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Whistle的第15篇文章,與Black Void團隊探討加密藝術的創新實踐與未來展望。

採訪 | 北辰

嘉賓 |蔡藝璇

「刺耳的Whistle」去年撰寫過一篇《金錢遊戲、社交貨幣以及文化工業——梳理被土狗帶偏的NFT收藏品市場》,認爲大多數人(從VC到項目方到消費者)只是用金錢遊戲和社交貨幣來理解NFT收藏品市場,這種誤解讓他們拿着文娛消費品來碰瓷藝術。所以在由膚淺的認知所指導的NFT收藏品市場上,註定大多數只是臨時違章建築,現在是時候該討論災後重建工作了!

我們邀請了科技藝術團隊Black Void的主理人蔡藝璇,從當代藝術的視角出發,討論區塊鏈技術帶給藝術的可能性(絕對不止是資產發行這麼簡單)、藝術市場應該如何運作(也絕對不是拉盤這麼簡單)等議題,勘誤了許多過往流行的觀點,對我們正確判斷加密藝術市場的未來走向會有所啓發。

1.北辰:似乎很難去定義Black Void,作爲一個由多領域的創作者共同組成的科技藝術團隊,請問Black Void創立的契機是什麼?

蔡藝璇:我覺得有兩個契機,一個是技術,另外一個是議題。

Black Void是一個藝術科學的創作團隊,我們使用到的技術包括區塊鏈和AI,正好在兩三年前引發了數字藝術的爆發——NFT提供了一種給數字媒介確權的模式,也讓很多人看到了高額的經濟回報,AI則作爲生產力工具帶來了效率上的提升,也創造了新的圖像/影像生成模式。

同時,作爲建築師和策展人,我一直都在關注生態議題。我曾在中央美院的危機與生態設計專業開設了“後碳未來”這門課程,也作爲策展人落地了深圳的設計互聯的展覽《振動的雲層》,討論自然和基礎設施交織而成的大氣建築。

正好當時NFT和AI這樣的數字技術的發展,可以讓我們用數字的方式去介入生態議題,並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於是我就找了算法工程師、數據科學家等朋友參與進來,很快就落地了Twin Cloud這個項目(目前我們團隊的核心成員還有肖鈺晗、苗欣榮、洪昀等)。

所以無論是議題還是媒介,Black Void的誕生契機正好出現在兩年前。

2.北辰:我們來具體聊聊Black Void目前推出的兩件作品,對Web3行業的受衆而言可能比較難以理解,比如Twin Cloud涉及了氣候議題、生成藝術、比特幣綠化和DePIN,那它們之間是如何構成作品的完整表達的?

蔡藝璇:Twin Cloud(大氣鍊金術)是一個氣象數據驅動的生成藝術。雲層是地面活動的映射,發生在地面上的事件所產生的化學顆粒物以及氣溶膠,即使在事件結束之後也依舊會停留在雲層,於是我們決定用大氣化學的方式去描繪每一個城市的雲層,相當於給城市生成了一個氣候身份。

於是我們通過哥白尼生態衛星系統,提取了全球三百多個城市的氣象數據(如溫室氣體、顆粒污染物、溫度、溼度、地理位置等16個維度的信息),最後把這些數據用可視化的方式呈現了出來,並讓它在視覺上更具有藝術性,也就是最後我們所看到的數字雲。

每一朵雲都會有不同的顏色、飽和度、運動方式,是城市某一天的氣象表達。

數字雲和城市具有映射關係,非常適合做成NFT系列,我們推出過一個由999個NFT組成的生成藝術系列,後來還做了一些沉浸式的展覽、與可持續品牌跨界合作、以及公共藝術項目。

3.北辰:所以說,Twin Cloud不是一個已完成的作品,而是一個仍在持續運行的獨立的項目,未來仍然會連接更多的資源進來?

