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信用货币发行逻辑

判定一个国家的经济能不能够在全球危机的情况下进行支撑,从主权信用货币的发行逻辑来判断也是一个重要的角度。

资产负债表:

央行是以国家为背书,国家发行的货币会由央行储存与流转调控。而央行获得的货币就会传达给下级机构——银行。
所以在往往很多时候,我们会通过银行负债表来判断一个国家的金融系统稳定的核心是否安全与稳定。
与银行负债表同时需要注意的就是债务流动性。

债务流转:

银行拿到央行的钱,必然是要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而释放流动性资金需要依靠什么方式? 那就是借助债务流转的方式进行流动性释放。而债务流转或者说债务转移就是银行贷款。
银行为了确定自己释放的货币转移的债务或者说释放的贷款不发生违约,其核心就是看贷款方释放后有一定的偿还能力,所以就产生了“抵押式贷款”,
而抵押贷款也就成了各个国家主要的债务流转通道的。

所以说债务转移是货币发行与流转的主要途径与通道。而整体从国家到央行再到银行,从上往下传达债务,而银行对社会进行流动性输出,主要依托是什么?依旧是需要通过抵押式贷款的方式,只不过抵押的锚定物发生改变。

资产属性:

为了让流动性更好地通过银行向社会释放,同时也能保证银行可以保证债务的回收性,那么在抵押贷款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公共认知的属性——资产属性。

资产属性包括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土地、房产、股权,车子等等,都是带有资产属性,而这些资产属性并非是与生俱来,而是公共给与了一定的认知,这一点其实跟加密市场的“共识”是一个概念,也就是公共认知的资产属性。

我们去银行贷款,能贷款到多少,取决于我们的抵押物,也就是我们哪去给银行抵押的资产在公共认知中价值多少,从而通过银行的利率计算我们可以拿到多少贷款,这一点很好理解。


债务流转属性:

在公共认知中,一旦确定一个资产具备公共认知属性,然后锚定了一定价值,那该资产就具备了一定的债务流转属性,那么就可以用于向银行申请贷款。

但是说到这里不仅有人会好奇,公共认知属性以及定价权是谁来定的?这个共识来自何方?
资产是否具备债务流转属性,是否具备向银行贷款的能力,并且资产锚定什么定价,这些皆有“评级机构”来主导。

而全球最具权威的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就是通过对资产的属性,通过公众认知的方式去定价。而目前,三大评级机构全部来自于美国,也就是说美国掌握了全球信用货币体系中资产定价的权利。

货币发行逻辑:

通过国家发行货币,央行负责流通,银行承担债务并且向社会转嫁,这种模式就是基于底层债务逻辑与底层资产可以相互支撑带来的货币发行逻辑。

严格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违背这个货币发行逻辑来进行货币增发,一旦如此,就属于恶意增发货币,会导致金融体系崩坏。

但是规矩,逻辑是死的,人却是活的,从指定这套货币逻辑的开始到现在,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空子可以钻,违背这种货币发行逻辑的代价是经济金融的崩坏危机,但是如果可以避免危机或者是把危机转嫁到全球,那么自然就可以不用再遵循这种货币发行逻辑。

黑与白:

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发行逻辑,其实是比较可靠,但是货币发行逻辑也拗不过人类贪婪的欲望,07年次贷危机,就是因为这种货币发行逻辑导致,银行向社会传达贷款,发展到最后是超额贷款,导致当时的美国民众大量购买房产,导致银行累计大量的债务,而这些债务在地产业暴雷,资产价格下降后,导致债务无法偿还,从而导致违约债务从下往上传递,直接导致催化国家去增发货币来弥补债务,也最终导致了金融与经济危机,同时也带来了通胀。

所以说,这套货币发行逻辑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替换掉这种货币增发的逻辑,但是有些国家却利用这个逻辑中存在的BUG来完成自己的目的。

工具原本没有善恶之分,有区别的均来自使用的工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