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6月香港正式實施虛擬資產交易平臺(VATP)發牌制度以來,已過渡了一年的時間。6月1日,這個爲期一年的發牌過渡期結束,監管機構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簡稱"證監會")隨即公佈了更新後的VATP名單。
值得關注的是,證監會將11家平臺當作"獲發牌"的申請者,這意味着這些平臺雖然還未正式獲得牌照,但被視爲快要完成發牌程序。這11家平臺包括HKbitEX、PantherTrade、Accumulus、DFX Labs、Bixin.com、xWhale、YAX、Bullish、Crypto.com、WhaleFin和Matrixport HK。
證監會表示,這些"被當作獲發牌"的申請者仍需證明其合規措施的實際實施和成效,才能最終獲得正式牌照。另外,有6家平臺則未能被視爲獲發牌,必須在3個月內結束在港的所有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6月1日香港VATP發牌制度正式實施以來,業界一直密切關注申請成本問題。根據此前報導,市場預期香港VATP牌照申請成本高達數百萬美元,遠超過其他監管體系下的申請費用。然而,最新官方消息顯示,VATP申請成本的確較預期低廉。
儘管相比此前的預期,香港加密貨幣交易所牌照的申請成本有所降低,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高,但仍然不菲。業內人士透露,一家中型加密貨幣交易所在香港獲得監管牌照的成本約爲500萬至800萬港元(約合63.5萬至102萬美元)。這還僅僅是申請費用,交易所在後續的合規和運營中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這對於許多中小型交易所來說,無疑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而且,業界人士普遍認爲香港的監管要求"過於嚴格"。香港立法會議員邱達根在6月1日發表了看法,他表示證監會對於平臺的合規要求過於苛刻,包括保管資產、避免利益衝突、網絡安全、會計及審覈等方面的規定,導致全球大型交易所都不願意進駐香港,這削弱了市場對香港發展Web3的信心。
邱議員還指出,有交易所在獲得發牌後也選擇撤回申請,例如OKX和Huobi HK等。業內人士分析,這是因爲香港平臺的流動性和可交易的幣種數量不及海外,加上合規成本等因素,令獲得香港牌照的經營吸引力大大降低。
此外,一些分析認爲,即便是被當作獲發牌的11家平臺,最終能否順利拿到正式牌照仍存在不確定性。畢竟,證監會要求它們還需進一步證明合規措施的實際實施和成效,這無疑增加了交易所的運營壓力。
在整個發牌制度中,政府和監管機構的目標顯然是打造一個合規、安全的加密貨幣交易生態。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交易所們普遍認爲監管力度過大,以致影響了香港在吸引全球加密公司發展和投資的競爭力。
業內人士呼籲,監管機構在保證合規性的同時,也應該適當放鬆一些管制,給予更多靈活性,以更好地平衡監管與行業發展的關係。畢竟,在推動Web3發展的"新賽道"上,香港無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實際上,香港當局在制定VATP發牌制度時,無疑是在權衡效率、創新與風險管控之間進行平衡。一方面,過於寬鬆的監管可能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過於嚴格的要求又可能阻礙行業發展。
這種矛盾和權衡,在各國監管虛擬資產行業時普遍存在。一些發達國家如新加坡,過去也曾經歷類似的困境,最終都找到了適度的監管平衡點。但在香港的案例中,似乎仍未能完全滿足行業對於更大發展空間的訴求。
種種跡象表明,香港的加密貨幣監管環境仍然充滿變數。雖然一些知名交易所已經表示放棄在港申請牌照,但仍有部分平臺選擇繼續"賭一把"。對於整個加密貨幣行業來說,香港監管的走向也將影響其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地位。畢竟,如果連知名的交易所都對香港的監管環境失去信心,香港要成爲區域內的數字資產交易中心的夢想恐怕就很難實現了。
總體而言,香港VATP發牌制度的實施初期成效相對積極,首批11家平臺被視爲獲批,成本也低於預期。但更嚴格的監管要求,可能會影響行業參與者對香港未來發展Web3的信心。
香港當局需要在合規性和行業發展之間尋求更好的平衡,適度調整監管政策,既確保金融安全,又滿足行業對於創新和空間的訴求。只有這樣,香港才能真正成爲虛擬資產行業的國際樞紐,併爲自身的金融中心地位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