相关的经验或者培训。传统金融讲究严谨的账目和规则,FTX混乱的财务管理必然给这些人员留下非常负面的印象。三是陪审团中女性占多数,这一点被检方充分利用。在卡萝兰·艾莉森出庭时,检方派出首席女检察官Danielle Sassoon提问。除了基本事实之外,提问中特别涉及了卡萝兰和SBF之间情人加上下级的复杂关系,突出了SBF对卡萝兰的冷漠及他们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向陪审团透露出一种信息,即卡萝兰比较年轻,且地位较低,二人关系中存在一种微妙的强迫,SBF影响了卡萝兰的思考方式,把她推向了直接的欺诈。卡萝兰在庭审中当众哭泣,中间休息时检察官向法官抗议SBF在证人作证期间使用表情向证人施压,这些元素无疑都会在女性陪审员中引发同情,进一步强化SBF的负面形象。四是,每名成员之前都有参加陪审团的经历,而且都有达成一致定罪的经历,这说明这些人大概率都不是某种“不合作者”,而“不合作者”是辩方急需的,只有存在“不合作者”才能防止12个人形成一致定罪的结果。 第二,证人证词让辩方难以对峙 对SBF非常不利的一点是检方成功地与FTX几名前高管达成了认罪协议。他们都是与SBF一起见证了FTX从崛起和衰落的内部人士。为了给自己减刑,他们的证词“刀刀见血”,每一句对SBF而言都是致命的。 比如,加里·王与SBF是高中就结识的亲密朋友。仅从他的几句开场证词中我们就能感受出被告为自己辩护的难度: 作证当天加里·王首先介绍自己是FTX的联合创始人。然后,检方问:你在FTX工作时犯过罪吗?答:是的。问:你犯了什么罪?答:电汇欺诈、证券欺诈、商品欺诈。问:你是单独犯罪还是与他人一起?答:与其他人一起。问:你与谁一起犯了这些罪?答:SBF, 倪沙德·辛格, 卡萝兰·艾莉森。问:在今天这个法庭上,你看到与你共同犯罪的人了吗?这时加里·王指向了SBF。问:王先生,你与被告如何犯了电汇欺诈罪?答:我们给了Alameda Research在FTX上的特权,允许其从平台提取无限额的资金。我们对此向公众撒谎。问:当你说从平台提取无限额的资金,你是指什么?答:它有能力从FTX账户提取无限额的资金。 这一段证词明确指出了对SBF的两项核心指控,一是非法挪用公众存款。FTX是交易所,Alameda Research是做市商,都在SBF的掌控下,依照常理,交易所给予做市商的资金权限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SBF和加里·王于2019年私下以代码的形式给予了Alameda Research 650亿美元的取款权限,通过这样的路径,SBF授意Alameda Research前后非法挪用了大约140亿美元的客户存款。由于挪用数目过大,在FTX破产时,有大概80亿美元的款项无法偿还,造成客户的重大损失。二是欺诈罪。这里主要指两次重要欺诈。一次是有关Alameda Research取款权限的。SBF一直坚称Alameda Research作为做市商没有特权。在权限修改的当天,SBF还此地无银地在推特上发文声称,Alameda Research的权限与其他做市商一样,没有特权,之后也从未披露Alameda Research与FTX共享资金池的事实。另一次是2022年底FTX破产前夕,为了避免挤兑,SBF公开表示客户的资金是安全的,无需担心,很多人信以为真,将钱留在FTX,结果血本无归。 在检方的导演下,几名核心证人将其中细节一一披露,相信那些匪夷所思的操作一定会给陪审团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SBF狂傲诈骗犯的印象已经基本编织成型 在核心指控之外,很多由“明星证人”披露出来的细节都帮助检方为SBF打造出一个狂傲、不负责任的诈骗犯的形象。 就SBF的个人性格,他之前的情人卡萝兰·艾莉森披露出一些劲爆的细节, 一是SBF有做总统的野心。SBF告诉卡萝兰·艾莉森自己未来有5%的可能性成为美国总统。这一野心也解释了他为什么在政治捐赠上花费巨资。SBF向众多民主党人进行了巨额政治捐赠,其中包括民主党总统拜登。SBF也是国会山的常客。有国会议员称其为“可爱的山姆”,在FTX覆灭前,SBF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正在国会中运作推出一项符合自身利益的加密法案。而这是其他加密行业人士都远不可能实现的。 二是SBF内心将“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甚至到了价值观扭曲的地步。卡萝兰的一段证词将此描述的非常生动:“问,在与被告一起工作的过程中,他是否跟你谈过关于撒谎和偷窃的道德问题?答,是的。他说他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依照功利主义的标准,不撒谎和不偷窃这样的规则并非那么重要。他认为唯一重要的道德规则就是效用最大化。所以为更多人创造更大的好处才是真正的正义。问,他认为撒谎或偷窃适用这个框架吗?答。他认为不撒谎或不偷窃这样的规则不适合那个框架。问,被告对撒谎和偷窃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影响?答,我认为它让我更愿意做像撒谎和偷窃这样的事情。当我开始在Alameda工作时,如果你告诉我几年后我会向贷款人发送虚假的资产负债表或拿走客户的钱,我可能不会相信。” 三是SBF迷信自己的头发。SBF一直以一头杂乱的卷发作为自身形象标志。即使已经掌握巨额财富,他平时拒绝打理自己的头发,认为正是这样的头发给自己带来好运。而这样迷信的行为与外界盛传的“交易天才”的理性形象格格不入。 就混乱的公司管理,证人披露了几点可怕的细节, 一是莫须有的保险基金。交易所的保险基金(Insurance Fund)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旨在保护交易所的用户和市场免受异常波动、意外损失和不良交易行为的影响。在加密货币和衍生品交易所中,保险基金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加密市场的波动性很高,更可能导致突然的亏损。像其他交易所一样,FTX之前也对外宣称自己设有保险基金,而实际上这笔钱并不存在。FTX的实际操作是,在需要对外披露保险基金数额时,加里·王这样的核心高管会利用一个随机数生成器编造一个随机的数字对外发布。这样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也让客户资金完全暴露在风险之下。 二是账目造假。在卡萝兰的证词中提到,一次Genesis(一家知名加密公司)的贷款部门主管要求Alameda Research提供最新的资产负债表,SBF害怕Genesis会从资产负债表中发现Alameda从FTX挪用客户资产的事实,要求卡萝兰造假。卡萝兰准备了7份假的资产负债表,SBF从中选择了最离谱的一份发给了Genesis。 第四,辩方表现欠佳 虽然SBF花费重金聘用了著名律师马克·科恩(Mark Cohen),无奈检方拥有多名“明星证人”,迄今为止辩方的表现乏善可陈。 第一周面对加里·王的最后时刻,辩方甚至开始用无效问题拖延时间,比如反复询问“你们是不是高中就认识”,而这些事实证人早就当庭说过多次了。这种举动招致了法官的多次警告,给人留下辩方手足无措的印象。 辩方这种表现是有原因的。检方对证人非常熟悉,双方的沟通已经非常充分,从证人表现来看,不排除检方对证人有过指导和排练。而辩方是第一次见到证人,对证人和证词都不熟悉,自然不可能比检方的应对更加自如。作为庭审中常用的拖延战略,辩方拖延时间是为了将庭审拖入下一个阶段,这样能够在休庭期间充分研究证人证词,制定下一步策略。 二、本案后续发展 SBF案件还会继续数周,会有更多的证人出场,作为知名律师,科恩团队不会一直这么被动。检方最重要的底牌已经在前三周几乎已经全部打出,科恩团队之后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对策。该案后续发展中有两个看点,一是辩方是否可能扭转一些颓势,二是SBF是否会自己出庭作证。 第一,辩方扭转局势的策略 由于前三周展示出的证据非常充分,观察家普遍不看好SBF能最终翻盘,但是从最近一周辩方律师团队的一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争取扭转一些局势,试图为SBF减轻罪责。 在第三周倪沙德·辛格作证期间,辩方律师展现出了较为清晰的策略,一方面,他们在努力将难以辩驳事实进行重新解释。就像科恩在第一天辩护的开场白中向陪审团问到的,如果SBF所作的一切是“完全合理”的呢? 科恩在第三周选取了辛格证词中的几点内容进行了重新解读,试图向陪审团表明这些事站在SBF的角度完全说得通。比如,辛格曾代表SBF在各类商业活动和政治捐款中一掷千金,数额达到九位数,在检方看来,这是对FTX用户资金的滥用。但是科恩努力将这些描述成合理的公共关系支出。对于FTX价值3000万美元的巴哈马顶层公寓,科恩向陪审团表示这并不是奢华的表现,对于那些真正相信自己是亿万富翁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完全合理的住所。 另一方面,科恩团队面对难以质疑的事实转而贬低证人的可信度,在证人的回忆中提出“合理怀疑”。比如,科恩试图让辛格承认,尽管他声称SBF很多违规举动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但他仍然选择住在FTX豪华的顶层公寓中。 对辩方稍微有利的事实是,“明星证人”迎合检方的痕迹比较明显,他们都在为了减刑而极力配合,并且他们的证词明显进行过排练,这些都会降低他们在陪审团面前的可信度。辩方可能会利用这些事实进一步对证词提出质疑。 第二,SBF是否出庭作证 在“明星证人”全部出场之后,剩下的重要看点就是SBF本人是否会出庭。可以预见的是,如果SBF出庭一定会对自己更加不利,如果回答问题中出现任何不妥的地方,必然会延长自己的刑期。辩方律师一定会建议其不要出庭。 但是考虑SBF在FTX破产后不顾专业人士劝阻频频亮相为自己辩解,之后的审判中还是存在他不顾劝阻出场为自己辩护的可能性。SBF在高光时刻曾是交易员和企业家中的网红达人,这些经历也许会让他对自己影响他人的能力过于自信。不管怎样,如果SBF自己出庭一定会是本案最大的焦点。 三、本案对加密行业的影响 本案爆出的众多细节会对加密行业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在面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或贷款前,FTX和Alameda Research很少进行过严谨的尽职调查或者财务审计,这些行为的曝光会给华盛顿和华尔街留下非常负面的印象。 在第二周的证人中,加密公司BlockFi首席执行官扎克·普林斯作证说,大多数加密货币公司都难以获得审计,因此他们的团队能接触到的财务数据只是“借款人愿意与我们分享的财务信息”。这在传统金融业人士看来一定是不可接受的。 可以想见这些细节都会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加密行业监管的决心。 作者:curiousjoe,一个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BTC #ftx #BinanceSquare #SEC

细节精彩纷呈的山姆·班克曼-弗里德(SBF)案——“澎湃新闻”科技版头条

本文于2023年10月20日刊载于“澎湃新闻”科技版头条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997404
持续为大家追踪美国加密监管政策,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在“明星证人”登场之后,检方已经成功向陪审团描绘了一幅SBF狂傲诈骗犯的形象,让辩方难以应对。从陪审团的构成、证人证词和辩方表现等方面来看,SBF这次确实是危险了。
·本案爆出的众多细节会对加密行业造成不良影响,被告和相关人士行为的曝光会给华盛顿和华尔街留下非常负面的印象。

2022年11月,加密货币交易所FTX破产清算,留下高达80亿美元的“大窟窿”,在加密市场掀起轩然大波,美国联邦检察官将此案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金融欺诈案之一”,堪比安然丑闻和麦道夫投资丑闻。
处于这场金融地震核心的是FTX交易所老板山姆·班克曼-弗里德(SBF)。FTX破产前,该交易所拥有超过 100 万用户,SBF本人活跃于美国政商两界,包括总统拜登在内的众多政客都接受过他的巨额政治捐款,NBA明星库里在内众多公众人物都在SBF的资助下为FTX站台。FTX破产,一切尘埃落定后,大家才发现原来SBF大肆挥霍的是普通用户放在交易所里面的资金。
FTX的垮塌映射出了监管的无能,为了规避追责,美国监管层开始了对美国加密企业的无差别“斩杀”。随着监管的不断收紧,业内人士开始归咎为SBF,他们不停发问“SBF什么时候进监狱?”
FTX破产11个月之后,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开始了对SBF的审判。这次审判吸引了大量关注,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这家管理混乱的交易所,看到了SBF等高管是如何通过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行为摧毁了一家金融帝国。其中爆出的很多情节精彩纷呈。
一、SBF危险了
SBF案件审理已经进行了两周多。检方推进的节奏非常快,“明星证人”已经悉数登场,这些核心证人包括SBF的好友,前FTX创始人兼CTO加里·王(Gary Wang);SBF的情人,前FTX创始人兼Alameda Research老板卡萝兰·艾莉森(Caroline Ellison)、前FTX工程师主管倪沙德·辛格(Nishad Singh)等。这些证人之前在FTX都是核心人员,与SBF朝夕相处,清楚公司操作中的每一个流程。他们都已经认罪。检方为了让他们配合许诺他们刑期减免,所以他们在本次审判中都是没有保留地指认SBF的非法操作,甚至将SBF的很多隐私公之于众,让SBF狼狈不堪。在“明星证人”登场之后,检方已经成功向陪审团描绘了一幅SBF狂傲诈骗犯的形象,让辩方难以应对。看到这样一边倒的形势,有的人已经开始猜测SBF的刑期,似乎给其定罪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SBF这次确实是危险了。
第一,陪审团的构成对SBF不利
检方和辩方的博弈从选取陪审团时就开始了。在美国刑事法庭上,决定被告是否有罪的是陪审团。只有12名陪审员取得一致才能定罪。本案陪审团的构成大致包括一个医师助理、一名社会工作者、一名大都会北部火车列车员、一名图书馆员、一名美国邮政服务部门的车辆维修工、一名特殊教育教师、一名护士、一名来自乌克兰的广告从业者,还有一位退休的投资银行家,大约四分之三是女性,四分之一是男性。在表面上看,这样的构成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
但是仔细分析,有些因素对SBF不利。一是其中一名陪审团成员曾经是FTX的用户,并且在FTX破产案中亏了钱。陪审团成员之间会进行交流,某些意志比较强的成员有很大几率影响其他成员的意见。这名亏钱的成员大概率会将这种经历跟其他成员分享,构成其他成员对SBF的负面印象。二是曼哈顿法院的陪审团均来自纽约南区,很多有过传统金融相关的经验或者培训。传统金融讲究严谨的账目和规则,FTX混乱的财务管理必然给这些人员留下非常负面的印象。三是陪审团中女性占多数,这一点被检方充分利用。在卡萝兰·艾莉森出庭时,检方派出首席女检察官Danielle Sassoon提问。除了基本事实之外,提问中特别涉及了卡萝兰和SBF之间情人加上下级的复杂关系,突出了SBF对卡萝兰的冷漠及他们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向陪审团透露出一种信息,即卡萝兰比较年轻,且地位较低,二人关系中存在一种微妙的强迫,SBF影响了卡萝兰的思考方式,把她推向了直接的欺诈。卡萝兰在庭审中当众哭泣,中间休息时检察官向法官抗议SBF在证人作证期间使用表情向证人施压,这些元素无疑都会在女性陪审员中引发同情,进一步强化SBF的负面形象。四是,每名成员之前都有参加陪审团的经历,而且都有达成一致定罪的经历,这说明这些人大概率都不是某种“不合作者”,而“不合作者”是辩方急需的,只有存在“不合作者”才能防止12个人形成一致定罪的结果。
第二,证人证词让辩方难以对峙
对SBF非常不利的一点是检方成功地与FTX几名前高管达成了认罪协议。他们都是与SBF一起见证了FTX从崛起和衰落的内部人士。为了给自己减刑,他们的证词“刀刀见血”,每一句对SBF而言都是致命的。
比如,加里·王与SBF是高中就结识的亲密朋友。仅从他的几句开场证词中我们就能感受出被告为自己辩护的难度:
作证当天加里·王首先介绍自己是FTX的联合创始人。然后,检方问:你在FTX工作时犯过罪吗?答:是的。问:你犯了什么罪?答:电汇欺诈、证券欺诈、商品欺诈。问:你是单独犯罪还是与他人一起?答:与其他人一起。问:你与谁一起犯了这些罪?答:SBF, 倪沙德·辛格, 卡萝兰·艾莉森。问:在今天这个法庭上,你看到与你共同犯罪的人了吗?这时加里·王指向了SBF。问:王先生,你与被告如何犯了电汇欺诈罪?答:我们给了Alameda Research在FTX上的特权,允许其从平台提取无限额的资金。我们对此向公众撒谎。问:当你说从平台提取无限额的资金,你是指什么?答:它有能力从FTX账户提取无限额的资金。
这一段证词明确指出了对SBF的两项核心指控,一是非法挪用公众存款。FTX是交易所,Alameda Research是做市商,都在SBF的掌控下,依照常理,交易所给予做市商的资金权限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SBF和加里·王于2019年私下以代码的形式给予了Alameda Research 650亿美元的取款权限,通过这样的路径,SBF授意Alameda Research前后非法挪用了大约140亿美元的客户存款。由于挪用数目过大,在FTX破产时,有大概80亿美元的款项无法偿还,造成客户的重大损失。二是欺诈罪。这里主要指两次重要欺诈。一次是有关Alameda Research取款权限的。SBF一直坚称Alameda Research作为做市商没有特权。在权限修改的当天,SBF还此地无银地在推特上发文声称,Alameda Research的权限与其他做市商一样,没有特权,之后也从未披露Alameda Research与FTX共享资金池的事实。另一次是2022年底FTX破产前夕,为了避免挤兑,SBF公开表示客户的资金是安全的,无需担心,很多人信以为真,将钱留在FTX,结果血本无归。
在检方的导演下,几名核心证人将其中细节一一披露,相信那些匪夷所思的操作一定会给陪审团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SBF狂傲诈骗犯的印象已经基本编织成型
在核心指控之外,很多由“明星证人”披露出来的细节都帮助检方为SBF打造出一个狂傲、不负责任的诈骗犯的形象。
就SBF的个人性格,他之前的情人卡萝兰·艾莉森披露出一些劲爆的细节,
一是SBF有做总统的野心。SBF告诉卡萝兰·艾莉森自己未来有5%的可能性成为美国总统。这一野心也解释了他为什么在政治捐赠上花费巨资。SBF向众多民主党人进行了巨额政治捐赠,其中包括民主党总统拜登。SBF也是国会山的常客。有国会议员称其为“可爱的山姆”,在FTX覆灭前,SBF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正在国会中运作推出一项符合自身利益的加密法案。而这是其他加密行业人士都远不可能实现的。
二是SBF内心将“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甚至到了价值观扭曲的地步。卡萝兰的一段证词将此描述的非常生动:“问,在与被告一起工作的过程中,他是否跟你谈过关于撒谎和偷窃的道德问题?答,是的。他说他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依照功利主义的标准,不撒谎和不偷窃这样的规则并非那么重要。他认为唯一重要的道德规则就是效用最大化。所以为更多人创造更大的好处才是真正的正义。问,他认为撒谎或偷窃适用这个框架吗?答。他认为不撒谎或不偷窃这样的规则不适合那个框架。问,被告对撒谎和偷窃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影响?答,我认为它让我更愿意做像撒谎和偷窃这样的事情。当我开始在Alameda工作时,如果你告诉我几年后我会向贷款人发送虚假的资产负债表或拿走客户的钱,我可能不会相信。”
三是SBF迷信自己的头发。SBF一直以一头杂乱的卷发作为自身形象标志。即使已经掌握巨额财富,他平时拒绝打理自己的头发,认为正是这样的头发给自己带来好运。而这样迷信的行为与外界盛传的“交易天才”的理性形象格格不入。
就混乱的公司管理,证人披露了几点可怕的细节,
一是莫须有的保险基金。交易所的保险基金(Insurance Fund)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旨在保护交易所的用户和市场免受异常波动、意外损失和不良交易行为的影响。在加密货币和衍生品交易所中,保险基金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加密市场的波动性很高,更可能导致突然的亏损。像其他交易所一样,FTX之前也对外宣称自己设有保险基金,而实际上这笔钱并不存在。FTX的实际操作是,在需要对外披露保险基金数额时,加里·王这样的核心高管会利用一个随机数生成器编造一个随机的数字对外发布。这样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也让客户资金完全暴露在风险之下。
二是账目造假。在卡萝兰的证词中提到,一次Genesis(一家知名加密公司)的贷款部门主管要求Alameda Research提供最新的资产负债表,SBF害怕Genesis会从资产负债表中发现Alameda从FTX挪用客户资产的事实,要求卡萝兰造假。卡萝兰准备了7份假的资产负债表,SBF从中选择了最离谱的一份发给了Genesis。
第四,辩方表现欠佳
虽然SBF花费重金聘用了著名律师马克·科恩(Mark Cohen),无奈检方拥有多名“明星证人”,迄今为止辩方的表现乏善可陈。
第一周面对加里·王的最后时刻,辩方甚至开始用无效问题拖延时间,比如反复询问“你们是不是高中就认识”,而这些事实证人早就当庭说过多次了。这种举动招致了法官的多次警告,给人留下辩方手足无措的印象。
辩方这种表现是有原因的。检方对证人非常熟悉,双方的沟通已经非常充分,从证人表现来看,不排除检方对证人有过指导和排练。而辩方是第一次见到证人,对证人和证词都不熟悉,自然不可能比检方的应对更加自如。作为庭审中常用的拖延战略,辩方拖延时间是为了将庭审拖入下一个阶段,这样能够在休庭期间充分研究证人证词,制定下一步策略。
二、本案后续发展
SBF案件还会继续数周,会有更多的证人出场,作为知名律师,科恩团队不会一直这么被动。检方最重要的底牌已经在前三周几乎已经全部打出,科恩团队之后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对策。该案后续发展中有两个看点,一是辩方是否可能扭转一些颓势,二是SBF是否会自己出庭作证。
第一,辩方扭转局势的策略
由于前三周展示出的证据非常充分,观察家普遍不看好SBF能最终翻盘,但是从最近一周辩方律师团队的一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争取扭转一些局势,试图为SBF减轻罪责。
在第三周倪沙德·辛格作证期间,辩方律师展现出了较为清晰的策略,一方面,他们在努力将难以辩驳事实进行重新解释。就像科恩在第一天辩护的开场白中向陪审团问到的,如果SBF所作的一切是“完全合理”的呢?
科恩在第三周选取了辛格证词中的几点内容进行了重新解读,试图向陪审团表明这些事站在SBF的角度完全说得通。比如,辛格曾代表SBF在各类商业活动和政治捐款中一掷千金,数额达到九位数,在检方看来,这是对FTX用户资金的滥用。但是科恩努力将这些描述成合理的公共关系支出。对于FTX价值3000万美元的巴哈马顶层公寓,科恩向陪审团表示这并不是奢华的表现,对于那些真正相信自己是亿万富翁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完全合理的住所。
另一方面,科恩团队面对难以质疑的事实转而贬低证人的可信度,在证人的回忆中提出“合理怀疑”。比如,科恩试图让辛格承认,尽管他声称SBF很多违规举动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但他仍然选择住在FTX豪华的顶层公寓中。
对辩方稍微有利的事实是,“明星证人”迎合检方的痕迹比较明显,他们都在为了减刑而极力配合,并且他们的证词明显进行过排练,这些都会降低他们在陪审团面前的可信度。辩方可能会利用这些事实进一步对证词提出质疑。
第二,SBF是否出庭作证
在“明星证人”全部出场之后,剩下的重要看点就是SBF本人是否会出庭。可以预见的是,如果SBF出庭一定会对自己更加不利,如果回答问题中出现任何不妥的地方,必然会延长自己的刑期。辩方律师一定会建议其不要出庭。
但是考虑SBF在FTX破产后不顾专业人士劝阻频频亮相为自己辩解,之后的审判中还是存在他不顾劝阻出场为自己辩护的可能性。SBF在高光时刻曾是交易员和企业家中的网红达人,这些经历也许会让他对自己影响他人的能力过于自信。不管怎样,如果SBF自己出庭一定会是本案最大的焦点。
三、本案对加密行业的影响
本案爆出的众多细节会对加密行业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在面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或贷款前,FTX和Alameda Research很少进行过严谨的尽职调查或者财务审计,这些行为的曝光会给华盛顿和华尔街留下非常负面的印象。
在第二周的证人中,加密公司BlockFi首席执行官扎克·普林斯作证说,大多数加密货币公司都难以获得审计,因此他们的团队能接触到的财务数据只是“借款人愿意与我们分享的财务信息”。这在传统金融业人士看来一定是不可接受的。
可以想见这些细节都会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加密行业监管的决心。
作者:curiousjoe,一个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BTC #ftx #BinanceSquare #SEC
LIVE
--
看涨
美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通过“稳定币支付明晰法案”。该法案将进入众议院投票环节。 北京时间28日10点左右,美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推特发布消息称相关稳定币法案通过该委员会审议,这也是继昨天市场结构法案通过该委员会后通过的第二个法案。 但这远不是终点,之后法案还需要经过众议院投票参议院投票和总统签字等环节。 #regulations #BTC #stablecoin $USDC $BUSD
美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通过“稳定币支付明晰法案”。该法案将进入众议院投票环节。

北京时间28日10点左右,美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推特发布消息称相关稳定币法案通过该委员会审议,这也是继昨天市场结构法案通过该委员会后通过的第二个法案。
但这远不是终点,之后法案还需要经过众议院投票参议院投票和总统签字等环节。

#regulations #BTC #stablecoin $USDC $BUSD
澎湃新闻分析文章——Ripple案件的裁决及其影响这是我7月25日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文章。 持续为大家追踪美国加密监管政策,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最近有些纠结。 7月22日,SEC表示,美国纽约南区地方法院法官托雷斯(Analisa Torres)在7月14日“Ripple(注:瑞波,一家商业区块链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对SEC”案件中的裁决犯了错误,SEC将对这一裁决提出上诉。 而7月14日判决当天,SEC的回应是:“我们‘很高兴’(pleased)法院发现Ripple在某些情况下将瑞波币(XRP,一种加密货币)作为投资合约提供和出售,违反了证券法。” SEC两次提到的裁决是7月14日纽约南区法院在SEC诉Ripple案件审理中做的一次裁决。裁决中,法官区分了Ripple面向机构投资者的销售和公开市场上的程序化销售(programmatic sales,指Ripple Labs在交易所面向零售买家的销售),认为前者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合同,满足投资合同的四个条件,因此应被视为证券发行;后者以程序化方式通过公开市场销售,购买者在此情形下并不知晓资金的流向,因此这类交易不应被视为证券。 这次看似“各打两百大板”的裁决在美国加密行业中掀起了轩然大波,被加密业界称为“历史性的”、“划时代意义”的裁决。从业者认为这次裁决推翻了SEC对“加密货币为证券”的认定。裁决宣布后不久Coinbase就迫不及待地重新上架了Ripple公司的瑞波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裁决并不是该案件的终审判决,这只是审理中间对部分问题的一次裁定,而消息一经发出就产生巨大的反响,为何一次尚未结案的裁决能引发业界如此广泛的关注,它之后能对加密市场和相关法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以从Ripple起诉SEC案的起源、这次裁决的重点以及其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观察。 Ripple与SEC对抗的起源 2020年12月,SEC对Ripple Labs以及其首席执行官布拉德·加林豪斯(Brad Garlinghouse)和联合创始人克里斯·拉森(Chris Larsen)提起诉讼。SEC称,他们通过销售加密货币瑞波币进行了非法证券发行,非法融资超过13亿美元。这标志着SEC首次针对已经流通的主流加密货币发起攻击。 SEC的诉讼在加密行业掀起巨浪。因为在此之前,业内普遍认为只要项目实现了去中心化,其通证就不再是证券。但SEC的诉讼告诉人们,一旦通证通过融资销售发行,它就永远带有“原罪”,交易它的任何人都是违法的。这等同宣告整个行业都是违法的。 为什么Ripple会成为目标? 第一,Ripple的瑞波币在被起诉的时候已经流通多年,拥有大量持有者。如果瑞波币被判属证券,那么这些持有者就都成为了非法证券交易的参与者。这对整个行业将带来巨大压力。 第二,Ripple通过向机构投资者直接出售瑞波币获取了大量资金。这种机构融资销售是典型的证券发行。这很容易成为SEC诉讼的切入点。 第三,在去中心化程度上,瑞波币无法与比特币和以太坊相比。这给了SEC机会。 Ripple似乎是SEC特意选择的战略目标,通过打击Ripple可以向整个加密行业发出警告,迫使其接受证券监管。这场官司也是SEC与整个加密行业之间博弈的焦点,结果将决定美国加密行业的生存状况。 本次裁决的重点——瑞波币地位未定论 本次裁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托雷斯法官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瑞波币销售方式,并判定两种方式在法律性质上有所不同。 一方面是机构直接销售。法官认为这类销售符合豪威测试(Howey test,一种判断特定交易是否构成证券发行的标准)判定投资合同的四个条件:一是买方投入资金;二是存在共同利益;三是有合理投资收益期望;四是收益依赖于他人(Ripple公司)的努力。机构直接从Ripple购买瑞波币,目的就是期望瑞波币价值上涨从中获利。所以这是典型的投资合同行为,属于证券发行。 另一方面,公开市场上的程序化销售则完全不同。法官指出,公开市场买家并不知道卖家是谁,也没有与Ripple建立收益期望。这种程序化销售不符合投资合同的判定标准,因此不属于证券发行。 法官认为通证本身不具有法律属性,关键看交易形式。机构直接购买存在投资合同关系就属于证券发行;公开市场自由交易则与证券无关。 本次裁决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一,对加密货币法律属性的影响 加密货币是否为证券,这是一直困扰美国加密行业的问题。国会立法迟迟没有出台,SEC始终牢牢掌握着话语权。本次裁决凸显了美国政府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特点。在立法部门哑火,行政部门攻势步步紧逼的时刻,司法部门发出了声音,对行政部门进行了有力的制衡。 本次裁决将对未来加密货币法律属性的判定产生影响:一是法院客观上否定了SEC的“通证即证券”的立场。裁决中虽然没有明确讨论加密货币的属性,但是程序化销售非证券的裁定本身就是对“通证即证券”这种观点的否定。二是法院认为交易方式对证券认定更重要。法院强调要考察加密资产的交易和销售方式,而不是资产本身的属性。这意味交易方式对证券认定更为重要。三是判决先例在英美法系中非常重要,本次裁定将作为先例对之后的SEC监管进行限制。除非SEC在巡回法院上诉成功,不然本次裁决将限制SEC随意将加密资产定义为证券的权力。 第二,对通证分发方式的影响 托雷斯法官裁决:公开市场上的加密货币交易并不属于证券交易。在不被后续上诉推翻的情况下,它将对通证的分发方式产生影响。 首先,这会减轻公开分发通证的合规压力。以往SEC将一次性公开分发视为证券发行,这迫使许多项目只能采用私募形式。托雷斯法官的裁决为公开分发提供了法律依据。这可能导致一些较为去中心化的通证项目重新回归公开分发的方式,比如通过空投(Airdrop)直接分发给用户。 其次,这将大幅减轻交易所的合规压力。以往交易所经营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交易产品上线方面束手束脚。但依据本次裁决,交易所的公开交易应属于自由交易,而非证券交易。 第三,对比特币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影响 本次裁决使数字资产合法交易的法律基础更加牢固。它表明公开市场交易加密资产不属于违法证券交易。这有利于比特币ETF申请,因为ETF交易依托的正是公开的比特币现货市场。 但是,裁决仅就公开交易的属性进行了解释,而未涉及比特币或者其他加密资产本身的属性。这意味着SEC仍可能会从其他方面质疑比特币的适用性。 第四,对国会加密立法的影响 之前SEC判定加密货币都是证券,在规则缺失的情况下对行业强行监管,本次裁决等于对SEC的狂飙踩了刹车,更是从司法角度承认了加密货币属性未定的现状,凸显了规则的缺失以及这种缺失所造成的混乱。这对国会正在积极推出的加密立法有助推作用。多名相关法案的推手在Ripple裁决之后通过各类媒体发声,期望借助本次裁决产生的舆论动能为法案的通过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 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和农业委员会正在联手推出加密市场结构法案,旨在规范SEC与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监管权限。两个委员会的社交媒体账号在Ripple裁决后先后发声。7月19日众议院农业委员会在社交媒体上称:“Ripple 裁决凸显了我们与金融服务委员会联合立法的必要性。”第二天,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社交媒体账号回应称:“Ripple裁决为大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比普通美国人更大的保护。我们的市场结构立法将为所有投资者、客户和市场参与者提供与传统金融市场相同的长期保护。” 这期间,相关领域的议员也纷纷发声。彭博社7月18日报道,众议院农业委员会主席格林·汤姆森(Glenn Thompson)认为本次Ripple案的裁决将加强立法者对加密立法的支持,并“希望”这项裁决推动两个阵营的立法者走到一起,为该行业的困境制定可靠的解决方案。“国会应该介入并提供确定性和清晰度。” 初次之外,7月19日众议员里奇·托雷斯(Rep. Ritchie Torres)称,“在Ripple案做出重大判决后,必须重新评估SEC对加密行业的持续攻击。”同一天,众议员沃伦·大卫森(Warren Davidson)说,“Ripple案应该清楚地表明,国会需要提供投资者、创新者、监管机构甚至法院所缺乏的明确性。我仍然希望我们能够就一项数字资产市场结构法案达成一致,该法案需要迅速做到这一点。” 美国政客本身都是制造舆论的高手,本次裁决营造了巨大的舆论波澜,他们自然不会错过机会借此推动自己的立法动议,攫取政治资本。 本次裁决的适用范围以及被上诉的前景 加密行业在被压制许久之后,本次裁决终于让他们送了一口气,不过从司法的角度上看,本次只是地方法院审理过程中的一次裁决,其在适用范围上存在限制,而且可以肯定SEC会在之后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所以这次裁决存在被推翻的风险。 在适用范围方面,首先,该裁决的直接效力仅局限于纽约南区法院的辖区内。美国法律系统中,在地方法院之上还有巡回法院和最高法院。地方法院的裁决虽然可以给其他地区的案件提供先例,但是无法直接影响其他地区的判决,其影响存在地域局限性。其次,该裁决只是一个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决定,只是最终判决的一部分。再次,本次裁决仅关注一种特定的数字资产,其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类型数字资产。最后,本裁决仅关注Ripple部分交易行为的法律属性,对其他交易类型如二级市场交易并未提供直接裁决。 在上诉前景方面,SEC肯定会上诉。不过鉴于美国的司法程序都旷日持久,所以即使SEC上诉并赢得胜利,当前裁决被驳回也是在至少一年多之后了。而在此期间,本次裁决的效力是一直在的。 SEC之后的上诉需要多久?大概程序是,首先SEC需要等待地方法院整个案件审理结束,这大概需要1至2个月的时间。期间SEC可以申请法院加快终审判决,并可以迅速提出上诉动议。不过也需要考虑地方法院法官的意见。其次要看巡回法院决定是否受理上诉请求,如果上诉获得受理,双方需要提交完整的上诉辩论文件,这一步需要3至6个月的时间。再次,从上诉至巡回法院到获得最终裁决通常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仅仅是上诉至巡回法院这一步,整个上诉程序最短需要1年时间,通常这个过程需要一年半到两年,很多时候有可能更长。如果巡回法院的结果仍然无法让双方满意,还有可能进一步上诉至最高法院。那样时间就会更长。 不过有一种说法是SEC不希望上诉至最高法院,因为之前有最高法院的判例要求行政部门严格按照国会制定法律的权限行事,Ripple公司一定会抓住这一点,证明加密货币尚未有明确定义和监管框架,SEC在加密监管中超越了法定职权范围,这样SEC的赢面就很小了。 不论如何,本次纽约南区法院的裁决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加密行业。期间国会将在大选季来临前大力推动相关加密立法,所以在Ripple裁决之后,美国加密监管的重头戏又回到了国会围绕立法的博弈。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ripplexrp #sec #crypto2023 #bitcoin

澎湃新闻分析文章——Ripple案件的裁决及其影响

这是我7月25日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文章。

持续为大家追踪美国加密监管政策,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最近有些纠结。

7月22日,SEC表示,美国纽约南区地方法院法官托雷斯(Analisa Torres)在7月14日“Ripple(注:瑞波,一家商业区块链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对SEC”案件中的裁决犯了错误,SEC将对这一裁决提出上诉。

而7月14日判决当天,SEC的回应是:“我们‘很高兴’(pleased)法院发现Ripple在某些情况下将瑞波币(XRP,一种加密货币)作为投资合约提供和出售,违反了证券法。”

SEC两次提到的裁决是7月14日纽约南区法院在SEC诉Ripple案件审理中做的一次裁决。裁决中,法官区分了Ripple面向机构投资者的销售和公开市场上的程序化销售(programmatic sales,指Ripple Labs在交易所面向零售买家的销售),认为前者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合同,满足投资合同的四个条件,因此应被视为证券发行;后者以程序化方式通过公开市场销售,购买者在此情形下并不知晓资金的流向,因此这类交易不应被视为证券。

这次看似“各打两百大板”的裁决在美国加密行业中掀起了轩然大波,被加密业界称为“历史性的”、“划时代意义”的裁决。从业者认为这次裁决推翻了SEC对“加密货币为证券”的认定。裁决宣布后不久Coinbase就迫不及待地重新上架了Ripple公司的瑞波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裁决并不是该案件的终审判决,这只是审理中间对部分问题的一次裁定,而消息一经发出就产生巨大的反响,为何一次尚未结案的裁决能引发业界如此广泛的关注,它之后能对加密市场和相关法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以从Ripple起诉SEC案的起源、这次裁决的重点以及其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观察。

Ripple与SEC对抗的起源

2020年12月,SEC对Ripple Labs以及其首席执行官布拉德·加林豪斯(Brad Garlinghouse)和联合创始人克里斯·拉森(Chris Larsen)提起诉讼。SEC称,他们通过销售加密货币瑞波币进行了非法证券发行,非法融资超过13亿美元。这标志着SEC首次针对已经流通的主流加密货币发起攻击。

SEC的诉讼在加密行业掀起巨浪。因为在此之前,业内普遍认为只要项目实现了去中心化,其通证就不再是证券。但SEC的诉讼告诉人们,一旦通证通过融资销售发行,它就永远带有“原罪”,交易它的任何人都是违法的。这等同宣告整个行业都是违法的。

为什么Ripple会成为目标?

