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歷史跨越十多年,始於 2009 年由神祕的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 創造。最初,它是一個實驗性的電子現金系統,在一份題爲“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白皮書中概述。在早期,比特幣幾乎沒有貨幣價值,愛好者們在個人電腦上挖掘它。

世界上第一筆比特幣交易發生在 2010 年,當時程序員 Laszlo Hanyecz 以 10,000 比特幣的價格購買了兩個披薩,這是使用加密貨幣進行商品的首次有形交換。

隨後幾年,比特幣在科技愛好者、自由主義者和對其作爲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的潛力感興趣的個人中逐漸流行起來。但由於比特幣與非法活動和波動性有關,它也面臨監管機構和傳統金融機構的懷疑和批評。

比特幣的價格波動很大,既經歷了快速上漲,也經歷了急劇下跌。2011 年 2 月,比特幣價格與美元持平,2013 年底首次超過 1,000 美元,然後在臭名昭著的 2017-2018 年加密貨幣市場泡沫和隨後的熊市中再次暴跌。

儘管比特幣波動性很大,但其採用率仍在不斷增長,吸引了機構投資者、金融機構和主流的關注。監管框架開始在世界各地發展,旨在爲加密貨幣行業提供清晰度和監督。

比特幣挖礦從個人愛好者使用 CPU 發展到被稱爲 ASIC(專用集成電路)的專用硬件,導致挖礦過程的競爭和能源消耗加劇。

2017 年末,傳統金融市場推出比特幣期貨合約,爲投資者推測加密貨幣價格走勢提供了一種新方式,進一步將其融入全球金融體系。

在其歷史上,比特幣面臨着技術挑戰、有關其可擴展性和治理的爭論,以及區塊鏈的分叉,從而導致了比特幣現金和比特幣 SV 等替代加密貨幣的產生。

儘管面臨這些挑戰,比特幣依然存在,並被廣泛認可爲一種價值存儲、數字黃金和通脹對衝工具。其去中心化性質和有限供應(上限爲 2100 萬枚)繼續吸引着尋求金融主權的投資者和個人。

#Write2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