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破局与再造:2025 加密世界全景展望》
原文作者:Zeke,YBB Capital Research
前言
以铭文热潮为起点,至首位加密总统胜选画上句号,2024 即将迎来尾声。这一年 Crypto 经历了一个极不寻常的「牛市」,山寨表现疲软,Meme 声量至上,最后千川万流终是归于 BTC。总的来说虽然有些低谷和不甘,但 Crypto 确实有在朝着一个更为积极的方向在前进。在即将到来的 2025 年里,我们也有许多值得关注的方向,本文我们将结合近期的观点对明年做一个简短的展望。
一、关于 AI
在当前阶段下,链抽象项目常常因为过于追求概念上的完美,导致技术实现过程变得异常复杂,最终反倒影响了用户的交互体验。而包含 Intent 架构的项目实现方式上则相对复杂,不论其是基于中心化(如 TG Bot),结构化(链上与链下预处理相结合),还是分布式(如 Solver + Executor 等架构)的设计,这些意图项目往往都具有一些通病。例如,用户依旧需要对 DeFi 具备相当程度的理解,意图的表达必须清晰准确且简单,对于用户提出的复杂且模糊的意图,当前的意图项目则呈现出一种无能为力,实现范围也相当有限。所以从 23 年年中 Paradigm 提出此概念到今天为止,所谓以意图为中心的项目一直都有表现得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对引导新用户及降低用户操作门槛上来说并无太大帮助。不过,我们都很清楚,从以太坊二层的发展路径来看,市场对两者的需求还是迫在眉睫。
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几个月 Layer2 的发展情况,在头部项目中以 OP Superchain 为代表的二层联盟已日渐壮大,Zksync 的 Elastic Chain、Arbitrum Orbit 最终也将沿此路径形成一个自有联盟,这些联盟未来能通过互操作集群等方案实现内部的直接互通,以缓解当前以太坊二层生态流动性过度碎片化及缺乏互操作性的问题,数十条链的竞争也将缩小为多方势力的竞争。但从更广的视角看,随着加密市场日渐向好,Movement、Fuel 等新架构的 Layer2 项目也在竞相推出自己的主网,以求获取稀缺的山寨市场流动性。对于第一梯队以下的项目来说,碎片化、缺乏互操作性依旧在加剧,基于不同架构设计的虚拟机甚至会存在钱包插件都不互通的情况。别说让新用户进入,对于区块链普通用户而言,整个二层生态系统都是极为繁杂的,非金融应用链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也将受到极大阻力。
以太坊要想引入新用户,生态对齐是最大的前提。要求用户是半个极客才能入门的生态,永远不会迎来「Mass Adoption」。我们从 Solana 与 Ton 在本年度逆势发展的表现来看,降低用户门槛以及提供一致化、更贴近 Web2 的使用体验的策略显然在生态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讲得更直接一些,这两个生态在宣发之外所做的也仅是将资产发行的难度下降,使用上对链更加无感。所以,对以太坊来说一个以体验为优先的综合方案是必须的,但介于以太坊核心开发者一贯的开放态度,自然不可能通过强求的方式使整个二层生态系统对齐。
我认为率先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只有 AI 浏览器代理。在 ChatGPT 横空出世的早期就已经有许多人畅想过 AI 对于 APP 在交互上的革新将由点到说,能横跨多 APP 进行操作,形成一个综合型的超级 APP。以旅游这个较为常见的情况举例,AI 在接收到用户的旅游需求后,可以依据用户所诉自动完成订票、定制旅游路线、安排饮食及时间等综合规划。如果这个 AI 还具备长期记忆能力,那么它还能根据这个记忆安排出更适合用户的方案。
