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都是奈傑爾。”

這是英國央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安迪·哈爾丹上個月在一次活動上發表的講話。他指的是去年右翼政客奈傑爾·法拉奇在高檔銀行 Coutts 的賬戶被關閉,法拉奇堅稱這是出於政治原因。在隨後的騷動中,該銀行的首席執行官丟掉了工作,法拉奇得到了道歉,我們都鬆了一口氣,因爲我們沒有處於他的境地(我想,除了銀行問題之外,還有很多原因)。

然而,至少在銀行業務困難方面,我們很有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霍爾丹談到了他被拒絕開立銀行賬戶的經歷。是的,一位備受尊敬的英國銀行監管機構前高級官員不是可接受的銀行客戶。給出的原因是他“有政治關係”。這可能令人費解,爲什麼這會成爲一個問題,但涉案銀行(實際上,任何銀行)的理由既合理又荒謬。

Noelle Acheson 是機構數字資產諮詢公司 Triple Crown Digital 的合夥人,曾擔任 CoinDesk 和 Genesis Trading 的研究主管。本文摘自她的時事通訊《加密貨幣現在就是宏觀》,該時事通訊重點關注不斷變化的加密貨幣和宏觀格局之間的重疊。這些觀點僅代表她個人觀點,她所寫的任何內容都不應被視爲投資建議。

“合理”的部分來自簡單的商業經濟學。“荒謬”的部分來自阻止銀行開展銀行業務的規則,因爲“在被證明無罪之前有罪”的偏好是預防而不是自由。

罪魁禍首是反洗錢(AML)規則增加了層層成本,使許多“正常”銀行客戶無利可圖。

關閉它

今年早些時候,議會委員會決定,到 2023 年,英國最大的幾家銀行將關閉超過 14 萬家公司的賬戶,這意味着每個工作日大約有 560 家註冊企業無法使用銀行服務。其中許多無疑是金融詐騙,因爲英國是全球洗錢活動的避風港(幾周前,英國副外交大臣在一次演講中聲稱,全球 40% 的“黑錢”都經過倫敦)。但所有這些公司都關閉了?我不這麼認爲。

個人也受到了打擊。到目前爲止,我們可能都知道至少有一個人因爲加密資產活動而遇到銀行問題。金融科技作家兼顧問克里斯·斯金納 (Chris Skinner) 上個月發表了一篇文章,詳細描述了與銀行代表來回數小時的爭論,銀行代表質疑過去幾年的每一筆付款,因爲一些款項是從持牌加密貨幣交易所轉賬的。其他人的賬戶被毫無理由地關閉了。

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英國。過去幾個月,美國銀行和摩根大通都被政府官員指控出於政治動機進行銀行業務削減。

銀行並不懷疑受影響的個人或企業犯有金融犯罪(好吧,有時也許如此,但通常不會)。銀行也不僅僅是擔心因允許洗錢而被處以鉅額罰款(儘管這是一個真實且合理的擔憂)。銀行擔心的是某些賬戶資料的運行成本,而這些成本是由可疑的反洗錢規則強加的。

負責制定反洗錢規則的全球機構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去年更新了其2012年“建議”,其中列出了一系列警告和預防措施,其中大部分依賴於信息收集。

本質上,出於合規和保險目的,銀行需要對每個客戶進行風險評估。這些評估並不便宜,而且往往無利可圖,尤其是小額賬戶,因此不爲低收入客戶提供服務是一個更好的商業決策。

藝術家、作家、演員、自由職業者以及其他許多人的收入都不穩定。毒販和洗錢者的收入也不穩定。你如何區分他們?這種分析會花費很多錢,而且你可能會出錯,所以直接取消沒有穩定收入的人的銀行賬戶風險更小。

還有接受外國捐款的慈善機構。你如何分辨哪些轉賬是合法的,哪些可能來自不受同樣嚴格的 KYC 約束的實體?銀行可以對每一筆捐款進行診斷,也可以採取更簡單、更安全的方式,取消慈善機構的銀行服務。

那麼居住在海外的公民怎麼辦?規則要求對這些公民進行額外的反洗錢審查,因此更容易不爲他們提供服務(舉個例子,巴克萊銀行去年停止爲外籍人士提供服務)。

“政治公衆人物”本身就是官方客戶類別,考慮到可能存在腐敗行爲,他們還需要接受額外的風險評估和監控。這一類別不僅限於政客,還包括軍官、法官、國有企業高管、國際機構董事會成員和高級管理人員等。哦,還有他們的家人。如果你的伴侶或母親晉升爲地區援助組織的負責人,你可能會被銀行取消賬戶。正如我上面提到的,安迪·哈爾丹因“有政治關係”而被拒絕開設銀行賬戶。當時,他是皇家藝術學會的首席執行官。

英國議員開始抗議此舉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的損害。財政部特別委員會本月早些時候披露,去年有超過 300 個屬於“公共行政和國防”公司的賬戶被關閉。

從長遠來看,整個國家都不得不應對外國銀行當地分行大規模關閉,切斷了支付進口所需的美元或歐元。這種情況在享有避稅天堂聲譽的小島國尤其嚴重。爲這些社區提供服務可能會增加洗錢風險,但這種一刀切的“去風險”政策會阻礙貿易、外國投資、匯款、借貸能力等,從而損害經濟的所有部門。

即使在發達經濟體,將預防犯罪置於平等待遇和機會之上也使得開立和維持銀行賬戶變得越來越困難,就像沒有銀行賬戶就越來越不可能參與經濟活動一樣。這甚至與個人或企業是否屬於數字經濟無關。只要嘗試用現金納稅就行了。

爲了凸顯其虛僞,就在一年多前,“金融包容性”被列爲20國集團(G20)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優先事項。