第一,Ripple的瑞波币在被起诉的时候已经流通多年,拥有大量持有者。如果瑞波币被判属证券,那么这些持有者就都成为了非法证券交易的参与者。这对整个行业将带来巨大压力。

第二,Ripple通过向机构投资者直接出售瑞波币获取了大量资金。这种机构融资销售是典型的证券发行。这很容易成为SEC诉讼的切入点。

第三,在去中心化程度上,瑞波币无法与比特币和以太坊相比。这给了SEC机会。

Ripple似乎是SEC特意选择的战略目标,通过打击Ripple可以向整个加密行业发出警告,迫使其接受证券监管。这场官司也是SEC与整个加密行业之间博弈的焦点,结果将决定美国加密行业的生存状况。

本次裁决的重点——瑞波币地位未定论

本次裁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托雷斯法官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瑞波币销售方式,并判定两种方式在法律性质上有所不同。

一方面是机构直接销售。法官认为这类销售符合豪威测试(Howey test,一种判断特定交易是否构成证券发行的标准)判定投资合同的四个条件:一是买方投入资金;二是存在共同利益;三是有合理投资收益期望;四是收益依赖于他人(Ripple公司)的努力。机构直接从Ripple购买瑞波币,目的就是期望瑞波币价值上涨从中获利。所以这是典型的投资合同行为,属于证券发行。

另一方面,公开市场上的程序化销售则完全不同。法官指出,公开市场买家并不知道卖家是谁,也没有与Ripple建立收益期望。这种程序化销售不符合投资合同的判定标准,因此不属于证券发行。

法官认为通证本身不具有法律属性,关键看交易形式。机构直接购买存在投资合同关系就属于证券发行;公开市场自由交易则与证券无关。

本次裁决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一,对加密货币法律属性的影响

加密货币是否为证券,这是一直困扰美国加密行业的问题。国会立法迟迟没有出台,SEC始终牢牢掌握着话语权。本次裁决凸显了美国政府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特点。在立法部门哑火,行政部门攻势步步紧逼的时刻,司法部门发出了声音,对行政部门进行了有力的制衡。

本次裁决将对未来加密货币法律属性的判定产生影响:一是法院客观上否定了SEC的“通证即证券”的立场。裁决中虽然没有明确讨论加密货币的属性,但是程序化销售非证券的裁定本身就是对“通证即证券”这种观点的否定。二是法院认为交易方式对证券认定更重要。法院强调要考察加密资产的交易和销售方式,而不是资产本身的属性。这意味交易方式对证券认定更为重要。三是判决先例在英美法系中非常重要,本次裁定将作为先例对之后的SEC监管进行限制。除非SEC在巡回法院上诉成功,不然本次裁决将限制SEC随意将加密资产定义为证券的权力。

第二,对通证分发方式的影响

托雷斯法官裁决:公开市场上的加密货币交易并不属于证券交易。在不被后续上诉推翻的情况下,它将对通证的分发方式产生影响。

首先,这会减轻公开分发通证的合规压力。以往SEC将一次性公开分发视为证券发行,这迫使许多项目只能采用私募形式。托雷斯法官的裁决为公开分发提供了法律依据。这可能导致一些较为去中心化的通证项目重新回归公开分发的方式,比如通过空投(Airdrop)直接分发给用户。

其次,这将大幅减轻交易所的合规压力。以往交易所经营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交易产品上线方面束手束脚。但依据本次裁决,交易所的公开交易应属于自由交易,而非证券交易。

第三,对比特币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影响

本次裁决使数字资产合法交易的法律基础更加牢固。它表明公开市场交易加密资产不属于违法证券交易。这有利于比特币ETF申请,因为ETF交易依托的正是公开的比特币现货市场。

但是,裁决仅就公开交易的属性进行了解释,而未涉及比特币或者其他加密资产本身的属性。这意味着SEC仍可能会从其他方面质疑比特币的适用性。

第四,对国会加密立法的影响

之前SEC判定加密货币都是证券,在规则缺失的情况下对行业强行监管,本次裁决等于对SEC的狂飙踩了刹车,更是从司法角度承认了加密货币属性未定的现状,凸显了规则的缺失以及这种缺失所造成的混乱。这对国会正在积极推出的加密立法有助推作用。多名相关法案的推手在Ripple裁决之后通过各类媒体发声,期望借助本次裁决产生的舆论动能为法案的通过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

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和农业委员会正在联手推出加密市场结构法案,旨在规范SEC与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监管权限。两个委员会的社交媒体账号在Ripple裁决后先后发声。7月19日众议院农业委员会在社交媒体上称:“Ripple 裁决凸显了我们与金融服务委员会联合立法的必要性。”第二天,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社交媒体账号回应称:“Ripple裁决为大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比普通美国人更大的保护。我们的市场结构立法将为所有投资者、客户和市场参与者提供与传统金融市场相同的长期保护。”

这期间,相关领域的议员也纷纷发声。彭博社7月18日报道,众议院农业委员会主席格林·汤姆森(Glenn Thompson)认为本次Ripple案的裁决将加强立法者对加密立法的支持,并“希望”这项裁决推动两个阵营的立法者走到一起,为该行业的困境制定可靠的解决方案。“国会应该介入并提供确定性和清晰度。”

初次之外,7月19日众议员里奇·托雷斯(Rep. Ritchie Torres)称,“在Ripple案做出重大判决后,必须重新评估SEC对加密行业的持续攻击。”同一天,众议员沃伦·大卫森(Warren Davidson)说,“Ripple案应该清楚地表明,国会需要提供投资者、创新者、监管机构甚至法院所缺乏的明确性。我仍然希望我们能够就一项数字资产市场结构法案达成一致,该法案需要迅速做到这一点。”

美国政客本身都是制造舆论的高手,本次裁决营造了巨大的舆论波澜,他们自然不会错过机会借此推动自己的立法动议,攫取政治资本。

本次裁决的适用范围以及被上诉的前景

加密行业在被压制许久之后,本次裁决终于让他们送了一口气,不过从司法的角度上看,本次只是地方法院审理过程中的一次裁决,其在适用范围上存在限制,而且可以肯定SEC会在之后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所以这次裁决存在被推翻的风险。

在适用范围方面,首先,该裁决的直接效力仅局限于纽约南区法院的辖区内。美国法律系统中,在地方法院之上还有巡回法院和最高法院。地方法院的裁决虽然可以给其他地区的案件提供先例,但是无法直接影响其他地区的判决,其影响存在地域局限性。其次,该裁决只是一个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决定,只是最终判决的一部分。再次,本次裁决仅关注一种特定的数字资产,其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类型数字资产。最后,本裁决仅关注Ripple部分交易行为的法律属性,对其他交易类型如二级市场交易并未提供直接裁决。

在上诉前景方面,SEC肯定会上诉。不过鉴于美国的司法程序都旷日持久,所以即使SEC上诉并赢得胜利,当前裁决被驳回也是在至少一年多之后了。而在此期间,本次裁决的效力是一直在的。

SEC之后的上诉需要多久?大概程序是,首先SEC需要等待地方法院整个案件审理结束,这大概需要1至2个月的时间。期间SEC可以申请法院加快终审判决,并可以迅速提出上诉动议。不过也需要考虑地方法院法官的意见。其次要看巡回法院决定是否受理上诉请求,如果上诉获得受理,双方需要提交完整的上诉辩论文件,这一步需要3至6个月的时间。再次,从上诉至巡回法院到获得最终裁决通常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仅仅是上诉至巡回法院这一步,整个上诉程序最短需要1年时间,通常这个过程需要一年半到两年,很多时候有可能更长。如果巡回法院的结果仍然无法让双方满意,还有可能进一步上诉至最高法院。那样时间就会更长。

不过有一种说法是SEC不希望上诉至最高法院,因为之前有最高法院的判例要求行政部门严格按照国会制定法律的权限行事,Ripple公司一定会抓住这一点,证明加密货币尚未有明确定义和监管框架,SEC在加密监管中超越了法定职权范围,这样SEC的赢面就很小了。

不论如何,本次纽约南区法院的裁决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加密行业。期间国会将在大选季来临前大力推动相关加密立法,所以在Ripple裁决之后,美国加密监管的重头戏又回到了国会围绕立法的博弈。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ripplexrp #sec #crypto2023 #bitcoin
前Celsius CEO被捕,并因证券欺诈被 SEC 起诉 前Celsius CEO亚历克斯·马辛斯基(Alex Mashinsky)今天被拘留。 SEC 称,Celsius Network 的代币 CEL 及其赚取利息计划都是证券。 据传马辛斯基面临很长的刑期。 #SEC #celcius 在SEC行政执法之外,司法机构也出手了。
前Celsius CEO被捕,并因证券欺诈被 SEC 起诉

前Celsius CEO亚历克斯·马辛斯基(Alex Mashinsky)今天被拘留。

SEC 称,Celsius Network 的代币 CEL 及其赚取利息计划都是证券。

据传马辛斯基面临很长的刑期。

#SEC #celcius

在SEC行政执法之外,司法机构也出手了。
毫微科技创始人孔剑平:引导用户转向Web3.0需满足3个条件这是我7月13日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头条文章。 持续为大家追踪美国加密监管政策,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山姆(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 2015年来中国,那时Web3.0这个词还没有出现,我们讨论的内容是下一代互联网会是什么样子,其中的重点主要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近日,毫微科技有限公司(Nano Labs)创始人、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孔剑平在接受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专访时回忆。 而如今,“人工智能的影响力无需多言,尤其是近半年的快速发展。”在孔剑平看来,人工智能加区块链才是真正的下一代互联网,因为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都是具有巨大变革性的技术。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生产力的发展,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可以在元宇宙中获得无限的扩展。但在当前,元宇宙面临两类问题:第一是平台短板过多,限制了用户数的增长;第二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即并发量和使用成本都存在挑战。 在采访中,孔剑平一直强调如何从基础设施上推动元宇宙和Web3.0的发展。过去十几年里,他一直在Web3.0赛道上持续创业。大学毕业后,他从事过半导体行业工作,在2012年接触数字货币后,开始投身于这个领域,先是投资了数字货币领域的芯片设计公司嘉楠科技,并担任该公司联席董事长,此后又投资了在美股上市的“第九城市”,帮助其转型进入区块链行业。去年,他所创办的浙江毫微科技有限公司在美股上市。 从“木桶理论”到“长板加长” 澎湃科技:提到Web3.0定义的时候人们会依照从Web1.0到Web3.0的顺序来解读,比如:Web1.0是只读,Web2.0是读+写,Web3.0是读+写+拥有。你曾给的定义是“Web3.0就是人工智能加区块链”,能从你的角度诠释一下吗? 孔剑平:这个话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5年。那时OpenAI的CEO山姆·奥特曼 (Sam Altman)还是YC(Y Combinator)的主席。山姆2015年来中国,那时Web3.0这个词还没有出现,我们讨论的内容是下一代互联网会是什么样子,其中的重点主要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那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狭义上的Web3.0可能指的就是区块链,但我认为更多人会将其理解为下一代互联网。 我坚信,下一代互联网一定会基于区块链构建一个人工智能网络,人工智能加区块链才是真正的下一代互联网,因为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都是具有巨大变革性的技术。其中,人工智能的影响力无需多言,尤其是近半年的快速发展。这说明了它能极大地提升用户的生产力,所以发展才能这么迅速。 然后,为何要提区块链呢?因为我们认识到,Web2.0这一代互联网公司的发展需要符合“木桶理论”原理,即你要创办一家公司需要不断补齐其中的短板,因此为了补短板,公司需要的员工越来越多。或者依赖于大公司的生态,需要融入某个大公司的生态才能更好地生存。 但是,对于下一代互联网,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长板加长的过程,即少数人的公司也能生存和发展。几个人的公司在Web3.0领域很常见。在Web3.0的赛道上,我们可以看到只有10个人的公司也能获得上亿美元的估值,百人的公司也能达到百亿美元的估值。这在上一代的互联网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区块链的底层基础设施已经搭建完善,你可以在所有这些公开的设施之上发展自己的业务。你只需要做好自己擅长的部分就能有很好的发展。 澎湃科技:当时什么原因让您决定All In Web3.0? 孔剑平:当时就是看到了,Web3.0在底层技术上的创新,让它与传统模式相比确实有了显著提升。同时,我们观察到,这种长板加长的生态发展方式,其发展速度可能会超越过去的模式。因为它降低了创业门槛,使得更多人可以在这里创业,释放出更大的创业价值和用户网络效应。 澎湃科技:具体介绍一下你投入的主要方向。 孔剑平:我们的主要关注点在Web3.0的基础设施,我们认为这个领域还有很多机会。 最早嘉楠科技主要做的是比特币的计算芯片,而当时没有涉足以太坊的计算芯片,其实我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进入的领域。而且不仅仅是以太坊,我们也关注整个计算网络的发展,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方向,因为我们认为计算可能会发生几个重大变化。 首先,芯片可能会向供专门应用的集成电路(ASIC)方向发展。事实上,这已经在区块链领域中得到了证实,而且我们预期在人工智能领域也会发生类似的变化。 其次,整个云计算可能会发生从CPU到GPU,再到专门应用的集成电路(ASIC)这样一个转变。原因是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元宇宙,都需要GPU进行计算,所以整个云计算架构会被重新搭建。 加上区块链的底层思维逻辑和方式,我们认为在这个领域能够做的事情和能够颠覆的事情会非常多,所以我们选择了参与这个领域。我们公司将包含芯片硬件的板块和计算网络的板块,围绕Web3.0元宇宙生态发布更多科技型产品和平台。 需要做更多底层工作 澎湃科技:在你眼中元宇宙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 孔剑平:大家都在聊元宇宙,在我这里,我认为其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数字孪生,即在元宇宙中将现实世界复制一遍;第二种是虚实结合、增强现实(AR);第三种是数字原生,即在元宇宙中独立产生一些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世界。 过去一两年里,我们看到国内外的大厂,以及政府,在一起推动元宇宙的发展,但真正具有颠覆性、革命性的产品尚未出现。原因在于,元宇宙的发展还处在一个木桶理论阶段,受制于一些短板领域的存在,诸如VR(虚拟现实)设备的数量、算力性能的需求以及算力网络等多个方面都还存在瓶颈。这些因素导致用户数量无法快速增长,进入门槛过高。 因此,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元宇宙的发展,可能需要在底层做更多工作,如解决大规模的计算并发问题。我们的目标是让大量用户在同时进入元宇宙时不会感到卡顿,同时降低元宇宙的运营成本。否则,如果创业公司消耗的计算资源过多,他们可能无法负担这个成本。这是底层需要改变的部分。 同时,入口也需要改变。我认为,我们需要在年轻人群中形成用户的刚需和粘性,然后逐步扩大受众。一般来说,年轻的人群和新的场景更容易接受新的技术。比如支付宝初期是在一个新的电商环境中,由年轻人开始使用的,当时的支付宝还没有各种线下支付的场景。那时候的用户群体规模还不够大,也不可能进行线下场景的支付。此外,当时的网络基础也是一个限制因素。所以我认为,元宇宙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新的场景中挖掘出一些有潜力的点。从底层基础设施到用户入口,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澎湃科技:顺着上面说的,你曾提过:“现在很多人可能试图把传统世界搬到元宇宙,这是存量思维,但我认为原生的元宇宙创新会更多”,能详细讲一下“原生的元宇宙创新”都会有哪些吗? 孔剑平:例如,将现实世界迁移到元宇宙,这与我们在计算机发明时预测全球只需要5台计算机的思维逻辑是一样的,这种思维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局限。随着人工智能生产力的发展,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可以在元宇宙中获得无限的扩展。比如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个体只有一个自我,但在元宇宙中,每个个体都可能有无数个自我,以Avatar(分身)的形式存在。 现在有些应用程序允许人工智能之间进行交谈,甚至可以脱离人类的操作,这在过去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分身和我的分身可以在元宇宙中进行交流。晚上人需要睡觉,但元宇宙中的分身不需要。 人类的知识密度是有限的,但是像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已经将人类的知识密度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普通人不可能拥有它们的知识密度。如果你在元宇宙中结合了原生世界的要素和ChatGPT,那么你在元宇宙中创造出来的事物肯定远超过现实世界中的你。 澎湃科技:大家谈到元宇宙时会提到一个词“分布式算力”,毫微科技在提到iPollo(豪微科技的Web3.0品牌)时总会提到分布式渲染算力,那什么是分布式渲染算力,与分布式算力有哪些不同? 孔剑平:我们的定位有两层,一层是底层,即解决如何更低成本地使用算力的问题,要更好地利用闲置算力,因为元宇宙和人工智能都离不开算力。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们在全球范围内能更低成本地使用算力,解决人工智能计算和元宇宙计算的问题。 第二个目标是利用Web3.0的长板加长的逻辑,让iPollo平台上的各种科技互为Layer2层,即互为基础设施。比如,当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年轻人设计了一个3D模型,首先,他可以利用OpenAI和Stable Diffusion技术生成这个模型。然后他可以直接接入Web3.0,让这个模型具备生命力或人工智能的能力。他还可以接入AR相机,让这个模型在现实世界中进行增强现实互动。同样地,这个模型也可以进入某个项目开发的元宇宙,成为其中的道具或主角。这样,即便是一个人的团队也能在元宇宙这个生态里进行创业,团队人数不是必要条件。 澎湃科技:iPollo菠萝元宇宙(毫微科技的弹性算力网络,提供元宇宙渲染算力服务)在2022年12月完成了1.5万数字人大规模实时渲染验证,还建立了首个元宇宙3D打印中心,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孔剑平:在过去,我们发现许多元宇宙项目在面对几十到上百人的并发用户时会出现性能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这些项目每小时的运行成本非常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从技术角度出发,成功解决了面对1.5万人的并发问题以及其他并发问题。iPollo的目标是将运营成本降低100倍,并通过实时计算实现这个目标。 优化计算资源调度只是在第一个层次上降低了成本。然而,如果要使整个网络的计算成本降低100倍,可能需要在更高维度上对计算方式和方法进行解构。然后让用户根据这套新的计算方式和方法进行操作,这样做的成本会比直接使用计算资源的成本更低。 我们决定建立一个元宇宙3D打印中心,主要是因为我们预见到未来元宇宙资产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这将带来大量的打印需求。然而,全球现有的打印设备和技术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我们选择与打印机厂商合作,共同建立这个把虚拟世界转化为现实的3D打印中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现在已经可以协助生成3D模型,未来可能会生成更为精致的3D模型。数年后,人们需要的可能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手办,因为它是静态的。你需要的将是一个你喜欢的数字潮玩,它背后具有各种AI功能,可以与你进行互动,它会成为你情感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认为需要从基础设施层面去解决这些问题。 澎湃科技:前面你提到过一些,不过还是希望你能总结一下。在AI当红的今天,元宇宙的热度相对于一年前好像有所降温,你认为当前元宇宙发展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前景如何? 孔剑平:在我看来,元宇宙当前面临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平台短板过多,这限制了其用户数的增长;第二类问题在基础设施方面,即并发量和使用成本都存在挑战。尽管如此,我相信我们都在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展望未来三年,我预期会有重大的突破以及用户发展。 Web3.0的四个阶段 澎湃科技:你之前给学生讲课时提过Web3.0的发展阶段,能在这里展开分享一下吗? 孔剑平:对于Web3.0行业的发展,我认为有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比特币为主导的区块链阶段,那个时候行业里能参与的领域可能只有5到10个。 第二个阶段是以以太坊为主导的金融应用时代。这个阶段不仅包括之前的矿机、矿产交易、芯片等领域,还涵盖了各种新的应用,因此开发者能参与的领域可能扩展到了成百上千类。在这个大生态中创业的团队可能有数十万个,包括广义上的相关团队,其中真正深入参与的可能也有数万个。 第三个阶段是原生Web3.0的时代。 第四个阶段是产业Web3.0时代。我将其分为原生Web3.0和产业Web3.0,是因为一旦一个概念火爆,很多拥有资源的企业都想加入,考虑如何结合。然而,原生的参与者和产业的参与者是不同的群体,他们常常无法达成共识。产业方面认为没有与产业结合的技术没有价值,而原生方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产业无法很好结合。实际上,双方都没有错,只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在用户数量较少的时候,只有原生的玩法才能够推广。只有当用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比如10亿或20亿,产业才能够更容易地结合,大规模推广。因此,我将其分为了这4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偏金融,后两个阶段偏科技。 澎湃科技:我们现在处于哪个阶段? 孔剑平:我认为当前的状况是,第二个阶段占主导地位,而原生Web3.0正逐渐浮出水面。有人试图进行整合,但要形成大规模的应用案例并不容易。就如同之前的NFT(非同质化代币)发行,它可以作为一种营销素材存在,但在持续性方面可能相对较弱。而海外原生的NFT,尽管经历了一些起伏,但整个赛道还是持续存在的。 澎湃科技:所以很多人在做Web3.0的普及工作,需要有更多人了解和参与Web3.0。 孔剑平:这是一个用户转换的问题。用户转换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的。大家想要引导用户从Web2.0转向Web3.0,这并不是由一个人或一个项目决定的,而是由一个行业红利决定的。这个行业红利可能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财富效应。人们投资股票和加密货币,都是因为看到别人赚到了钱,这种财富效应吸引了大家进行用户转换。这是一个方面,比如现在的熊市,很多宣传是没有用的。当市场条件好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参与,这就是财富效应的转换。 第二类是提升用户效率,如ChatGPT能够百倍提升用户的使用效率,也能推动用户转换。 第三类是大幅降低使用成本,这也能促进用户转换。我认为用户转换必须至少满足这3个条件其中的1个,而不是仅仅因为你拥有用户就能实现转换。 澎湃科技:你之前提过的元宇宙三大定律,能在这里展开分享一下吗? 孔剑平:我2021年写的“元宇宙三大定律”只是我自己的想法,希望与大家多交流。我的想法是,比如说,过去互联网有三大定律。如果我们把工业革命时代视为一个二维空间,把互联网时代视为一个三维空间,再把未来的元宇宙时代视为一个四维空间的话,你会发现一个特点,即维度越高,其发展速度越快。 在工业革命时代,一家公司需要几十年才能发展成独角兽。到了互联网时代,发展时间缩短为十几年,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只需要几年。现在这个元宇宙时代,可能只需要几个月,一家公司就能成长起来。因此,我觉得随着维度的提升,发展速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其中,第一点是元宇宙的价值是用户数的三次方成正比。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价值是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但我认为在更高维度的元宇宙中,它至少与用户数的三次方成正比,这应该是该行业的网络效应。 第二点是元宇宙的网络价值是各层价值相加之和。过去的Web2.0时代企业之间是竞争垄断的关系,各方相对封闭;而Web3.0元宇宙更多的是开放关系,所以在元宇宙这个层面,价值应该是各层网络价值的相加之和,而不是互相竞争的关系。 第三个观点是元宇宙的边际用户也能获得相应的价值,过去可能你是淘宝的用户,你在淘宝上购物,或者你购买了.com的域名,但你无法享受到这些公司增长的红利。 然而,现在你购买了例如BAYC(一个名为“无聊猿”的NFT品牌)的产品,作为最早的数字电商消费者之一,项目方还给你空投Token。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用户都能享受到网络价值的提升,这在过去是不存在的。因此,基于这些观点,我认为有以上三大定律。欢迎大家拍砖。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web3.0 #BTC #meta

毫微科技创始人孔剑平:引导用户转向Web3.0需满足3个条件

这是我7月13日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头条文章。

持续为大家追踪美国加密监管政策,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山姆(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 2015年来中国,那时Web3.0这个词还没有出现,我们讨论的内容是下一代互联网会是什么样子,其中的重点主要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近日,毫微科技有限公司(Nano Labs)创始人、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孔剑平在接受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专访时回忆。

而如今,“人工智能的影响力无需多言,尤其是近半年的快速发展。”在孔剑平看来,人工智能加区块链才是真正的下一代互联网,因为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都是具有巨大变革性的技术。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生产力的发展,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可以在元宇宙中获得无限的扩展。但在当前,元宇宙面临两类问题:第一是平台短板过多,限制了用户数的增长;第二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即并发量和使用成本都存在挑战。

在采访中,孔剑平一直强调如何从基础设施上推动元宇宙和Web3.0的发展。过去十几年里,他一直在Web3.0赛道上持续创业。大学毕业后,他从事过半导体行业工作,在2012年接触数字货币后,开始投身于这个领域,先是投资了数字货币领域的芯片设计公司嘉楠科技,并担任该公司联席董事长,此后又投资了在美股上市的“第九城市”,帮助其转型进入区块链行业。去年,他所创办的浙江毫微科技有限公司在美股上市。

从“木桶理论”到“长板加长”

澎湃科技:提到Web3.0定义的时候人们会依照从Web1.0到Web3.0的顺序来解读,比如:Web1.0是只读,Web2.0是读+写,Web3.0是读+写+拥有。你曾给的定义是“Web3.0就是人工智能加区块链”,能从你的角度诠释一下吗?

孔剑平:这个话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5年。那时OpenAI的CEO山姆·奥特曼 (Sam Altman)还是YC(Y Combinator)的主席。山姆2015年来中国,那时Web3.0这个词还没有出现,我们讨论的内容是下一代互联网会是什么样子,其中的重点主要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那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狭义上的Web3.0可能指的就是区块链,但我认为更多人会将其理解为下一代互联网。

我坚信,下一代互联网一定会基于区块链构建一个人工智能网络,人工智能加区块链才是真正的下一代互联网,因为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都是具有巨大变革性的技术。其中,人工智能的影响力无需多言,尤其是近半年的快速发展。这说明了它能极大地提升用户的生产力,所以发展才能这么迅速。

然后,为何要提区块链呢?因为我们认识到,Web2.0这一代互联网公司的发展需要符合“木桶理论”原理,即你要创办一家公司需要不断补齐其中的短板,因此为了补短板,公司需要的员工越来越多。或者依赖于大公司的生态,需要融入某个大公司的生态才能更好地生存。

但是,对于下一代互联网,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长板加长的过程,即少数人的公司也能生存和发展。几个人的公司在Web3.0领域很常见。在Web3.0的赛道上,我们可以看到只有10个人的公司也能获得上亿美元的估值,百人的公司也能达到百亿美元的估值。这在上一代的互联网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区块链的底层基础设施已经搭建完善,你可以在所有这些公开的设施之上发展自己的业务。你只需要做好自己擅长的部分就能有很好的发展。

澎湃科技:当时什么原因让您决定All In Web3.0?

孔剑平:当时就是看到了,Web3.0在底层技术上的创新,让它与传统模式相比确实有了显著提升。同时,我们观察到,这种长板加长的生态发展方式,其发展速度可能会超越过去的模式。因为它降低了创业门槛,使得更多人可以在这里创业,释放出更大的创业价值和用户网络效应。

澎湃科技:具体介绍一下你投入的主要方向。

孔剑平:我们的主要关注点在Web3.0的基础设施,我们认为这个领域还有很多机会。

最早嘉楠科技主要做的是比特币的计算芯片,而当时没有涉足以太坊的计算芯片,其实我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进入的领域。而且不仅仅是以太坊,我们也关注整个计算网络的发展,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方向,因为我们认为计算可能会发生几个重大变化。

首先,芯片可能会向供专门应用的集成电路(ASIC)方向发展。事实上,这已经在区块链领域中得到了证实,而且我们预期在人工智能领域也会发生类似的变化。

其次,整个云计算可能会发生从CPU到GPU,再到专门应用的集成电路(ASIC)这样一个转变。原因是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元宇宙,都需要GPU进行计算,所以整个云计算架构会被重新搭建。

加上区块链的底层思维逻辑和方式,我们认为在这个领域能够做的事情和能够颠覆的事情会非常多,所以我们选择了参与这个领域。我们公司将包含芯片硬件的板块和计算网络的板块,围绕Web3.0元宇宙生态发布更多科技型产品和平台。

需要做更多底层工作

澎湃科技:在你眼中元宇宙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

孔剑平:大家都在聊元宇宙,在我这里,我认为其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数字孪生,即在元宇宙中将现实世界复制一遍;第二种是虚实结合、增强现实(AR);第三种是数字原生,即在元宇宙中独立产生一些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世界。

过去一两年里,我们看到国内外的大厂,以及政府,在一起推动元宇宙的发展,但真正具有颠覆性、革命性的产品尚未出现。原因在于,元宇宙的发展还处在一个木桶理论阶段,受制于一些短板领域的存在,诸如VR(虚拟现实)设备的数量、算力性能的需求以及算力网络等多个方面都还存在瓶颈。这些因素导致用户数量无法快速增长,进入门槛过高。

因此,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元宇宙的发展,可能需要在底层做更多工作,如解决大规模的计算并发问题。我们的目标是让大量用户在同时进入元宇宙时不会感到卡顿,同时降低元宇宙的运营成本。否则,如果创业公司消耗的计算资源过多,他们可能无法负担这个成本。这是底层需要改变的部分。

同时,入口也需要改变。我认为,我们需要在年轻人群中形成用户的刚需和粘性,然后逐步扩大受众。一般来说,年轻的人群和新的场景更容易接受新的技术。比如支付宝初期是在一个新的电商环境中,由年轻人开始使用的,当时的支付宝还没有各种线下支付的场景。那时候的用户群体规模还不够大,也不可能进行线下场景的支付。此外,当时的网络基础也是一个限制因素。所以我认为,元宇宙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新的场景中挖掘出一些有潜力的点。从底层基础设施到用户入口,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澎湃科技:顺着上面说的,你曾提过:“现在很多人可能试图把传统世界搬到元宇宙,这是存量思维,但我认为原生的元宇宙创新会更多”,能详细讲一下“原生的元宇宙创新”都会有哪些吗?

孔剑平:例如,将现实世界迁移到元宇宙,这与我们在计算机发明时预测全球只需要5台计算机的思维逻辑是一样的,这种思维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局限。随着人工智能生产力的发展,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可以在元宇宙中获得无限的扩展。比如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个体只有一个自我,但在元宇宙中,每个个体都可能有无数个自我,以Avatar(分身)的形式存在。

现在有些应用程序允许人工智能之间进行交谈,甚至可以脱离人类的操作,这在过去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分身和我的分身可以在元宇宙中进行交流。晚上人需要睡觉,但元宇宙中的分身不需要。

人类的知识密度是有限的,但是像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已经将人类的知识密度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普通人不可能拥有它们的知识密度。如果你在元宇宙中结合了原生世界的要素和ChatGPT,那么你在元宇宙中创造出来的事物肯定远超过现实世界中的你。

澎湃科技:大家谈到元宇宙时会提到一个词“分布式算力”,毫微科技在提到iPollo(豪微科技的Web3.0品牌)时总会提到分布式渲染算力,那什么是分布式渲染算力,与分布式算力有哪些不同?

孔剑平:我们的定位有两层,一层是底层,即解决如何更低成本地使用算力的问题,要更好地利用闲置算力,因为元宇宙和人工智能都离不开算力。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们在全球范围内能更低成本地使用算力,解决人工智能计算和元宇宙计算的问题。

第二个目标是利用Web3.0的长板加长的逻辑,让iPollo平台上的各种科技互为Layer2层,即互为基础设施。比如,当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年轻人设计了一个3D模型,首先,他可以利用OpenAI和Stable Diffusion技术生成这个模型。然后他可以直接接入Web3.0,让这个模型具备生命力或人工智能的能力。他还可以接入AR相机,让这个模型在现实世界中进行增强现实互动。同样地,这个模型也可以进入某个项目开发的元宇宙,成为其中的道具或主角。这样,即便是一个人的团队也能在元宇宙这个生态里进行创业,团队人数不是必要条件。

澎湃科技:iPollo菠萝元宇宙(毫微科技的弹性算力网络,提供元宇宙渲染算力服务)在2022年12月完成了1.5万数字人大规模实时渲染验证,还建立了首个元宇宙3D打印中心,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孔剑平:在过去,我们发现许多元宇宙项目在面对几十到上百人的并发用户时会出现性能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这些项目每小时的运行成本非常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从技术角度出发,成功解决了面对1.5万人的并发问题以及其他并发问题。iPollo的目标是将运营成本降低100倍,并通过实时计算实现这个目标。

优化计算资源调度只是在第一个层次上降低了成本。然而,如果要使整个网络的计算成本降低100倍,可能需要在更高维度上对计算方式和方法进行解构。然后让用户根据这套新的计算方式和方法进行操作,这样做的成本会比直接使用计算资源的成本更低。

我们决定建立一个元宇宙3D打印中心,主要是因为我们预见到未来元宇宙资产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这将带来大量的打印需求。然而,全球现有的打印设备和技术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我们选择与打印机厂商合作,共同建立这个把虚拟世界转化为现实的3D打印中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现在已经可以协助生成3D模型,未来可能会生成更为精致的3D模型。数年后,人们需要的可能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手办,因为它是静态的。你需要的将是一个你喜欢的数字潮玩,它背后具有各种AI功能,可以与你进行互动,它会成为你情感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认为需要从基础设施层面去解决这些问题。

澎湃科技:前面你提到过一些,不过还是希望你能总结一下。在AI当红的今天,元宇宙的热度相对于一年前好像有所降温,你认为当前元宇宙发展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前景如何?

孔剑平:在我看来,元宇宙当前面临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平台短板过多,这限制了其用户数的增长;第二类问题在基础设施方面,即并发量和使用成本都存在挑战。尽管如此,我相信我们都在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展望未来三年,我预期会有重大的突破以及用户发展。

Web3.0的四个阶段

澎湃科技:你之前给学生讲课时提过Web3.0的发展阶段,能在这里展开分享一下吗?

孔剑平:对于Web3.0行业的发展,我认为有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比特币为主导的区块链阶段,那个时候行业里能参与的领域可能只有5到10个。

第二个阶段是以以太坊为主导的金融应用时代。这个阶段不仅包括之前的矿机、矿产交易、芯片等领域,还涵盖了各种新的应用,因此开发者能参与的领域可能扩展到了成百上千类。在这个大生态中创业的团队可能有数十万个,包括广义上的相关团队,其中真正深入参与的可能也有数万个。

第三个阶段是原生Web3.0的时代。

第四个阶段是产业Web3.0时代。我将其分为原生Web3.0和产业Web3.0,是因为一旦一个概念火爆,很多拥有资源的企业都想加入,考虑如何结合。然而,原生的参与者和产业的参与者是不同的群体,他们常常无法达成共识。产业方面认为没有与产业结合的技术没有价值,而原生方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产业无法很好结合。实际上,双方都没有错,只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在用户数量较少的时候,只有原生的玩法才能够推广。只有当用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比如10亿或20亿,产业才能够更容易地结合,大规模推广。因此,我将其分为了这4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偏金融,后两个阶段偏科技。

澎湃科技:我们现在处于哪个阶段?

孔剑平:我认为当前的状况是,第二个阶段占主导地位,而原生Web3.0正逐渐浮出水面。有人试图进行整合,但要形成大规模的应用案例并不容易。就如同之前的NFT(非同质化代币)发行,它可以作为一种营销素材存在,但在持续性方面可能相对较弱。而海外原生的NFT,尽管经历了一些起伏,但整个赛道还是持续存在的。

澎湃科技:所以很多人在做Web3.0的普及工作,需要有更多人了解和参与Web3.0。

孔剑平:这是一个用户转换的问题。用户转换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的。大家想要引导用户从Web2.0转向Web3.0,这并不是由一个人或一个项目决定的,而是由一个行业红利决定的。这个行业红利可能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财富效应。人们投资股票和加密货币,都是因为看到别人赚到了钱,这种财富效应吸引了大家进行用户转换。这是一个方面,比如现在的熊市,很多宣传是没有用的。当市场条件好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参与,这就是财富效应的转换。

第二类是提升用户效率,如ChatGPT能够百倍提升用户的使用效率,也能推动用户转换。

第三类是大幅降低使用成本,这也能促进用户转换。我认为用户转换必须至少满足这3个条件其中的1个,而不是仅仅因为你拥有用户就能实现转换。

澎湃科技:你之前提过的元宇宙三大定律,能在这里展开分享一下吗?