蔡藝璇:對,Black Void始終是一個藝術家團隊,只是用藝術去連接不同領域的項目/企業,通過藝術的感性號召力來讓更多人加入到行動中來。

我們在今年4月份的香港Web3嘉年華期間舉辦了一場名爲“Byte, Block, Black Void 字節、區塊與黑空”的展覽,展出了兩件特別款作品:Twin Cloud Hong Kong呈現了香港七年來不斷變化的氣候情況,Twin Cloud Bitcoin則是一朵反映比特幣網絡碳足跡的“雲”。

比特幣網絡的體量相當於一個去中心化的國家或者城市,我們根據劍橋大學區塊鏈網絡可持續指標(CBNSI)中的碳排放數據描繪了從2009年至今的比特幣碳足跡增減、發電源(火力還是清潔能源)、發電強度等。

我們還嘗試把Twin Cloud的雲跟碳積分掛鉤,錄入了DePIN項目方Arkreen生態項目GreenBTC.Club的清潔能源對抵消比特幣碳排放的貢獻。這是一個綠化比特幣的行動,我們希望Twin Cloud Bitcoin先打一個樣,讓藝術資產去和另類資產聯動,未來還會做公共藝術裝置。

4.北辰:模擬真菌移民火星的Biosphere 3也涉及了很多領域,星際物種、數字生命生成系統、3D打印等,我很好奇RWA在裏面發揮着什麼作用?

蔡藝璇:RWA也只是Biosphere 3(生態圈3號)這個藝術作品和另類資產聯動的一種方式,可以讓藏家在獲得NFT作品的同時還能收藏3D打印出來的雕塑作品。

Biosphere 3是一場科學假設,模擬了一系列真菌進入火星後衍生出的不同形態。火星不同地區的環境信息(例如溫度、氣壓、輻射、重力等)會觸發蘑菇的形態變化及光模式的變化,蘑菇還可以通過光信號、生物電信號、磁感應等不同模式進行通訊,最後形成了不同形態的火星真菌。

Biosphere 3是一個數字世界的生物模擬系統,有科學依據,也有一些科學假想的成分,這場假設本身就是在解構人類征服外太空的殖民心理,而且在這個世界觀裏衍生出來的無限個小生命,也拓展了我們對非人類中心物種的認識。

它也是一個可以無限運行的獨立項目,可以不斷地去繁衍,不過從藝術作品的角度肯定會限量發行。

5.北辰:Black Void的受衆的羣體是來自於傳統的藝術圈更多還是說也有Web3更多?

蔡藝璇:NFT的受衆肯定是來自於Web3的更多,尤其是海外市場。品牌合作以及公共項目的受衆則更大衆化一點。

6.北辰:前兩年的加密藝術更多隻是把所創作的數字作品用NFT來發行,Black Void的作品則在crypto介入得比較深,可以談談crypto在Black Void的作品裏面起到的作用是什麼?或者說它能給藝術帶來什麼不同?

蔡藝璇:與其說是crypto,不如說是用區塊鏈技術定義可能更爲準確。

首先是資產層面。藝術品作爲資產,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和其他資產互動或綁定。

其次是創作層面的作用。區塊鏈技術本身就有不可篡改存證的特性,而人類是善於遺忘的。比如氣候變化是容易被否認的,哪怕是極端氣象事件,或者是戰爭帶來的空氣污染,在事件結束後都代之以晴空萬里,Twin Cloud的NFT則是過去幾年氣候事件的鏈上存證。

同時,藏家在鑄造數字作品的時候可以參與作品形態的生成,作品後續的形態也會根據藏家的參與而發生變化,這樣就把藝術和藏家以及社區緊密聯繫在一起。比較典型的是OG.Art平臺上的dynamic NFT(動態NFT),每一次交易都會改變水晶的形態,這其實是在生成藝術中納入了用戶數據。

7.北辰:確實,加密藝術帶來了新的藝術創作方式,而不僅僅是把NFT作爲資產發行的一種方式,那麼區塊鏈技術在創作層面除了記錄,還給藝術帶來了什麼?

