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in: 剛纔提到現在 RWA 敘事的核心就是美債。您覺得對於美債 RWA 類型的項目,勝出的關鍵因素有哪些呢?

​過去這一年多各種所謂的合規 CeFi 基本都爆掉了,所以這個時間點上,大家對 CeFi 的信任可以說負的,哪怕 DCG 這種大集團也都出現資不抵債的問題。另外一個重點在於其在 RWA 的國債的資產發行方,其實面臨的是 Defi 項目方的競爭,雖然他們有合作關係,比如說這些發行資產方也會希望我們去接他的資產做抵押物或者說底層儲備,但我覺得其實某種程度上跟 Defi 方還是有一定的競爭關係。

比如說 MakerDao 就沒有走這幾個平臺,它的 RWA 主要是用它自己的信託結構和法律結構去做 RWA 的資產代幣化。但他代幣化也沒有在市場流通,可以理解爲是純粹鏈下的,把穩定幣換成美元之後再去買國債,通過鏈加信託方式來實現收益,能夠反映到 Dai 的持有人層面。所以它並沒有跟市場上現在的幾個合作方合作。MakerDao 現在可以看作是最大的 RWA 資產的持有人,跟 Defi 的項目方之間其實也有一定的競爭關係。對於 Defi 的項目方,最關鍵的就是怎麼把收益以代幣化分配出去。

現在的 RWA 發行方面臨幾個問題。第一個是所有的資產發行肯定都要做 KYC,不論是做交易還是去買有 T-Bill 的資產,都是要做 KYC 的,這一點跟穩定幣的發行是一樣的結構。大家都知道 USDC 和 USDT,如果你要參與它的鑄幣和消幣,你就必須要做 KYC,這是一個基本要求。但是進入二級流通的時候這個要求就沒有了。

而 RWA 資產其實比穩定幣更嚴格,即使是二級流通這個層面也需要走白名單制度。比如說,Matrixdock 的 T-Bill 的 Token,他在 curve 上也有池,跟穩定幣匹配,你想去買賣就必須要是白名單的賬號才能在 curve 池裏交易的。從這一點來講的話,我覺得會大大限制 T-Bill 代幣的發行方的發行規模。但對於 DeFi 項目方來講,其實有很多方式可以去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說,Ondo Finance 搞了一個 Flux Finance,他通過池子模式把 Ondo 的 T-Bill 的代幣當成底層的抵押物,通過做市商或者項目方自己來做,不會把抵押物讓其他散戶去操作。但是他可以用抵押物去借 Flux Finance 裏的穩定幣,借來換成美元,再買國債形成循環。這樣他變相地把 T-Bill 的收益通過借貸協議的方式給到了穩定幣的存款方。這裏的好處在於,穩定幣存款方可以不做任何 KYC,因爲它沒有持有和購買任何 T-Bill,只是把錢借給了做市商讓他去買或者做槓桿。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聰明的結構。

另外,MakerDao 的結構也是沒有直接讓 Dai 的持有人去接觸任何 T-Bill 的代幣,MakerDao 自己用了一個 Trust 持有代幣,通過貨幣政策把這些收益做了一個映射。它甚至比 Ondo 還要更加隔離,兩者之間沒有體現任何關係。不是說我這邊賺多少錢,我必須百分百的去把它分給了他 Dai 持有人。他只在那邊開了一個,比如說我在 T-Bill 這邊,假設賺了 5 個點,然後我可以給到我的貨幣政策 3.5 個點,調到 3.5 個點的利率,但是兩者之間其實在交易結構上沒有任何關係,是兩個獨立的貨幣政策。這也是我覺得相對比較聰明的地方。

回到你剛纔的問題,關於 RWA 的項目方怎麼抓住大的市場,還真不好講。因爲我剛纔講了 DeFi 項目方如果大了,它可能就直接跳過發行方自己設立結構來做,或者說 DeFI 的項目變成一個非常強的分銷渠道,在分銷渠道之下,可能反而底層的這些所謂的 KYC 的國債的發行方會變成處於一個弱勢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