孔剑平:我2021年写的“元宇宙三大定律”只是我自己的想法,希望与大家多交流。我的想法是,比如说,过去互联网有三大定律。如果我们把工业革命时代视为一个二维空间,把互联网时代视为一个三维空间,再把未来的元宇宙时代视为一个四维空间的话,你会发现一个特点,即维度越高,其发展速度越快。

在工业革命时代,一家公司需要几十年才能发展成独角兽。到了互联网时代,发展时间缩短为十几年,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只需要几年。现在这个元宇宙时代,可能只需要几个月,一家公司就能成长起来。因此,我觉得随着维度的提升,发展速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其中,第一点是元宇宙的价值是用户数的三次方成正比。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价值是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但我认为在更高维度的元宇宙中,它至少与用户数的三次方成正比,这应该是该行业的网络效应。

第二点是元宇宙的网络价值是各层价值相加之和。过去的Web2.0时代企业之间是竞争垄断的关系,各方相对封闭;而Web3.0元宇宙更多的是开放关系,所以在元宇宙这个层面,价值应该是各层网络价值的相加之和,而不是互相竞争的关系。

第三个观点是元宇宙的边际用户也能获得相应的价值,过去可能你是淘宝的用户,你在淘宝上购物,或者你购买了.com的域名,但你无法享受到这些公司增长的红利。

然而,现在你购买了例如BAYC(一个名为“无聊猿”的NFT品牌)的产品,作为最早的数字电商消费者之一,项目方还给你空投Token。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用户都能享受到网络价值的提升,这在过去是不存在的。因此,基于这些观点,我认为有以上三大定律。欢迎大家拍砖。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web3.0 #BTC #meta
关注!7月19日,可能第一次有crypto法案在美国国会进入众议院投票环节 我的推特是@curiousjoe5 持续为大家关注加密监管政策 美国国会众议院7月19日将会有一次法案审议,如果有加密法案通过审议,那么将是第一份走出委员会环节进入投票环节的加密立法。 当前有两个法案存在可能性,但是两个法案所处的位置不太一样。 一个是稳定币法案。2022年7月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就已经在大力推动稳定币法案了。但11月的中期选举中断了相关程序。不过两党对稳定币法案的支持延续到了新一届国会。 另一个是市场结构法案。这个法案的希望小一些,主要是因为这还是一份共和党的提案,尚未取得民主党的明确支持。
关注!7月19日,可能第一次有crypto法案在美国国会进入众议院投票环节

我的推特是@curiousjoe5
持续为大家关注加密监管政策

美国国会众议院7月19日将会有一次法案审议,如果有加密法案通过审议,那么将是第一份走出委员会环节进入投票环节的加密立法。
当前有两个法案存在可能性,但是两个法案所处的位置不太一样。
一个是稳定币法案。2022年7月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就已经在大力推动稳定币法案了。但11月的中期选举中断了相关程序。不过两党对稳定币法案的支持延续到了新一届国会。
另一个是市场结构法案。这个法案的希望小一些,主要是因为这还是一份共和党的提案,尚未取得民主党的明确支持。
美国加密行业的一剂强心针:贝莱德申请比特币现货ETF ——澎湃新闻科技版发表这是我7月10日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文章。 持续为大家追踪美国加密监管政策,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基金管理巨头贝莱德旗下子公司iShares于6月15日向SEC提交了比特币现货ETF的申请。考虑到贝莱德在传统金融中的江湖地位和几乎全胜的ETF申请记录,iShares的比特币现货ETF申请被很多人乐观地解读为传统资金大举进入加密的转折点。 ·近期其他几件值得关注的事:加密法案有机会于7月进入投票环节;加密企业外迁问题;Promethium公司是谁? 6月初,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打击下,美国加密行业哀鸿遍野,美国好像已经没有了加密行业的容身之处,资金外流,企业酝酿外迁。 6月中旬之后,情绪突然有了反转,因为基金管理巨头贝莱德(BlackRock)旗下子公司iShares于6月15日向SEC提交了比特币现货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的申请。考虑到贝莱德在传统金融(Tradfi)中的江湖地位和几乎全胜的ETF申请记录,iShares的比特币现货ETF申请被很多人乐观地解读为传统资金大举进入加密的转折点。 在贝莱德之后,景顺(Invesco)、Wisdom Tree等多家传统大机构纷纷入场重新申请比特币现货ETF。由于公开信息的缺乏,这些传统机构的扎堆入场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猜测,产生出多种阴谋论,流传最广的一种是“SEC清场说”:之前SEC打击币安和Coinbase是官方在帮贝莱德资本清场,先由行政力量将场内加密资本清空,随后大资本堂而皇之地占领市场。 然而乐观情绪的另一面是,现在距离第一次有人向SEC提交比特币现货ETF申请已经整整十年了,其间没有一家机构能够成功获得SEC的批准。而且,虽然贝莱德是第一次申请比特币现货ETF,但是尾随的多家机构都是“重新申请”,他们之前的申请都被SEC拒绝过。 不管怎么样,多数人的预期是这一次会不一样,而且很多人觉得这些大资本一定掌握普通人不知道的内幕。 乐观的情绪多大程度上能真正转化成乐观的结果呢,我们需要详细梳理一下。 贝莱德的比特币现货ETF 贝莱德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管理资产超过 10 万亿美元,依托雄厚的资本,公司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克(Larry Fink)不仅在商界影响力很大,在政治上也颇具影响,特别是他在民主党内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具有一定左右民主党政策的能力。 贝莱德的实力加上让人意外的入场节点为事件增添了很多疑点。 第一,贝莱德为何选择SEC“大杀四方”的时候进场? “SEC清场说”大概率只是坊间的阴谋论,考虑到贝莱德的地位,应该从商业和政治两方面对其动机进行分析。 首先,这些传统资本机构不是拍脑袋做决策的,一定有着成熟的内部流程,而内部流程往往耗费时间,所以贝莱德申请比特币现货ETF一定是酝酿已久。同理,其他大资本的申请材料也一定是早就准备好了,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由此看来,大资本对比特币现货ETF垂涎已久,比特币已经是他们认可的资产配置工具之一。 其次,贝莱德可能在追逐先发优势。第一个发行现货ETF对抢占市场份额非常有利,这一点可以从加拿大发行比特币现货ETF的经验中看出来。人们一直期盼着比特币的合法投资渠道,一旦这个渠道出现,会有大量客户涌入,其中的佣金收入不是一个小数目,贝莱德不会无视这个蛋糕。在市场一片唱衰之中提交申请,不管成功的概率有多少,成功的回报是巨大的。 再次,SEC的打击让美国的加密资本出现外迁的倾向,比如,最大的加密风险投资公司A16Z最近在英国开设了办公室,贝莱德的申请也许在向SEC传递着某种信息,即大家对比特币现货ETF期盼已久,SEC的监管在考验着资本的耐心,如果继续强硬的监管风格,大资本们可能离开美国,而选择海外市场。 最后,贝莱德的申请对SEC的监管会形成一种政治压力。虽然拜登政府中很多人对加密并不友好,但是民主党是一个成分复杂的集合体,理解加密的很多人会担忧美国在加密领域的国际地位。横向来看,欧洲已经有了成体系的立法,新加坡、迪拜等地相对灵活,中国香港在积极拥抱相关产业,日本对加密的监管虽然严格但是比较有成效,FTX去年年底的破产导致美国人很大损失,但是FTX日本在有效监管下并未造成显著的客户损失。对比之下,美国加密监管正经历乱局,金融老大的颜面无存,这样的局面是他们接受不了的。贝莱德的申请也是从民主党内部对监管的一次表态,要求监管进一步明晰。 第二,过去十年中所有比特币现货ETF的申请都被SEC否决了,为什么人们认为贝莱德会不一样? 首先,被提起最多的就是贝莱德申请ETF的记录。贝莱德提交过576次ETF申请,通过了575次,只有一次未被批准。唯一的一次距离现在也已经有很长的时间。 然后,贝莱德近乎全胜的申请记录与其地位息息相关。贝莱德掌管着半个美国的资产,而且公司首席执行官芬克的政治影响力不逊于SEC主席加里·金斯勒(Gary Gensler)。 最后,从实际影响来看,有人以黄金市场为例做了比较。风投合伙人亚当·柯士兰(Adam Cochran)在自媒体上提到:“贝莱德2005年推出了黄金ETF。贝莱德通过顾问团队推动了赋予黄金在投资组合中更广泛合法性的叙述,经过了近20年的努力,那些已经在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年轻财富经理和经济学家,将‘黄金是安全投资组合’的说法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黄金ETF市场在贝莱德进场前仅有1兆美元市值,但贝莱德进场后这个市场逐渐成长到了13兆美元。 第三,贝莱德的申请文件与以往的有何不同? 如果对比去年灰度(Grayscale,一家数字货币资产管理公司)的申请,SEC拒绝的要点中提到两点,一是SEC希望申请者具备显著规模,二是SEC要求申请者有“监督共享协议”。2022年6月SEC拒绝Bitwise比特币现货ETF的文件中也提到了这两点,要求交易所通过证明“与基础或参考比特币资产显著规模的受监管市场签订全面的监督共享协议”来达到要求。 监督共享协议是一种交易平台和现货交易市场之间的协议,在贝莱德的案例中就是纳斯达克和Coinbase之间的协议。协议要求双方分享与市场交易、清算和客户身份有关的信息,并且不存在任何规则、法律或惯例阻止信息的交流。 当前的加密交易所大多为自行监管,很多交易所存在挪用客户资金、刷量、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这也是广为监管者诟病的地方。监督共享协议要求共享有关市场交易活动、清算活动和客户身份的信息,就是要减少交易所操纵市场的可能。 第四,通过前景如何? 如果贝莱德和SEC真的有幕后合作,那通过前景必然是乐观的,后面的一切讨论都是枉然。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贝莱德的ETF获批,那么其他比特币现货ETF通过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因为包括SEC在内的监管者都会非常重视塑造公平公正的公众形象,如果贝莱德的ETF顺利通过,那么其他与其申请文本相似的ETF也理应获得通过。不然对于SEC而言就是一次严重的内部操作丑闻。 如果贝莱德与SEC之间没有幕后操作,那么贝莱德ETF的通过前景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乐观。其中有几点不利因素。 首先,除了上文提到的两点不同,贝莱德的申请文件与其他大机构的文本非常相似。SEC提到过,不是拥有了监督共享协议就一定会获得批准。而且贝莱德使用一份相似度很高的文件,似乎是在表达一种态度,即SEC之前的否决都是值得商榷的,这也可能让SEC陷入一定的尴尬境地,如果本次批准了那么会损害之前裁决的正当性。 其次,监督共享协议是一种交易平台和现货交易市场之间的协议,在贝莱德ETF申请中,交易平台的合作方是纳斯达克,现货交易市场的合作方是Coinbase。有趣的是,贝莱德ETF第一稿申请材料中并未写明现货市场合作方是Coinbase,之后SEC退回材料,要求贝莱德明确合作方名字,贝莱德才在随后修改材料中提到Coinbase的名字。Coinbase刚刚被SEC起诉,正与SEC陷入法律战,这一点贝莱德一定非常清楚,但是美国合规的交易所非常少,而且Coinbase与贝莱德是一年前达成协议的合作方,所以留给贝莱德的选择有限,不得不选择Coinbase。第一稿材料中没有提出Coinbase也表现了贝莱德在这方面底气不足。 最后,SEC要求申请者是“具备显著规模”的市场。如果吹毛求疵的话,Coinbase不一定能达到要求。因为如果考虑比特币整体交易规模(包括BTC/USD、BTC/USDT、BTC/USDC等交易对),Coinbase上的交易量远远落后于币安,不能说是一个“显著规模”的市场。但是如果只考虑比特币和美元现金(BTC/USD)交易对,那么Coinbase确实可以算作显著规模的市场。所以其中的定义还需要仰赖SEC的解读。 近期其他几件值得关注的事 第一,加密法案有机会于7月进入投票环节 美国国会众议院7月19日将会有一次法案审议,如果有加密法案通过审议,那么将是第一份走出委员会环节进入投票环节的加密立法。 当前有两个法案存在可能性,但是两个法案所处的位置不太一样。 一个是稳定币法案。2022年7月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就已经在大力推动稳定币法案了。当时受Terra公司破产等事件的推动,稳定币成了一时的热点。稳定币立法几乎已经出台。但11月的中期选举中断了相关程序。不过虽然众议院从之前的民主党控制变成了共和党控制,两党对稳定币法案的支持延续到了新一届国会。特别是纽约地方监管对稳定币立法比较热心,之前的听证会上,纽约地方的3名众议员都对稳定币立法表示了支持。如果拜登政府将稳定币立法放入视野的话,那么其向前推动的动能就十分充足。 另一个是市场结构法案。这个法案的希望小一些,主要是因为这还是一份共和党的提案,尚未取得民主党的明确支持。不过这个法案背后的推手是共和党议员,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帕特里克·麦克亨利(Patrick McHenry),麦克亨利非常重视这份法案,所以其背后的动能也不能低估。 第二,加密企业外迁问题 A16Z是加密领域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之一,它最近在英国开设了一个新的办公室,这一点在国会中造成一些影响,多名议员在几次听证会上都谈到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Coinbase开设英国办公室没有引发监管者的关注,而A16Z引发了关注?一是相对于普通加密企业,A16Z代表着大资本,大资本附带的还有GDP和就业,资本的外迁更能触动监管者。二是美英之间有种亲兄弟之间的情结,即关系亲密,但是容易相互嫉妒。英国在某方面的崛起对美国是比较刺眼的事情,美国的优质资源到了英国更是美国无法接受的事情。 这些都会引发了美国监管的尴尬。美国二战后习惯了设立国际规则,特别在金融、科技领域,美国是规则的制定者。反观现在加密领域,美国监管政策迟迟无法出台。而英国现任首相对于加密非常友好,希望将英国打造成加密中心,在多个领域对加密行业都有优惠政策,所以很多美国企业会将英国选作外迁的目标地。 第三,Promethium公司是谁? 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6月一次有关数字资产的听证会上,有一名证人来自Promethium公司,Promethium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获得SEC批准的特殊目的经纪人(special purpose broker dealer),可以交易数字资产证券。该名证人在听证会期间反驳了其他人有关美国缺乏监管政策的论断,认为SEC规则完善,普通加密公司有合法注册的路径。 之后这家Promethium公司引发了很多人的兴趣,刺眼的问题包括,谁是Promethium,为什么只有它可以注册成为合规企业。 综合一下现有信息发现,该公司距离成立已有数年,融资额不小,但是几乎没有实际业务。虽然经过SEC认证,是一个合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但是平台上不能做任何交易。在关注加密行业的播客unchained 6月27日的一期节目上,主持人邀请了Promethium公司的联合CEO阿伦·卡普兰(Aaron Kaplan)与来自Paradigm公司的特别顾问罗狄格·希拉(Rodrigo Seira)辩论。在被问到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卡普兰常常无法自圆其说。比如在被问到Promethium平台上能交易什么数字资产时,主持人问阿伦“你在之前提到过Promethium可以自行决定交易品类,是吗?”阿伦随后含混其词,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这无疑是一个敏感问题,理论上说,除了比特币以外的加密资产在美国都存在“身份未定”的问题,SEC坚称所有的加密资产都是证券,可是这种说法没有落地的政策,所以如果大家都严格合规的话,大多数数字货币都无法交易。而依照阿伦的说法,SEC给了Promethium自由裁量权,决定哪些资产可以交易。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凭什么有这么大的裁量权? 围绕Promethium又产生出与SEC相关的更多的阴谋论,这些阴谋论无疑对SEC监管的公信力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美国加密行业的一剂强心针:贝莱德申请比特币现货ETF ——澎湃新闻科技版发表

这是我7月10日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文章。

持续为大家追踪美国加密监管政策,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基金管理巨头贝莱德旗下子公司iShares于6月15日向SEC提交了比特币现货ETF的申请。考虑到贝莱德在传统金融中的江湖地位和几乎全胜的ETF申请记录,iShares的比特币现货ETF申请被很多人乐观地解读为传统资金大举进入加密的转折点。

·近期其他几件值得关注的事:加密法案有机会于7月进入投票环节;加密企业外迁问题;Promethium公司是谁?

6月初,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打击下,美国加密行业哀鸿遍野,美国好像已经没有了加密行业的容身之处,资金外流,企业酝酿外迁。

6月中旬之后,情绪突然有了反转,因为基金管理巨头贝莱德(BlackRock)旗下子公司iShares于6月15日向SEC提交了比特币现货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的申请。考虑到贝莱德在传统金融(Tradfi)中的江湖地位和几乎全胜的ETF申请记录,iShares的比特币现货ETF申请被很多人乐观地解读为传统资金大举进入加密的转折点。

在贝莱德之后,景顺(Invesco)、Wisdom Tree等多家传统大机构纷纷入场重新申请比特币现货ETF。由于公开信息的缺乏,这些传统机构的扎堆入场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猜测,产生出多种阴谋论,流传最广的一种是“SEC清场说”:之前SEC打击币安和Coinbase是官方在帮贝莱德资本清场,先由行政力量将场内加密资本清空,随后大资本堂而皇之地占领市场。

然而乐观情绪的另一面是,现在距离第一次有人向SEC提交比特币现货ETF申请已经整整十年了,其间没有一家机构能够成功获得SEC的批准。而且,虽然贝莱德是第一次申请比特币现货ETF,但是尾随的多家机构都是“重新申请”,他们之前的申请都被SEC拒绝过。

不管怎么样,多数人的预期是这一次会不一样,而且很多人觉得这些大资本一定掌握普通人不知道的内幕。

乐观的情绪多大程度上能真正转化成乐观的结果呢,我们需要详细梳理一下。

贝莱德的比特币现货ETF

贝莱德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管理资产超过 10 万亿美元,依托雄厚的资本,公司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克(Larry Fink)不仅在商界影响力很大,在政治上也颇具影响,特别是他在民主党内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具有一定左右民主党政策的能力。

贝莱德的实力加上让人意外的入场节点为事件增添了很多疑点。

第一,贝莱德为何选择SEC“大杀四方”的时候进场?

“SEC清场说”大概率只是坊间的阴谋论,考虑到贝莱德的地位,应该从商业和政治两方面对其动机进行分析。

首先,这些传统资本机构不是拍脑袋做决策的,一定有着成熟的内部流程,而内部流程往往耗费时间,所以贝莱德申请比特币现货ETF一定是酝酿已久。同理,其他大资本的申请材料也一定是早就准备好了,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由此看来,大资本对比特币现货ETF垂涎已久,比特币已经是他们认可的资产配置工具之一。

其次,贝莱德可能在追逐先发优势。第一个发行现货ETF对抢占市场份额非常有利,这一点可以从加拿大发行比特币现货ETF的经验中看出来。人们一直期盼着比特币的合法投资渠道,一旦这个渠道出现,会有大量客户涌入,其中的佣金收入不是一个小数目,贝莱德不会无视这个蛋糕。在市场一片唱衰之中提交申请,不管成功的概率有多少,成功的回报是巨大的。

再次,SEC的打击让美国的加密资本出现外迁的倾向,比如,最大的加密风险投资公司A16Z最近在英国开设了办公室,贝莱德的申请也许在向SEC传递着某种信息,即大家对比特币现货ETF期盼已久,SEC的监管在考验着资本的耐心,如果继续强硬的监管风格,大资本们可能离开美国,而选择海外市场。

最后,贝莱德的申请对SEC的监管会形成一种政治压力。虽然拜登政府中很多人对加密并不友好,但是民主党是一个成分复杂的集合体,理解加密的很多人会担忧美国在加密领域的国际地位。横向来看,欧洲已经有了成体系的立法,新加坡、迪拜等地相对灵活,中国香港在积极拥抱相关产业,日本对加密的监管虽然严格但是比较有成效,FTX去年年底的破产导致美国人很大损失,但是FTX日本在有效监管下并未造成显著的客户损失。对比之下,美国加密监管正经历乱局,金融老大的颜面无存,这样的局面是他们接受不了的。贝莱德的申请也是从民主党内部对监管的一次表态,要求监管进一步明晰。

第二,过去十年中所有比特币现货ETF的申请都被SEC否决了,为什么人们认为贝莱德会不一样?

首先,被提起最多的就是贝莱德申请ETF的记录。贝莱德提交过576次ETF申请,通过了575次,只有一次未被批准。唯一的一次距离现在也已经有很长的时间。

然后,贝莱德近乎全胜的申请记录与其地位息息相关。贝莱德掌管着半个美国的资产,而且公司首席执行官芬克的政治影响力不逊于SEC主席加里·金斯勒(Gary Gensler)。

最后,从实际影响来看,有人以黄金市场为例做了比较。风投合伙人亚当·柯士兰(Adam Cochran)在自媒体上提到:“贝莱德2005年推出了黄金ETF。贝莱德通过顾问团队推动了赋予黄金在投资组合中更广泛合法性的叙述,经过了近20年的努力,那些已经在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年轻财富经理和经济学家,将‘黄金是安全投资组合’的说法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黄金ETF市场在贝莱德进场前仅有1兆美元市值,但贝莱德进场后这个市场逐渐成长到了13兆美元。

第三,贝莱德的申请文件与以往的有何不同?

如果对比去年灰度(Grayscale,一家数字货币资产管理公司)的申请,SEC拒绝的要点中提到两点,一是SEC希望申请者具备显著规模,二是SEC要求申请者有“监督共享协议”。2022年6月SEC拒绝Bitwise比特币现货ETF的文件中也提到了这两点,要求交易所通过证明“与基础或参考比特币资产显著规模的受监管市场签订全面的监督共享协议”来达到要求。

监督共享协议是一种交易平台和现货交易市场之间的协议,在贝莱德的案例中就是纳斯达克和Coinbase之间的协议。协议要求双方分享与市场交易、清算和客户身份有关的信息,并且不存在任何规则、法律或惯例阻止信息的交流。

当前的加密交易所大多为自行监管,很多交易所存在挪用客户资金、刷量、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这也是广为监管者诟病的地方。监督共享协议要求共享有关市场交易活动、清算活动和客户身份的信息,就是要减少交易所操纵市场的可能。

第四,通过前景如何?

如果贝莱德和SEC真的有幕后合作,那通过前景必然是乐观的,后面的一切讨论都是枉然。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贝莱德的ETF获批,那么其他比特币现货ETF通过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因为包括SEC在内的监管者都会非常重视塑造公平公正的公众形象,如果贝莱德的ETF顺利通过,那么其他与其申请文本相似的ETF也理应获得通过。不然对于SEC而言就是一次严重的内部操作丑闻。

如果贝莱德与SEC之间没有幕后操作,那么贝莱德ETF的通过前景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乐观。其中有几点不利因素。

首先,除了上文提到的两点不同,贝莱德的申请文件与其他大机构的文本非常相似。SEC提到过,不是拥有了监督共享协议就一定会获得批准。而且贝莱德使用一份相似度很高的文件,似乎是在表达一种态度,即SEC之前的否决都是值得商榷的,这也可能让SEC陷入一定的尴尬境地,如果本次批准了那么会损害之前裁决的正当性。

其次,监督共享协议是一种交易平台和现货交易市场之间的协议,在贝莱德ETF申请中,交易平台的合作方是纳斯达克,现货交易市场的合作方是Coinbase。有趣的是,贝莱德ETF第一稿申请材料中并未写明现货市场合作方是Coinbase,之后SEC退回材料,要求贝莱德明确合作方名字,贝莱德才在随后修改材料中提到Coinbase的名字。Coinbase刚刚被SEC起诉,正与SEC陷入法律战,这一点贝莱德一定非常清楚,但是美国合规的交易所非常少,而且Coinbase与贝莱德是一年前达成协议的合作方,所以留给贝莱德的选择有限,不得不选择Coinbase。第一稿材料中没有提出Coinbase也表现了贝莱德在这方面底气不足。

最后,SEC要求申请者是“具备显著规模”的市场。如果吹毛求疵的话,Coinbase不一定能达到要求。因为如果考虑比特币整体交易规模(包括BTC/USD、BTC/USDT、BTC/USDC等交易对),Coinbase上的交易量远远落后于币安,不能说是一个“显著规模”的市场。但是如果只考虑比特币和美元现金(BTC/USD)交易对,那么Coinbase确实可以算作显著规模的市场。所以其中的定义还需要仰赖SEC的解读。

近期其他几件值得关注的事

第一,加密法案有机会于7月进入投票环节

美国国会众议院7月19日将会有一次法案审议,如果有加密法案通过审议,那么将是第一份走出委员会环节进入投票环节的加密立法。

当前有两个法案存在可能性,但是两个法案所处的位置不太一样。

一个是稳定币法案。2022年7月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就已经在大力推动稳定币法案了。当时受Terra公司破产等事件的推动,稳定币成了一时的热点。稳定币立法几乎已经出台。但11月的中期选举中断了相关程序。不过虽然众议院从之前的民主党控制变成了共和党控制,两党对稳定币法案的支持延续到了新一届国会。特别是纽约地方监管对稳定币立法比较热心,之前的听证会上,纽约地方的3名众议员都对稳定币立法表示了支持。如果拜登政府将稳定币立法放入视野的话,那么其向前推动的动能就十分充足。

另一个是市场结构法案。这个法案的希望小一些,主要是因为这还是一份共和党的提案,尚未取得民主党的明确支持。不过这个法案背后的推手是共和党议员,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帕特里克·麦克亨利(Patrick McHenry),麦克亨利非常重视这份法案,所以其背后的动能也不能低估。

第二,加密企业外迁问题

A16Z是加密领域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之一,它最近在英国开设了一个新的办公室,这一点在国会中造成一些影响,多名议员在几次听证会上都谈到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Coinbase开设英国办公室没有引发监管者的关注,而A16Z引发了关注?一是相对于普通加密企业,A16Z代表着大资本,大资本附带的还有GDP和就业,资本的外迁更能触动监管者。二是美英之间有种亲兄弟之间的情结,即关系亲密,但是容易相互嫉妒。英国在某方面的崛起对美国是比较刺眼的事情,美国的优质资源到了英国更是美国无法接受的事情。

这些都会引发了美国监管的尴尬。美国二战后习惯了设立国际规则,特别在金融、科技领域,美国是规则的制定者。反观现在加密领域,美国监管政策迟迟无法出台。而英国现任首相对于加密非常友好,希望将英国打造成加密中心,在多个领域对加密行业都有优惠政策,所以很多美国企业会将英国选作外迁的目标地。

第三,Promethium公司是谁?

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6月一次有关数字资产的听证会上,有一名证人来自Promethium公司,Promethium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获得SEC批准的特殊目的经纪人(special purpose broker dealer),可以交易数字资产证券。该名证人在听证会期间反驳了其他人有关美国缺乏监管政策的论断,认为SEC规则完善,普通加密公司有合法注册的路径。

之后这家Promethium公司引发了很多人的兴趣,刺眼的问题包括,谁是Promethium,为什么只有它可以注册成为合规企业。

综合一下现有信息发现,该公司距离成立已有数年,融资额不小,但是几乎没有实际业务。虽然经过SEC认证,是一个合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但是平台上不能做任何交易。在关注加密行业的播客unchained 6月27日的一期节目上,主持人邀请了Promethium公司的联合CEO阿伦·卡普兰(Aaron Kaplan)与来自Paradigm公司的特别顾问罗狄格·希拉(Rodrigo Seira)辩论。在被问到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卡普兰常常无法自圆其说。比如在被问到Promethium平台上能交易什么数字资产时,主持人问阿伦“你在之前提到过Promethium可以自行决定交易品类,是吗?”阿伦随后含混其词,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这无疑是一个敏感问题,理论上说,除了比特币以外的加密资产在美国都存在“身份未定”的问题,SEC坚称所有的加密资产都是证券,可是这种说法没有落地的政策,所以如果大家都严格合规的话,大多数数字货币都无法交易。而依照阿伦的说法,SEC给了Promethium自由裁量权,决定哪些资产可以交易。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凭什么有这么大的裁量权?

围绕Promethium又产生出与SEC相关的更多的阴谋论,这些阴谋论无疑对SEC监管的公信力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2022年末美国加密监管大戏:争权夺利、稳定币立法和FTX调查--澎湃科技版这是我去年12月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文章。 持续为大家追踪美国加密监管政策,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对于数字货币这一新兴领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正在通过定义权之争来博取更大的管辖范围。 ·距离FTX破产已经快一个月,班克曼-弗里德仍然在巴哈马自由地生活,这说明在对他裁决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难点。 美国政治是选票政治,为了赢得选票,美国一流的政客都是一流的演员,为了博取眼球,他们需要抓热点、炒热度、包装自己的政绩。作为一场年终大戏,FTX破产无疑是一出可以用来不停炒作的筹码。在最近华盛顿应接不暇的活动中,有可能催生一些对未来加密监管影响较大的事情。 第一,稳定币立法 理论上来说,美国国会在年底前完成任何立法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因为,一是当前的国会处于跛脚鸭时期,中期选举后,老的议员即将卸任,新的议员尚未就任,这种过渡阶段缺乏通过立法所需要的动能。二是国会形成正式法律需要一个比较冗长的过程。首先要分别在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小组委员会中召开听证会,充分听取社会人士和专业人士的意见,然后由两院的小组委员会分别形成一份草案,之后需要分别拿到两院通过,最后要开会比对两院的不同版本,协调和妥协后方能形成最终草案。该过程费时费力,中间加之两党争吵,会让整个时间跨度变得不可预料。 推动立法的时间点就成为决定性因素。重要事件会凝聚共识,让整个过程变得简单,加速整个进程。国会议员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对于加密立法而言,没有比现在再好的时间点了。FTX事件让华盛顿的愤怒情绪不断飙升。在近期各类官员的发言中,加密立法的紧迫性已经是共识,不同的只是加密监管的方向和监管力度。 稳定币立法是各类加密立法中最容易尽快推出的。因为稳定币的话题已经在监管者中间议论良久了(比如对于主权数字货币CBDC的讨论、之前针对脸书发行稳定币“天枰币”的讨论等),国会议员对于相关议题比较熟悉。而且国会中已经有了几个不同版本的稳定币立法,可供选择的基础比较好。如果年底之前可能有立法快速进入相关程序的话,那就是稳定币立法。美国“区块链联盟”公共关系部主任罗·哈蒙德(Ron Hammond)在11月22日的推文中提到:“稳定币法案重新回到立法者视野里。虽然与FTX问题没有直接关系,但某些版本的稳定币法案要求从业者不得滥用客户资金,这是许多立法者认为今年可以完成的一个问题。” 有政客在积极推进稳定币立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共和党参议员帕特·图米(Pat Toomey),他在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市发展委员会中非常有影响力,且非常关注加密议题。12月1日,加密圈知名播客Bankless对图米进行了专访,图米在专访中称,“今年还没有结束,为了优先处理我在加密方面的立法,我会尽可能将当前立法程序使用到极致。我们还有机会。FTX闹得这么大就是因为美国在监管我们自己的加密机构时缺少了很多确定性。”他在专访中提到的“当前的立法程序”是指现在两院立法的“潜规则”。有别于上文提到的国会正式立法程序,在两党相互仇视、政治极化的当下,推过一项立法必须依靠私下的拉拢和交易。一般的做法是,一项提案必须首先有一个党派的重要人物的支持,之后由此人拉拢另外一个党派的高层人物,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在一院中的“两党共识”,然后他们必须与所在院的“守门人”(即主持程序的大佬)打好招呼,让这个提案成为该院当年“必须通过”的几个法案之一。同样,在另外一个院也需要有类似的运作,才足以产出一个“能够通过”的法案。拜FTX事件的动能所赐,稳定币立法基本具备了这些条件。图米在专访中提到,“我希望我很快就能宣布一项已经实现两党共识的稳定币法案。想今年完成所有的程序还是有困难,不过如果这个法案后面有两党共识的背书,那就是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了一大步。” 另外,在众议院同样有两党的力量在做同样的事情。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持工作的共和党众议员帕特里克·麦克亨利(Patrick McHenry) 和民主党众议员马克辛·沃特斯(Maxine Waters)正在众议院推进稳定币相关的立法。 第二,利用加密议题的相互攻击和争权夺利 重要事件在为立法者提供立法动能的同时也给政客们提供了相互攻击的弹药。FTX事件在华盛顿激起了如此之大的负面情绪,让政客们相互之间“泼脏水”变得简单了许多,他们只需要将愤怒情绪引导到另外一边即可。 中期选举之后,共和党控制了众议院监管委员会(the House Oversight Committee),该委员会负责国会内部的监管和调查。在掌握相关权力之后,共和党将寻找民主党的“班加西时刻”,希望发现像美国总统拜登的儿子亨特·拜登那样的负面新闻。 FTX事件出现之后,共和党已经开始对民主党的攻击。一种方式是指称民主党政府监管失职,由于政府对于加密的态度不灵活,丧失了让加密合规的机会。另一种是攻击民主党政治腐败。11月19日,共和党参议员约什·豪利(Josh Hawley)要求拜登政府的官员和民主党议员公开与FTX及其创始人山姆·班克曼-弗里德相关的邮件。据传班克曼-弗里德给拜登的政治捐款超过520万美元。贴着共和党标签的福克斯新闻也有专门的调查节目花大篇幅描述班克曼-弗里德对民主党的政治献金,指责民主党使用来路不明的黑钱竞选。 另外就是借加密资产的定义之争来扩大自身监管边界。其中核心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职能定位和其对加密资产的定义。SEC主席加里·金斯勒(Gary Gensler)个人无疑已经被FTX事件带到了风口浪尖。11月11日,众议员汤姆·埃莫(Tom Emmer)发推文表示:“我办公室收到的举报称,SEC主席加里·金斯勒正在帮助山姆·班克曼-弗里德和FTX钻法律漏洞,以获得监管垄断地位。我们正在调查这件事。” 除金斯勒个人之外,SEC在加密资产监管属性定义不明确方面也广受诟病,很多国会议员都对此进行了批评。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数字货币是不是证券(security);哪些数字货币是证券,哪些不是。 SEC一直以来的态度是:法律针对证券的定义非常明确,SEC对此抱以开放的态度,对于不同的数字货币SEC会依据法律进行管理。如果法律上存在灰色地带,需要国会颁布新的法案予以澄清。 在外界看来,这种态度给加密监管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数字货币是一种新生事物,之前法律对于证券做出的定义并不涵盖随数字货币而来的新现象。如果一个企业发行一种数字货币,企业自身无法判断这种数字货币是不是证券,不知道是否需要依照合规程序进行注册和管理。而由于法律不明确,SEC拥有了一定程度上自行裁量的权力,这在事实上等同于对加密资产任意杀戮的权力。SEC成为从业者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在美国从事经营随时面临着SEC监管的风险,导致很多美国企业出海。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让FTX这样的企业搬到巴哈马,在脱离大国法律的监管后,于经营中肆意妄为。 除了SEC之外,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也在加密监管中拥有重要角色。CFTC监管的范围包括美国的衍生品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CFTC之前一直在公开场合称,比特币和以太坊都是商品,而商品是在CFTC监管范围内的。FTX事件之后,CFTC也在寻求扩大自身的监管权力。 12月1日,参议院农业委员会举行了针对FTX事件的听证会。这是近期针对FTX的听证会中的第一场。CFTC主席罗斯廷·贝纳姆(Rostin Behnam)是这次听证会上唯一的证人。他在会上明确要求下一步立法加强对CFTC的赋权。“我们缺乏全面监管数字商品市场的权力。”贝纳姆说,“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我们必须获得国会的适当授权。”另外,贝纳姆还积极推动《数字商品消费者保护法》(DCCPA)的通过。《数字商品消费者保护法》是之前班克曼-弗里德大力游说的法案,在参议院农业委员会形成提案。该法案当前因为贴着班克曼-弗里德的标签而受到冷遇。贝纳姆对该法案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法案对CFCT的监管权力有所加强。 《数字商品消费者保护法》博弈的焦点还涉及CFTC和SEC的关系。CFTC和SEC是既合作又分工的关系,由于数字货币监管界限不清晰,二者在实际分工中存在模糊区域。二者大概的分工是CFTC负责商品,SEC负责证券。虽然依照《数字商品消费者保护法》,SEC将拥有决定数字资产是证券还是商品的裁判权,但是实际上缩小了SEC的监管范围,它明确了数字货币中的一部分是数字商品,而商品的管辖权在CFTC。依据加密媒体The Block的报道,SEC主席金斯勒曾表示,大多数数字资产,可能包括以太币,都属于证券的定义,同时也暗示《数字商品消费者保护法》可能会使他机构的执法角色复杂化。对于数字货币这一新兴领域,SEC和CFTC正在通过定义权之争来博取更大的管辖范围。 第三,围绕班克曼-弗里德的定罪调查 班克曼-弗里德无疑是FTX事件中的核心人物。他曾花费大量精力在华盛顿游说政客,当时的所有承诺现在都已经变成谎言,被他欺骗的政客对他只有愤怒。他挪用天量客户资金从事高风险豪赌,在自己控制的FTX和Alameda两家公司之间随意收支资金,拿巨款在巴哈马为父母购地,这些事经过媒体放大已经广为诟病。FTX破产后百万账户的资产都瞬间蒸发,这些投资者获得赔偿的前景微乎其微,他已经成为过街老鼠。最近Bankless一期播客的名字很能体现人们的心情:“SBF怎么还没进监狱?” FTX事件之后,众人都在关注班克曼-弗里德的定罪调查问题。 据路透社11月11日报道,FTX爆雷至少导致10亿美元客户资金消失。依据11月15日CNBC的报道,FTX破产涉及超过100万债权人,意味着全球有超过100万人有权向班克曼-弗里德追债。 班克曼-弗里德面临的最大罪责是擅自挪用和滥用客户资金。11月13日CNBC的报道中提到:一位熟悉FTX公司运营的消息人士透露,班克曼-弗里德创立的基金Alameda Research之前从FTX交易所挪用了数十亿美元的客户资金。这直接导致FTX储备资金不足,无法承受客户兑现的要求,最终使得FTX破产。班克曼-弗里德以借贷的形式挪用了资金,相关借贷活动没有向客户披露。根据美国证券法,在未经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将客户资金用于交易是非法的。同时,这一行为也违反了FTX的服务条款。FTX的服务条款中明确承诺了将保证客户资金的安全。《财富》杂志11月14日的报道中提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加密律师称,在查阅FTX的服务条款和班克曼-弗里德的公开声明等证据后,他毫不怀疑在班克曼-弗里德的行为和FTX的商业行为中存在欺诈行为。根据联邦刑法第1343条,提起诉讼的所有要素都已到位。该法规最高可判处20年监禁。 然而,现在距离FTX破产已经快一个月,班克曼-弗里德仍然在巴哈马自由地生活,这说明在对他裁决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难点。11月14日《财富》期刊一篇名为“班克曼-弗里德会因为FTX灾难而入狱吗?”的文章,总结了对他定罪的两个难点。首先是管辖权问题。FTX是一家总部位于巴哈马的离岸企业。因此理论上,班克曼-弗里德的行为不在美国执法部门的管辖范围内。为了理清管辖权问题,美国司法部需要寻找将班克曼-弗里德经营活动与美国联系起来的“纽带”。第二个潜在障碍是意图。对班克曼-弗里德定罪的关键在于判断导致客户损失的主要原因,如果是因为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那么就不容易给他定罪,如果是故意欺骗投资者,那他就罪责难逃。美国前检察官兰德尔·埃利亚森 (Randall Eliason) 称,“公司管理不善和亏掉他人的一大笔钱并不是犯罪行为。它一直在发生。如果将其定性为刑事案件,行为中必须有欺骗的要素。”班克曼-弗里德无疑接受过律师的叮嘱。11月30日,他在DealBook峰会上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进行了视频连线。班克曼-弗里德全程都在强调自己在管理方面犯了错误,但拒绝承认造假。比如在回答是否动用客户资产时他说,“我没有管理Alameda运营,我那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其头寸规模,很多事情我是上个月才知道的。” 当前官方努力的重点之一是如何让FTX的高管接受官方调查。因为之前信息反映出来FTX内部管理非常混乱,外人已经无法搞清楚FTX有关钱包和资金的具体操作。相关问题只有内部人士能够回答。所以下一步国会在调查中会想办法召集原来FTX的内部人员到华盛顿参加听证会。重头戏是要求班克曼-弗里德到国会作证。众议员马克辛·沃特斯已正式通知班克曼-弗里德,邀请其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12月13日的听证会上作证。不过从当前情况看,作为众矢之的的班克曼-弗里德肯定不会去华盛顿。为此,有人提出折中方案,让班克曼-弗里德在线上出席听证会。这个折中方案已经获得部分议员同意,但班克曼-弗里德对此尚未正式回复。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crypto #SEC #SBF #regulations

