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批项目去定义各种新形式的Xfi,聊了之后发现其大多仍局限在X2E的框架,通过引入Token机制来激励多方参与,讲价值分配的叙事,实际上该种模式的fi仅局限在资金层面的fi,而并未将更重要的X金融化。

fi最基础逻辑是在一定时间内将资金配置到最需要它的地方,需要程度体现为高利率。在X2E框架下,X2E需要的铲子被抽象成一个不断通过X来获取Token收益流的生息资产。资金在其收益上升时卖出,收益下降时卖出。X仅仅未兑现资金时间价值的动作,可以被替换掉。从该视角看,其仍然局限于资金的配置。

我认为Xfi的核心关注X的价值,在一定时间将X的价值配置到最需要它的地方。拿Socialfi举例,单纯的token激励作用仅在短期用户增长方面起了作用,抛开DID、数据所有权、端到端加密等主流叙事,其实大部分Web3 social产品与web2产品提供的价值差别不大。智能合约、VM带来的良好金融特性仍未充分利用。

还是X = social的例子,其价值可能在于社交资本,在于情绪价值,如果将这部分的价值储存,并在一定时间内配置,将会形成非常native的场景。比如今天Alice帮了Bob一个忙,Bob欠了Alice人情,但是Alice最近并不需要帮忙,这部分其实就可以通过NFT等方式记录储存。或许Alice永远不需要Bob的帮忙,但现在她可以将NFT卖掉,甚至是做抵押、或是信誉证明等操作,极致地贮藏了价值。我想这是更为native视角的fi。

总而言之,fi的对象应该更专注如何将X的价值token化表达,进而建立起fi的乐高,而非单纯释放Token来激励X,最终走向螺旋。如何利用web3的技术特性来创造更加native的应用场景,我们还需要更多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