如今,Google 即将推出由 Gemini 驱动的 AI 浏览器代理,Project Mariner。在谷歌实验室总监 Jaclyn Konzelmann 展示的示例中,Chrome 浏览器安装 AI 代理的扩展后,浏览器右侧会弹出一个聊天窗口。用户可以指示代理执行诸如「根据这份清单从杂货店创建购物车」之类的任务。接着,AI 代理会自动导航到一个杂货平台并将商品加入购物车进入结算界面,在确定无误后,用户将自行结账(代理不具备付款权限)。而类似的产品,OpenAI 也将于下月推出。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 Google 的 Project Mariner 目前仅对选定的测试人员推出,但在 Crypto 中一些项目针对普通用户所开发的类似代理我已经先行体验过了。从几个小时的试用来说,目前代理对于复杂、模糊意图的实现准确度可以达到六、七成的水平(光标操作速度相对缓慢),并且能自行完成诸如各种公链内 Dex 的代币交易甚至从以太坊跨资产到二层等操作,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只是告知它意图并输入钱包密码。
当然,这个底座依然需要调用中心化模型的 API,那么 Crypto 能与之产生的碰撞是什么?我认为 AI 浏览器代理除了成为一个体验更佳的意图解决方案,在明年还将会推动 AI 钱包、去中心化算力、去中心化数据项目的迸发。
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AI 极速发展的这几年间,为什么直到今天才实现 Agent 这样一个美好的构想?其实回看 OpenAI 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纯语言模型的发展总是比图像生成等模型的发展要快,这是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语料库,能提供取之不尽的文本素材用以训练,限制语言模型发展的更多是算力和能源。而代理需要大量的人工标记及反馈,并且推理过程昂贵,Crypto 天然具备通过激励获取劳动力的能力。在这个经济体系中上层用户可以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提供大量标记数据及反馈获取 Token,底层还能整合去中心化算力、数据项目,训练完成后还可以通过 SDK 的方式与钱包及 DeFi 项目进行整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AI 钱包,最终形成闭环。关于其他 AI 代理的想法也可依此进行衍生,因为任何适用于 Web3 的 AI 代理,都将需要算力、标记、反馈来「成长」。
二、稳定币
稳定币永远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 Crypto 中门槛极高的赛道。关于其应用价值,目前即便在行业外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可。譬如今年,传统金融领域也有几家巨头涉足稳定币市场,其中包括 PayPal 推出的 PYUSD、贝莱德与 Ethena 合作的 USDb,以及 VanEck 推出的 AUSD(服务于阿根廷、东南亚等地区)。
随着 Tether 和 Circle 对这条赛道统治力的持续加深,稳定币发行方的新入场者也逐渐分化为两类。首先是法抵稳定币的发行方开始将目光转向南美为主的新兴市场及特定应用场景,而算法稳定币目前也普遍转向以低风险理财产品作为底层资产的稳定币,例如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 Ethena 与 Usual。从趋势上看明年将会有更多 Delta 中性稳定币去竞争 Cex 中的空头流动性,而对冲资产也将由 BTC、ETH 逐渐扩张至风险较高、流动性更低的公链代币去竞争仅存的下沉市场。而 Usual 类以中短期美国国债为底层的稳定币,我认为更多的还是在协议代币与收益方式上进行创新,在 RWA 资产的类型上并没有比中短期国债更优的选择,不过相较于 Cex 中有限的流动性,此类稳定币的竞争会更小、上限空间也更大。
总的来说,稳定币的发展正逐渐朝着追求更稳定的底层资产和治理上的去中心化前进。然而,我更希望的是明年能有一些完全去中心化且非超抵的稳定币协议出现。
三、支付
随着各国稳定币的合规化及加速采用,稳定币下游的支付赛道也将成为新的竞争焦点,Solana 及 Move 等具备高 TPS、低 Gas 的异构公链将成为支付应用的主要基建。传统支付在当前已经是一个极为成熟且内卷的红海市场,区块链能提供的变革有什么?首先较为简单且常被提及的有两点,一是优化跨境支付,消除预融资要求,使得跨境汇款更快、更便宜且更容易,解决传统系统中数万亿美元的预付资金问题。二是服务于新兴市场,这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在亚非拉等地区,稳定币的应用价值已经得以体现,极强的金融包容性使得第三世界国家的居民能有效应对政府不稳定带来的货币高通胀,通过稳定币还能参与一些全球性的金融活动以及订阅使用世界最前沿的虚拟服务订阅。