2022年末美国加密监管大戏:争权夺利、稳定币立法和FTX调查--澎湃科技版

这是我去年12月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文章。

持续为大家追踪美国加密监管政策,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对于数字货币这一新兴领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正在通过定义权之争来博取更大的管辖范围。

·距离FTX破产已经快一个月,班克曼-弗里德仍然在巴哈马自由地生活,这说明在对他裁决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难点。

美国政治是选票政治,为了赢得选票,美国一流的政客都是一流的演员,为了博取眼球,他们需要抓热点、炒热度、包装自己的政绩。作为一场年终大戏,FTX破产无疑是一出可以用来不停炒作的筹码。在最近华盛顿应接不暇的活动中,有可能催生一些对未来加密监管影响较大的事情。

第一,稳定币立法

理论上来说,美国国会在年底前完成任何立法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因为,一是当前的国会处于跛脚鸭时期,中期选举后,老的议员即将卸任,新的议员尚未就任,这种过渡阶段缺乏通过立法所需要的动能。二是国会形成正式法律需要一个比较冗长的过程。首先要分别在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小组委员会中召开听证会,充分听取社会人士和专业人士的意见,然后由两院的小组委员会分别形成一份草案,之后需要分别拿到两院通过,最后要开会比对两院的不同版本,协调和妥协后方能形成最终草案。该过程费时费力,中间加之两党争吵,会让整个时间跨度变得不可预料。

推动立法的时间点就成为决定性因素。重要事件会凝聚共识,让整个过程变得简单,加速整个进程。国会议员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对于加密立法而言,没有比现在再好的时间点了。FTX事件让华盛顿的愤怒情绪不断飙升。在近期各类官员的发言中,加密立法的紧迫性已经是共识,不同的只是加密监管的方向和监管力度。

稳定币立法是各类加密立法中最容易尽快推出的。因为稳定币的话题已经在监管者中间议论良久了(比如对于主权数字货币CBDC的讨论、之前针对脸书发行稳定币“天枰币”的讨论等),国会议员对于相关议题比较熟悉。而且国会中已经有了几个不同版本的稳定币立法,可供选择的基础比较好。如果年底之前可能有立法快速进入相关程序的话,那就是稳定币立法。美国“区块链联盟”公共关系部主任罗·哈蒙德(Ron Hammond)在11月22日的推文中提到:“稳定币法案重新回到立法者视野里。虽然与FTX问题没有直接关系,但某些版本的稳定币法案要求从业者不得滥用客户资金,这是许多立法者认为今年可以完成的一个问题。”

有政客在积极推进稳定币立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共和党参议员帕特·图米(Pat Toomey),他在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市发展委员会中非常有影响力,且非常关注加密议题。12月1日,加密圈知名播客Bankless对图米进行了专访,图米在专访中称,“今年还没有结束,为了优先处理我在加密方面的立法,我会尽可能将当前立法程序使用到极致。我们还有机会。FTX闹得这么大就是因为美国在监管我们自己的加密机构时缺少了很多确定性。”他在专访中提到的“当前的立法程序”是指现在两院立法的“潜规则”。有别于上文提到的国会正式立法程序,在两党相互仇视、政治极化的当下,推过一项立法必须依靠私下的拉拢和交易。一般的做法是,一项提案必须首先有一个党派的重要人物的支持,之后由此人拉拢另外一个党派的高层人物,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在一院中的“两党共识”,然后他们必须与所在院的“守门人”(即主持程序的大佬)打好招呼,让这个提案成为该院当年“必须通过”的几个法案之一。同样,在另外一个院也需要有类似的运作,才足以产出一个“能够通过”的法案。拜FTX事件的动能所赐,稳定币立法基本具备了这些条件。图米在专访中提到,“我希望我很快就能宣布一项已经实现两党共识的稳定币法案。想今年完成所有的程序还是有困难,不过如果这个法案后面有两党共识的背书,那就是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了一大步。”

另外,在众议院同样有两党的力量在做同样的事情。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持工作的共和党众议员帕特里克·麦克亨利(Patrick McHenry) 和民主党众议员马克辛·沃特斯(Maxine Waters)正在众议院推进稳定币相关的立法。

第二,利用加密议题的相互攻击和争权夺利

重要事件在为立法者提供立法动能的同时也给政客们提供了相互攻击的弹药。FTX事件在华盛顿激起了如此之大的负面情绪,让政客们相互之间“泼脏水”变得简单了许多,他们只需要将愤怒情绪引导到另外一边即可。

中期选举之后,共和党控制了众议院监管委员会(the House Oversight Committee),该委员会负责国会内部的监管和调查。在掌握相关权力之后,共和党将寻找民主党的“班加西时刻”,希望发现像美国总统拜登的儿子亨特·拜登那样的负面新闻。

FTX事件出现之后,共和党已经开始对民主党的攻击。一种方式是指称民主党政府监管失职,由于政府对于加密的态度不灵活,丧失了让加密合规的机会。另一种是攻击民主党政治腐败。11月19日,共和党参议员约什·豪利(Josh Hawley)要求拜登政府的官员和民主党议员公开与FTX及其创始人山姆·班克曼-弗里德相关的邮件。据传班克曼-弗里德给拜登的政治捐款超过520万美元。贴着共和党标签的福克斯新闻也有专门的调查节目花大篇幅描述班克曼-弗里德对民主党的政治献金,指责民主党使用来路不明的黑钱竞选。

另外就是借加密资产的定义之争来扩大自身监管边界。其中核心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职能定位和其对加密资产的定义。SEC主席加里·金斯勒(Gary Gensler)个人无疑已经被FTX事件带到了风口浪尖。11月11日,众议员汤姆·埃莫(Tom Emmer)发推文表示:“我办公室收到的举报称,SEC主席加里·金斯勒正在帮助山姆·班克曼-弗里德和FTX钻法律漏洞,以获得监管垄断地位。我们正在调查这件事。”

除金斯勒个人之外,SEC在加密资产监管属性定义不明确方面也广受诟病,很多国会议员都对此进行了批评。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数字货币是不是证券(security);哪些数字货币是证券,哪些不是。

SEC一直以来的态度是:法律针对证券的定义非常明确,SEC对此抱以开放的态度,对于不同的数字货币SEC会依据法律进行管理。如果法律上存在灰色地带,需要国会颁布新的法案予以澄清。

在外界看来,这种态度给加密监管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数字货币是一种新生事物,之前法律对于证券做出的定义并不涵盖随数字货币而来的新现象。如果一个企业发行一种数字货币,企业自身无法判断这种数字货币是不是证券,不知道是否需要依照合规程序进行注册和管理。而由于法律不明确,SEC拥有了一定程度上自行裁量的权力,这在事实上等同于对加密资产任意杀戮的权力。SEC成为从业者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在美国从事经营随时面临着SEC监管的风险,导致很多美国企业出海。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让FTX这样的企业搬到巴哈马,在脱离大国法律的监管后,于经营中肆意妄为。

除了SEC之外,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也在加密监管中拥有重要角色。CFTC监管的范围包括美国的衍生品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CFTC之前一直在公开场合称,比特币和以太坊都是商品,而商品是在CFTC监管范围内的。FTX事件之后,CFTC也在寻求扩大自身的监管权力。

12月1日,参议院农业委员会举行了针对FTX事件的听证会。这是近期针对FTX的听证会中的第一场。CFTC主席罗斯廷·贝纳姆(Rostin Behnam)是这次听证会上唯一的证人。他在会上明确要求下一步立法加强对CFTC的赋权。“我们缺乏全面监管数字商品市场的权力。”贝纳姆说,“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我们必须获得国会的适当授权。”另外,贝纳姆还积极推动《数字商品消费者保护法》(DCCPA)的通过。《数字商品消费者保护法》是之前班克曼-弗里德大力游说的法案,在参议院农业委员会形成提案。该法案当前因为贴着班克曼-弗里德的标签而受到冷遇。贝纳姆对该法案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法案对CFCT的监管权力有所加强。

《数字商品消费者保护法》博弈的焦点还涉及CFTC和SEC的关系。CFTC和SEC是既合作又分工的关系,由于数字货币监管界限不清晰,二者在实际分工中存在模糊区域。二者大概的分工是CFTC负责商品,SEC负责证券。虽然依照《数字商品消费者保护法》,SEC将拥有决定数字资产是证券还是商品的裁判权,但是实际上缩小了SEC的监管范围,它明确了数字货币中的一部分是数字商品,而商品的管辖权在CFTC。依据加密媒体The Block的报道,SEC主席金斯勒曾表示,大多数数字资产,可能包括以太币,都属于证券的定义,同时也暗示《数字商品消费者保护法》可能会使他机构的执法角色复杂化。对于数字货币这一新兴领域,SEC和CFTC正在通过定义权之争来博取更大的管辖范围。

第三,围绕班克曼-弗里德的定罪调查

班克曼-弗里德无疑是FTX事件中的核心人物。他曾花费大量精力在华盛顿游说政客,当时的所有承诺现在都已经变成谎言,被他欺骗的政客对他只有愤怒。他挪用天量客户资金从事高风险豪赌,在自己控制的FTX和Alameda两家公司之间随意收支资金,拿巨款在巴哈马为父母购地,这些事经过媒体放大已经广为诟病。FTX破产后百万账户的资产都瞬间蒸发,这些投资者获得赔偿的前景微乎其微,他已经成为过街老鼠。最近Bankless一期播客的名字很能体现人们的心情:“SBF怎么还没进监狱?”

FTX事件之后,众人都在关注班克曼-弗里德的定罪调查问题。

据路透社11月11日报道,FTX爆雷至少导致10亿美元客户资金消失。依据11月15日CNBC的报道,FTX破产涉及超过100万债权人,意味着全球有超过100万人有权向班克曼-弗里德追债。

班克曼-弗里德面临的最大罪责是擅自挪用和滥用客户资金。11月13日CNBC的报道中提到:一位熟悉FTX公司运营的消息人士透露,班克曼-弗里德创立的基金Alameda Research之前从FTX交易所挪用了数十亿美元的客户资金。这直接导致FTX储备资金不足,无法承受客户兑现的要求,最终使得FTX破产。班克曼-弗里德以借贷的形式挪用了资金,相关借贷活动没有向客户披露。根据美国证券法,在未经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将客户资金用于交易是非法的。同时,这一行为也违反了FTX的服务条款。FTX的服务条款中明确承诺了将保证客户资金的安全。《财富》杂志11月14日的报道中提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加密律师称,在查阅FTX的服务条款和班克曼-弗里德的公开声明等证据后,他毫不怀疑在班克曼-弗里德的行为和FTX的商业行为中存在欺诈行为。根据联邦刑法第1343条,提起诉讼的所有要素都已到位。该法规最高可判处20年监禁。

然而,现在距离FTX破产已经快一个月,班克曼-弗里德仍然在巴哈马自由地生活,这说明在对他裁决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难点。11月14日《财富》期刊一篇名为“班克曼-弗里德会因为FTX灾难而入狱吗?”的文章,总结了对他定罪的两个难点。首先是管辖权问题。FTX是一家总部位于巴哈马的离岸企业。因此理论上,班克曼-弗里德的行为不在美国执法部门的管辖范围内。为了理清管辖权问题,美国司法部需要寻找将班克曼-弗里德经营活动与美国联系起来的“纽带”。第二个潜在障碍是意图。对班克曼-弗里德定罪的关键在于判断导致客户损失的主要原因,如果是因为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那么就不容易给他定罪,如果是故意欺骗投资者,那他就罪责难逃。美国前检察官兰德尔·埃利亚森 (Randall Eliason) 称,“公司管理不善和亏掉他人的一大笔钱并不是犯罪行为。它一直在发生。如果将其定性为刑事案件,行为中必须有欺骗的要素。”班克曼-弗里德无疑接受过律师的叮嘱。11月30日,他在DealBook峰会上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进行了视频连线。班克曼-弗里德全程都在强调自己在管理方面犯了错误,但拒绝承认造假。比如在回答是否动用客户资产时他说,“我没有管理Alameda运营,我那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其头寸规模,很多事情我是上个月才知道的。”

当前官方努力的重点之一是如何让FTX的高管接受官方调查。因为之前信息反映出来FTX内部管理非常混乱,外人已经无法搞清楚FTX有关钱包和资金的具体操作。相关问题只有内部人士能够回答。所以下一步国会在调查中会想办法召集原来FTX的内部人员到华盛顿参加听证会。重头戏是要求班克曼-弗里德到国会作证。众议员马克辛·沃特斯已正式通知班克曼-弗里德,邀请其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12月13日的听证会上作证。不过从当前情况看,作为众矢之的的班克曼-弗里德肯定不会去华盛顿。为此,有人提出折中方案,让班克曼-弗里德在线上出席听证会。这个折中方案已经获得部分议员同意,但班克曼-弗里德对此尚未正式回复。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crypto #SEC #SBF #regulations
美国对加密行业展开“全政府”打击,加密资源正在逃离?--澎湃科技版这是我4月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文章。 持续为大家追踪美国加密监管政策,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2023总统经济报告》称,“迄今为止,加密资产似乎并没有提供具有任何基本价值的投资,也没有成为法定货币的有效替代品,提高金融包容性或提高支付效率。相反,它们的创新主要是为了创造人为稀缺性,以支持加密资产的价格。” ·FTX暴雷严重打击了华盛顿对加密的信心,面对一个新的行业,多数有发言权的监管者多对其中的创新点一知半解,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数亿美金瞬间蒸发的冲击力,外加一众政客的政治投机,造成的现状是美国监管正在比较偏激地打压加密行业。结果是合法的创业者与非法的骗子一样陷入恐慌,纷纷打算逃离美国。 4月1日,社交媒体上有人发了一条消息:“突发新闻:美国国会以250票对0票通过新法律,全部禁止加密货币”,这是一个愚人节的恶作剧,不过在1小时内获得3.2万次观看,88个赞和32次转推,评论中很多人信以为真。 美国正在举全政府之力打击加密行业,这也许只是愚人节的玩笑。因为在美国这样的体制下,全政府是很难的一件事,更别提针对加密这样的非核心议题,行政部门很难协调一致采取统一的执法行动。关注加密的人知道,美国监管层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主责部门之间在最基本的问题上都存在根本分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一个说以太坊和大多数加密货币是证券,一个说以太坊是商品,是加密世界第二大资产。难以想象他们正在协调一致地打击加密行业。 但“拜登政府正在全力打击加密”这样的叙事正在加密圈不停发酵。3月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确实彰显了拜登政府打击加密行业的决心。FTX暴雷的余波在美国加密圈集中爆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Kraken和Coinbase等合规加密实体开展了严厉的执法行动,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起诉了世界上最大的加密交易所币安,借着银行暴雷,几乎所有对加密行业友好的银行都破产清算了,监管层好像在有计划地将加密行业“去银行化”(debanking)。 美国政府是否在有组织地打击加密? 在美国密集打压加密行业,众多创新实体认真考虑搬出美国的时候,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机会在哪里? 有组织的打击? 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美国最近的监管行动,一是FTX事件之后,加密在华盛顿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度,比如:为了准备加密立法,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创建了数字资产小组委员会(subcommittee),这是国会历史上首次为数字资产设立专门机构;二是当前华盛顿监管层中针对加密凝聚了很强的敌意,一群政治人物正在将打击加密变成一种政治正确,这样的氛围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加里·金斯勒(Gary Gensler)这样的监管先锋在推行政策的时候显得游刃有余。 不管这种打压是否是有组织的,确实在各个层面都能看到这种敌意: 第一,白宫层面的《2023总统经济报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否定了加密货币存在的价值 3月22日,拜登政府发布了513页的《2023总统经济报告》,其中第八章标题为“数字资产:经济原则再评估”,专门关注了加密货币的问题。《总统经济报告》是美国总统每年提交给国会的一份报告,概述过去一年美国经济的表现,并提供未来一年的经济预测。这份报告由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起草。报告通常涵盖了就业、通货膨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算赤字等关键经济指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由此看来这份报告在美国经济政策领域还是比较有份量的,其中拿出专门的一章来讲数字资产,也充分彰显了本届政府对相关议题的重视。报告中对数字资产有明确的定论,非常能够代表本届政府对数字资产的态度,比如报告里直截了当地否定了加密货币的价值——“许多加密资产没有基本价值(fundamental value)。”具体来说,报告的态度是,“迄今为止,加密资产似乎并没有提供具有任何基本价值的投资,也没有成为法定货币的有效替代品,提高金融包容性或提高支付效率。相反,它们的创新主要是为了创造人为稀缺性,以支持加密资产的价格。” 这样的评价还是比较极端的,美国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区块链创业群体,这样的评价完全抹杀了这些很有活力的创新力量。加密领域作为一个监管缺失的领域确实乱象丛生,但是技术本身没有原罪,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最终白宫做出一个这么片面的定论很能说明监管层的态度。 第二,国会高层的“反加密大军” 美国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是国会民主党中的重要力量,上次大选她曾是民主党内总统候选人的有力竞争者。同时,她也是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资深议员。 沃伦3月底开启了她的竞选连任之旅,明确地说竞选中将重点关注加密行业。在宣布连任的推文中,沃伦提到要在美国“建立反加密大军” (build an anti-crypto army)。沃伦的反加密立场由来已久。2022年12月她推出了《2022年数字资产反洗钱法案》,该法案要求所有去中心化实体必须遵守严格的反洗钱(AML)要求。2023年2月,沃伦誓言今年将重新推出该法案。这次竞选连任中“反加密大军”的提法与之前的立场是一致的,好像还上升了一个层次,沃伦似乎有意将自己打造成华盛顿打击加密的头面人物。像沃伦这样的美国政客都是政治投机的大师,他们在推出竞选纲领的时候一定是充分考虑到自己选区选民的倾向和华盛顿的政治风向。沃伦高调打造自己反加密的形象与美国国内比较强的反加密情绪一定是息息相关的。而沃伦这样的头面人物高调组织“反加密大军”也会反过来加强相关情绪的蔓延。 第三,窒息点行动2.0(Operation Chokepoint 2.0)和加密行业“去银行化” 窒息点行动2.0并不是一个官方名称,它是基于美国政府先前实施的一个名为“窒息点行动” (Operation Chokepoint)的计划而取的名称。“窒息点行动1.0”是2013年美国司法部(DOJ)启动的一项计划,旨在打击欺诈和非法活动,如洗钱、贩毒等。美国政府通过对与高风险商户有业务往来的银行施加压力,来阻止某些企业获得金融服务。这项措施当时引发了一些争议,因为它导致了许多合法但被视为高风险的企业遭受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如合法的成人内容提供商、短期贷款公司等。这项行动也被视为奥巴马时代一场旨在取消合法但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企业(包括枪械制造商等)的银行业务的运动。 人们将近来针对加密行业的“去银行化”行动叫做“窒息点行动2.0”。由于美联储连续加息引发了连锁效应,3月美国数家银行被迫破产清算。事后人们发现被清算的几家银行(Signature Bank、硅谷银行和Silvergate Bank)都是对加密行业友好的银行。其中Signature Bank的日常业务中有很大一部分与加密行业相关。据《巴伦周刊》报道,Signature Bank的存款中约有20%来自加密货币公司。这几家银行破产后,如果加密企业找不到替代的流动性提供者,整个行业将在出入金上面临巨大的困境。 在以上几家加密友好银行破产之后,美国加密企业在银行服务方面变得“无家可归”。据3月20日CoinDesk的报道,它们向美国资产规模最大的20家银行询问了其加密客户的态度,大多数银行,包括摩根大通、花旗集团、纽约梅隆银行和摩根士丹利在内,都对此问题保持沉默。还有银行明确表示,不愿意接纳加密客户。 有证据表明这些不是巧合。监管部门好像有意借助这次银行危机切断加密企业与银行的联系。前国会议员巴尼·弗兰克(Barney Frank)曾是Signature Bank的董事会成员,他公开表示,自己的银行被纽约金融服务部(NYDFS)清算是因为“监管机构想传达一个非常强烈的反加密信息。”纽约金融服务部否认了这一指控。3月16日,路透社报道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要求Signature Bank的潜在买家放弃该行的加密客户,从而斩断他们继续获得银行服务的机会。尽管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予以否认,但交易时,加密客户确实没有收购的机会。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现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马丁·格鲁恩伯格(Martin Greunberg)曾是“窒息点行动1.0”的策划者。 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华盛顿最大的加密货币游说团体之一,“区块链联盟”3月16日向美联储、货币监理署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提交了信息自由法案申请。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汀·史密斯(Kristin Smith)表示,这些请求旨在“揭示美国加密公司可能遭受去银行化背后的真相”。 不过也有圈内人认为这些行动还算不上“窒息点行动”。“区块链联盟”公共关系部主任罗·哈蒙德(Ron Hammond)在3月29日的推文里呼吁,这些活动“尚未达到窒息点行动2.0的地步,请停止这样称呼它”。 第四,监管机构集中打击加密头部企业 在企业层面,3月的重头戏是监管部门对3家头部中心化交易所的行政打击。这3家的情况各不相同。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Kraken的指控是“离谱的收益宣传和超高的储户风险”,Kraken在以太坊质押收益宣传方面确实存在相关问题,所以这些指控争议较小,Kraken也主动缴纳罚款。 币安是全球最大的中心化加密交易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起诉币安在行业内掀起了较大的波澜。不过考虑到币安主要是一家外国交易所,在合规方面确实被抓到一些把柄,且币安与华盛顿的互动甚少,在国会中留下的印象不好,所以被美国监管针对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争议最大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美国最大的中心化交易所Coinbase的调查。Coinbase是一家依照官方程序上市的合规公司,相对上述两家公司,Coinbase与监管层的联系更加紧密,行事也比较谨慎,结果在监管“大棒”之下,处境与别家几乎相同,之前合规的努力都付诸东流,这种情况在美国加密圈造成了很强的失望情绪,也导致更多企业开始公开讨论搬离美国。 Coinbase的首席法律官3月22日发布了一篇“我们要求SEC为美国人提供合理的加密规则,但我们得到的却是法律威胁”的文章。文章的基调很酸楚,主要在说一件事,就是推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明确监管政策无果。根据文章介绍,Coinbase积极要求合规,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进行了30多次会议,花费数百万美元研究注册的方法,但是期间9个月没有收到回复。这篇文章非常能代表美国加密圈从业者的困惑,即监管政策的真空让他们无所适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加里·金斯勒在公开讲话中多次说美国的监管政策已经非常明晰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顶层设计方面,加密法案一直在酝酿没有推出;行政政策方面,各家监管机构之间没有共识,比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之间的矛盾;这些都造成了,具体执法方面随意性比较强,使得从业者人人自危。 加密议题的政治化趋势 加密本来是一个不带党派色彩的新议题,但是在关注度增强的今天,像很多其他重要议题一样,加密也逐渐染上了党派斗争的色彩,成为候选人竞选的筹码,变成两党相互攻击的武器。 Coindesk于3月31日发表了一篇标题为“拜登政府正在将加密货币政治化”的文章,里面提到,“在美国,加密货币一直是一个有分歧的问题,但从未成为党派问题。直到现在……随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针对加密实体的一连串高调执法公告,我们正面临失去这种平衡的风险。无论是否有意为之,加密货币正在被政治化,并成为美国国会分裂、僵局难以解决的众多议题之一。这种情况很难带来好的结果。” 知名加密播客Bankless最近采访了众议员汤姆·埃莫(Tom Emmer)。埃莫是美国国会众议院的“党鞭”,也就是排在议长和多数党领袖后面的三号人物。这样一个政界重量级人物接受一个加密媒体的采访还是破天荒第一次。有趣的是,埃莫在采访中虽然说的都是加密,但是谈话的基本套路还是政治评论和政治攻击。作为一个共和党领袖,埃莫在采访中抓住一切机会来控诉“中心化银行家”(centralized bankers)以及这些银行家的总后台——民主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在埃莫口中,似乎“窒息点行动2.0”是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而且民主党高层在不惜一切代价使用银行系统扼杀加密行业,民主党在破坏新兴产业,打压创新,所有都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政治利益——民主党金主大银行家的利益,因为加密对传统银行业是一个威胁。无疑,这既是加密访谈,更是又一次政治作秀,加密也由此成了民主共和两党角力的又一个舞台。 香港在承接搬离美国的加密资源 FTX暴雷严重打击了华盛顿对加密的信心,面对一个新的行业,多数有发言权的监管者多对其中的创新点一知半解,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数亿美金瞬间蒸发的冲击力,外加一众政客的政治投机,造成的现状是美国监管正在比较偏激地打压加密行业。结果是合法的创业者与非法的骗子一样陷入恐慌,纷纷打算逃离美国。一个名为“MariaShen”的社交媒体账号“分析了2亿多个代码提交和1.1万多个开发者资料”之后得出结论:“美国在区块链开发人员方面的领先地位已经丧失,其开源开发者市场份额从40%下降到了29%”。 这些外迁加密资源的重要落脚点之一就是香港。 《华尔街日报》4月1日发表一篇文章:“美国的打压助长香港的加密货币雄心”,文中提到“如今美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格,而香港则以更加宽松的方式进行监管……这无疑会使加密资产交易和投资重心更多地转向香港。”总部位于巴黎的数字资产数据提供商Kaiko的首席执行官安博·苏碧兰(Ambre Soubiran)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希望身处客户所在之地。”而客户正在向香港汇集。“官方数据显示,来自中国大陆、欧洲、加拿大和新加坡的20多家加密货币和区块链公司已告知政府,计划在香港建立业务,同时有超过80家公司表示有意这样做。” 同时,“拜登政府正在将加密货币政治化”一文的作者在文末感叹:“就在去年,当拜登总统发布了关于数字资产的平衡、前瞻性的行政命令时,我还相信,尽管国会在重要立法上拖延,尽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这个行业充满敌意,美国仍然可以领导这个行业。我看到了美国有机会像《1996年电信法》(the Telecommunications Act of 1996)一样处理加密货币问题,该法为互联网制定了可行的开放标准,当全世界都遵循这一标准时,它成为了我们领导世界的框架。然而,这个机会现在已经失去了。”如果这种趋势继续,确实美国会失去本来可以领导这个行业的机会。然后呢?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SEC #US #CFTC #regulations #crypto2023

美国对加密行业展开“全政府”打击,加密资源正在逃离?--澎湃科技版

这是我4月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文章。

持续为大家追踪美国加密监管政策,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2023总统经济报告》称,“迄今为止,加密资产似乎并没有提供具有任何基本价值的投资,也没有成为法定货币的有效替代品,提高金融包容性或提高支付效率。相反,它们的创新主要是为了创造人为稀缺性,以支持加密资产的价格。”

·FTX暴雷严重打击了华盛顿对加密的信心,面对一个新的行业,多数有发言权的监管者多对其中的创新点一知半解,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数亿美金瞬间蒸发的冲击力,外加一众政客的政治投机,造成的现状是美国监管正在比较偏激地打压加密行业。结果是合法的创业者与非法的骗子一样陷入恐慌,纷纷打算逃离美国。

4月1日,社交媒体上有人发了一条消息:“突发新闻:美国国会以250票对0票通过新法律,全部禁止加密货币”,这是一个愚人节的恶作剧,不过在1小时内获得3.2万次观看,88个赞和32次转推,评论中很多人信以为真。

美国正在举全政府之力打击加密行业,这也许只是愚人节的玩笑。因为在美国这样的体制下,全政府是很难的一件事,更别提针对加密这样的非核心议题,行政部门很难协调一致采取统一的执法行动。关注加密的人知道,美国监管层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主责部门之间在最基本的问题上都存在根本分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一个说以太坊和大多数加密货币是证券,一个说以太坊是商品,是加密世界第二大资产。难以想象他们正在协调一致地打击加密行业。

但“拜登政府正在全力打击加密”这样的叙事正在加密圈不停发酵。3月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确实彰显了拜登政府打击加密行业的决心。FTX暴雷的余波在美国加密圈集中爆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Kraken和Coinbase等合规加密实体开展了严厉的执法行动,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起诉了世界上最大的加密交易所币安,借着银行暴雷,几乎所有对加密行业友好的银行都破产清算了,监管层好像在有计划地将加密行业“去银行化”(debanking)。

美国政府是否在有组织地打击加密?

在美国密集打压加密行业,众多创新实体认真考虑搬出美国的时候,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机会在哪里?

有组织的打击?

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美国最近的监管行动,一是FTX事件之后,加密在华盛顿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度,比如:为了准备加密立法,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创建了数字资产小组委员会(subcommittee),这是国会历史上首次为数字资产设立专门机构;二是当前华盛顿监管层中针对加密凝聚了很强的敌意,一群政治人物正在将打击加密变成一种政治正确,这样的氛围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加里·金斯勒(Gary Gensler)这样的监管先锋在推行政策的时候显得游刃有余。

不管这种打压是否是有组织的,确实在各个层面都能看到这种敌意:

第一,白宫层面的《2023总统经济报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否定了加密货币存在的价值

3月22日,拜登政府发布了513页的《2023总统经济报告》,其中第八章标题为“数字资产:经济原则再评估”,专门关注了加密货币的问题。《总统经济报告》是美国总统每年提交给国会的一份报告,概述过去一年美国经济的表现,并提供未来一年的经济预测。这份报告由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起草。报告通常涵盖了就业、通货膨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算赤字等关键经济指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由此看来这份报告在美国经济政策领域还是比较有份量的,其中拿出专门的一章来讲数字资产,也充分彰显了本届政府对相关议题的重视。报告中对数字资产有明确的定论,非常能够代表本届政府对数字资产的态度,比如报告里直截了当地否定了加密货币的价值——“许多加密资产没有基本价值(fundamental value)。”具体来说,报告的态度是,“迄今为止,加密资产似乎并没有提供具有任何基本价值的投资,也没有成为法定货币的有效替代品,提高金融包容性或提高支付效率。相反,它们的创新主要是为了创造人为稀缺性,以支持加密资产的价格。”

这样的评价还是比较极端的,美国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区块链创业群体,这样的评价完全抹杀了这些很有活力的创新力量。加密领域作为一个监管缺失的领域确实乱象丛生,但是技术本身没有原罪,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最终白宫做出一个这么片面的定论很能说明监管层的态度。

第二,国会高层的“反加密大军”

美国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是国会民主党中的重要力量,上次大选她曾是民主党内总统候选人的有力竞争者。同时,她也是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资深议员。

沃伦3月底开启了她的竞选连任之旅,明确地说竞选中将重点关注加密行业。在宣布连任的推文中,沃伦提到要在美国“建立反加密大军” (build an anti-crypto army)。沃伦的反加密立场由来已久。2022年12月她推出了《2022年数字资产反洗钱法案》,该法案要求所有去中心化实体必须遵守严格的反洗钱(AML)要求。2023年2月,沃伦誓言今年将重新推出该法案。这次竞选连任中“反加密大军”的提法与之前的立场是一致的,好像还上升了一个层次,沃伦似乎有意将自己打造成华盛顿打击加密的头面人物。像沃伦这样的美国政客都是政治投机的大师,他们在推出竞选纲领的时候一定是充分考虑到自己选区选民的倾向和华盛顿的政治风向。沃伦高调打造自己反加密的形象与美国国内比较强的反加密情绪一定是息息相关的。而沃伦这样的头面人物高调组织“反加密大军”也会反过来加强相关情绪的蔓延。

第三,窒息点行动2.0(Operation Chokepoint 2.0)和加密行业“去银行化”

窒息点行动2.0并不是一个官方名称,它是基于美国政府先前实施的一个名为“窒息点行动” (Operation Chokepoint)的计划而取的名称。“窒息点行动1.0”是2013年美国司法部(DOJ)启动的一项计划,旨在打击欺诈和非法活动,如洗钱、贩毒等。美国政府通过对与高风险商户有业务往来的银行施加压力,来阻止某些企业获得金融服务。这项措施当时引发了一些争议,因为它导致了许多合法但被视为高风险的企业遭受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如合法的成人内容提供商、短期贷款公司等。这项行动也被视为奥巴马时代一场旨在取消合法但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企业(包括枪械制造商等)的银行业务的运动。

人们将近来针对加密行业的“去银行化”行动叫做“窒息点行动2.0”。由于美联储连续加息引发了连锁效应,3月美国数家银行被迫破产清算。事后人们发现被清算的几家银行(Signature Bank、硅谷银行和Silvergate Bank)都是对加密行业友好的银行。其中Signature Bank的日常业务中有很大一部分与加密行业相关。据《巴伦周刊》报道,Signature Bank的存款中约有20%来自加密货币公司。这几家银行破产后,如果加密企业找不到替代的流动性提供者,整个行业将在出入金上面临巨大的困境。

在以上几家加密友好银行破产之后,美国加密企业在银行服务方面变得“无家可归”。据3月20日CoinDesk的报道,它们向美国资产规模最大的20家银行询问了其加密客户的态度,大多数银行,包括摩根大通、花旗集团、纽约梅隆银行和摩根士丹利在内,都对此问题保持沉默。还有银行明确表示,不愿意接纳加密客户。

有证据表明这些不是巧合。监管部门好像有意借助这次银行危机切断加密企业与银行的联系。前国会议员巴尼·弗兰克(Barney Frank)曾是Signature Bank的董事会成员,他公开表示,自己的银行被纽约金融服务部(NYDFS)清算是因为“监管机构想传达一个非常强烈的反加密信息。”纽约金融服务部否认了这一指控。3月16日,路透社报道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要求Signature Bank的潜在买家放弃该行的加密客户,从而斩断他们继续获得银行服务的机会。尽管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予以否认,但交易时,加密客户确实没有收购的机会。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现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马丁·格鲁恩伯格(Martin Greunberg)曾是“窒息点行动1.0”的策划者。

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华盛顿最大的加密货币游说团体之一,“区块链联盟”3月16日向美联储、货币监理署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提交了信息自由法案申请。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汀·史密斯(Kristin Smith)表示,这些请求旨在“揭示美国加密公司可能遭受去银行化背后的真相”。

不过也有圈内人认为这些行动还算不上“窒息点行动”。“区块链联盟”公共关系部主任罗·哈蒙德(Ron Hammond)在3月29日的推文里呼吁,这些活动“尚未达到窒息点行动2.0的地步,请停止这样称呼它”。

第四,监管机构集中打击加密头部企业

在企业层面,3月的重头戏是监管部门对3家头部中心化交易所的行政打击。这3家的情况各不相同。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Kraken的指控是“离谱的收益宣传和超高的储户风险”,Kraken在以太坊质押收益宣传方面确实存在相关问题,所以这些指控争议较小,Kraken也主动缴纳罚款。

币安是全球最大的中心化加密交易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起诉币安在行业内掀起了较大的波澜。不过考虑到币安主要是一家外国交易所,在合规方面确实被抓到一些把柄,且币安与华盛顿的互动甚少,在国会中留下的印象不好,所以被美国监管针对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争议最大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美国最大的中心化交易所Coinbase的调查。Coinbase是一家依照官方程序上市的合规公司,相对上述两家公司,Coinbase与监管层的联系更加紧密,行事也比较谨慎,结果在监管“大棒”之下,处境与别家几乎相同,之前合规的努力都付诸东流,这种情况在美国加密圈造成了很强的失望情绪,也导致更多企业开始公开讨论搬离美国。

Coinbase的首席法律官3月22日发布了一篇“我们要求SEC为美国人提供合理的加密规则,但我们得到的却是法律威胁”的文章。文章的基调很酸楚,主要在说一件事,就是推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明确监管政策无果。根据文章介绍,Coinbase积极要求合规,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进行了30多次会议,花费数百万美元研究注册的方法,但是期间9个月没有收到回复。这篇文章非常能代表美国加密圈从业者的困惑,即监管政策的真空让他们无所适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加里·金斯勒在公开讲话中多次说美国的监管政策已经非常明晰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顶层设计方面,加密法案一直在酝酿没有推出;行政政策方面,各家监管机构之间没有共识,比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之间的矛盾;这些都造成了,具体执法方面随意性比较强,使得从业者人人自危。

