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合約的破產清算是這麼一個流程:保證金不夠的倉位會發生強平或者爆倉,強平和爆倉單在跌勢時是賣單,是推動交易價格波動放大的,這部分訂單如果能在撮合引擎裏消化,就直接消化,因爲爆倉單爆倉是交易所是加收liquidation buffer的,所以賣價一般比普通訂單有優勢,有概率優先成交甚至有爆倉剩餘進入風險準備金池;如果行情變化過大,這部分訂單無法消化就形成了系統穿倉,這時候一般風險準備金會介入賠償,有的交易所是風險準備金池子賠付乾淨纔算,有些是賠付一定比例就不賠了;行情繼續擴大,風險準備金池子撤出賠償序列,盈利的倉位會被強制止盈,止盈的排序按槓桿盈利率排序。
所以下跌20%就大規模adl的,風險準備金池子估計很小,另外盤口流動性肯定極差,玩家都是以小博大的高槓杆用戶。幣安 之前還因爲這個改成了自動平倉減倉,adl機制保證了,交易所永不虧錢,當然如果把風險準備金當成交易所的資產那確實虧了,但這部分資產也是從用戶身上來的。
早年合約都是社會化均攤,從原理上來看,adl確實比社會化分攤合理一些,社會化分攤是掙錢的人平攤,adl是掙錢多的攤。
社會化分攤不合理的點是,做套利的被傷得深,明明是幫交易所穩定流動性的,結果還拉出來分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