更大的成本

當然,這一切聽起來都很不對。但從銀行的角度來看,這在經濟上是合理的。畢竟,它們是私營企業,對股東負有利潤最大化的責任。而且合規成本高昂,尤其是對某些類型而言。

去年的一項研究估計,遵守反洗錢準則每年給銀行帶來約 345 億英鎊的成本,是政府用於打擊所有其他犯罪的總支出 174 億英鎊的兩倍。這要麼侵蝕股東利潤,要麼轉嫁給客戶——這兩種情況都不太公平。而且這些數字沒有考慮到那些因幾乎沒有人敢質疑的無效規則而飽受財務不確定性困擾的人所付出的社會和個人代價。

這些規則是徒勞的嗎?犯罪是無法有效衡量的,犯罪意圖更是如此,這意味着我們無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犯罪被阻止了。但舉一個例子,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 (UNODC) 2022 年的一份報告顯示,2020 年可卡因繳獲量是 2010 年的兩倍多,比前一年高出 5%。當然,這可能意味着官員在追蹤和繳獲方面做得更好。但更有可能的是,更多的毒品在流動,而且無論如何,沒收的成功與洗錢關係不大。換句話說,儘管採取了嚴厲和懲罰性的手段,但很難說犯罪——毒品、走私、性交易、違反制裁——正在減少。

責任委託

這種情況不禁讓人想問:爲什麼是銀行而不是有關部門承擔這個負擔?讓銀行對資金的用途負責,就好比讓收費站運營商對司機的行爲負責一樣。

答案有兩個。一是他們是唯一可以這樣做的人,因爲他們控制着資金流動。理論上,通過拒絕銀行服務使資金難以流動,犯罪就會減少。然而,在反洗錢規則實施十多年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在一般規則的應用中,商業活動和個人機會都受到了限制。

另一個答案是,處理可疑資金可能會帶來系統性和聲譽風險。儲戶對銀行如此卑鄙的行爲感到震驚,他們可能會決定退出,從而引發銀行擠兌。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相反的證據很多)銀行處理非法資金的消息會讓客戶感到不安。過去幾年,富國銀行、匯豐銀行、道明銀行、桑坦德銀行和德國商業銀行等多家銀行都因反洗錢被處以罰款。你聽說過這些機構的銀行擠兌事件嗎?丹麥最大的銀行丹斯克銀行在 2017 年被指控犯下了迄今爲止全球最大的洗錢醜聞。沒有銀行擠兌。

然而,過分重視預防意味着處理非法資金的銀行會破壞整個體系。即使相當一部分人因此無法獲得銀行服務,這似乎也無所謂。

還有另一種方法

顯然,有些事情必須改變。認爲罪犯會因爲更難匯款而不再犯罪的假設,其實是幼稚的。而現行制度徒勞地懲罰無辜者,以扼殺罪犯,這加劇了不平等(富人不太可能被銀行取消存款,而且往往有更多的金融選擇)。過度監管削弱一個行業影響力的另一個例子是,它還激勵人們尋找替代系統。

當然,加密貨幣正成爲一種越來越實用的替代方案。目前,我們不能用加密貨幣納稅,也不能用加密貨幣支付電費或亞馬遜訂單。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把我微薄的財富中的一部分放在銀行無法觸及的地方更安全。我們很可能會看到更多的個人和企業意識到,擁有一個替代的儲蓄和交易系統是相對安全的,尤其是在監管過度擴張總是在沒有強烈反對的情況下蔓延的情況下。

在良性循環中,加密用戶數量的任何增加都會產生網絡效應,從而促進可用性的改善,使整個生態系統受益,並吸引更多用戶。

此外,鑑於追蹤行動相對簡單,這種網絡的廣泛使用將是對打擊犯罪的人員而不是罪犯的饋贈。(我並不是說這很簡單,“相對”是這裏的關鍵詞,但區塊鏈取證技術正在快速進步)。

近年來,大規模洗錢醜聞的發生,都是因爲文件記錄鬆懈、交易信息不透明以及支付系統之間缺乏溝通。區塊鏈網絡的透明度和不可篡改性應該有助於識別真正的犯罪行爲。

雖然更多地使用加密資產會有積極意義,但我希望銀行監管機構能夠意識到他們造成的損害有多大。區塊鏈軌道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是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至少目前還不是,銀行專注於銀行業務將更好地服務於經濟活動,客戶可以自由地進行合法活動而無所畏懼。

如果當局不再把預防犯罪的鉅額成本轉嫁給私營企業(最終是他們的客戶),而是集中精力打擊犯罪,情況會怎樣?洗錢本身不會造成損害——造成損害的是產生非法資金的活動,以及用資金促成的犯罪。

如果監管機構不再阻礙銀行處理資金這一關鍵業務,而是專注於利用資金流來追蹤犯罪分子並從源頭上起訴他們,情況會怎樣?在當今脫節的金融網絡中,將分散的數據整合在一起並不容易——但展望未來,人工智能可以讓這一工作變得不那麼繁重。

總而言之,目前將預防犯罪的職責委託給銀行的制度是基於錯誤的假設(銀行應該負責監管、預防比創造機會更重要、阻止轉賬就能阻止犯罪),弊大於利。

幸運的是,一種替代方案正在出現,當局終於意識到他們無法關閉它。加密貨幣生態系統再次挺身而出。它再次幫助我們抵制當局的過度干預。

我們應該慶幸有這種替代方案存在。但我們也應該感到悲傷,因爲它似乎越來越有必要。

注意:本專欄中表達的觀點爲作者的觀點,並不一定反映 CoinDesk, Inc. 或其所有者和附屬公司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