加密议题的政治化趋势

加密本来是一个不带党派色彩的新议题,但是在关注度增强的今天,像很多其他重要议题一样,加密也逐渐染上了党派斗争的色彩,成为候选人竞选的筹码,变成两党相互攻击的武器。

Coindesk于3月31日发表了一篇标题为“拜登政府正在将加密货币政治化”的文章,里面提到,“在美国,加密货币一直是一个有分歧的问题,但从未成为党派问题。直到现在……随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针对加密实体的一连串高调执法公告,我们正面临失去这种平衡的风险。无论是否有意为之,加密货币正在被政治化,并成为美国国会分裂、僵局难以解决的众多议题之一。这种情况很难带来好的结果。”

知名加密播客Bankless最近采访了众议员汤姆·埃莫(Tom Emmer)。埃莫是美国国会众议院的“党鞭”,也就是排在议长和多数党领袖后面的三号人物。这样一个政界重量级人物接受一个加密媒体的采访还是破天荒第一次。有趣的是,埃莫在采访中虽然说的都是加密,但是谈话的基本套路还是政治评论和政治攻击。作为一个共和党领袖,埃莫在采访中抓住一切机会来控诉“中心化银行家”(centralized bankers)以及这些银行家的总后台——民主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在埃莫口中,似乎“窒息点行动2.0”是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而且民主党高层在不惜一切代价使用银行系统扼杀加密行业,民主党在破坏新兴产业,打压创新,所有都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政治利益——民主党金主大银行家的利益,因为加密对传统银行业是一个威胁。无疑,这既是加密访谈,更是又一次政治作秀,加密也由此成了民主共和两党角力的又一个舞台。

香港在承接搬离美国的加密资源

FTX暴雷严重打击了华盛顿对加密的信心,面对一个新的行业,多数有发言权的监管者多对其中的创新点一知半解,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数亿美金瞬间蒸发的冲击力,外加一众政客的政治投机,造成的现状是美国监管正在比较偏激地打压加密行业。结果是合法的创业者与非法的骗子一样陷入恐慌,纷纷打算逃离美国。一个名为“MariaShen”的社交媒体账号“分析了2亿多个代码提交和1.1万多个开发者资料”之后得出结论:“美国在区块链开发人员方面的领先地位已经丧失,其开源开发者市场份额从40%下降到了29%”。

这些外迁加密资源的重要落脚点之一就是香港。

《华尔街日报》4月1日发表一篇文章:“美国的打压助长香港的加密货币雄心”,文中提到“如今美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格,而香港则以更加宽松的方式进行监管……这无疑会使加密资产交易和投资重心更多地转向香港。”总部位于巴黎的数字资产数据提供商Kaiko的首席执行官安博·苏碧兰(Ambre Soubiran)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希望身处客户所在之地。”而客户正在向香港汇集。“官方数据显示,来自中国大陆、欧洲、加拿大和新加坡的20多家加密货币和区块链公司已告知政府,计划在香港建立业务,同时有超过80家公司表示有意这样做。”

同时,“拜登政府正在将加密货币政治化”一文的作者在文末感叹:“就在去年,当拜登总统发布了关于数字资产的平衡、前瞻性的行政命令时,我还相信,尽管国会在重要立法上拖延,尽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这个行业充满敌意,美国仍然可以领导这个行业。我看到了美国有机会像《1996年电信法》(the Telecommunications Act of 1996)一样处理加密货币问题,该法为互联网制定了可行的开放标准,当全世界都遵循这一标准时,它成为了我们领导世界的框架。然而,这个机会现在已经失去了。”如果这种趋势继续,确实美国会失去本来可以领导这个行业的机会。然后呢?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SEC #US #CFTC #regulations #crypto2023
Talk3|专访Seed Club创始人:Web 3.0消除拥有与消费界线--澎湃科技头条这是我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文章。 持续为大家采访业内大佬,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成立一个拥有数千人参与的新唱片公司是个疯狂的想法;成为一个运动队的拥有者也是疯狂的。但Web 3.0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让这些网络和社区能够汇聚资本、资源,让这些组织为人们创造新的体验。 ·在DAO里面,创业者面对的是一个数千人的社区,这些社区成员都是从世界各地聚拢来的专业人员,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有能力在法务、融资、公关、市场等很多方面支持创业团队。 杰西·斯洛斯(Jess Sloss)是Web 3.0创新孵化器Seed Club的创始人兼首席策略官,Seed Club专注于帮助创作者创建通证化社区(tokenized community),并通过社区的发展实现项目的成长和盈利。与传统孵化器不同的是,Seed Club依托区块链独有的数字主权和网络效应,帮助Web 3.0创业公司组建社区,进而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Web 3.0原生项目。 在加入Seed Club之前,斯洛斯曾是房地产协作空间Blimp Homes的联合创始人,领导了加密资产管理服务提供商Protos Asset Management的社区。他在区块链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才华,曾在加密泡沫的高峰时期创立一家加密货币初创公司,推出了第一批安全通证(token)。 以Seed Club孵化的Songcamp和Krause House两个项目为例子,斯洛斯向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解释了Web 3.0创作者经济和社交通证等新概念。 以下是澎湃科技特约撰稿人Curiousjoe与杰西·斯洛斯的对话实录。 “Web 3.0的Y Combinator” 澎湃科技:请先做个自我介绍吧。 杰西·斯洛斯: 我住在加拿大温哥华附近,从大学开始就一直为我们世界的数字化着迷。童年时代体验了第一次互联网热潮并在那种环境里长大。互联网和科技彻底转变着我们的经济,对我而言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 刚有YouTube的时候我就参与了那时的视频内容工作室,之后在音乐产业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协助艺术家更好地使用社交媒体和新数字平台。 所以我很早就见证了这种新科技带来的好处,也很早就发现了其中的弊端。这些大的数字平台,比如Twitter、YouTube、Facebook、Google等,都没有信守早期做出的承诺。有很多开发者在Twitter上开发,后来突然发现自己的想法被窃取了,很多内容制作者花了大量时间,积累了很多订阅者,却突然发现自己与订阅者无法再进行有机的联系。这些平台的早期用户,包括我在内,后来在面对平台时都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用户在平台面前没有发言权。 2016年我看到一个讲汽车自动驾驶和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YouTube视频,里面的理念让我惊喜。之后知道了以太坊和第一个DAO组织,也买了我的第一个以太坊。第二年有个朋友带我进一步了解了通证,我就迅速掉入了加密的兔子洞(投身加密行业)。 我曾与艺术家和内容创作者一起工作,也在科技行业创业过,这些经历组合起来让我对区块链行业发展出来的一些新的技术感到非常兴奋,这些技术的特点是它们可以让社区、个人和开发者在创造的同时分享平台的所有权。我2017年开始全职进入Web 3.0,帮助一个瑞士的对冲基金发布了第一个证券通证。 从2020年开始Web 3.0领域有很多工具被开发了出来,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些工具进行创造,比如Uniswap可以为任何通证创建市场,有工具可以为通证赋能,比如早期的通证门卫(tokengating,自动验证通证持有者的工具,一般由一些Web 3.0社区使用,首先将通证分发给特定群体,然后只有经过程序验证的通证持有者才能入会)。感觉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变得更加开放和有趣。 当时有人在谈论社交通证以及创作者如何能使用这些通证。我非常感兴趣,就在一个聊天群里聚起11个人,这就是Seed Club的雏形。到今天为止,我们的加速器已经加速了5期项目(cohort),每一期项目都有国际顶尖投资者支持,领域涵盖了音乐、数字城市、球迷经营的球队等。世界正在数字化,我们正在见证Web 3.0成为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澎湃科技:能不能通过几个数字来介绍一下Seed Club的成长。 杰西·斯洛斯: 好的,Seed Club现在已经有2000多名持有通证的成员了。社区也已经有超过12000人,不过我们的目标从来都不是简单地增加数字,而是找到聪明有热情的行动者和创造者。价值并不是大社区创造出来的,而是社区下各个小团体创造的。 我们的第一期加速器(cohort)有5个团队,后面的四期合作了100多个项目,吸引来了很多新的贡献者、区块链资本和一些非常有实力的风险投资,融到了1500万美元作为建设费用。此外还成立了Seed Club Ventures,以DAO的形式管理着一个3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其中Seed Club专注于帮助早期创业者,Seed Club Ventures专注于基础设施和工具,给创业团队提供保障。 在我们创建的生态里面,Seed Club加上我们支持的这些项目,估值已经有10亿美元。从一个11人的聊天群走到今天感觉已经走了很远。不过向前看,我们才刚刚开始,我们做的事情正在创造出真实的价值。 澎湃科技:Seed Club与传统孵化器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杰西·斯洛斯: 我想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是一个DAO。在传统加速器模式下,创业者一般需要面对一到数个投资者,或者是一个大的风险投资公司,这些公司中可能会有20到50名员工。在DAO里面,创业者面对的是一个数千人的社区,这些社区成员都是从世界各地聚拢来的专业人员,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有能力在法务、融资、公关、市场等很多方面支持创业团队。 有人叫我们Web 3.0的Y Combinator(简称YC,是一家著名的以投资种子阶段初创公司为业务的创投公司),非常感谢他们这么评价我们。我想我们还有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设计一个能支持创业者的网络,而不是成为一家公司。在这种细微的转变中有独特的机遇,这能助力我们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创作者经济也叫“热情经济” 澎湃科技:能不能先讲一个Seed Club帮助过的项目,给我们一个直观的感受? 杰西·斯洛斯: 好的,那就说说Songcamp吧,它是一个Web 3.0的音乐实验室。 2021年我们举办了一个叫做“加密创造者峰会”的线上活动,活动以拍卖的形式发布了一个主题NFT(非同质化通证),通过销售NFT来获取赞助。有很多人来买这些NFT,其中一个人就是马修·查伊姆(Matthew Chaim)。之后我和马修通了电话,我问他,“你想在这个峰会上推广什么?”他回答说:“我没有想法。我只是觉得很酷,所以就买了。” 马修是一位艺术家,我很早就开始听他的音乐了,但当时不知道他就是那个马修。后来他提到一个创作营,那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地方,很多音乐人聚在一起,创作出不少音乐,但由于牵涉到太多版税以及唱片公司的问题,那里写出来的音乐都无法发表。所以他提到,如果可以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创作音乐,然后把它们作为NFT发行,这可能会很有趣。我说,“马修,这正是我们感兴趣的项目。” 所以他在那次峰会上提出这个想法,建立了一个项目组,有几十个人加入这个项目。他们汇聚了音乐家和视觉艺术家,一起创作音乐NFT并把这些NFT拍卖出去,所有收益都会自动分配给参与者。 在传统音乐行业里,收益分配的规则并不透明,一个艺术家发行了音乐,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看到收益,艺术和经济回报脱节。所以Songcamp做的事对于音乐家来说是一次具有变革性的体验。 他们最近的一个创作营叫做“Camp Chaos”,聚集了77位艺术家,创作并发行了3张专辑,他们发行NFT的方式比较有趣,你可以购买卡包,打开卡包后会得到不同的NFT,对应着不同的音乐。销售所得会立即在艺术家之间自动分配。 Songcamp正在准备他们的第四个活动,正健康成长。他们上次创作营的销售几乎达到了1000个以太坊(当前以太坊的价格大概在1600-2000美元之间),这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Songcamp的实践是一次Web 3.0加音乐的探索。通过透明、及时的价值分配和创造,它证明了Web 3.0能为音乐家和创作者提供什么样的赋能。 澎湃科技:我知道Seed Club覆盖的领域比较广,帮助了很多脑洞大开的项目,比如Krause House是一个要购买NBA球队的球迷社区。不过既然说到Songcamp,想起了你们说的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能讲讲什么是创作者经济吗? 杰西·斯洛斯: 我认为“热情经济”(passion economy)这个词可以作为创作者经济的另一个表述。它主要指的是帮助人们在互联网上赚钱的途径。随着近年来YouTube、播客、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品牌,以及各种数字商业模式变得越来越普及,创作者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那些在网络上建立社群或吸引关注的个体,如今能够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我认为,区块链为创作者经济带来了独特的价值,即所有权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核心。与在YouTube或Substack(发行平台)上建立社群的方式相比,区块链和Web 3.0使得用户和投资者对平台拥有更大的控制权。 创作者经济是个人在数字领域创造价值并在微观层面捕捉这种价值的过程。这可以是在一个DAO中工作并获得收入,也可以用更传统的方式建立个人品牌或小型企业,然后从中获得收入。在Web 3.0的创作者经济中,工作不仅仅是签订一份合同,然后领工资,更重要的是在项目中拥有一定的权益。例如,我们参与的一个项目叫Forefront,这个项目致力于为社区成员提供创造价值的途径,包括搭建网站、编写新闻简讯和组织社区活动,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贡献赚取收入。尽管这些项目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我认为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 澎湃科技:Web 3.0创作者经济和之前的创作者经济有什么区别吗? 杰西·斯洛斯: 区别是Web 3.0可以在链上产生收入。NFT是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它可以使用区块链技术将版权固定下来,这种链上的版权证明无法篡改,全网公开透明。在传统世界里,创作者需要经过复杂的手续才可以申请到专利或者版权,而在Web 3.0的世界里,只需要在链上铸造一个NFT,成本和门槛都大大降低了。而且,通过区块链,创作者可以很容易地转让这个NFT,由此捕获其中的价值。更有趣的是,这种技术支持很多人共同创作,共同获得收入。 以Songcamp为例,他们像一个Web 3.0时代的唱片公司,但组织形式又不是一个公司。在Web 3.0中,这是一个人们共同策划形成的小型创作团队、一个制作音乐的社区。他们的成果通过Mirror平台进行拍卖,所有权益的拆分都在链上非常清晰。创意组合和收入分成在链上都是即时、自动的。 社交通证与社区策展增长 澎湃科技:Seed Club对自己的描述是“社交通证孵化器”(social-token incubator),你们帮助的目标往往是“社交通证社区”,什么是社交通证? 杰西·斯洛斯: 社交通证是一种代表社群价值和参与的数字通证。它们通常与特定的社区、创作者或品牌相关联,使得通证持有者可以获得一系列特权,例如访问独家内容、参与私密活动或与创作者互动。对于创作者和品牌来说,社交通证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颖、有趣的方式来与粉丝互动并获得收入。 我们可以将社交通证分为个人通证、品牌通证和社区通证三个类别。每个细分领域都有许多探索空间,我们在Seed Club关注的重点是社区通证。 可以将社区通证中的“社区”进一步细分为以创作者为中心的社区和普通社区。以创作者为中心的社区的价值主要来自于创作者的积极参与。而普通社区则注重整个社群的协同创作。 所有这些类别都存在巨大的商业机会,并且已经涌现出许多令人兴奋的创新工具。社交通证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资产,将在未来的互联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首先,社交通证将深入到各种创作者经济的应用场景中,帮助创作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提高粉丝参与度,并实现收入多元化。其次,社交通证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价值储存和传递手段。随着数字化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认识到社交通证的价值。在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各种类型的通证在不同场景中实现价值传递和流通。此外,社交通证还将推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随着元宇宙等虚拟世界的兴起,社交通证将成为连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桥梁。 澎湃科技:提到社区通证和社区的力量。在Seed Club帮助过的项目中,社区策展增长(Community Curated Growth)应该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也是Web 3.0孵化器的重要特色所在。能否为我们详细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杰西·斯洛斯: 社区策展增长是指一个社区通过共同努力、协作和分享,为项目或品牌带来增长。这种增长方式与传统的中心化营销策略不同,它依赖于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贡献,从而实现项目或品牌的发展。 在社区策展增长的背景下,社区成员们相互合作,共享资源和知识,共同为项目或品牌制定策略。这种方式强调社区的力量,通过分散的协作和创新,实现项目或品牌的目标。 在实际应用中,社区策展增长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线上活动、讨论和研讨会,激发社区成员的参与和创造力。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沟通渠道,与社区成员保持紧密联系。实际上,我们在Seed Club就已经看到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在一个项目的社区中,社区成员通过共同讨论、分享想法和提出建议,为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这些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不仅提高了项目的知名度,还为项目带来了新的用户和投资者。 我认为社区策展增长的未来将会有以下几个趋势:首先,社区策展增长将进一步融入各行各业的商业模式。随着社区意识的提高和去中心化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品牌和项目将开始关注社区策展增长的潜力。无论是科技、艺术还是其他领域,我们都将看到更多的项目采用这种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共享的发展。其次,社区策展增长将促使项目和品牌进一步重视社区的建设和运营。他们将更加关注社区成员的需求和期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价值和机会。这将有助于建立更紧密、更有凝聚力的社区,从而为项目或品牌带来更大的增长动力。此外,社区策展增长还将推动项目和品牌更加注重透明度和信任。在这种增长模式下,社区成员需要清楚地了解项目的目标和愿景,以便共同为项目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项目和品牌需要在沟通、信息披露和决策过程中展现更高的透明度,以赢得社区成员的信任。 澎湃科技:在刚刚的谈话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项目——Krause House。中国有很多NBA球迷。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个项目很有趣。能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吗? 杰西·斯洛斯: 当然可以。Krause House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项目,它的目标是购买并经营NBA球队。他们已经拥有数千名成员,共同探讨如何让粉丝参与到这些专业运动队的运营中来。如果关注美国篮球,你会知道篮球队的价格非常昂贵,普通人是无法企及的。我们可能会购买比赛门票,但无法成为球队的拥有者。Krause House的理念是,如果能将球迷团结起来,那么球队也希望球迷能成为他们组织中的一部分,因为球迷带来了强大的社区力量。 事实上,Krause House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他们曾成功参与了一支NBA球队的竞标,很遗憾,在最后时刻输掉了竞标。它的两位创始人都在洛杉矶,他们创建Krause House之前并没有体育界的关系,却能与NBA老板、经纪人和退役运动员见面,我相信他们会在未来一两年内获得NBA球队的股权。当然,他们还可以做很多其他事情。 Krause House项目让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当球迷不仅仅是消费者,而真正参与到运动队的创立和运营中,会发生什么呢?我认为这是我所从事工作中看到的最大趋势之一:我们正在告别创作者与消费者、拥有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线,这条界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设想一下,成立一个拥有数千人参与的新唱片公司是个疯狂的想法;成为一个运动队的拥有者也是疯狂的。但Web 3.0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让这些网络和社区能够汇聚资本、资源,让这些组织为人们创造新的体验。我相信我们会在经济的许多其他领域看到类似的发展。其实,这也正是Seed Club所做的事情。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Web3.0 #community #economy #DAOs #token

Talk3|专访Seed Club创始人:Web 3.0消除拥有与消费界线--澎湃科技头条

这是我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文章。

持续为大家采访业内大佬,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成立一个拥有数千人参与的新唱片公司是个疯狂的想法;成为一个运动队的拥有者也是疯狂的。但Web 3.0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让这些网络和社区能够汇聚资本、资源,让这些组织为人们创造新的体验。

·在DAO里面,创业者面对的是一个数千人的社区,这些社区成员都是从世界各地聚拢来的专业人员,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有能力在法务、融资、公关、市场等很多方面支持创业团队。

杰西·斯洛斯(Jess Sloss)是Web 3.0创新孵化器Seed Club的创始人兼首席策略官,Seed Club专注于帮助创作者创建通证化社区(tokenized community),并通过社区的发展实现项目的成长和盈利。与传统孵化器不同的是,Seed Club依托区块链独有的数字主权和网络效应,帮助Web 3.0创业公司组建社区,进而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Web 3.0原生项目。

在加入Seed Club之前,斯洛斯曾是房地产协作空间Blimp Homes的联合创始人,领导了加密资产管理服务提供商Protos Asset Management的社区。他在区块链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才华,曾在加密泡沫的高峰时期创立一家加密货币初创公司,推出了第一批安全通证(token)。

以Seed Club孵化的Songcamp和Krause House两个项目为例子,斯洛斯向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解释了Web 3.0创作者经济和社交通证等新概念。

以下是澎湃科技特约撰稿人Curiousjoe与杰西·斯洛斯的对话实录。

“Web 3.0的Y Combinator”

澎湃科技:请先做个自我介绍吧。

杰西·斯洛斯: 我住在加拿大温哥华附近,从大学开始就一直为我们世界的数字化着迷。童年时代体验了第一次互联网热潮并在那种环境里长大。互联网和科技彻底转变着我们的经济,对我而言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

刚有YouTube的时候我就参与了那时的视频内容工作室,之后在音乐产业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协助艺术家更好地使用社交媒体和新数字平台。

所以我很早就见证了这种新科技带来的好处,也很早就发现了其中的弊端。这些大的数字平台,比如Twitter、YouTube、Facebook、Google等,都没有信守早期做出的承诺。有很多开发者在Twitter上开发,后来突然发现自己的想法被窃取了,很多内容制作者花了大量时间,积累了很多订阅者,却突然发现自己与订阅者无法再进行有机的联系。这些平台的早期用户,包括我在内,后来在面对平台时都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用户在平台面前没有发言权。

2016年我看到一个讲汽车自动驾驶和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YouTube视频,里面的理念让我惊喜。之后知道了以太坊和第一个DAO组织,也买了我的第一个以太坊。第二年有个朋友带我进一步了解了通证,我就迅速掉入了加密的兔子洞(投身加密行业)。

我曾与艺术家和内容创作者一起工作,也在科技行业创业过,这些经历组合起来让我对区块链行业发展出来的一些新的技术感到非常兴奋,这些技术的特点是它们可以让社区、个人和开发者在创造的同时分享平台的所有权。我2017年开始全职进入Web 3.0,帮助一个瑞士的对冲基金发布了第一个证券通证。

从2020年开始Web 3.0领域有很多工具被开发了出来,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些工具进行创造,比如Uniswap可以为任何通证创建市场,有工具可以为通证赋能,比如早期的通证门卫(tokengating,自动验证通证持有者的工具,一般由一些Web 3.0社区使用,首先将通证分发给特定群体,然后只有经过程序验证的通证持有者才能入会)。感觉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变得更加开放和有趣。

当时有人在谈论社交通证以及创作者如何能使用这些通证。我非常感兴趣,就在一个聊天群里聚起11个人,这就是Seed Club的雏形。到今天为止,我们的加速器已经加速了5期项目(cohort),每一期项目都有国际顶尖投资者支持,领域涵盖了音乐、数字城市、球迷经营的球队等。世界正在数字化,我们正在见证Web 3.0成为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澎湃科技:能不能通过几个数字来介绍一下Seed Club的成长。

杰西·斯洛斯: 好的,Seed Club现在已经有2000多名持有通证的成员了。社区也已经有超过12000人,不过我们的目标从来都不是简单地增加数字,而是找到聪明有热情的行动者和创造者。价值并不是大社区创造出来的,而是社区下各个小团体创造的。

我们的第一期加速器(cohort)有5个团队,后面的四期合作了100多个项目,吸引来了很多新的贡献者、区块链资本和一些非常有实力的风险投资,融到了1500万美元作为建设费用。此外还成立了Seed Club Ventures,以DAO的形式管理着一个3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其中Seed Club专注于帮助早期创业者,Seed Club Ventures专注于基础设施和工具,给创业团队提供保障。

在我们创建的生态里面,Seed Club加上我们支持的这些项目,估值已经有10亿美元。从一个11人的聊天群走到今天感觉已经走了很远。不过向前看,我们才刚刚开始,我们做的事情正在创造出真实的价值。

澎湃科技:Seed Club与传统孵化器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杰西·斯洛斯: 我想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是一个DAO。在传统加速器模式下,创业者一般需要面对一到数个投资者,或者是一个大的风险投资公司,这些公司中可能会有20到50名员工。在DAO里面,创业者面对的是一个数千人的社区,这些社区成员都是从世界各地聚拢来的专业人员,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有能力在法务、融资、公关、市场等很多方面支持创业团队。

有人叫我们Web 3.0的Y Combinator(简称YC,是一家著名的以投资种子阶段初创公司为业务的创投公司),非常感谢他们这么评价我们。我想我们还有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设计一个能支持创业者的网络,而不是成为一家公司。在这种细微的转变中有独特的机遇,这能助力我们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创作者经济也叫“热情经济”

澎湃科技:能不能先讲一个Seed Club帮助过的项目,给我们一个直观的感受?

杰西·斯洛斯: 好的,那就说说Songcamp吧,它是一个Web 3.0的音乐实验室。

2021年我们举办了一个叫做“加密创造者峰会”的线上活动,活动以拍卖的形式发布了一个主题NFT(非同质化通证),通过销售NFT来获取赞助。有很多人来买这些NFT,其中一个人就是马修·查伊姆(Matthew Chaim)。之后我和马修通了电话,我问他,“你想在这个峰会上推广什么?”他回答说:“我没有想法。我只是觉得很酷,所以就买了。”

马修是一位艺术家,我很早就开始听他的音乐了,但当时不知道他就是那个马修。后来他提到一个创作营,那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地方,很多音乐人聚在一起,创作出不少音乐,但由于牵涉到太多版税以及唱片公司的问题,那里写出来的音乐都无法发表。所以他提到,如果可以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创作音乐,然后把它们作为NFT发行,这可能会很有趣。我说,“马修,这正是我们感兴趣的项目。”

所以他在那次峰会上提出这个想法,建立了一个项目组,有几十个人加入这个项目。他们汇聚了音乐家和视觉艺术家,一起创作音乐NFT并把这些NFT拍卖出去,所有收益都会自动分配给参与者。

在传统音乐行业里,收益分配的规则并不透明,一个艺术家发行了音乐,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看到收益,艺术和经济回报脱节。所以Songcamp做的事对于音乐家来说是一次具有变革性的体验。

他们最近的一个创作营叫做“Camp Chaos”,聚集了77位艺术家,创作并发行了3张专辑,他们发行NFT的方式比较有趣,你可以购买卡包,打开卡包后会得到不同的NFT,对应着不同的音乐。销售所得会立即在艺术家之间自动分配。

Songcamp正在准备他们的第四个活动,正健康成长。他们上次创作营的销售几乎达到了1000个以太坊(当前以太坊的价格大概在1600-2000美元之间),这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Songcamp的实践是一次Web 3.0加音乐的探索。通过透明、及时的价值分配和创造,它证明了Web 3.0能为音乐家和创作者提供什么样的赋能。

澎湃科技:我知道Seed Club覆盖的领域比较广,帮助了很多脑洞大开的项目,比如Krause House是一个要购买NBA球队的球迷社区。不过既然说到Songcamp,想起了你们说的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能讲讲什么是创作者经济吗?

杰西·斯洛斯: 我认为“热情经济”(passion economy)这个词可以作为创作者经济的另一个表述。它主要指的是帮助人们在互联网上赚钱的途径。随着近年来YouTube、播客、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品牌,以及各种数字商业模式变得越来越普及,创作者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那些在网络上建立社群或吸引关注的个体,如今能够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我认为,区块链为创作者经济带来了独特的价值,即所有权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核心。与在YouTube或Substack(发行平台)上建立社群的方式相比,区块链和Web 3.0使得用户和投资者对平台拥有更大的控制权。

创作者经济是个人在数字领域创造价值并在微观层面捕捉这种价值的过程。这可以是在一个DAO中工作并获得收入,也可以用更传统的方式建立个人品牌或小型企业,然后从中获得收入。在Web 3.0的创作者经济中,工作不仅仅是签订一份合同,然后领工资,更重要的是在项目中拥有一定的权益。例如,我们参与的一个项目叫Forefront,这个项目致力于为社区成员提供创造价值的途径,包括搭建网站、编写新闻简讯和组织社区活动,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贡献赚取收入。尽管这些项目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我认为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

澎湃科技:Web 3.0创作者经济和之前的创作者经济有什么区别吗?

杰西·斯洛斯: 区别是Web 3.0可以在链上产生收入。NFT是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它可以使用区块链技术将版权固定下来,这种链上的版权证明无法篡改,全网公开透明。在传统世界里,创作者需要经过复杂的手续才可以申请到专利或者版权,而在Web 3.0的世界里,只需要在链上铸造一个NFT,成本和门槛都大大降低了。而且,通过区块链,创作者可以很容易地转让这个NFT,由此捕获其中的价值。更有趣的是,这种技术支持很多人共同创作,共同获得收入。

以Songcamp为例,他们像一个Web 3.0时代的唱片公司,但组织形式又不是一个公司。在Web 3.0中,这是一个人们共同策划形成的小型创作团队、一个制作音乐的社区。他们的成果通过Mirror平台进行拍卖,所有权益的拆分都在链上非常清晰。创意组合和收入分成在链上都是即时、自动的。

社交通证与社区策展增长

澎湃科技:Seed Club对自己的描述是“社交通证孵化器”(social-token incubator),你们帮助的目标往往是“社交通证社区”,什么是社交通证?

杰西·斯洛斯: 社交通证是一种代表社群价值和参与的数字通证。它们通常与特定的社区、创作者或品牌相关联,使得通证持有者可以获得一系列特权,例如访问独家内容、参与私密活动或与创作者互动。对于创作者和品牌来说,社交通证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颖、有趣的方式来与粉丝互动并获得收入。

我们可以将社交通证分为个人通证、品牌通证和社区通证三个类别。每个细分领域都有许多探索空间,我们在Seed Club关注的重点是社区通证。

可以将社区通证中的“社区”进一步细分为以创作者为中心的社区和普通社区。以创作者为中心的社区的价值主要来自于创作者的积极参与。而普通社区则注重整个社群的协同创作。

所有这些类别都存在巨大的商业机会,并且已经涌现出许多令人兴奋的创新工具。社交通证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资产,将在未来的互联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首先,社交通证将深入到各种创作者经济的应用场景中,帮助创作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提高粉丝参与度,并实现收入多元化。其次,社交通证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价值储存和传递手段。随着数字化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认识到社交通证的价值。在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各种类型的通证在不同场景中实现价值传递和流通。此外,社交通证还将推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随着元宇宙等虚拟世界的兴起,社交通证将成为连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桥梁。

澎湃科技:提到社区通证和社区的力量。在Seed Club帮助过的项目中,社区策展增长(Community Curated Growth)应该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也是Web 3.0孵化器的重要特色所在。能否为我们详细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杰西·斯洛斯: 社区策展增长是指一个社区通过共同努力、协作和分享,为项目或品牌带来增长。这种增长方式与传统的中心化营销策略不同,它依赖于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贡献,从而实现项目或品牌的发展。

在社区策展增长的背景下,社区成员们相互合作,共享资源和知识,共同为项目或品牌制定策略。这种方式强调社区的力量,通过分散的协作和创新,实现项目或品牌的目标。

在实际应用中,社区策展增长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线上活动、讨论和研讨会,激发社区成员的参与和创造力。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沟通渠道,与社区成员保持紧密联系。实际上,我们在Seed Club就已经看到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在一个项目的社区中,社区成员通过共同讨论、分享想法和提出建议,为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这些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不仅提高了项目的知名度,还为项目带来了新的用户和投资者。

我认为社区策展增长的未来将会有以下几个趋势:首先,社区策展增长将进一步融入各行各业的商业模式。随着社区意识的提高和去中心化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品牌和项目将开始关注社区策展增长的潜力。无论是科技、艺术还是其他领域,我们都将看到更多的项目采用这种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共享的发展。其次,社区策展增长将促使项目和品牌进一步重视社区的建设和运营。他们将更加关注社区成员的需求和期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价值和机会。这将有助于建立更紧密、更有凝聚力的社区,从而为项目或品牌带来更大的增长动力。此外,社区策展增长还将推动项目和品牌更加注重透明度和信任。在这种增长模式下,社区成员需要清楚地了解项目的目标和愿景,以便共同为项目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项目和品牌需要在沟通、信息披露和决策过程中展现更高的透明度,以赢得社区成员的信任。

澎湃科技:在刚刚的谈话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项目——Krause House。中国有很多NBA球迷。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个项目很有趣。能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吗?

杰西·斯洛斯: 当然可以。Krause House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项目,它的目标是购买并经营NBA球队。他们已经拥有数千名成员,共同探讨如何让粉丝参与到这些专业运动队的运营中来。如果关注美国篮球,你会知道篮球队的价格非常昂贵,普通人是无法企及的。我们可能会购买比赛门票,但无法成为球队的拥有者。Krause House的理念是,如果能将球迷团结起来,那么球队也希望球迷能成为他们组织中的一部分,因为球迷带来了强大的社区力量。

事实上,Krause House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他们曾成功参与了一支NBA球队的竞标,很遗憾,在最后时刻输掉了竞标。它的两位创始人都在洛杉矶,他们创建Krause House之前并没有体育界的关系,却能与NBA老板、经纪人和退役运动员见面,我相信他们会在未来一两年内获得NBA球队的股权。当然,他们还可以做很多其他事情。

Krause House项目让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当球迷不仅仅是消费者,而真正参与到运动队的创立和运营中,会发生什么呢?我认为这是我所从事工作中看到的最大趋势之一:我们正在告别创作者与消费者、拥有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线,这条界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设想一下,成立一个拥有数千人参与的新唱片公司是个疯狂的想法;成为一个运动队的拥有者也是疯狂的。但Web 3.0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让这些网络和社区能够汇聚资本、资源,让这些组织为人们创造新的体验。我相信我们会在经济的许多其他领域看到类似的发展。其实,这也正是Seed Club所做的事情。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Web3.0 #community #economy #DAOs #token
不评论只转发--Politico文章:“在控制区块链的竞争中,中国有多种方式获胜”(China’s move to control the blockchain)美国主流政治媒体“Politico” 6月26日一篇关注中国区块链的文章,以前相关媒体很少见这方面的关注,这说明中国区块链的影响在增大。 文章讲了,中国对区块链的渴望,以及香港在巩固作为数字资产中心的必要方法时如何融入更广泛的战略。 正文: 在控制区块链的竞争中,中国有多种方式获胜。 随着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强国——美国——继续考虑其对加密货币监管的方法,预计下个月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将考虑一项法案,伦敦、迪拜和新加坡等金融中心也试图将自己建立为替代加密货币中心。 但是,由于香港的存在,中国同时采取了两种方法来应对加密货币。 在内地,北京禁止了全球加密网络,同时开发和推广更多版本的下一代货币技术,为中国政府提供更大的控制权。 但是,通过香港这个特别行政区,北京也能够在与其他自由市场金融中心竞争的自由放任的全球数字资产市场中创造出一个利基。尽管以美元计价,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稳定币Tether是由一家香港公司拥有的。 进入夏季,该地区的加密货币行动正在升温。 本月早些时候,总部位于北京的多数国有企业中国银行通过其香港投资部门在以太坊上发行了2800万美元的债务。此举使政府能够利用开放区块链网络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不必放弃对普通公民金融活动的控制。 同样在本月,《金融时报》报道称,香港监管机构正在向该地区大型银行施压,要求它们为加密货币交易所提供银行服务——这颠覆了美国许多银行不愿接受加密货币客户的现状,因为该行业法律地位不确定。 今天早上,香港独立记者吴科林报道称,该地区最大的银行汇丰已经开始为客户提供比特币和以太坊ETF。该银行代表未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实际上,香港的存在使中国能够在内地实施内部金融控制,同时阻碍资本外流押注全球加密网络颠覆货币和金融的潜力。 在中国内部,北京将能够让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和第二大经济体运行在它设计和控制的金融网络上(并推动贸易伙伴加入它们)——而不必放弃使中国成为其他地方使用更混乱加密网络中一个参与者的雄心壮志。 “他们仍然看到这件事情的价值。你只是不能在资本受到严格控制的国家这样做。”香港加密创业公司Odsy创始人、Crypto Council for Innovation贸易团体顾问李Sean说道——他将香港在中国应对加密货币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描述为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现有角色的自然延伸。“他们总是需要一个资本可以进出的地方。” (AI翻译) #crypto #china #regulations

不评论只转发--Politico文章:“在控制区块链的竞争中,中国有多种方式获胜”(China’s move to control the blockchain)

美国主流政治媒体“Politico” 6月26日一篇关注中国区块链的文章,以前相关媒体很少见这方面的关注,这说明中国区块链的影响在增大。

文章讲了,中国对区块链的渴望,以及香港在巩固作为数字资产中心的必要方法时如何融入更广泛的战略。

正文:

在控制区块链的竞争中,中国有多种方式获胜。

随着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强国——美国——继续考虑其对加密货币监管的方法,预计下个月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将考虑一项法案,伦敦、迪拜和新加坡等金融中心也试图将自己建立为替代加密货币中心。 但是,由于香港的存在,中国同时采取了两种方法来应对加密货币。

在内地,北京禁止了全球加密网络,同时开发和推广更多版本的下一代货币技术,为中国政府提供更大的控制权。 但是,通过香港这个特别行政区,北京也能够在与其他自由市场金融中心竞争的自由放任的全球数字资产市场中创造出一个利基。尽管以美元计价,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稳定币Tether是由一家香港公司拥有的。 进入夏季,该地区的加密货币行动正在升温。

本月早些时候,总部位于北京的多数国有企业中国银行通过其香港投资部门在以太坊上发行了2800万美元的债务。此举使政府能够利用开放区块链网络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不必放弃对普通公民金融活动的控制。

同样在本月,《金融时报》报道称,香港监管机构正在向该地区大型银行施压,要求它们为加密货币交易所提供银行服务——这颠覆了美国许多银行不愿接受加密货币客户的现状,因为该行业法律地位不确定。 今天早上,香港独立记者吴科林报道称,该地区最大的银行汇丰已经开始为客户提供比特币和以太坊ETF。该银行代表未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实际上,香港的存在使中国能够在内地实施内部金融控制,同时阻碍资本外流押注全球加密网络颠覆货币和金融的潜力。