Solana 基金会经理 Lily Liu 在第七届 EthCC 大会中提出的概念「PayFi」则为区块链结合支付提供了更多想象,此概念涉及两个核心首先是及时结算,也就是 T+0 结算,PayFi 可以实现当天结算,甚至可以每天多次结算,整个过程本该涉及的传统金融系统延迟与复杂性都将被消除,大幅提高了资金流转速度。其次是先买后付(BNPL),也就是「Buy Now, Pay Never」,例如,用户向借贷产品存入 50 美元,购买一杯价值 5 美元的咖啡。一旦累计利息达到 5 美元,该利息将用于支付咖啡费用,资金将解锁并返回到用户的账户中。
而由此能延伸的想法还有很多,比如在使用场景上新兴项目的融资需求可以通过 PayFi 在区块链中形成更安全、透明的进出、旅游中的货币兑换不再需要借助各种实体金融机构、付款及收款时间的自由控制(延迟收款获取利息,提前付款获取折扣)。而收益方式也将更多样化,除了上文提到的向借贷产品存入稳定币获取利息外,我个人认为稳定币的种类也该允许随意转换。未来随着新兴稳定币的大幅涌现,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风险承担能力随时选择最合适的稳定币类型,如此可以同时获得稳定币协议代币及更高的稳定币利息。对于 DeFi 而言,如果这个支付体系能成为主流,其增长空间将是难以想象的庞大。
四、Dex
我们在第一节中已经提到过了 Layer2 的碎片化及缺乏互操作性的问题,这种发展路径其实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区块空间过剩,Infra 的发展远胜 Dapp 的发展。这个问题将促使大量长尾链在几年内就被自然淘汰,对于 DA 定价失策得不到 Layer2 正反馈的以太坊来说也是极为头疼的问题。
回顾这轮逆势增长的公链也基本是依赖自身强大的社区、生态、宣发优势,并将这些优势供给于资产发行平台才实现整体 TVL 的飞速增长。所以并不是每条 Layer2 都能复刻这种眼球经济,缺乏超级应用仍然是明年要面对的现实问题。顺着风向走,除了我们上文提到的,未来 AI Agent 的相关需求可能是一个出路。短期内同样比较明显的趋势还有链上订单簿 Dex、隐私、支付相关堆栈、决策型工具等。
我个人比较看好的是链上订单簿 Dex 将成为下一代 Dex 中的主流,毕竟,从 AMM 的发展看其技术路径的复杂性在不断倍增,但增效却越来越有限,这点我们在 Uni 相关的文章中也说过。只是对于二层来说性能和 Gas 的局限还是很明显的,撮合算法的改进及 Gas 方案的革新将成为关键挑战。
五、资产发行依旧是主旋律
在 23 年至今日,也就是从铭文到如今的 AI Meme 平台,提供资产发行的方式是过去一年的热点。如果把这个时间跨度拉长一点,事实上从 ICO 时代至今,资产发行都可以算是币圈唯一的主旋律。只是外在的包裹,以及发行的门槛在变化。从好的方向看,用户的博弈需求推动了 Infra 及 DeFi 的超前发展,随着这一技术被世人熟知并认可,区块链才得以步入主流并融入现实。从坏的方向看,这场博弈变得更为纯粹且荒唐,资产发行的难度下降也意味着这片黑暗森林更加危险。如今只需要随手一点配上图片和几句话,一场盛大的零和博弈就开始了,我们何不将其引回更为积极的一面?在博弈里推动行业的进步。
比如现在的一些 AI Meme 也开始转向实用型 Agent 发展,而不是早期版本胡言乱语的 AI Agent。近期流行的 DeSci 也可被称为「科研版的ICO」,当前内核虽是由 Meme 驱动,但长远看结合区块链的各种优势 DeSci 能促使传统科研更透明、易传播、易融资、易交流。只是最终能否落地,如何演变,依旧需要打个问号。
其实类似 DeSci 的想法,我在关于 GameFi 的文章中也有提到过,比如独立游戏资金、人员短缺的情况,如何通过区块链有效促进独立游戏发展。区块链融资存在的问题是资产发行门槛过低、限制过少,筹资能力过强(也可说是因为链上的进入门槛极低)。如何通过规则限制资金使用,迫使项目方不断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事物,也是我们该思考的重点。
让博弈者博弈,让建设者前进,是区块链能不断发展的前提。在明年我们或许将见到更多版本的「ICO」,但我希望的是在这场博弈盛宴中能推进出下一个「DeFi Sum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