蔡藝璇:藝術家通過區塊鏈技術去創作,其實也產生了新的敘事模式,我更願意將這些稱爲加密藝術,因爲區塊鏈技術的使用不僅NFT這麼簡單。

我很喜歡的一件作品是Kevin Abosch的“I am a coin”(2018), 作品通過將他的一滴滴血液上鍊,通過在血液中嵌入區塊鏈合約地址和加密貨幣,來挑戰對人及價值的定義。在這裏,其實能看到藝術家通過區塊鏈技術探討的是貨幣、價值、人性等本質性問題。

Black Void所關注的混合生態,是自然與技術所交織而成的新世界,生命的形態也在發生改變,人工智能、比特幣、任何與自動化程序結合的生命體,都是這個去中心化數字網絡中的一個節點。

默克爾樹的創始人曾經把比特幣比喻爲一種新的生命形式,因爲它在互聯網中呼吸、汲取能量和複製繁衍,它運轉的方式像極了細胞獲取能量和DNA複製的方式。區塊鏈技術背後代表的價值、信用、生命意義等等,都是加密藝術可以關注的主題。

8.北辰:這樣是否就產生了加密藝術這麼一個新的藝術領域?雖然目前好像並沒有形成一種能夠稱之爲藝術類型的風格。

蔡藝璇:加密藝術這個概念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廣義上所有鏈上的作品都是加密藝術,但我個人更傾向於批判性地使用區塊鏈技術(比如使用智能合約),使之成爲作品的重要媒介,這樣纔算加密藝術。

這些作品也面臨着價值難以評估的困境,當代藝術市場是有明確的藝術品估價、增值和保值的方法,但是在加密領域,作品的價值錨定、藏家羣體的穩定性、還有加密藝術平臺的穩定性都是問題,隨着加密市場漲跌,NFT的價值也急劇縮水,好多加密藝術平臺其實也消失了。

但其實在過去三年間開始加密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在這之前本身就是數字藝術家,或者新媒體藝術家,這類作品作爲藏品或者公共裝置已經存在了二三十年,這些新科技驅動下的藝術,我們其實順着數字藝術本身的脈絡可以看到這類藝術品的發展軌跡和價值體系,加密藝術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因爲和Web3交易市場的緊密關聯,而有着自己獨特的運作方法。

9.北辰:那麼具體來說,加密藝術藏品的獨特的運作方法是什麼?

蔡藝璇:可以分兩種情況來看待。

如果是大規模發行的作品系列,更多還是要參考Web3的資產管理方式以及社羣管理手段,核心是維護社羣共識,而且還要在一定時間內推陳出新。當然,它也會必不可少地受到市場大盤的衝擊。

如果是小版數流通的作品(比如只有20件),更偏向於藝術品的流通思路——作品在哪裏展出、獲得了哪些認可(獎項/評論etc.)、哪些藏家在收藏,這些都會影響作品的價值。

10.北辰:這裏可以展開講講藝術品的價值體系應該是構成的,今天的NFT收藏品市場普遍欠缺這一部分。

蔡藝璇:這就涉及到藝術品的價值由誰來決定。至少在藝術圈,已經沉澱了明確的學術評估體系和交易系統,供我們去判斷藝術作品的價值。

首先肯定是從學術層面去看藝術作品的深度,以及是否有來自於學術評估體系內部的權威背書,比如參加國際展覽、大型美術館收藏、理論家寫作研究等,這些都決定了作品的學術價值。比如Black Void的作品就獲得了國際獎項,並在威尼斯軍械庫、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嘉德藝術中心等國際知名美術館展覽,最近Twine Cloud入圍了五年一屆的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藝術作品有了學術價值作爲支撐,才能在交易市場進行流通,也會獲得國際品牌的跨界合作。

我們也希望能夠爲Web3市場的加密藝術提出價值評估體系,目前加密市場中的作品並沒有一個系統性的評估方法,一些藝術家或項目方也沒有長期發展的規劃,都會導致它的價值非常不穩定。

我們認爲作品的價值首先來自於它的藝術性,也就是對美學的理解和文化深度。第二是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以及與Web3生態的結合,這裏展現的創新程度非常重要。第三是它的公共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Web3社區共識其實也是公共性的一種體現。第四是它的交易價值,這其實是加密市場與當代藝術市場不同的運作地帶,但不能脫離開前三者的價值支撐而存在。