在中国内部,北京将能够让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和第二大经济体运行在它设计和控制的金融网络上(并推动贸易伙伴加入它们)——而不必放弃使中国成为其他地方使用更混乱加密网络中一个参与者的雄心壮志。 “他们仍然看到这件事情的价值。你只是不能在资本受到严格控制的国家这样做。”香港加密创业公司Odsy创始人、Crypto Council for Innovation贸易团体顾问李Sean说道——他将香港在中国应对加密货币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描述为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现有角色的自然延伸。“他们总是需要一个资本可以进出的地方。”

(AI翻译)

#crypto #china #regulations
重磅: Fidelity在SEC要求修改BTC ETF申请之后几个小时就重新提交了申请。 他们主要是更新了有关监视的条款(they have updated their surveillance language),将Coinbase作为他们的监视伙伴。 另外: 木头姐他们的基金还都在名单中,据称其中很多都没有被退回修改。(per sources they were not asked to update their filings) #SEC #ETF #fidelity #BTC
重磅:

Fidelity在SEC要求修改BTC ETF申请之后几个小时就重新提交了申请。

他们主要是更新了有关监视的条款(they have updated their surveillance language),将Coinbase作为他们的监视伙伴。

另外:

木头姐他们的基金还都在名单中,据称其中很多都没有被退回修改。(per sources they were not asked to update their filings)

#SEC #ETF #fidelity #BTC
澎湃科技版:还是欧盟动作快!即将表决的《加密资产市场法规》影响几何?这是我4月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文章。 持续为大家追踪全球加密监管政策,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在当前的加密监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监管明晰度,加密监管最大的问题不是管得太严,而是法律缺位,不管是亚洲、美洲还是欧洲,都缺乏全面统一的监管法律框架。这方面欧洲的动作比较快。 ·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规》的辩论将于4月18日举行,最终投票将于4月19日进行,其意义在于,如果法案通过,欧洲国家将拥有首份在整个区域统领性的全面加密监管框架。在明确的法规框架下,加密企业有机会从灰色产业变成合规企业,这有可能对相关资源产生虹吸效应。 4月6日,日本执政党的Web3.0项目团队发布Web3.0白皮书,宣称“日本又回来了”。同一天,美国财政部发布全球首份“去中心化金融(DeFi)非法金融风险评估”,监管细化到去中心化金融领域,监管的层级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升级到财政部。 放眼全球加密监管领域,加密获得了越来越多政府的重视,但是不同政府重视的方向不一样。美国监管在快速收紧,不管是加密公司“去银行化”还是密集的诉讼和罚款,美国监管层打击加密的决心是非常清晰的。亚洲变得对加密行业更加友好,除了最近日本的白皮书之外,中东特别是迪拜的加密监管环境一直相对宽松,新加坡在Terra和FTX崩溃事件之后有收紧的趋势,但是总体而言还是比较适合加密企业的生存,东南亚对加密的接受度比较高,越南人口平均年龄比较低,使用加密货币的人口比例非常高,菲律宾在GameFi(游戏化金融)的热潮中曾有全民“打金”的经历。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最近一直态度明确地拥抱加密,4月9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香港特区政府网站发表司长随笔称,“最近……社会上一些人对Web3.0的前景感到怀疑,然而,我们认为这正是推动Web3.0发展的最好时机。下一阶段,巿场参与者需要更深入发展区块链技术……并为实体经济带来跨越式的进步。” 加密行业有人才流动性高的特点,很多从业者并不需要一个固定的“工位”,有很大比例是“数字游民”,在鲜明的监管差异下,资源会有从恶性监管环境向良性监管环境流动的趋势,如果趋势进一步强化,可能会出现人才、资本“东流”的现象,上个月“香港概念”热炒时,很多美国人在忙着学中文,收集中文的市场信息,表现出“东向”发展的苗头。 在当前的加密监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监管明晰度,加密监管最大的问题不是管的太严,而是法律缺位,不管是亚洲、美洲还是欧洲,都缺乏全面统一的监管法律框架。这方面欧洲的动作比较快。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的辩论将于4月18日举行,最终投票将于4月19日进行,其意义在于,如果法案通过,欧洲国家将拥有首份在整个区域统领性的全面加密监管框架。在明确的法规框架下,加密企业有机会从灰色产业变成合规企业,这有可能对相关资源产生虹吸效应。比如第二大稳定币USDC的发行商Circle公司最近宣布在法国设立新的欧洲总部。最近硅谷银行事件让USDC一度与美元脱钩达13%,外加美国越来越严格的监管,Circle终于迈出了向美国之外迁移的第一步。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是,Circle是一家完全按照美国法律注册和运营的合规公司,USDC也曾被视为最安全的稳定币资产。这样的公司都选择了欧洲,可见监管差异正在影响加密行业的布局。 在这种背景下,欧洲的《加密资产市场法规》是近期值得关注的一个要点。 《加密资产市场法规》的目标和特点 作为欧盟议会出台的法规,《加密资产市场法规》将取代欧洲其他现有的加密法规。通过该法规,欧盟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第一,实现欧洲全域的统一监管。当前,欧洲各国的加密监管规定不能统一,这让跨国开展业务的公司感到困惑。该法旨在将所有从业者纳入统一的框架下,比如让德国的加密交易所与法国的交易所遵守相同的规则。第二,遏制欧洲的洗钱活动。尽管欧洲国家都有自己的反洗钱法律,但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都不够充分,需要予以补足。第三,保护欧元。美元支持的稳定币及其日益普及正威胁到欧元。该法可以在几个方面管控加密货币,一是提高加密货币的透明度,确保政府掌握民间加密货币的数量、交易情况和使用情况。二是加强对加密货币的治理,明确欧洲加密项目运营的决策规则和程序,例如管理用户信息和KYC的规定等。三是加强加密货币的保管,明确存储和保护加密资产的程序。 《加密资产市场法规》将加密资产分为了三个明确的类别。 第一个类别是效用代币(utility token),主要是指能在特定方面产生价值的加密代币。比如能用在特定生态中进行投票或参与治理的代币。第二类是资产抵押代币(ARTs),指有底层资产(如商品、房地产或其他加密货币)做价值支撑的代币,比如DAI这样的去中心化稳定币。第三个类别是货币型代币,指像USDT、BUSD和USDC这样的中心化稳定币。需要说明的是第三个类别不适用于国家数字货币(CBD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或欧洲银行发行的稳定币。 这三个类别也是法规中不同的监管方式的依据。比如,该法规定,在交易所上市前,任何效用代币的团队必须向欧盟监管当局提供白皮书;效用代币项目必须在白皮书发布后的一年内启动。这一规定针对的是那些只发币不上线产品的项目,这些项目只融资而不创造实际价值,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投资回报。针对资产抵押代币,该法规定项目的白皮书中应提供3个免责声明,分别要说明:代币不一定总是可转让的,代币的价值可能归零,代币可能失去流动性。即要在白皮书中向客户说明可能面临的风险。 《加密资产市场法规》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法规可能影响稳定币的交易和发行量。该法将稳定币支付交易的上限定为每天2亿欧元。这相对于稳定币的日常使用量是比较小的量。以USDC和USDT为例,这两种主要的稳定币每天的全球交易量约为10亿至40亿欧元,其中在欧盟范围内的交易量超过5亿欧元。如果按照欧盟规定的2亿欧元限额,稳定币支付交易的数量将大幅减少。不过这种限制是有适用范围的,2亿欧元上限仅适用于支付,不影响交易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所以行业内的抵押和借贷平台不受这一规定影响。 第二,该法主要规制的对象是稳定币、去中心化金融产品和非同质化代币(NFT),对比特币和以太坊等资产的规制较少。由于欧洲法币高通胀、不稳定等特点,美元稳定币作为替代在欧洲广泛流通,引起欧洲央行的警惕,因此该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欧元,限制美元稳定币等数字资产对欧元流通的影响。 第三,对非同质化代币的规定。欧盟行政部门希望非同质化代币能免于监管,但欧洲议会的立法者认为,市场上许多非同质化代币在像金融产品一样交易,可能存在欺诈行为。因此,该法案对部分非同质化代币的交易种类进行了规制,比如,非同质化代币的碎片交易必须事前向政府登记并提交项目白皮书。非同质化代币的碎片交易是指将一个非同质化代币分割成多份进行交易。例如,将一件价值10个以太坊的数字艺术品分为10份,每份可以标价1个以太坊进行交易,这样可以降低交易参与的门槛。 第四,该法对去中心化金融比较友好,监管条例较少。不过这同时也增大了各国政府自行监管的空间,可能会让去中心化金融仍然处于较灰色的地带。 第五,该法明确要求欧洲加密资产平台在运营之前要获得欧盟银行账户和保险。这对很多加密企业来说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大的门槛。 《加密资产市场法规》对欧洲加密行业的影响 如果法规在本月通过,那么新法正式实施前,欧洲的加密公司将有十几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相对而言,新法在要求上与欧洲主要国家之前的监管政策存在差异,在某些领域更加严格,所以欧洲公司在拥抱合规的路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比如在法国,目前只有提供加密资产托管服务的公司(即将用户资金存储在自己的账户中)才需要强制获取许可。对于不提供托管服务的公司而言,运营许可不是必选项。而新法要求所有加密公司都需要获取许可。这样之前未申请许可的公司就无法再游离于监管之外,必须依照合规的路径被纳入监管。 另外,该法将要求加密服务提供商在开始经营之前必须投保,这对很多法国公司而言将是比较大的挑战。FTX崩盘之后,加密行业的声誉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多数保险公司不敢与加密公司合作。而且像美国银行一样,法国的银行对加密行业也不够友好,因为法国的加密公司几乎不可能获得知名审计公司的背书。 与法国一样,受FTX事件拖累,德国的加密公司同样被当地银行冷落。但德国相对法国较好的一点是,对加密冷漠的是德国的大银行,比如德意志银行,许多小银行对加密的态度比较友好,德国公司可以从这些小银行处获得银行服务。 在造成困难之外,《加密资产市场法规》会在某些方面提供利好,比如对德国公司而言,之前申请加密资产托管许可证的过程比较繁琐,而且不确定性很强,该法实施后,德国公司申请相关手续的程序将变得更加简便和透明。 总体来说,该法给欧洲加密市场带来的将会是正面的影响,毕竟监管层将给加密公司提供一条明确的合规路径。加密媒体Coindesk采访了总部位于卢森堡的加密交易所Bitstamp的首席运营官约翰·爱乐(John Ehlers),他认为《加密资产市场法规》提供的透明度会让那些对加密货币持负面看法的银行感到放心。这对于加密行业非常重要。“《加密资产市场法规》许可证是一个真正的许可证,一个审慎的许可证。他们会关注你如何经营你的业务。这非常深入……也许你和信贷机构处于不同的立场,但至少他们是与你坐在一起的。” 加密脱胎于反建制的乌托邦理想,它的发展伴随着浓厚的去中心化气质,这些属性让监管一直对加密行业不托底,所以加密在发生发展的十几年中一直处于相对灰色的地带。随着加密技术的进步和越来越多从业者的努力,加密在努力丰富现实的使用场景,也在追求合规。之前一直在追求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好像在逐渐成型。随着美国、亚洲、欧洲等地的态度逐渐明朗,监管为原有放任自然发展的加密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变量,加密实体在选择从属地的时候将有更加清晰的监管依据作为参考。加密行业可能因此重新布局。有一点是确定的,随着欧洲法律框架的出台,欧洲的加密企业在可见的未来应该会有更加稳定的发展。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crypto #EU #regulations #lawmakers #web3.0

澎湃科技版:还是欧盟动作快!即将表决的《加密资产市场法规》影响几何?

这是我4月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文章。

持续为大家追踪全球加密监管政策,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在当前的加密监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监管明晰度,加密监管最大的问题不是管得太严,而是法律缺位,不管是亚洲、美洲还是欧洲,都缺乏全面统一的监管法律框架。这方面欧洲的动作比较快。

·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规》的辩论将于4月18日举行,最终投票将于4月19日进行,其意义在于,如果法案通过,欧洲国家将拥有首份在整个区域统领性的全面加密监管框架。在明确的法规框架下,加密企业有机会从灰色产业变成合规企业,这有可能对相关资源产生虹吸效应。

4月6日,日本执政党的Web3.0项目团队发布Web3.0白皮书,宣称“日本又回来了”。同一天,美国财政部发布全球首份“去中心化金融(DeFi)非法金融风险评估”,监管细化到去中心化金融领域,监管的层级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升级到财政部。

放眼全球加密监管领域,加密获得了越来越多政府的重视,但是不同政府重视的方向不一样。美国监管在快速收紧,不管是加密公司“去银行化”还是密集的诉讼和罚款,美国监管层打击加密的决心是非常清晰的。亚洲变得对加密行业更加友好,除了最近日本的白皮书之外,中东特别是迪拜的加密监管环境一直相对宽松,新加坡在Terra和FTX崩溃事件之后有收紧的趋势,但是总体而言还是比较适合加密企业的生存,东南亚对加密的接受度比较高,越南人口平均年龄比较低,使用加密货币的人口比例非常高,菲律宾在GameFi(游戏化金融)的热潮中曾有全民“打金”的经历。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最近一直态度明确地拥抱加密,4月9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香港特区政府网站发表司长随笔称,“最近……社会上一些人对Web3.0的前景感到怀疑,然而,我们认为这正是推动Web3.0发展的最好时机。下一阶段,巿场参与者需要更深入发展区块链技术……并为实体经济带来跨越式的进步。”

加密行业有人才流动性高的特点,很多从业者并不需要一个固定的“工位”,有很大比例是“数字游民”,在鲜明的监管差异下,资源会有从恶性监管环境向良性监管环境流动的趋势,如果趋势进一步强化,可能会出现人才、资本“东流”的现象,上个月“香港概念”热炒时,很多美国人在忙着学中文,收集中文的市场信息,表现出“东向”发展的苗头。

在当前的加密监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监管明晰度,加密监管最大的问题不是管的太严,而是法律缺位,不管是亚洲、美洲还是欧洲,都缺乏全面统一的监管法律框架。这方面欧洲的动作比较快。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的辩论将于4月18日举行,最终投票将于4月19日进行,其意义在于,如果法案通过,欧洲国家将拥有首份在整个区域统领性的全面加密监管框架。在明确的法规框架下,加密企业有机会从灰色产业变成合规企业,这有可能对相关资源产生虹吸效应。比如第二大稳定币USDC的发行商Circle公司最近宣布在法国设立新的欧洲总部。最近硅谷银行事件让USDC一度与美元脱钩达13%,外加美国越来越严格的监管,Circle终于迈出了向美国之外迁移的第一步。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是,Circle是一家完全按照美国法律注册和运营的合规公司,USDC也曾被视为最安全的稳定币资产。这样的公司都选择了欧洲,可见监管差异正在影响加密行业的布局。

在这种背景下,欧洲的《加密资产市场法规》是近期值得关注的一个要点。

《加密资产市场法规》的目标和特点

作为欧盟议会出台的法规,《加密资产市场法规》将取代欧洲其他现有的加密法规。通过该法规,欧盟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第一,实现欧洲全域的统一监管。当前,欧洲各国的加密监管规定不能统一,这让跨国开展业务的公司感到困惑。该法旨在将所有从业者纳入统一的框架下,比如让德国的加密交易所与法国的交易所遵守相同的规则。第二,遏制欧洲的洗钱活动。尽管欧洲国家都有自己的反洗钱法律,但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都不够充分,需要予以补足。第三,保护欧元。美元支持的稳定币及其日益普及正威胁到欧元。该法可以在几个方面管控加密货币,一是提高加密货币的透明度,确保政府掌握民间加密货币的数量、交易情况和使用情况。二是加强对加密货币的治理,明确欧洲加密项目运营的决策规则和程序,例如管理用户信息和KYC的规定等。三是加强加密货币的保管,明确存储和保护加密资产的程序。

《加密资产市场法规》将加密资产分为了三个明确的类别。

第一个类别是效用代币(utility token),主要是指能在特定方面产生价值的加密代币。比如能用在特定生态中进行投票或参与治理的代币。第二类是资产抵押代币(ARTs),指有底层资产(如商品、房地产或其他加密货币)做价值支撑的代币,比如DAI这样的去中心化稳定币。第三个类别是货币型代币,指像USDT、BUSD和USDC这样的中心化稳定币。需要说明的是第三个类别不适用于国家数字货币(CBD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或欧洲银行发行的稳定币。

这三个类别也是法规中不同的监管方式的依据。比如,该法规定,在交易所上市前,任何效用代币的团队必须向欧盟监管当局提供白皮书;效用代币项目必须在白皮书发布后的一年内启动。这一规定针对的是那些只发币不上线产品的项目,这些项目只融资而不创造实际价值,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投资回报。针对资产抵押代币,该法规定项目的白皮书中应提供3个免责声明,分别要说明:代币不一定总是可转让的,代币的价值可能归零,代币可能失去流动性。即要在白皮书中向客户说明可能面临的风险。

《加密资产市场法规》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法规可能影响稳定币的交易和发行量。该法将稳定币支付交易的上限定为每天2亿欧元。这相对于稳定币的日常使用量是比较小的量。以USDC和USDT为例,这两种主要的稳定币每天的全球交易量约为10亿至40亿欧元,其中在欧盟范围内的交易量超过5亿欧元。如果按照欧盟规定的2亿欧元限额,稳定币支付交易的数量将大幅减少。不过这种限制是有适用范围的,2亿欧元上限仅适用于支付,不影响交易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所以行业内的抵押和借贷平台不受这一规定影响。

第二,该法主要规制的对象是稳定币、去中心化金融产品和非同质化代币(NFT),对比特币和以太坊等资产的规制较少。由于欧洲法币高通胀、不稳定等特点,美元稳定币作为替代在欧洲广泛流通,引起欧洲央行的警惕,因此该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欧元,限制美元稳定币等数字资产对欧元流通的影响。

第三,对非同质化代币的规定。欧盟行政部门希望非同质化代币能免于监管,但欧洲议会的立法者认为,市场上许多非同质化代币在像金融产品一样交易,可能存在欺诈行为。因此,该法案对部分非同质化代币的交易种类进行了规制,比如,非同质化代币的碎片交易必须事前向政府登记并提交项目白皮书。非同质化代币的碎片交易是指将一个非同质化代币分割成多份进行交易。例如,将一件价值10个以太坊的数字艺术品分为10份,每份可以标价1个以太坊进行交易,这样可以降低交易参与的门槛。

第四,该法对去中心化金融比较友好,监管条例较少。不过这同时也增大了各国政府自行监管的空间,可能会让去中心化金融仍然处于较灰色的地带。

第五,该法明确要求欧洲加密资产平台在运营之前要获得欧盟银行账户和保险。这对很多加密企业来说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大的门槛。

《加密资产市场法规》对欧洲加密行业的影响

如果法规在本月通过,那么新法正式实施前,欧洲的加密公司将有十几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相对而言,新法在要求上与欧洲主要国家之前的监管政策存在差异,在某些领域更加严格,所以欧洲公司在拥抱合规的路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比如在法国,目前只有提供加密资产托管服务的公司(即将用户资金存储在自己的账户中)才需要强制获取许可。对于不提供托管服务的公司而言,运营许可不是必选项。而新法要求所有加密公司都需要获取许可。这样之前未申请许可的公司就无法再游离于监管之外,必须依照合规的路径被纳入监管。

另外,该法将要求加密服务提供商在开始经营之前必须投保,这对很多法国公司而言将是比较大的挑战。FTX崩盘之后,加密行业的声誉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多数保险公司不敢与加密公司合作。而且像美国银行一样,法国的银行对加密行业也不够友好,因为法国的加密公司几乎不可能获得知名审计公司的背书。

与法国一样,受FTX事件拖累,德国的加密公司同样被当地银行冷落。但德国相对法国较好的一点是,对加密冷漠的是德国的大银行,比如德意志银行,许多小银行对加密的态度比较友好,德国公司可以从这些小银行处获得银行服务。

在造成困难之外,《加密资产市场法规》会在某些方面提供利好,比如对德国公司而言,之前申请加密资产托管许可证的过程比较繁琐,而且不确定性很强,该法实施后,德国公司申请相关手续的程序将变得更加简便和透明。

总体来说,该法给欧洲加密市场带来的将会是正面的影响,毕竟监管层将给加密公司提供一条明确的合规路径。加密媒体Coindesk采访了总部位于卢森堡的加密交易所Bitstamp的首席运营官约翰·爱乐(John Ehlers),他认为《加密资产市场法规》提供的透明度会让那些对加密货币持负面看法的银行感到放心。这对于加密行业非常重要。“《加密资产市场法规》许可证是一个真正的许可证,一个审慎的许可证。他们会关注你如何经营你的业务。这非常深入……也许你和信贷机构处于不同的立场,但至少他们是与你坐在一起的。”

加密脱胎于反建制的乌托邦理想,它的发展伴随着浓厚的去中心化气质,这些属性让监管一直对加密行业不托底,所以加密在发生发展的十几年中一直处于相对灰色的地带。随着加密技术的进步和越来越多从业者的努力,加密在努力丰富现实的使用场景,也在追求合规。之前一直在追求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好像在逐渐成型。随着美国、亚洲、欧洲等地的态度逐渐明朗,监管为原有放任自然发展的加密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变量,加密实体在选择从属地的时候将有更加清晰的监管依据作为参考。加密行业可能因此重新布局。有一点是确定的,随着欧洲法律框架的出台,欧洲的加密企业在可见的未来应该会有更加稳定的发展。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crypto #EU #regulations #lawmakers #web3.0
澎湃科技Talk3板块|星巴克们已经行动起来,Web 3.0赋能消费有三大方向这是我之前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文章。 Web3赋能日常生活,让Web3走入寻常人家,才是Web3的出路。本篇采访crypto OG也是Web3赋能消费的专家王超。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如果一个品牌是把自我放在Web 3.0战略的中心,而不是社区和从中产生的创新,这个Web 3.0战略基本不会成功。 ·在我看来Web 3.0是一个新的开放互联网,消费者可以带着他们的数字资产和数字身份沉浸其中,并在线上以及线下的世界中无缝穿行,这将是消费者行为的底层变革。 “英文中‘公司’这个词Company,来自两个词,分别是come(来)和panisse(一种用来分享的鹰嘴豆点心)。也就是说,公司最初的含义是为大家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进行交易,然后一起分享食物。”王超说,现在这个词给大家带来的通常是冷冰冰、刻板的印象。但是当Web 3.0和品牌结合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范式转移:“品牌需要从舞台上走下来,以接近消费者。消费者也不只是消费者,而是Web 3.0中各微型社区的居民。” 王超是Web 3.0行业的早期参与者。他从传统IT产业投身Web 3.0,曾任Web 3.0初创企业的COO,现在是Web 3.0研究者、独立投资人。近日,就“Web 3.0的社区、消费和品牌”这个话题,他与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分享了一些见解。 王超认为,在“Web 3.0+消费”领域,目前看到发展比较快的是几个大方向,一是利用Web 3.0技术给终端消费者解锁一些新的场景,让大家有新的体验;二是利用新的技术和运作方式凝聚社区,然后让社区能够真正参与品牌的建设,并捕获一些潜在的价值;第三个方向是围绕数字化身份展开。 在“Web 3.0+品牌”的实践方面,星巴克、耐克以及服装品牌“鳄鱼”这些大的品牌已经行动起来,多数知名的国际品牌也在学习和酝酿自身的Web 3.0推广战略。 以下是澎湃科技特约撰稿人Curiousjoe与王超的对话实录。 Web 3.0必将发生 澎湃科技:请先做个自我介绍,谈谈为什么从事Web 3.0相关的研究和投资? 王超:对Web 3.0的认知历程从比特币开始,到区块链技术,再到今天的Web 3.0和它的应用场景。我2011年前后听说比特币,但真正关注它是从2013年开始的。当年发生了几件事,一是年初塞浦路斯银行业危机在欧洲造成了不小的混乱。当时比特币改良传统金融的愿景让它成了避险资产,也让很多人认识了它。二是开始有很多商业机构尝试提供比特币支付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比特币的价格也突破了1000美元并吸引了更多大众的目光。这样让我开始很认真地去思考比特币是什么,它为何而诞生,内在的运行逻辑又是什么?读了很多资料,算是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2015年10月31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封面形式刊登了一篇文章叫《信任机器——比特币背后的技术如何改变世界》,提出“区块链这个技术创新所承载的意义延伸,远远超出了加密货币本身”。那篇文章在学术界、企业界影响都非常大,成功地让大家燃起了对区块链的兴趣。 随后,大量的金融、科技界人士都在2016年投入这个领域,所以很多人之后说2016年是“区块链元年”。我因为职业需要,从2016年开始也投入了资源去跟踪这个技术。虽然当时不确定比特币未来会怎么样,但我对区块链技术本身开始有了非常强的信心,认为这个技术未来一定会应用到非常广泛的领域。这种信心到2017年就非常坚定了,看到区块链上的创新之后非常振奋。所以那年我下定决心,离开原来的行业,加入这个行业。 我是2020年开始从具体的项目里出来开始做独立研究和投资,到现在2年多的时间,这刚好是Web 3.0相关技术栈以及Web 3.0作为一种新的叙事飞速发展的两年多。 当然Web 3.0技术栈依然远谈不上成熟,而关于Web 3.0应用方向的未来也还存在很多截然不同的论点和思考,任何新技术都存在这个过程。但我已经看到了技术和基础设施的突破,我看到了大量创新者在基于Web 3.0技术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我也看到了这些技术突破带给很多行业甚至整个商业社会的新的可能性,而这段时间我们的世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文化和社会层面也对于Web 3.0有很强烈的需求。 所以我想未来两三年里应该会有很多相关的应用,这些应用一部分真的能够穿透大众市场,实现一定规模的大众采用。我认为这是一个确定的趋势。 Web 3.0与Web 3.0的社区 澎湃科技:Web 3.0可以赋能现实生活的哪些方面? 王超:Web 3.0解决了数据所有权的问题。一个最被广为传播的比喻是对于用户Web 1.0互联网是只读的,Web 2.0的互联网是读和写,而Web 3.0是读、写和拥有。 在Web 2.0的世界里,如果你去看大平台的用户条款,你会发现包括自己账号在内的全部数据都是属于平台公司的。即使平台上的内容由用户创造,这些内容本质上也是这些中心化的互联网公司所有,Web 3.0试图解决的就是数据所有权的问题。依托区块链技术,Web 3.0中的个体可以真正拥有自己创造的内容。基于这样的数据主权就衍生出了非常多的场景,其中就包括赋能消费的场景,这一点在后面可以详细聊一聊。当然Web 3.0的含义早已经被延伸得很广,所以当我们谈论Web 3.0,也远远不是只讨论数据所有权这一个概念,更多的时候,Web 3.0会和更广泛的所有权、数字身份和社区都有关联。 澎湃科技:Web 3.0的社区有什么特点? 王超:社区是一个挺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社区的含义差别很大。比如我们有使用同一个产品的消费社区,有豆瓣小组这样的兴趣社区,家住同一个单元的人们当然更是一个社区。 而Web 3.0语境下的社区我觉得和社区最初的定义非常接近。社区这个词来自拉丁语,最初是指亲密的关系和同质的人群。Web 3.0语境下的社区是由志同道合的人们组成的群体,他们有着对某事的共同认可,可以是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亚文化,共同的品牌或者共同的事业,同时成员间也有着强烈的相互连接。社区成员不是粉丝,不是用户,不是观众。这也是为什么星巴克在全球有几亿消费者,但星巴克说我们没有过社区,现在希望能够通过Web 3.0技术带来的新体验凝聚社区。 建立用户群需要考虑的更多是如何更好地分发,如何快速扩大规模。建立社区更多在于产生更好的互动,产生更有意义的连接。也因此建立社区的正确方式基本都是无法规模化的(scalable)。但当一个活跃并有高参度的社区被建立起来,会形成网络效应,广泛的传播,并出现很多社区主导的创新,最终也会推动增长的飞轮。 Web 3.0、社区、消费和品牌 澎湃科技:Web 3.0如何赋能消费?社区如何助力品牌? 王超:首先我想先从消费回看一步,看看商业的发展。早期的商业是非常贴近人和社区的。英文中公司这个词Company是来自两个词,分别是come(来)和panisse(一种用来分享的鹰嘴豆点心)。也就是说,公司最初的含义是为大家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进行交易,然后一起分享食物。跟现在公司这个词给大家带来的冷冰冰、刻板的印象相反,公司曾经充满温情。想想我们小时候,我们最熟悉的商业就是街口的小卖部,穿街走巷的小贩。也是非常社区化,并贴近消费者的。 从工业革命开始,因为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类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关注的事情聚焦在生产效率上,当生产效率提高,产品数量剧增,以往的穿街走巷已经无法解决销售的问题。在生产端,工人并不被视为人,而是生产环节的一个工具,在销售端,社区内粗放的销售无法消化掉提升的生产力。所以这时候生产端和销售端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都越来越偏离以人为本这样的理念。这种场景下消费者没有什么权利,因为整个渠道都很原始,如果买到不喜欢的商品都无法更换,对于产品的不满也只能告诉身边的少数人。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得到了赋能,因为消费者有能力通过传播去影响别人了。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对商品不满意,那消费者可以迅速将不满传播出去。所以很久之前多数商业公司都没有客户服务部门,但是大概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家越来越重视客户服务,随着2000年之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客户服务的水平也到了一个顶峰。比如美国有一个名为Zappos的卖鞋的电商网站,它的客户服务体系做得可谓极致,当客户不确定尺码时,商家会依照下单尺码和下单尺码前后两个尺码各寄一双鞋,共寄三双鞋,客户留下最合适的一双,另外两双免费退回。这种变化与整个时代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就是大家越来越重视消费者的声音。 当客户服务发展到了相对成熟时,面临如何再进一步的问题。 过去有很多公司已经给出了答案——社区主导,即把用户从客人变成主人,比如谷歌开发者计划。这个开发者计划有大量的相关工作是由社区开发者来完成,而谷歌只提供支持和运作框架。无论是开发者群体本身还是谷歌都极大地从中受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价值捕获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创造的价值最终由商家捕获,社区在价值分配上的发言权很小。当然有的社区成员参与创造不一定是为了物质利益,他们可能是出于对品牌的热爱和对文化的认同才参与进来的。但这样的价值反馈是不够好的,如果有一个更合理的方式来给参与创造的成员以价值,毫无疑问会更大地激发大家的动力和被认同感,形成更好的循环。 而当Web 3.0和品牌结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范式转移。在Web 3.0中建立和维持社区将要求品牌重新思考他们对消费者关系的一切认识。品牌需要从舞台上走下来,以接近消费者。消费者也不只是消费者,而是Web 3.0中各微型社区的居民。品牌必须考虑如何和社区互动,如何培育社区,以及如何为社区提供价值。这并不容易,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回过头来,一个有着大量连接、有意义的互动以及对品牌强烈认同感的社区,会以我们难以想象的力量去推动品牌的发展。 现在既有很多带有原生Web 3.0理念的品牌,也有很多传统品牌都在做这样的尝试。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忠诚的追随者,社区赋能在品牌的运营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过去传统的激励模式一般是,消费得积分,然后换奖品。有了Web 3.0赋能,能做的事情就更丰富了。 我在几个月前和时任《时代周刊》的总裁Keith Grossman有过一次交流,大家听到《时代周刊》可能感觉有些穿越,其实《时代周刊》早已在进行大量Web 3.0、文化和品牌相关的探索。当时他讲过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从web 2.0到Web 3.0,品牌角色会发生这样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品牌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在自上而下的模式中,品牌是英雄,品牌是验证者,品牌是编辑者。而在自下而上的场景中,品牌是赋能者,品牌是分发者,品牌是不同角度的验证者。许多品牌在开始考虑其Web 3.0战略时,必须考虑他们希望与一个什么样的社区协同,如何进一步帮助社区。如果一个品牌是把自我放在Web 3.0战略的中心,而不是社区和从中产生的创新,这个Web 3.0战略基本不会成功。” 这么来看,从早期商业到工业大生产时代,再到现在,因为新的技术,我们走过了一个循环,我们开始重新重视人的因素,变得更加以人为中心。 澎湃科技:能不能分享一下更加具体的实践案例? 王超:在“Web 3.0+消费”方面,目前看到发展比较快的是几个大方向,一是利用Web 3.0技术给终端消费者解锁一些新的场景,让大家有新的体验;二是利用新的技术和运作方式凝聚社区,然后让社区能够真正参与品牌的建设,并捕获一些潜在的价值;第三个方向是围绕数字化身份展开。 用Web 3.0解锁新场景新体验方面,星巴克最近的尝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去年9月12日星巴克宣布了“奥德赛计划”,这是个利用NFT(非同质化通证)技术改造会员奖励体系的计划。目前这一计划已经针对早期试用用户开放了。 值得一提的是,星巴克的会员忠诚度体系是星巴克成功的根基之一,星巴克App是美国市场的第二大移动支付App,依据财报,2022年二季度星巴克在美国市场的活跃会员达到了2740万,贡献了53%的营收。会员忠诚度体系是星巴克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全球品牌在效仿的对象。而星巴克在这个体系中引入Web 3.0场景相当于飞行中升级自己的一侧引擎。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看到了这里的巨大机会和潜在的好处,星巴克不可能会作出这样的决定。 在“奥德赛计划”中,用户会被赋予一个个不同的“旅程”。所谓旅程其实就是一个游戏化的任务,他可以是观看关于星巴克的历史介绍,可以是去星巴克最初的门店打卡,也可以是其他的定制化任务。而当用户完成了任务,就将得到名为“邮票”的数字藏品奖励。而获得了邮票只是一个开始,星巴克会基于各种不同的邮票,开发出独特的奖励场景,比如线下活动邀请、赠送限量版咖啡,或者大家共创一款新口味咖啡等等。同时邮票也将是未来星巴克社区的数字门票。当然作为一个收藏品,星巴克App里也支持了邮票的转让,以满足人们收藏和交换的需求。 这其中Web 3.0技术提供了几个关键保证,一是数字所有权。传统的激励模式下,奖励积分定期都会清零。企业才是用户账号以及相关奖励的真正主人。换言之,用户并不真正拥有相关的所有权。别说是一个奖励积分,即使是游戏账号、角色、装备这些跟大家有更深利益和情感连接的数字资产,用户也并不真正拥有。暴雪中国停服已经让所有玩家认识到了这一点。 相比之下,星巴克数字“邮票”是真正归消费者所有的,当它被发行到区块链网络上,它便真正属于了用户,星巴克无法拿回去。我们知道用户忠诚度计划的本质是赠送奖励,星巴克赠送的则是一个可编程的奖励,一个数字收藏品,也是一种用户真正自己拥有的资产。当人们一旦意识到自己真的拥有一个东西的时候,这个东西在情感上,经济上,都产生了更高的价值。 二是互操作性,因为区块链网络的开放特性,星巴克发行的邮票在区块链网络上是所有人都可见的。而星巴克会员体系是全球最庞大的咖啡消费者数据体系。其他公司可以直接基于星巴克的这个客户奖励体系去创建新的场景。用星巴克相关负责人的原话说,星巴克的会员奖励体系将从一个公司的奖励体系,变成一个开放的会员奖励体系。 星巴克的合作伙伴Target超市就可以在不与星巴克沟通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奖励体系里增加针对星巴克邮票持有者的特别的优惠奖励。在Web 3.0世界里,这样的场景实现变得极其容易。现在的某些行业里面也有类似的共享系统,比如星空联盟可以共享航空里程数据并打通奖励,但是这中间需要有大量的整合工作,要打通系统,还要签非常复杂的商业协议。相比传统做法,借助区块链网络“搭积木”式的互操作性,类似的生态系统可以很容易搭建起来,这也意味着大量的创新玩法会因为这样的开放性而诞生。 三是社区。基于Web 3.0的数字门控技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正在被广大社区使用,用来形成更加有归属感的社区。上面我们讲过,星巴克从来没有过社区。这话不是我瞎讲的,是星巴克的一位业务负责人自己说的。虽然星巴克有上亿消费者,但除了购买咖啡时与咖啡师有少量互动,消费者与品牌没有太多别的互动,而同样喜爱星巴克的消费者之间也没有互动。星巴克是以在家和办公室以外的第三空间著称,它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能够在数字世界中创造一个第三空间,并构建一个真正热爱这个品牌、热爱咖啡文化的社区。 而在社区直接参与品牌建设方面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服装品牌“鳄鱼”(LACOSTE)最近的尝试。法国的“鳄鱼”是一个很有名的服装品牌,它在几个月前提出一个新的方案,发行一套数字藏品,总数几千个,该数字藏品的持有者组成一个社区,叫“鳄鱼”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这个社区的目标是希望凝聚这样一群人,他们一方面真正热爱“鳄鱼”品牌和“鳄鱼”的文化,另一方面拥有创意的思维,最终形成社区和品牌之间的良好互动,让社区为“鳄鱼”的发展建言献策。他们目前尝试在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让社区参与到品牌建设中。因为当引入更广泛的群体参与时,必然会在很多方面有所收获。道理很简单,无论自己的设计师再多,也多不过社区的数千人。 引入社区能够产生更快的创意迭代,能够带给社区更好的激励和更加一致的价值观,也因为社区成员分布的广泛性从而形成更好的文化代表性。 “鳄鱼”的社区叫underwater3,拼写是UNDW3,“underwater”是因为鳄鱼喜欢藏在水里,“3”来自Web 3.0。未来鳄鱼的服装体系里会有一个单独的子系列,就是UNDW3系列,这个系列所有的设计创意将主要来自社区成员。当然“鳄鱼”不会完全撒手不管,会有品质控制,但是至少这个系列里创造的主体不再是“鳄鱼”公司的设计师,而是社区成员,“鳄鱼”只是在提供赋能,在提供分发,品牌过去在这个行业里的积淀和各类资源将成为社区创意的坚强后盾。Web 3.0技术通过这样的方案就实现了对社区和个人的赋能。 我觉得Web 3.0最有魅力的一个方面就是大家都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解锁个体的潜力,让一个个普通人有机会围绕他们所热爱的事物创造出新的东西。 当然“鳄鱼”这个模式没有做到位,就是没有真正的所有权。社区成员虽然能在创造的过程中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但是成员们不会因为这些劳动而拥有“鳄鱼”公司的股权,也不会获得销售的分红。鳄鱼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一方面因为传统的商业机构有投资者、股东,涉及所有权、税务、法务等复杂的各类事务,你很难跟现有的权益方去说,因为我要社区参与贡献,就要稀释你们的权益。另一方面就是分红在全世界主要地区都是一个涉及方案是否合规的敏感问题,大家不敢瞎弄。所以当前这些商业实体能够提供的就只有体验和文化激励,以及一些非权益类的奖励,用来激励社区中最忠实的参与者。可是仅仅用文化激励是不够的,还是需要找到一种模式让社区成员能够分享到他们创造的价值。 现在已经有很多团队就Web 3.0/社区如何合规地跟商业结合做工作了。我最近与一个叫Upside Coop的Web 3.0团队有过多次沟通,他们刚刚联合国际顶级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KPMG)和律所奥睿(Orrick)做出了一个创新的框架,利用合作社制度让品牌能够在合规的前提下和社区分享品牌所有权或者社区成员所参与创造的价值。 最后说下数字化身份和消费的结合。随着我们更多的互动发生在社交媒体、游戏和虚拟世界中,数字化生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并且占据我们时间的比重还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开始越来越愿意为数字世界中的物品付费。据统计有高达60%的美国千禧一代认为如何在网上展示自己比如何在线下展示自己更重要。这是新一代对自己数字化身份的底层认同。于是我们看到,从最早用于QQ形象的衣服,到王者荣耀的皮肤,再到美国小朋友疯狂购买Roblox游戏里的虚拟物品,一个全球性的趋势正在形成。 数字身份是自我表达的延续,而未来,它将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用数字化身份进行数字化生活,那当然要用数字化物品。但数字化物品由于摆脱了物理限制,可以被轻易无限复制,而且从技术上无法分辨复制品和原物品。这个特性其实是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对物品的正常认知和使用场景的。现实中的每一个物品都是有区别的,哪怕是大规模生产出的商品,属于我的这份跟商店里卖的那份也不一样。 而Web 3.0技术则把物品在数字世界中失去的一些特性又找了回来。如果我买了一份发行在Web 3.0网络的数字收藏品,尽管对应的图片可以被复制无数份,但大家都知道,只有我手里这份才是最初的那份收藏品,在很多场景下,只有我的这份才会真正被认可。我写一篇文章,发布在Web 3.0网络上,无论它被如何复制,发布的这份,人们永远知道这是数字原稿,最早由我发布。这改变了数字消费品的底层特性,从而让大量过去无法实现的数字化场景得以实现。这些场景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消费范畴。今天我们不展开,以耐克为代表简单讲下我认为即将蓬勃发展的数字时尚品。 耐克是最早对数字空间和商品表现出兴趣的品牌之一。很早就注册过虚拟运动鞋和服装的商标,并通过Roblox等传统互联网平台售出了大量数字商品。随着耐克进入Web 3.0领域,在过去两年耐克也成功获得了将近两亿美元的相关收入,并成立了耐克虚拟工作室,专注于Web 3.0和元宇宙相关的业务。 耐克在Web 3.0领域的探索远不止出售一些虚拟运动鞋,耐克还在试验基于Web 3.0技术发行物理数字孪生版鞋子,一个鞋子既可以在互联网上作为虚拟时尚品使用,还会最终被生产为实物给消费者穿,在这过程中还能够由消费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定制。 去年11月耐克上线了最新的Web 3.0平台,一个虚拟运动鞋商城——Nike.swoosh。 耐克希望这个商场成为未来销售虚拟运动鞋和服装、配饰的大本营,并将这个公司主导的商城转化为社区主导的商城。消费者不仅能够在这里购买、炫耀、二次交易虚拟运动鞋,还将解锁特别的活动,与所购买运动鞋的设计师进行直接的交流。甚至和其他爱好者一起共同设计创造新的运动鞋,并分享销售利润。就像很多消费者期待的那样,在这里,“购买虚拟商品不是旅程的终点,而是旅程的开始。” 在我看来Web 3.0是一个新的开放互联网,消费者可以带着他们的数字资产和数字身份沉浸其中,并在线上以及线下的世界中无缝穿行,这将是消费者行为的底层变革。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web3.0 #NFTs #community #crypto2023 #starbucks

澎湃科技Talk3板块|星巴克们已经行动起来,Web 3.0赋能消费有三大方向

这是我之前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文章。

Web3赋能日常生活,让Web3走入寻常人家,才是Web3的出路。本篇采访crypto OG也是Web3赋能消费的专家王超。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如果一个品牌是把自我放在Web 3.0战略的中心,而不是社区和从中产生的创新,这个Web 3.0战略基本不会成功。

·在我看来Web 3.0是一个新的开放互联网,消费者可以带着他们的数字资产和数字身份沉浸其中,并在线上以及线下的世界中无缝穿行,这将是消费者行为的底层变革。

“英文中‘公司’这个词Company,来自两个词,分别是come(来)和panisse(一种用来分享的鹰嘴豆点心)。也就是说,公司最初的含义是为大家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进行交易,然后一起分享食物。”王超说,现在这个词给大家带来的通常是冷冰冰、刻板的印象。但是当Web 3.0和品牌结合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范式转移:“品牌需要从舞台上走下来,以接近消费者。消费者也不只是消费者,而是Web 3.0中各微型社区的居民。”

王超是Web 3.0行业的早期参与者。他从传统IT产业投身Web 3.0,曾任Web 3.0初创企业的COO,现在是Web 3.0研究者、独立投资人。近日,就“Web 3.0的社区、消费和品牌”这个话题,他与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分享了一些见解。

王超认为,在“Web 3.0+消费”领域,目前看到发展比较快的是几个大方向,一是利用Web 3.0技术给终端消费者解锁一些新的场景,让大家有新的体验;二是利用新的技术和运作方式凝聚社区,然后让社区能够真正参与品牌的建设,并捕获一些潜在的价值;第三个方向是围绕数字化身份展开。

在“Web 3.0+品牌”的实践方面,星巴克、耐克以及服装品牌“鳄鱼”这些大的品牌已经行动起来,多数知名的国际品牌也在学习和酝酿自身的Web 3.0推广战略。

以下是澎湃科技特约撰稿人Curiousjoe与王超的对话实录。

Web 3.0必将发生

澎湃科技:请先做个自我介绍,谈谈为什么从事Web 3.0相关的研究和投资?

王超:对Web 3.0的认知历程从比特币开始,到区块链技术,再到今天的Web 3.0和它的应用场景。我2011年前后听说比特币,但真正关注它是从2013年开始的。当年发生了几件事,一是年初塞浦路斯银行业危机在欧洲造成了不小的混乱。当时比特币改良传统金融的愿景让它成了避险资产,也让很多人认识了它。二是开始有很多商业机构尝试提供比特币支付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比特币的价格也突破了1000美元并吸引了更多大众的目光。这样让我开始很认真地去思考比特币是什么,它为何而诞生,内在的运行逻辑又是什么?读了很多资料,算是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2015年10月31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封面形式刊登了一篇文章叫《信任机器——比特币背后的技术如何改变世界》,提出“区块链这个技术创新所承载的意义延伸,远远超出了加密货币本身”。那篇文章在学术界、企业界影响都非常大,成功地让大家燃起了对区块链的兴趣。

随后,大量的金融、科技界人士都在2016年投入这个领域,所以很多人之后说2016年是“区块链元年”。我因为职业需要,从2016年开始也投入了资源去跟踪这个技术。虽然当时不确定比特币未来会怎么样,但我对区块链技术本身开始有了非常强的信心,认为这个技术未来一定会应用到非常广泛的领域。这种信心到2017年就非常坚定了,看到区块链上的创新之后非常振奋。所以那年我下定决心,离开原来的行业,加入这个行业。

我是2020年开始从具体的项目里出来开始做独立研究和投资,到现在2年多的时间,这刚好是Web 3.0相关技术栈以及Web 3.0作为一种新的叙事飞速发展的两年多。

当然Web 3.0技术栈依然远谈不上成熟,而关于Web 3.0应用方向的未来也还存在很多截然不同的论点和思考,任何新技术都存在这个过程。但我已经看到了技术和基础设施的突破,我看到了大量创新者在基于Web 3.0技术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我也看到了这些技术突破带给很多行业甚至整个商业社会的新的可能性,而这段时间我们的世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文化和社会层面也对于Web 3.0有很强烈的需求。

所以我想未来两三年里应该会有很多相关的应用,这些应用一部分真的能够穿透大众市场,实现一定规模的大众采用。我认为这是一个确定的趋势。

Web 3.0与Web 3.0的社区

澎湃科技:Web 3.0可以赋能现实生活的哪些方面?

王超:Web 3.0解决了数据所有权的问题。一个最被广为传播的比喻是对于用户Web 1.0互联网是只读的,Web 2.0的互联网是读和写,而Web 3.0是读、写和拥有。

在Web 2.0的世界里,如果你去看大平台的用户条款,你会发现包括自己账号在内的全部数据都是属于平台公司的。即使平台上的内容由用户创造,这些内容本质上也是这些中心化的互联网公司所有,Web 3.0试图解决的就是数据所有权的问题。依托区块链技术,Web 3.0中的个体可以真正拥有自己创造的内容。基于这样的数据主权就衍生出了非常多的场景,其中就包括赋能消费的场景,这一点在后面可以详细聊一聊。当然Web 3.0的含义早已经被延伸得很广,所以当我们谈论Web 3.0,也远远不是只讨论数据所有权这一个概念,更多的时候,Web 3.0会和更广泛的所有权、数字身份和社区都有关联。

澎湃科技:Web 3.0的社区有什么特点?

王超:社区是一个挺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社区的含义差别很大。比如我们有使用同一个产品的消费社区,有豆瓣小组这样的兴趣社区,家住同一个单元的人们当然更是一个社区。

而Web 3.0语境下的社区我觉得和社区最初的定义非常接近。社区这个词来自拉丁语,最初是指亲密的关系和同质的人群。Web 3.0语境下的社区是由志同道合的人们组成的群体,他们有着对某事的共同认可,可以是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亚文化,共同的品牌或者共同的事业,同时成员间也有着强烈的相互连接。社区成员不是粉丝,不是用户,不是观众。这也是为什么星巴克在全球有几亿消费者,但星巴克说我们没有过社区,现在希望能够通过Web 3.0技术带来的新体验凝聚社区。

建立用户群需要考虑的更多是如何更好地分发,如何快速扩大规模。建立社区更多在于产生更好的互动,产生更有意义的连接。也因此建立社区的正确方式基本都是无法规模化的(scalable)。但当一个活跃并有高参度的社区被建立起来,会形成网络效应,广泛的传播,并出现很多社区主导的创新,最终也会推动增长的飞轮。

Web 3.0、社区、消费和品牌

澎湃科技:Web 3.0如何赋能消费?社区如何助力品牌?

王超:首先我想先从消费回看一步,看看商业的发展。早期的商业是非常贴近人和社区的。英文中公司这个词Company是来自两个词,分别是come(来)和panisse(一种用来分享的鹰嘴豆点心)。也就是说,公司最初的含义是为大家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进行交易,然后一起分享食物。跟现在公司这个词给大家带来的冷冰冰、刻板的印象相反,公司曾经充满温情。想想我们小时候,我们最熟悉的商业就是街口的小卖部,穿街走巷的小贩。也是非常社区化,并贴近消费者的。

从工业革命开始,因为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类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关注的事情聚焦在生产效率上,当生产效率提高,产品数量剧增,以往的穿街走巷已经无法解决销售的问题。在生产端,工人并不被视为人,而是生产环节的一个工具,在销售端,社区内粗放的销售无法消化掉提升的生产力。所以这时候生产端和销售端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都越来越偏离以人为本这样的理念。这种场景下消费者没有什么权利,因为整个渠道都很原始,如果买到不喜欢的商品都无法更换,对于产品的不满也只能告诉身边的少数人。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得到了赋能,因为消费者有能力通过传播去影响别人了。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对商品不满意,那消费者可以迅速将不满传播出去。所以很久之前多数商业公司都没有客户服务部门,但是大概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家越来越重视客户服务,随着2000年之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客户服务的水平也到了一个顶峰。比如美国有一个名为Zappos的卖鞋的电商网站,它的客户服务体系做得可谓极致,当客户不确定尺码时,商家会依照下单尺码和下单尺码前后两个尺码各寄一双鞋,共寄三双鞋,客户留下最合适的一双,另外两双免费退回。这种变化与整个时代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就是大家越来越重视消费者的声音。

当客户服务发展到了相对成熟时,面临如何再进一步的问题。

过去有很多公司已经给出了答案——社区主导,即把用户从客人变成主人,比如谷歌开发者计划。这个开发者计划有大量的相关工作是由社区开发者来完成,而谷歌只提供支持和运作框架。无论是开发者群体本身还是谷歌都极大地从中受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价值捕获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创造的价值最终由商家捕获,社区在价值分配上的发言权很小。当然有的社区成员参与创造不一定是为了物质利益,他们可能是出于对品牌的热爱和对文化的认同才参与进来的。但这样的价值反馈是不够好的,如果有一个更合理的方式来给参与创造的成员以价值,毫无疑问会更大地激发大家的动力和被认同感,形成更好的循环。

而当Web 3.0和品牌结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范式转移。在Web 3.0中建立和维持社区将要求品牌重新思考他们对消费者关系的一切认识。品牌需要从舞台上走下来,以接近消费者。消费者也不只是消费者,而是Web 3.0中各微型社区的居民。品牌必须考虑如何和社区互动,如何培育社区,以及如何为社区提供价值。这并不容易,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回过头来,一个有着大量连接、有意义的互动以及对品牌强烈认同感的社区,会以我们难以想象的力量去推动品牌的发展。

现在既有很多带有原生Web 3.0理念的品牌,也有很多传统品牌都在做这样的尝试。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忠诚的追随者,社区赋能在品牌的运营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过去传统的激励模式一般是,消费得积分,然后换奖品。有了Web 3.0赋能,能做的事情就更丰富了。

我在几个月前和时任《时代周刊》的总裁Keith Grossman有过一次交流,大家听到《时代周刊》可能感觉有些穿越,其实《时代周刊》早已在进行大量Web 3.0、文化和品牌相关的探索。当时他讲过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从web 2.0到Web 3.0,品牌角色会发生这样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品牌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在自上而下的模式中,品牌是英雄,品牌是验证者,品牌是编辑者。而在自下而上的场景中,品牌是赋能者,品牌是分发者,品牌是不同角度的验证者。许多品牌在开始考虑其Web 3.0战略时,必须考虑他们希望与一个什么样的社区协同,如何进一步帮助社区。如果一个品牌是把自我放在Web 3.0战略的中心,而不是社区和从中产生的创新,这个Web 3.0战略基本不会成功。”

这么来看,从早期商业到工业大生产时代,再到现在,因为新的技术,我们走过了一个循环,我们开始重新重视人的因素,变得更加以人为中心。

澎湃科技:能不能分享一下更加具体的实践案例?

王超:在“Web 3.0+消费”方面,目前看到发展比较快的是几个大方向,一是利用Web 3.0技术给终端消费者解锁一些新的场景,让大家有新的体验;二是利用新的技术和运作方式凝聚社区,然后让社区能够真正参与品牌的建设,并捕获一些潜在的价值;第三个方向是围绕数字化身份展开。

用Web 3.0解锁新场景新体验方面,星巴克最近的尝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去年9月12日星巴克宣布了“奥德赛计划”,这是个利用NFT(非同质化通证)技术改造会员奖励体系的计划。目前这一计划已经针对早期试用用户开放了。

值得一提的是,星巴克的会员忠诚度体系是星巴克成功的根基之一,星巴克App是美国市场的第二大移动支付App,依据财报,2022年二季度星巴克在美国市场的活跃会员达到了2740万,贡献了53%的营收。会员忠诚度体系是星巴克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全球品牌在效仿的对象。而星巴克在这个体系中引入Web 3.0场景相当于飞行中升级自己的一侧引擎。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看到了这里的巨大机会和潜在的好处,星巴克不可能会作出这样的决定。

在“奥德赛计划”中,用户会被赋予一个个不同的“旅程”。所谓旅程其实就是一个游戏化的任务,他可以是观看关于星巴克的历史介绍,可以是去星巴克最初的门店打卡,也可以是其他的定制化任务。而当用户完成了任务,就将得到名为“邮票”的数字藏品奖励。而获得了邮票只是一个开始,星巴克会基于各种不同的邮票,开发出独特的奖励场景,比如线下活动邀请、赠送限量版咖啡,或者大家共创一款新口味咖啡等等。同时邮票也将是未来星巴克社区的数字门票。当然作为一个收藏品,星巴克App里也支持了邮票的转让,以满足人们收藏和交换的需求。

这其中Web 3.0技术提供了几个关键保证,一是数字所有权。传统的激励模式下,奖励积分定期都会清零。企业才是用户账号以及相关奖励的真正主人。换言之,用户并不真正拥有相关的所有权。别说是一个奖励积分,即使是游戏账号、角色、装备这些跟大家有更深利益和情感连接的数字资产,用户也并不真正拥有。暴雪中国停服已经让所有玩家认识到了这一点。

相比之下,星巴克数字“邮票”是真正归消费者所有的,当它被发行到区块链网络上,它便真正属于了用户,星巴克无法拿回去。我们知道用户忠诚度计划的本质是赠送奖励,星巴克赠送的则是一个可编程的奖励,一个数字收藏品,也是一种用户真正自己拥有的资产。当人们一旦意识到自己真的拥有一个东西的时候,这个东西在情感上,经济上,都产生了更高的价值。

二是互操作性,因为区块链网络的开放特性,星巴克发行的邮票在区块链网络上是所有人都可见的。而星巴克会员体系是全球最庞大的咖啡消费者数据体系。其他公司可以直接基于星巴克的这个客户奖励体系去创建新的场景。用星巴克相关负责人的原话说,星巴克的会员奖励体系将从一个公司的奖励体系,变成一个开放的会员奖励体系。

星巴克的合作伙伴Target超市就可以在不与星巴克沟通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奖励体系里增加针对星巴克邮票持有者的特别的优惠奖励。在Web 3.0世界里,这样的场景实现变得极其容易。现在的某些行业里面也有类似的共享系统,比如星空联盟可以共享航空里程数据并打通奖励,但是这中间需要有大量的整合工作,要打通系统,还要签非常复杂的商业协议。相比传统做法,借助区块链网络“搭积木”式的互操作性,类似的生态系统可以很容易搭建起来,这也意味着大量的创新玩法会因为这样的开放性而诞生。

三是社区。基于Web 3.0的数字门控技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正在被广大社区使用,用来形成更加有归属感的社区。上面我们讲过,星巴克从来没有过社区。这话不是我瞎讲的,是星巴克的一位业务负责人自己说的。虽然星巴克有上亿消费者,但除了购买咖啡时与咖啡师有少量互动,消费者与品牌没有太多别的互动,而同样喜爱星巴克的消费者之间也没有互动。星巴克是以在家和办公室以外的第三空间著称,它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能够在数字世界中创造一个第三空间,并构建一个真正热爱这个品牌、热爱咖啡文化的社区。

而在社区直接参与品牌建设方面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服装品牌“鳄鱼”(LACOSTE)最近的尝试。法国的“鳄鱼”是一个很有名的服装品牌,它在几个月前提出一个新的方案,发行一套数字藏品,总数几千个,该数字藏品的持有者组成一个社区,叫“鳄鱼”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这个社区的目标是希望凝聚这样一群人,他们一方面真正热爱“鳄鱼”品牌和“鳄鱼”的文化,另一方面拥有创意的思维,最终形成社区和品牌之间的良好互动,让社区为“鳄鱼”的发展建言献策。他们目前尝试在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让社区参与到品牌建设中。因为当引入更广泛的群体参与时,必然会在很多方面有所收获。道理很简单,无论自己的设计师再多,也多不过社区的数千人。

引入社区能够产生更快的创意迭代,能够带给社区更好的激励和更加一致的价值观,也因为社区成员分布的广泛性从而形成更好的文化代表性。

“鳄鱼”的社区叫underwater3,拼写是UNDW3,“underwater”是因为鳄鱼喜欢藏在水里,“3”来自Web 3.0。未来鳄鱼的服装体系里会有一个单独的子系列,就是UNDW3系列,这个系列所有的设计创意将主要来自社区成员。当然“鳄鱼”不会完全撒手不管,会有品质控制,但是至少这个系列里创造的主体不再是“鳄鱼”公司的设计师,而是社区成员,“鳄鱼”只是在提供赋能,在提供分发,品牌过去在这个行业里的积淀和各类资源将成为社区创意的坚强后盾。Web 3.0技术通过这样的方案就实现了对社区和个人的赋能。

我觉得Web 3.0最有魅力的一个方面就是大家都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解锁个体的潜力,让一个个普通人有机会围绕他们所热爱的事物创造出新的东西。

当然“鳄鱼”这个模式没有做到位,就是没有真正的所有权。社区成员虽然能在创造的过程中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但是成员们不会因为这些劳动而拥有“鳄鱼”公司的股权,也不会获得销售的分红。鳄鱼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一方面因为传统的商业机构有投资者、股东,涉及所有权、税务、法务等复杂的各类事务,你很难跟现有的权益方去说,因为我要社区参与贡献,就要稀释你们的权益。另一方面就是分红在全世界主要地区都是一个涉及方案是否合规的敏感问题,大家不敢瞎弄。所以当前这些商业实体能够提供的就只有体验和文化激励,以及一些非权益类的奖励,用来激励社区中最忠实的参与者。可是仅仅用文化激励是不够的,还是需要找到一种模式让社区成员能够分享到他们创造的价值。

现在已经有很多团队就Web 3.0/社区如何合规地跟商业结合做工作了。我最近与一个叫Upside Coop的Web 3.0团队有过多次沟通,他们刚刚联合国际顶级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KPMG)和律所奥睿(Orrick)做出了一个创新的框架,利用合作社制度让品牌能够在合规的前提下和社区分享品牌所有权或者社区成员所参与创造的价值。

最后说下数字化身份和消费的结合。随着我们更多的互动发生在社交媒体、游戏和虚拟世界中,数字化生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并且占据我们时间的比重还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开始越来越愿意为数字世界中的物品付费。据统计有高达60%的美国千禧一代认为如何在网上展示自己比如何在线下展示自己更重要。这是新一代对自己数字化身份的底层认同。于是我们看到,从最早用于QQ形象的衣服,到王者荣耀的皮肤,再到美国小朋友疯狂购买Roblox游戏里的虚拟物品,一个全球性的趋势正在形成。

数字身份是自我表达的延续,而未来,它将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用数字化身份进行数字化生活,那当然要用数字化物品。但数字化物品由于摆脱了物理限制,可以被轻易无限复制,而且从技术上无法分辨复制品和原物品。这个特性其实是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对物品的正常认知和使用场景的。现实中的每一个物品都是有区别的,哪怕是大规模生产出的商品,属于我的这份跟商店里卖的那份也不一样。

而Web 3.0技术则把物品在数字世界中失去的一些特性又找了回来。如果我买了一份发行在Web 3.0网络的数字收藏品,尽管对应的图片可以被复制无数份,但大家都知道,只有我手里这份才是最初的那份收藏品,在很多场景下,只有我的这份才会真正被认可。我写一篇文章,发布在Web 3.0网络上,无论它被如何复制,发布的这份,人们永远知道这是数字原稿,最早由我发布。这改变了数字消费品的底层特性,从而让大量过去无法实现的数字化场景得以实现。这些场景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消费范畴。今天我们不展开,以耐克为代表简单讲下我认为即将蓬勃发展的数字时尚品。

耐克是最早对数字空间和商品表现出兴趣的品牌之一。很早就注册过虚拟运动鞋和服装的商标,并通过Roblox等传统互联网平台售出了大量数字商品。随着耐克进入Web 3.0领域,在过去两年耐克也成功获得了将近两亿美元的相关收入,并成立了耐克虚拟工作室,专注于Web 3.0和元宇宙相关的业务。

耐克在Web 3.0领域的探索远不止出售一些虚拟运动鞋,耐克还在试验基于Web 3.0技术发行物理数字孪生版鞋子,一个鞋子既可以在互联网上作为虚拟时尚品使用,还会最终被生产为实物给消费者穿,在这过程中还能够由消费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定制。

去年11月耐克上线了最新的Web 3.0平台,一个虚拟运动鞋商城——Nike.swoosh。

耐克希望这个商场成为未来销售虚拟运动鞋和服装、配饰的大本营,并将这个公司主导的商城转化为社区主导的商城。消费者不仅能够在这里购买、炫耀、二次交易虚拟运动鞋,还将解锁特别的活动,与所购买运动鞋的设计师进行直接的交流。甚至和其他爱好者一起共同设计创造新的运动鞋,并分享销售利润。就像很多消费者期待的那样,在这里,“购买虚拟商品不是旅程的终点,而是旅程的开始。”

在我看来Web 3.0是一个新的开放互联网,消费者可以带着他们的数字资产和数字身份沉浸其中,并在线上以及线下的世界中无缝穿行,这将是消费者行为的底层变革。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web3.0 #NFTs #community #crypto2023 #starbucks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已经法定准备购买持有比特币了!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议会今天(6月29日)通过了一项法案,“比特币/数字资产/托管研究”法案。 值得注意的是,法案要求州财政研究未来购买比特币、持有比特币的途径,要通过持有比特币来对冲美国通胀的风险。 法案链接: https://www.ncleg.gov/BillLookUp/2023/H721 如果只看SEC的动作就对美国政府对比特币的态度悲观的话,大可不必。美国联邦和各州是双层结构,每个州的自主权很大,还是有很多州对数字资产比较感兴趣的。 Bullish! #crypto2023 #SEC #BTC #US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已经法定准备购买持有比特币了!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议会今天(6月29日)通过了一项法案,“比特币/数字资产/托管研究”法案。

值得注意的是,法案要求州财政研究未来购买比特币、持有比特币的途径,要通过持有比特币来对冲美国通胀的风险。

法案链接: https://www.ncleg.gov/BillLookUp/2023/H721

如果只看SEC的动作就对美国政府对比特币的态度悲观的话,大可不必。美国联邦和各州是双层结构,每个州的自主权很大,还是有很多州对数字资产比较感兴趣的。

Bullish!

#crypto2023 #SEC #BTC #US
澎湃科技版头条:美“反加密势力”火力全开后,加密行业与“亲加密大军”展开反击这是我5月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文章。 持续为大家追踪美国加密监管政策,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4月16日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发布了一个新的稳定币法案草案。这是2023年迄今为止的首个重要加密货币立法草案。法案为稳定币发行者创立了定义,要求研究美联储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潜在影响。 ·对于民主党而言,区块链技术可以赋能工会,保护工人权益。通过利用区块链的透明性和安全性,工会可以开发防篡改的投票系统,确保每个成员的声音被听到和尊重。而共和党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减少对大政府的需求,促进创新和自由经济。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加里·金斯勒(Gary Gensler)最近有点灰头土脸。在他领导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火力全开,密集地调查和起诉加密企业,但这种激进的执法风格也在反噬自身。 有国会议员以“危及美国竞争力”为由提出法案要求罢免金斯勒;有行业领袖放话:“我人生的新目标是结束加里·金斯勒的政治生涯,并让他成为拜登连任失败的原因”;行业头部公司Coinbase、Grayscale、Ripple等在一个月内接连起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金斯勒到国会接受质询,被问得尴尬万分,之后他的形象被改成小丑头像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 金斯勒的境遇是4月以来美加密监管的一个缩影。在步步紧逼的压力下,美国加密行业连同“亲加密大军”开始向“反加密势力”反击。正如区块链协会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汀·史密斯(Kristin Smith)4月28日在名为“Consensus 2023”的行业大会上所说,一支亲加密的“军队”,每天都在华盛顿为该行业而战。“我们在进行战斗。这场战争不会一直进行下去,这可能会持续18到20个月的时间。”她口中的18到20个月是很多行业人士期待的美国加密立法能够成型的时间窗口。 欧洲监管成形,让美国的监管失序显得更加刺眼。行业内怨声四起,反监管诉讼增多,推动监管朝着越加明晰的方向前进,加密立法有成为近两年美国金融立法重要议题的趋势,有国会议员已经将此视为自己的“政绩工程”。随着加密立法重要性提升,在两党极化的背景下,原本与政治毫无瓜葛的加密议题开始卷入党争的漩涡。本月我们可以在应接不暇的言论和争斗中梳理美国加密监管推进的趋势。 党争和行业的反击 对于美国近期加密监管中的纷争,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一是行业与监管层的斗争,二是立法活动中民主、共和两党的党争,三是政府机构间围绕监管边界的冲突。 金斯勒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身上最近集中了这三方面的冲突。4月18日的“金斯勒听证会”对这些矛盾进行了集中展示。 在听证会之前,金斯勒就面临着来自权威机构的压力。共和党立法者的专家组向金斯勒发出了一封公开信,“你们没有提供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注册的途径,既然没有明确的路径规则,那么你推动公司注册即是对一项不存在的注册程序的故意歪曲。责任确实的唯一实体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自己。”金斯勒总是说监管政策已经非常清楚,数字资产都是证券,相关公司都需要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但事实上,相关政策严重缺失,让相关企业无所适从。而且,他对加密公司的攻击是无差别的,Coinbase是经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上市的公司,而它像其他没有政府背书的机构一样收到了“威尔斯通知”(Wells Notice,一种执法前向被执法者发出的通知书),这也加重了各方对金斯勒的怀疑。美国商会资本市场竞争力中心执行副总裁汤姆·卡德曼(Tom Quaadman)最近致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制定的大量规矩是没有案例依据的,值得国会仔细审查。” 而在4月18日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听证会上,金斯勒并不是完全孤立无援,其中能看到明显的党派痕迹。共和党轮番攻击金斯勒,民主党的态度要温和得多,毕竟作为现任行政体系的一部分,金斯勒也代表着民主党政府的脸面。比如俄亥俄州民主党议员乔伊斯·碧迪(Joyce Beatty)在会上提出给金斯勒30秒的自由时间来谈论自选题。金斯勒选择了加密议题,并利用这个机会再一次展示民主党反加密一方的话术,并为自己辩护。不过让人意外的是,仍然有两名民主党议员对金斯勒提出了质疑,比如民主党议员里奇·托雷斯 (Ritchie Torres)会议期间转向纽约州金融服务部(NYDFS)的代表,问他们纽约如何监管加密货币?与金斯勒主席的方法有何不同?纽约银行监管机构的民主党人回答说,我们与金斯勒的监管方法不同。我们坚持自己的方式,不同意他的措施。另一名民主党议员约什·戈特海默(Josh Gottheimer)在听证会中表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为希望合规的数字资产公司提供的具体指导非常“有限”:“在你的领导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要使用执法行动来促进合规,我担心在正常规则制定过程中缺乏正式指导会在该领域造成更多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公开场合有己方人员不顾党派界限给出明确的否定,这样的场面并不多见。 党派分歧并不只是存在于一次听证会上,两党在不同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共和党更加积极地推进加密立法,其中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帕特里克·麦克亨利(Patrick McHenry)最为积极,他已经将加密立法看作自己国会生涯的核心“政绩”。有记者在最近“Consensus 2023”的活动中问麦克亨利,未来12个月内是否能有加密法案经过总统签署成为法律,他自信地回答“是的”。留给麦克亨利的时间不多了。自从共和党接管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以来,共和党对委员会领导人实行了任期限制。由于之前都是民主党控制众议院,帕特里克·麦克亨利过去四年都是该委员会的副主席,共和党掌控众议院后,他的主席位置只剩下两年的任期。所以他必然会加快推进立法的节奏。 但是党派分歧会给这些立法努力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前景。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副主席民主党议员麦克辛·沃特斯(Maxine Waters)在近期委员会数字资产小组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说,“我们不需要为加密货币创造一个全新的特殊框架——我们已经有一个”。数字资产小组委员会的民主党议员斯蒂芬·林奇(Stephen F. Lynch)在同一次会上说,“我不确定我们是否朝着同样的方向前进……我们不想在某些非常高风险的业务上盖上合法性的印章。” 不过总体而言,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民主党领导人没有完全排除与共和党人合作制定加密立法的可能。虽然民主党优先考虑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共和党主张政府有限干预自由市场。但是两党在加密领域存在共同的利益。对于民主党而言,区块链技术可以赋能工会,保护工人权益。通过利用区块链的透明性和安全性,工会可以开发防篡改的投票系统,确保每个成员的声音被听到和尊重。而共和党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减少对大政府的需求,促进创新和自由经济。 另外,加密监管在美国注定是一个多龙治水的格局。机构之间的纷争如何协调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去年3月,总统签署行政命令,要求联邦机构为数字资产制定指导方针。行政命令提到的监管机构多达12家,给予它们不同的任务,却没有讲明权力的结构。这也造成了现在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等多家机构都在争夺这块蛋糕的局面。 加密立法前景 虽然各方博弈比较激烈,美国加密立法在稳定币和市场结构两个方向上有切实的推进。(“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在此特指两个问题,一是比特币和以太坊等数字资产应归为商品类别还是证券类别;二是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数字资产监管权限的边界如何界定) ·稳定币立法 稳定币立法很早就进入了国会议程,在文本、草案方面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下一步可能是加密立法方面最早实现立法的,但关键的难点在于两党在细节上的共识。 4月16日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发布了一个新的稳定币法案草案。这是2023年迄今为止的首个重要加密货币立法草案。法案为稳定币发行者创立了定义,要求研究美联储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潜在影响。具体来看,这份法案中的很多内容在前宾夕法尼亚州共和党参议员帕特·图米(Pat Toomey)2022年的稳定币法案中已经存在,创新点不多,但是它为下一步的工作开了一个头。 另外,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新成立的数字资产小组委员会也随后开会讨论了稳定币监管。会议长达两个小时,虽然小组委员会共和党主席弗伦奇·希尔(French Hill)积极推动稳定币草案,但是民主党的回应并不积极,两党成员主要分歧在于稳定币发行人的资格和客户注册规则。 ·市场结构立法 市场结构问题一直存在,随着对数字货币到底是商品还是证券的争论升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从年初以来争夺“地盘”的斗争也愈加激烈。市场结构问题近来逐渐成为了加密监管的一个焦点。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众议院两个委员会5月10日即将举行的联合听证会非常值得关注。 以太坊是不是一种证券?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答。如果这个问题在美国得到解答,那么作为一种先发效应,相关判断可能会影响世界其他地方的监管。 4月18日的“金斯勒听证会”上,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麦克亨利一开始就向金斯勒抛出了这个问题——以太坊是不是一种证券?金斯勒先是顾左右而言他,麦克亨利没有放过他,后面连续追问数次,金斯勒都故意避开了这个问题。有趣的是金斯勒在之前的各种场合中都明确说过,以太坊是证券。 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敏感,金斯勒在国会不敢重复自己之前说过的话?一是这背后存在机构分歧,如果以太坊是证券,那么它将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管辖之下,依照该委员会的规则来管理。如果不是证券,那就是商品,管辖权归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二是背后涉及巨大监管利益,以太坊当前市值超过2300亿美元,算上其背后巨大的生态,那么所涉及的价值非常高。三是以太坊作为新事物在很多方面区别于传统的商品或者证券,其中很多细节问题都难以界定。 联邦层面上的政策模糊也影响了州层面上监管的实践。据数字商品协会(The Chamber of Digital Commerce)的副总裁科迪·卡伯恩(Cody Carbone)在一次访谈中的描述,一名来自纽约州检察长曾跟他讲过,联邦层面的监管明确性问题也出现在纽约州。纽约州金融服务局(NYDFS)认为以太坊是商品,但有检察长认为它是证券。这种从上到下的传导效应导致地方也出现了机构间的监管边界冲突。 以太坊之外,稳定币也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争夺管辖权的核心。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罗斯汀·比纳姆(Rostin Behnam)上个月表示,在国会和拜登政府新的全面监管框架未出台之前,稳定币属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管辖范围,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宣称对这些资产具有管辖权,依据是金斯勒2021年签署的一项行政提案。 这个问题只能由国会解决,5月10日的联合听证会也许是一个好的开始。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机构,农业委员会是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监管机构,两个委员会的主席近期宣布他们将举行一次联合听证会,讨论如何弥合监管上的差距。这样利益冲突方组织的跨委员会合作在历史上并不多见。金融服务小组委员会主席希尔认为“两个委员会共同制定这样的联合立法是前所未有的,我相信这大大增加了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机会”,农业委员会的众议员达斯蒂·约翰逊(Dusty Johnson)说,“这是一个城镇,人们非常喜欢争夺领土,自我意识有时会妨碍进步……区块链和数字资产可能不像一些人声称的那么革命性,但我不相信每个数字资产都是欺诈或浪费时间。”如果两个委员会确实能够合作,结果还是值得期待的。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regulations #crypto2023 #SEC #coinbase #stablecoin