11.北辰:回答得非常好,解答了Web3市場兩年前的一個疑問,當時有很多NFT交易平臺覺得可以直接幹掉畫廊了,但事實上今天他們基本都死掉了,你剛纔的回答就可以很好的去反駁當時的一個觀點,那就是他們的作品很少有來自於學術評估體系內部的權威背書,後續更沒有進行任何基於藝術家展開的成長規劃。我想更進一步瞭解一下商業價值與藝術創作之間是如何平衡的?比如Black Void在與品牌進行跨界合作時都有怎樣的考慮。

蔡藝璇:我們沒有專門爲了品牌去做服務性的作品,而是保持作品本身的風格去與品牌聯動。其實品牌也希望藝術家能保持自己穩定的風格,這樣才能給品牌賦予文化屬性,而品牌也會反過來給藝術家帶來商業價值的認可。

12.北辰:Black Void的兩個作品的主題都是具有強烈的現實性,但我很好奇藝術最終是怎麼介入這些前沿領域的科技以及生活方式的變革?

蔡藝璇:藝術品本身就不是一件具有功能性的產品,藝術參與世界變革的方式,更多是思想和精神層面上的。

藝術介入前沿議題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藝術可以用感性的方式抵達大衆,從而放大那些科學家、企業正在進行的工作,當然反過來這些前沿議題也會加強作品的現實深度。第二種是作品提出了具有思辨性的問題,引發公衆思考與討論。

比如Biosphere 3這件作品,是在想象外星生命的運作機制,它可能是由物質信息和能量組成的一種新的生命體,完全不同於地球生命,總之提供了一個既科學又具有藝術感的窺視火星物種的視角。

13.北辰:Black Void的創作者在完成一個作品時,是如何實現跨界協作的?我覺得可以給同樣也有很多跨界尤其是在線協作的Web3行業的朋友帶來啓發。

蔡藝璇:我們團隊會在工作室裏一起工作,不過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線上,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和對的人一起工作,大家自然會逐漸磨合形成一套方法機制,這個過程其實也是蠻有機的。

不過前提是要有清晰的創作思路,驅動作品的那個核心觀念,然後才能去協調其他技術結合進來。比如Twin Cloud是一個氣候數據驅動的生成藝術,Biosphere 3是一個參數化系統生成的數字生命,在作品基本形態的基礎上,我們纔去融合了碳積分、3D打印等,這是一個逐步進行拓展的過程。

14.北辰:明白了,還是需要有一個關鍵協調者來統籌,而且他要有清晰的思路。最後,請談談Black Void未來的創作方向,以及在藝術和科技融合的道路上可能存在的挑戰。

蔡藝璇:Black Void是一個藝術科學跨界的創作團隊,我們的創作方向會繼續沿着混合生態這個議題,在技術上也會和更多的企業合作。

自然生命和信息技術(比如智能合約、AI)結合所形成的智能生命體,相對於我們人類這種碳基生命,運轉機制是完全不同的。生態、能源甚至生命的意義都在發生變化。比如生態的含義,從光、水、土壤等自然元素之外又增加了技術基礎設施,能源也從化石能源變成了算力和數據。而我們所做的就是通過藝術的方法對混合生態進行重新的闡釋。

至於挑戰,無論是在從技術層面還是商業可持續層面都有,畢竟Black Void做的是目前還沒有人在做的藝術創新,很多事情都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和不同機構的合作模式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之後會拓展更多的企業、公益組織和科學機構合作方。

我們也希望能夠給Web3市場的數字藝術能貢獻價值評估體系,目前加密藝術並沒有一個系統性的價值評估體系,也缺乏後續的運營,就導致它的價值非常不穩定。我們認爲加密藝術品的價值由藝術性(學術性)、技術創新、公共性和交易價值幾個維度組成,所以我們的活動也橫跨了藝術、科學和Web3不同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