澎湃科技版头条:美“反加密势力”火力全开后,加密行业与“亲加密大军”展开反击

这是我5月发表在澎湃新闻科技版上的文章。

持续为大家追踪美国加密监管政策,贡献更好的内容。

我的推特:@curiousjoe5

·4月16日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发布了一个新的稳定币法案草案。这是2023年迄今为止的首个重要加密货币立法草案。法案为稳定币发行者创立了定义,要求研究美联储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潜在影响。

·对于民主党而言,区块链技术可以赋能工会,保护工人权益。通过利用区块链的透明性和安全性,工会可以开发防篡改的投票系统,确保每个成员的声音被听到和尊重。而共和党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减少对大政府的需求,促进创新和自由经济。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加里·金斯勒(Gary Gensler)最近有点灰头土脸。在他领导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火力全开,密集地调查和起诉加密企业,但这种激进的执法风格也在反噬自身。

有国会议员以“危及美国竞争力”为由提出法案要求罢免金斯勒;有行业领袖放话:“我人生的新目标是结束加里·金斯勒的政治生涯,并让他成为拜登连任失败的原因”;行业头部公司Coinbase、Grayscale、Ripple等在一个月内接连起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金斯勒到国会接受质询,被问得尴尬万分,之后他的形象被改成小丑头像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

金斯勒的境遇是4月以来美加密监管的一个缩影。在步步紧逼的压力下,美国加密行业连同“亲加密大军”开始向“反加密势力”反击。正如区块链协会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汀·史密斯(Kristin Smith)4月28日在名为“Consensus 2023”的行业大会上所说,一支亲加密的“军队”,每天都在华盛顿为该行业而战。“我们在进行战斗。这场战争不会一直进行下去,这可能会持续18到20个月的时间。”她口中的18到20个月是很多行业人士期待的美国加密立法能够成型的时间窗口。

欧洲监管成形,让美国的监管失序显得更加刺眼。行业内怨声四起,反监管诉讼增多,推动监管朝着越加明晰的方向前进,加密立法有成为近两年美国金融立法重要议题的趋势,有国会议员已经将此视为自己的“政绩工程”。随着加密立法重要性提升,在两党极化的背景下,原本与政治毫无瓜葛的加密议题开始卷入党争的漩涡。本月我们可以在应接不暇的言论和争斗中梳理美国加密监管推进的趋势。

党争和行业的反击

对于美国近期加密监管中的纷争,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一是行业与监管层的斗争,二是立法活动中民主、共和两党的党争,三是政府机构间围绕监管边界的冲突。

金斯勒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身上最近集中了这三方面的冲突。4月18日的“金斯勒听证会”对这些矛盾进行了集中展示。

在听证会之前,金斯勒就面临着来自权威机构的压力。共和党立法者的专家组向金斯勒发出了一封公开信,“你们没有提供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注册的途径,既然没有明确的路径规则,那么你推动公司注册即是对一项不存在的注册程序的故意歪曲。责任确实的唯一实体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自己。”金斯勒总是说监管政策已经非常清楚,数字资产都是证券,相关公司都需要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但事实上,相关政策严重缺失,让相关企业无所适从。而且,他对加密公司的攻击是无差别的,Coinbase是经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上市的公司,而它像其他没有政府背书的机构一样收到了“威尔斯通知”(Wells Notice,一种执法前向被执法者发出的通知书),这也加重了各方对金斯勒的怀疑。美国商会资本市场竞争力中心执行副总裁汤姆·卡德曼(Tom Quaadman)最近致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制定的大量规矩是没有案例依据的,值得国会仔细审查。”

而在4月18日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听证会上,金斯勒并不是完全孤立无援,其中能看到明显的党派痕迹。共和党轮番攻击金斯勒,民主党的态度要温和得多,毕竟作为现任行政体系的一部分,金斯勒也代表着民主党政府的脸面。比如俄亥俄州民主党议员乔伊斯·碧迪(Joyce Beatty)在会上提出给金斯勒30秒的自由时间来谈论自选题。金斯勒选择了加密议题,并利用这个机会再一次展示民主党反加密一方的话术,并为自己辩护。不过让人意外的是,仍然有两名民主党议员对金斯勒提出了质疑,比如民主党议员里奇·托雷斯 (Ritchie Torres)会议期间转向纽约州金融服务部(NYDFS)的代表,问他们纽约如何监管加密货币?与金斯勒主席的方法有何不同?纽约银行监管机构的民主党人回答说,我们与金斯勒的监管方法不同。我们坚持自己的方式,不同意他的措施。另一名民主党议员约什·戈特海默(Josh Gottheimer)在听证会中表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为希望合规的数字资产公司提供的具体指导非常“有限”:“在你的领导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要使用执法行动来促进合规,我担心在正常规则制定过程中缺乏正式指导会在该领域造成更多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公开场合有己方人员不顾党派界限给出明确的否定,这样的场面并不多见。

党派分歧并不只是存在于一次听证会上,两党在不同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共和党更加积极地推进加密立法,其中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帕特里克·麦克亨利(Patrick McHenry)最为积极,他已经将加密立法看作自己国会生涯的核心“政绩”。有记者在最近“Consensus 2023”的活动中问麦克亨利,未来12个月内是否能有加密法案经过总统签署成为法律,他自信地回答“是的”。留给麦克亨利的时间不多了。自从共和党接管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以来,共和党对委员会领导人实行了任期限制。由于之前都是民主党控制众议院,帕特里克·麦克亨利过去四年都是该委员会的副主席,共和党掌控众议院后,他的主席位置只剩下两年的任期。所以他必然会加快推进立法的节奏。

但是党派分歧会给这些立法努力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前景。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副主席民主党议员麦克辛·沃特斯(Maxine Waters)在近期委员会数字资产小组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说,“我们不需要为加密货币创造一个全新的特殊框架——我们已经有一个”。数字资产小组委员会的民主党议员斯蒂芬·林奇(Stephen F. Lynch)在同一次会上说,“我不确定我们是否朝着同样的方向前进……我们不想在某些非常高风险的业务上盖上合法性的印章。”

不过总体而言,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民主党领导人没有完全排除与共和党人合作制定加密立法的可能。虽然民主党优先考虑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共和党主张政府有限干预自由市场。但是两党在加密领域存在共同的利益。对于民主党而言,区块链技术可以赋能工会,保护工人权益。通过利用区块链的透明性和安全性,工会可以开发防篡改的投票系统,确保每个成员的声音被听到和尊重。而共和党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减少对大政府的需求,促进创新和自由经济。

另外,加密监管在美国注定是一个多龙治水的格局。机构之间的纷争如何协调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去年3月,总统签署行政命令,要求联邦机构为数字资产制定指导方针。行政命令提到的监管机构多达12家,给予它们不同的任务,却没有讲明权力的结构。这也造成了现在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等多家机构都在争夺这块蛋糕的局面。

加密立法前景

虽然各方博弈比较激烈,美国加密立法在稳定币和市场结构两个方向上有切实的推进。(“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在此特指两个问题,一是比特币和以太坊等数字资产应归为商品类别还是证券类别;二是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数字资产监管权限的边界如何界定)

·稳定币立法

稳定币立法很早就进入了国会议程,在文本、草案方面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下一步可能是加密立法方面最早实现立法的,但关键的难点在于两党在细节上的共识。

4月16日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发布了一个新的稳定币法案草案。这是2023年迄今为止的首个重要加密货币立法草案。法案为稳定币发行者创立了定义,要求研究美联储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潜在影响。具体来看,这份法案中的很多内容在前宾夕法尼亚州共和党参议员帕特·图米(Pat Toomey)2022年的稳定币法案中已经存在,创新点不多,但是它为下一步的工作开了一个头。

另外,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新成立的数字资产小组委员会也随后开会讨论了稳定币监管。会议长达两个小时,虽然小组委员会共和党主席弗伦奇·希尔(French Hill)积极推动稳定币草案,但是民主党的回应并不积极,两党成员主要分歧在于稳定币发行人的资格和客户注册规则。

·市场结构立法

市场结构问题一直存在,随着对数字货币到底是商品还是证券的争论升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从年初以来争夺“地盘”的斗争也愈加激烈。市场结构问题近来逐渐成为了加密监管的一个焦点。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众议院两个委员会5月10日即将举行的联合听证会非常值得关注。

以太坊是不是一种证券?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答。如果这个问题在美国得到解答,那么作为一种先发效应,相关判断可能会影响世界其他地方的监管。

4月18日的“金斯勒听证会”上,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麦克亨利一开始就向金斯勒抛出了这个问题——以太坊是不是一种证券?金斯勒先是顾左右而言他,麦克亨利没有放过他,后面连续追问数次,金斯勒都故意避开了这个问题。有趣的是金斯勒在之前的各种场合中都明确说过,以太坊是证券。

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敏感,金斯勒在国会不敢重复自己之前说过的话?一是这背后存在机构分歧,如果以太坊是证券,那么它将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管辖之下,依照该委员会的规则来管理。如果不是证券,那就是商品,管辖权归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二是背后涉及巨大监管利益,以太坊当前市值超过2300亿美元,算上其背后巨大的生态,那么所涉及的价值非常高。三是以太坊作为新事物在很多方面区别于传统的商品或者证券,其中很多细节问题都难以界定。

联邦层面上的政策模糊也影响了州层面上监管的实践。据数字商品协会(The Chamber of Digital Commerce)的副总裁科迪·卡伯恩(Cody Carbone)在一次访谈中的描述,一名来自纽约州检察长曾跟他讲过,联邦层面的监管明确性问题也出现在纽约州。纽约州金融服务局(NYDFS)认为以太坊是商品,但有检察长认为它是证券。这种从上到下的传导效应导致地方也出现了机构间的监管边界冲突。

以太坊之外,稳定币也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争夺管辖权的核心。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罗斯汀·比纳姆(Rostin Behnam)上个月表示,在国会和拜登政府新的全面监管框架未出台之前,稳定币属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管辖范围,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宣称对这些资产具有管辖权,依据是金斯勒2021年签署的一项行政提案。

这个问题只能由国会解决,5月10日的联合听证会也许是一个好的开始。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机构,农业委员会是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监管机构,两个委员会的主席近期宣布他们将举行一次联合听证会,讨论如何弥合监管上的差距。这样利益冲突方组织的跨委员会合作在历史上并不多见。金融服务小组委员会主席希尔认为“两个委员会共同制定这样的联合立法是前所未有的,我相信这大大增加了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机会”,农业委员会的众议员达斯蒂·约翰逊(Dusty Johnson)说,“这是一个城镇,人们非常喜欢争夺领土,自我意识有时会妨碍进步……区块链和数字资产可能不像一些人声称的那么革命性,但我不相信每个数字资产都是欺诈或浪费时间。”如果两个委员会确实能够合作,结果还是值得期待的。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regulations #crypto2023 #SEC #coinbase #stablecoin
有幸成为币安广场内容创作者。 币安老用户,币圈老韭菜。 选我来可能因为我一直追踪美国加密监管政策, 我在澎湃新闻科技版发了一些文章,有不少是科技版头条,欢迎关注。 也在这里为大家贡献好的监管政策方面的内容。 另外,一直在提升认知,慢慢有了自己的交易体系,开始稳定盈利, 也希望与大家分享! 我是 澎湃新闻科技版美国加密政策观察员; DAO活跃分子, Web3信徒. 野路子交易员. 政治学博士. Metagovernance研究员,FWB, MatrixDAO, SeeDAO成员; 我的twitter: @curiousjoe5 多谢关注。
有幸成为币安广场内容创作者。

币安老用户,币圈老韭菜。

选我来可能因为我一直追踪美国加密监管政策,

我在澎湃新闻科技版发了一些文章,有不少是科技版头条,欢迎关注。

也在这里为大家贡献好的监管政策方面的内容。

另外,一直在提升认知,慢慢有了自己的交易体系,开始稳定盈利,

也希望与大家分享!

我是

澎湃新闻科技版美国加密政策观察员; DAO活跃分子, Web3信徒. 野路子交易员. 政治学博士. Metagovernance研究员,FWB, MatrixDAO, SeeDAO成员;

我的twitter: @curiousjoe5

多谢关注。
澎湃科技版头条:美SEC要“杀死”加密产业? 一场与总统大选有关的持久战将上演本文6月21日发表在澎湃科技版头条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没有为加密企业注册提供路线图,没有告知这些企业如何依法注册,就好比要求从业者必须进到门内,却没有告知门在哪里,SEC在刻意让加密从业者变成找不到门的孤魂野鬼。 ·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和农业委员会共同发布了一份关于数字资产市场结构的法案草案。该草案提出的相关解决方案如果可以落地将能很好地限制SEC的权力。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好像要“杀死”美国加密产业。6月5日,SEC起诉全球最大数字货币交易所币安和币安的首席执行官赵长鹏,随后又对美国最大的交易所Coinbase发起诉讼。在起诉币安后的采访中,SEC主席加里·金斯勒(Gary Gensler)称“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数字货币”,因为美元、日元这些货币都已经数字化。 在对行业打击的力度上来看,虽然表面上指控交易所,但是连带着提出加密货币是“未注册证券”这样的指控,所涉及的实体就远不止币安和Coinbase了。从打击广度上来看,在针对“币安美国”之外,诉讼还针对“币安国际”和身在美国之外的赵长鹏,这证明SEC要将监管范围延伸到美国以外,实行长臂管辖。 这些动作自然引发了来自行业的抗议,立法机构也有所反应。6月13日,美国众议院议员沃伦·大卫森(Warren Davidson)宣布提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稳定法案》,要求重组该委员会,解雇金斯勒,该法案得到众议院三号人物、众议员汤姆·埃莫(Tom Emmer)的支持。同日,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众议员帕特里克·麦克亨利(Patrick McHenry)致函SEC,认为SEC超越了法定权限,与保护投资者和促进资本发展的使命背道而驰,且对新技术充满了敌意。 虽然美国监管之间存在相互制衡,但是对于加密这种相对新兴的产业,美国法律缺位,司法判例不足,留给SEC的自由裁量权非常大,让它有能力威胁到整个行业的生存。国会当前能做到的极限就是致函抗议和提议罢免SEC主席,在监管法律出台之前,这样的现状无法改变。 不过激进的行为必然会招致各方的反弹,从最近的一些动态还是能看到一些事件发展的方向。 美国的加密持久战 SEC的诉讼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很多人问出“美国加密行业结束了吗?”这样的问题。但随着几天的发酵,最初的冲击在情绪上有所缓解,持久战的态势逐渐显现。 首先,SEC有意将执法活动的影响最大化。 SEC对币安和Coinbase起诉的公告是在两天内连续发出的。这两起诉讼是圈内人“盼望已久”的,并不令人惊讶。一方面,SEC对币安和Coinbase的调查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对两家机构的调查报告分别长达百页以上,从中可以看出SEC在调查中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两家机构早已被监管机构盯上,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纽约州总检察长之前已经对币安提起诉讼,SEC之前也向Coinbase发出了“威尔斯通知(Wells Notice,一种执法前向被执法者发出的通知书)”。 由此看出SEC对两家机构的调查已经成熟,提起诉讼早已是箭在弦上。币安和Coinbase是加密行业最具象征性的两家交易所,币安在行业内占据了最大的交易份额,Coinbase是美国唯一依据正规法律流程注册的合规交易所,它们是美国多数加密活动参与者的入场口,掌控了市场上很大一部分流动性,这两家同时被起诉,必然是对加密行业的巨震,SEC深知这样操作的影响力。 然后,这两纸诉状不是加密货币在美国的终结,之后还有漫长的博弈和妥协。 尽管SEC的自由裁量权比较大,但是本次处罚基本止步于罚款和冻结资产,真正威胁到行业生存的是对加密货币地位的裁决,这样的裁决不是SEC有权做出的,必须在未来由法院做出,而法庭审理都是旷日持久的,可能数年之内都不会有结果。所以现在距离“加密终局”的说法还比较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币安和Coinbase同时被起诉,但是对两家起诉的内容存在差异。 相同的指控是,SEC认为两家都是“未注册的证券交易所”,分别运营着“未注册交易”的代币交易对。两家也都被指在抵押品发行中提供了未注册的证券。不同之处在于,在Coinbase案件中,指控基本上到此为止。币安除此之外还面临着欺诈、非法使用客户资产、内幕交易等其他指控。 在共同点中,两家都面临的指控是交易“未注册证券”,这是关乎加密行业生存的核心问题,也是这场加密大战必然是持久战的原因。 如何定义SEC列出的十几种数字货币?如果这些数字货币被定义为证券,那么所涉及到的所有企业和货币都会被认定为非法。因为依据美国法律,这些企业在经营之前必须到SEC进行注册,但现实情况是,SEC没有为加密企业注册提供路线图,没有告知这些企业如何依法注册,就好比要求从业者必须进到门内,却没有告知门在哪里,SEC在刻意让加密从业者变成找不到门的孤魂野鬼。所以在现状下,如果这些货币被法律明确定义为证券,那么加密货币在美国必然失去合法地位,还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受到SEC的长臂管辖。 如何定义加密货币,这在美国司法体系中是个未解的难题。SEC主席认为除了比特币之外的加密货币都是证券,不过他认定证券的核心依据是1933年的证券法,该法明显不适用于新出现的数字货币。美国法院对于数字货币的定义缺乏判例,最快的判例可能会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vs.瑞波币(Ripple XRP)”的结果,而这个案件不是短期内能了结的。国会应该是定义加密货币的权威,不过相关立法前景更加无法确定,加密货币的权威定义在短时间内还会缺位。 只靠SEC终结这一切也是不现实的。它的执法活动虽然激进,但是从最近的活动可以看出,它缺乏足够的资源对加密企业各个击破。SEC近几年公开宣布为“证券”的加密货币有几十种,但真正起诉的只有一种。为了利用有限的资源打击到更广泛的目标,它的策略有两种。一是通过打击头部企业产生示范效应,这一次对币安和Coinbase的执法就是这样,既然头部交易所都无力申诉,那么小交易所的议价能力更小,只能低调缴纳罚款。二是通过连带打击覆盖到更多的目标。本次对币安和Coinbase的诉讼中连带判定了十几种加密货币为“未注册的证券”,这些加密企业客观上也被诉讼关联,但是由于他们不是被起诉的主体,所以没有机会单独出面为自己的辩解,多数只能默认结果。 制衡体系下的监管动向 SEC在监管活动中充分利用了自身的权力,这样权力最大化的行为可能在未来激发行政、司法、立法体系之间的变化和博弈。 从行政系统来看,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是下一任总统对加密的态度。很多从业者已经放弃了对现任拜登政府的幻想,转而期待下一届政府。加密已经深入美国政治议程,且已经卷入党争。一个证据是加密已经作为一个话题很早地卷入2024年总统大选。像佛罗里达州州长罗·德桑蒂斯(Ron DeSantis)已经将加密监管作为攻击拜登政府失职的武器。 作为新生力量,德桑蒂斯通过一次推特Space(类似网络聊天室)宣布自己参选2024年总统大选,期间他提到,“明显本届政府在对待比特币方面已经过时了……比特币对他们成为一种威胁,他们正在通过监管将它除掉。” 除了德桑蒂斯之外,另外还有几个参选的候选人也明确表示会支持加密,比如,制药公司创始人维维克·拉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5月中旬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比特币不应作为一种证券受到监管。”在比特币2023会议上,他宣布愿意接受比特币的竞选捐款;小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是第一位接受比特币作为竞选捐款的总统候选人,他5月初在比特币2023大会上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加密技术是一个主要的创新引擎”,并称比特币是“民主和自由的象征”。不过后面这两位最终获得竞选提名的可能性不高。 二是SEC主席金斯勒的任期。SEC的任期正常是四到六年,金斯勒2021年2月上任,正常可以在这个位置上工作到2025年以后。不过据传华盛顿内部人士都清楚金斯勒无意在这个位置上长期工作,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财政部部长。金斯勒很可能会借着下次政府换届谋求新的职位。他最近发起的诉讼都必然会旷日持久,但从他的任职意愿来看,他感兴趣的只是做事件发起人,而无意做案件的解决者。 从司法系统来看,最高法院上个月削减了环境保护署(EPA)根据清洁水法对土地所有者执行规定的权力。现在控制法院的保守派认为行政权力过大,环境保护署只是第一个需要被削弱权力的监管机构。对行政机构更大规模的攻击即将到来,SEC高调的执法行动让它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目标。 从立法系统来看,国会共和党人是目前唯一可能对金斯勒有所制衡的力量,特别是众议院中的共和党人正在通过立法谋求限制SEC的权力。 6月2日,由共和党众议员麦克亨利和共和党众议员格林·汤姆森(Glenn Thompson)分别主持的众议院金融服务和农业委员会共同发布了一份关于数字资产市场结构的法案草案。该草案正是旨在为当前两个棘手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相关解决方案如果可以落地将能很好地限制SEC的权力。 一是加密货币的定义规则和监管机构的权力边界(主要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之间的边界)。草案并未明确将加密货币定义为证券或者商品,它建立了一个框架明晰规则和流程,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能够依照不同的角色给出定义。定义的核心是相关加密资产是否符合“去中心化”这样的一个标准,即“在过去12个月内没有人单方面有权’控制或实质性改变’网络的功能或运营,并且代币发行人拥有的数字资产数量在百分之二十以下”。如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能够证明相关资产不符合“去中心化”的标准,则相关资产会被归为“证券”,归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管辖,否则相关资产就是“商品”,归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管理。这样两家机构就拥有了初步的监管边界。 二是加密货币公司合规注册的问题。这也是行业声讨金斯勒的核心问题。草案提出一个概念——“替代交易系统”(ATS),这其实是给加密货币交易所单独列出一个门类,解决当前归类困难的问题。“替代交易系统”相比传统的证券交易所在监管方面更为宽松。依据草案,SEC不能阻止加密交易所以“替代交易系统”注册,应该允许“替代交易系统”提供数字商品和稳定币交易对,还允许加密经纪商和交易商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保管数字资产。 这部法案有几个方面比较值得关注: 第一,这部法案独特之处在于它结合了两个委员会,这在国会中非常罕见。国会立法中很少有两个委员会合作的情况,因为这会涉及太多相关方,让本来复杂的立法环节变得更加复杂。不过这个立法也需要两个委员会合作,因为这部法案涉及到了两个委员会分别管辖的领域。只有两个委员会合作才可能实现一个可行的监管框架。法案中平衡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与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之间的权力,首先给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一个30天的窗口来定义一种加密货币,如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不能及时回应,权力则交给了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 第二,这可能是本届国会涉加密的法案中最有可能通过的一个法案。原因有两点,一是共和党众议员麦克亨利很看重这个法案。他是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主席,刚刚在避免拜登政府债务违约的谈判中作为共和党主要代表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这个法案的研究和编撰中发挥了领导作用,也投入了很大的政治资源来联合众议院两个委员会中的共和党议员。二是两个委员会的共和党议员联合推出法案本身就代表了共和党人在该法案上的投入,政治投入是法案通过的重要动能。 第三,虽然众议院共和党对此投下重注,但法案难以在短期内通过。第一个不确定因素是众议院中的民主党人。为了法案通过,共和党人需要一些民主党领袖的支持和更多民主党议员的投票,这从当前局势中还不容易看到相关前景。几个民主党领袖对这份市场结构法案的态度并不十分明朗。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副主席、民主党众议员马克辛·沃特斯(Maxine Waters)在加密监管方面态度积极,一直致力于稳定币的立法,但在对SEC监管方面,她的态度一直是“不需要立法”。众议院民主党议员戴维·斯科特(David Scott)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他在金融服务委员会和农业委员会都有任职,现在已经是在国会的第十个任期了,是一名资深议员。他似乎是一个可以与共和党人在加密议题上合作的人。除此之外,更多民主党人还是会受到党派界限的限制,他们参与的热情除了自身在议题上的看法,还取决于加密在多大程度上会成为党争的战场。第二个不确定因素是参议院。即使法案顺利通过众议院,到了参议院之后面对的是参议院的银行委员会和农业委员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是参议院党争的重灾区之一,这个委员会四年来没有通过任何一个法案。无论委员会的结构如何改变,其中的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都没有成功推动立法的案例。而且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中有反对加密的头面人物、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这就让农业委员会变得非常重要,相关法案只有在农业委员会中有所突破才能带动银行委员会有所行动。第三个不确定性是国会成员的老龄化。作为新兴事物,年轻议员对加密的接受程度相对较好,而年老议员由于对加密了解较少,对加密普遍持负面态度。如果是表达对加密的支持,几个年轻议员可以组织起比较强的力量,如果要通过法案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需要得到国会多数成员的同意票,这样就涉及大量年老议员的态度,这些议员的态度也取决于相关人员对加密的议题的宣传和解释力度。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crypto2023 #regulations #SEC #coinbase #Binance

澎湃科技版头条:美SEC要“杀死”加密产业? 一场与总统大选有关的持久战将上演

本文6月21日发表在澎湃科技版头条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没有为加密企业注册提供路线图,没有告知这些企业如何依法注册,就好比要求从业者必须进到门内,却没有告知门在哪里,SEC在刻意让加密从业者变成找不到门的孤魂野鬼。

·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和农业委员会共同发布了一份关于数字资产市场结构的法案草案。该草案提出的相关解决方案如果可以落地将能很好地限制SEC的权力。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好像要“杀死”美国加密产业。6月5日,SEC起诉全球最大数字货币交易所币安和币安的首席执行官赵长鹏,随后又对美国最大的交易所Coinbase发起诉讼。在起诉币安后的采访中,SEC主席加里·金斯勒(Gary Gensler)称“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数字货币”,因为美元、日元这些货币都已经数字化。

在对行业打击的力度上来看,虽然表面上指控交易所,但是连带着提出加密货币是“未注册证券”这样的指控,所涉及的实体就远不止币安和Coinbase了。从打击广度上来看,在针对“币安美国”之外,诉讼还针对“币安国际”和身在美国之外的赵长鹏,这证明SEC要将监管范围延伸到美国以外,实行长臂管辖。

这些动作自然引发了来自行业的抗议,立法机构也有所反应。6月13日,美国众议院议员沃伦·大卫森(Warren Davidson)宣布提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稳定法案》,要求重组该委员会,解雇金斯勒,该法案得到众议院三号人物、众议员汤姆·埃莫(Tom Emmer)的支持。同日,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众议员帕特里克·麦克亨利(Patrick McHenry)致函SEC,认为SEC超越了法定权限,与保护投资者和促进资本发展的使命背道而驰,且对新技术充满了敌意。

虽然美国监管之间存在相互制衡,但是对于加密这种相对新兴的产业,美国法律缺位,司法判例不足,留给SEC的自由裁量权非常大,让它有能力威胁到整个行业的生存。国会当前能做到的极限就是致函抗议和提议罢免SEC主席,在监管法律出台之前,这样的现状无法改变。

不过激进的行为必然会招致各方的反弹,从最近的一些动态还是能看到一些事件发展的方向。

美国的加密持久战

SEC的诉讼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很多人问出“美国加密行业结束了吗?”这样的问题。但随着几天的发酵,最初的冲击在情绪上有所缓解,持久战的态势逐渐显现。

首先,SEC有意将执法活动的影响最大化。

SEC对币安和Coinbase起诉的公告是在两天内连续发出的。这两起诉讼是圈内人“盼望已久”的,并不令人惊讶。一方面,SEC对币安和Coinbase的调查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对两家机构的调查报告分别长达百页以上,从中可以看出SEC在调查中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两家机构早已被监管机构盯上,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纽约州总检察长之前已经对币安提起诉讼,SEC之前也向Coinbase发出了“威尔斯通知(Wells Notice,一种执法前向被执法者发出的通知书)”。

由此看出SEC对两家机构的调查已经成熟,提起诉讼早已是箭在弦上。币安和Coinbase是加密行业最具象征性的两家交易所,币安在行业内占据了最大的交易份额,Coinbase是美国唯一依据正规法律流程注册的合规交易所,它们是美国多数加密活动参与者的入场口,掌控了市场上很大一部分流动性,这两家同时被起诉,必然是对加密行业的巨震,SEC深知这样操作的影响力。

然后,这两纸诉状不是加密货币在美国的终结,之后还有漫长的博弈和妥协。

尽管SEC的自由裁量权比较大,但是本次处罚基本止步于罚款和冻结资产,真正威胁到行业生存的是对加密货币地位的裁决,这样的裁决不是SEC有权做出的,必须在未来由法院做出,而法庭审理都是旷日持久的,可能数年之内都不会有结果。所以现在距离“加密终局”的说法还比较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币安和Coinbase同时被起诉,但是对两家起诉的内容存在差异。

相同的指控是,SEC认为两家都是“未注册的证券交易所”,分别运营着“未注册交易”的代币交易对。两家也都被指在抵押品发行中提供了未注册的证券。不同之处在于,在Coinbase案件中,指控基本上到此为止。币安除此之外还面临着欺诈、非法使用客户资产、内幕交易等其他指控。

在共同点中,两家都面临的指控是交易“未注册证券”,这是关乎加密行业生存的核心问题,也是这场加密大战必然是持久战的原因。

如何定义SEC列出的十几种数字货币?如果这些数字货币被定义为证券,那么所涉及到的所有企业和货币都会被认定为非法。因为依据美国法律,这些企业在经营之前必须到SEC进行注册,但现实情况是,SEC没有为加密企业注册提供路线图,没有告知这些企业如何依法注册,就好比要求从业者必须进到门内,却没有告知门在哪里,SEC在刻意让加密从业者变成找不到门的孤魂野鬼。所以在现状下,如果这些货币被法律明确定义为证券,那么加密货币在美国必然失去合法地位,还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受到SEC的长臂管辖。

如何定义加密货币,这在美国司法体系中是个未解的难题。SEC主席认为除了比特币之外的加密货币都是证券,不过他认定证券的核心依据是1933年的证券法,该法明显不适用于新出现的数字货币。美国法院对于数字货币的定义缺乏判例,最快的判例可能会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vs.瑞波币(Ripple XRP)”的结果,而这个案件不是短期内能了结的。国会应该是定义加密货币的权威,不过相关立法前景更加无法确定,加密货币的权威定义在短时间内还会缺位。

只靠SEC终结这一切也是不现实的。它的执法活动虽然激进,但是从最近的活动可以看出,它缺乏足够的资源对加密企业各个击破。SEC近几年公开宣布为“证券”的加密货币有几十种,但真正起诉的只有一种。为了利用有限的资源打击到更广泛的目标,它的策略有两种。一是通过打击头部企业产生示范效应,这一次对币安和Coinbase的执法就是这样,既然头部交易所都无力申诉,那么小交易所的议价能力更小,只能低调缴纳罚款。二是通过连带打击覆盖到更多的目标。本次对币安和Coinbase的诉讼中连带判定了十几种加密货币为“未注册的证券”,这些加密企业客观上也被诉讼关联,但是由于他们不是被起诉的主体,所以没有机会单独出面为自己的辩解,多数只能默认结果。

制衡体系下的监管动向

SEC在监管活动中充分利用了自身的权力,这样权力最大化的行为可能在未来激发行政、司法、立法体系之间的变化和博弈。

从行政系统来看,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是下一任总统对加密的态度。很多从业者已经放弃了对现任拜登政府的幻想,转而期待下一届政府。加密已经深入美国政治议程,且已经卷入党争。一个证据是加密已经作为一个话题很早地卷入2024年总统大选。像佛罗里达州州长罗·德桑蒂斯(Ron DeSantis)已经将加密监管作为攻击拜登政府失职的武器。

作为新生力量,德桑蒂斯通过一次推特Space(类似网络聊天室)宣布自己参选2024年总统大选,期间他提到,“明显本届政府在对待比特币方面已经过时了……比特币对他们成为一种威胁,他们正在通过监管将它除掉。”

除了德桑蒂斯之外,另外还有几个参选的候选人也明确表示会支持加密,比如,制药公司创始人维维克·拉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5月中旬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比特币不应作为一种证券受到监管。”在比特币2023会议上,他宣布愿意接受比特币的竞选捐款;小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是第一位接受比特币作为竞选捐款的总统候选人,他5月初在比特币2023大会上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加密技术是一个主要的创新引擎”,并称比特币是“民主和自由的象征”。不过后面这两位最终获得竞选提名的可能性不高。

二是SEC主席金斯勒的任期。SEC的任期正常是四到六年,金斯勒2021年2月上任,正常可以在这个位置上工作到2025年以后。不过据传华盛顿内部人士都清楚金斯勒无意在这个位置上长期工作,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财政部部长。金斯勒很可能会借着下次政府换届谋求新的职位。他最近发起的诉讼都必然会旷日持久,但从他的任职意愿来看,他感兴趣的只是做事件发起人,而无意做案件的解决者。

从司法系统来看,最高法院上个月削减了环境保护署(EPA)根据清洁水法对土地所有者执行规定的权力。现在控制法院的保守派认为行政权力过大,环境保护署只是第一个需要被削弱权力的监管机构。对行政机构更大规模的攻击即将到来,SEC高调的执法行动让它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目标。

从立法系统来看,国会共和党人是目前唯一可能对金斯勒有所制衡的力量,特别是众议院中的共和党人正在通过立法谋求限制SEC的权力。

6月2日,由共和党众议员麦克亨利和共和党众议员格林·汤姆森(Glenn Thompson)分别主持的众议院金融服务和农业委员会共同发布了一份关于数字资产市场结构的法案草案。该草案正是旨在为当前两个棘手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相关解决方案如果可以落地将能很好地限制SEC的权力。

一是加密货币的定义规则和监管机构的权力边界(主要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之间的边界)。草案并未明确将加密货币定义为证券或者商品,它建立了一个框架明晰规则和流程,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能够依照不同的角色给出定义。定义的核心是相关加密资产是否符合“去中心化”这样的一个标准,即“在过去12个月内没有人单方面有权’控制或实质性改变’网络的功能或运营,并且代币发行人拥有的数字资产数量在百分之二十以下”。如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能够证明相关资产不符合“去中心化”的标准,则相关资产会被归为“证券”,归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管辖,否则相关资产就是“商品”,归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管理。这样两家机构就拥有了初步的监管边界。

二是加密货币公司合规注册的问题。这也是行业声讨金斯勒的核心问题。草案提出一个概念——“替代交易系统”(ATS),这其实是给加密货币交易所单独列出一个门类,解决当前归类困难的问题。“替代交易系统”相比传统的证券交易所在监管方面更为宽松。依据草案,SEC不能阻止加密交易所以“替代交易系统”注册,应该允许“替代交易系统”提供数字商品和稳定币交易对,还允许加密经纪商和交易商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保管数字资产。

这部法案有几个方面比较值得关注:

第一,这部法案独特之处在于它结合了两个委员会,这在国会中非常罕见。国会立法中很少有两个委员会合作的情况,因为这会涉及太多相关方,让本来复杂的立法环节变得更加复杂。不过这个立法也需要两个委员会合作,因为这部法案涉及到了两个委员会分别管辖的领域。只有两个委员会合作才可能实现一个可行的监管框架。法案中平衡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与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之间的权力,首先给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一个30天的窗口来定义一种加密货币,如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不能及时回应,权力则交给了商品和期货交易委员会。

第二,这可能是本届国会涉加密的法案中最有可能通过的一个法案。原因有两点,一是共和党众议员麦克亨利很看重这个法案。他是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主席,刚刚在避免拜登政府债务违约的谈判中作为共和党主要代表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这个法案的研究和编撰中发挥了领导作用,也投入了很大的政治资源来联合众议院两个委员会中的共和党议员。二是两个委员会的共和党议员联合推出法案本身就代表了共和党人在该法案上的投入,政治投入是法案通过的重要动能。

第三,虽然众议院共和党对此投下重注,但法案难以在短期内通过。第一个不确定因素是众议院中的民主党人。为了法案通过,共和党人需要一些民主党领袖的支持和更多民主党议员的投票,这从当前局势中还不容易看到相关前景。几个民主党领袖对这份市场结构法案的态度并不十分明朗。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副主席、民主党众议员马克辛·沃特斯(Maxine Waters)在加密监管方面态度积极,一直致力于稳定币的立法,但在对SEC监管方面,她的态度一直是“不需要立法”。众议院民主党议员戴维·斯科特(David Scott)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他在金融服务委员会和农业委员会都有任职,现在已经是在国会的第十个任期了,是一名资深议员。他似乎是一个可以与共和党人在加密议题上合作的人。除此之外,更多民主党人还是会受到党派界限的限制,他们参与的热情除了自身在议题上的看法,还取决于加密在多大程度上会成为党争的战场。第二个不确定因素是参议院。即使法案顺利通过众议院,到了参议院之后面对的是参议院的银行委员会和农业委员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是参议院党争的重灾区之一,这个委员会四年来没有通过任何一个法案。无论委员会的结构如何改变,其中的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都没有成功推动立法的案例。而且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中有反对加密的头面人物、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这就让农业委员会变得非常重要,相关法案只有在农业委员会中有所突破才能带动银行委员会有所行动。第三个不确定性是国会成员的老龄化。作为新兴事物,年轻议员对加密的接受程度相对较好,而年老议员由于对加密了解较少,对加密普遍持负面态度。如果是表达对加密的支持,几个年轻议员可以组织起比较强的力量,如果要通过法案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需要得到国会多数成员的同意票,这样就涉及大量年老议员的态度,这些议员的态度也取决于相关人员对加密的议题的宣传和解释力度。

(作者Curiousjoe,一位国际政治和加密货币的跨界研究员。)

#crypto2023 #regulations #SEC #coinbase #Binance
浏览最新的加密货币新闻
⚡️ 参与加密货币领域的最新讨论
💬 与喜爱的创作者互动
👍 查看感兴趣的内容
邮箱/手机号码

实时新闻

--
查看更多

热门文章

查看更多
网站地图
Cookie Preferences
平台条款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