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分析了奇努阿·阿契貝在《瓦解》中所描繪的非洲傳統價值觀,這與喬伊斯·卡里在《約翰遜先生》中所描繪的完全相反。阿契貝於 1958 年創作了《瓦解》,以迴應一位名叫喬伊斯·卡里的英裔愛爾蘭小說家。喬伊斯·卡里於 1939 年創作了《約翰遜先生》。他表達了自己在非洲服役期間的經歷。在他的敘述中,他以尼日利亞(法達區)爲背景,並在相同的背景下描繪了他的主人公(約翰遜先生)。
然而,喬伊斯·卡里聲稱約翰遜先生這個人物並非來自現實生活,而是虛構的。必須假設,除非你深入非洲,深入研究非洲人,否則你無法在尼日利亞找到約翰遜先生的名字;你很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約翰遜先生可能遍佈整個非洲大陸。這兩部小說都以尼日利亞爲背景,但視角不同。
其次,作者將非洲描繪成野蠻的非洲。這就是爲什麼阿契貝被迫寫這部小說來主張對人類採取平衡的態度。請記住,無論你選擇哪個詞,都要意識到它們可能會引人微笑或皺眉。《瓦解》仍然是一部非洲文學經典,因爲它揭示了非洲在與歐洲人接觸之前和之後的真實歷史。這部小說探討了文化和身份、非洲傳統宗教、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以及社會缺陷和解體等主題。
阿契貝通過下列描述指出了《約翰遜先生》中的一些神話。
a)歐洲人將他們的宗教和文化輸出到非洲。在歐洲人來到非洲之前,非洲人有自己的傳統宗教,他們崇拜上帝的方式與歐洲人相似。但歐洲人並不欣賞非洲傳統宗教。因爲他們不屬於歐洲人認可的四大宗教,即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歐洲人使這四大宗教具有普遍性並使其合法化。因此,四大宗教中的任何宗教都被視爲異教。正如沃爾特·羅德尼在他的書《與兄弟們的根基》中所說:“每個人類社會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非洲的情況也是如此,在歐洲人入侵之前,大多數非洲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例如在小說中,“奧孔考唯一的出路就是逃離部落。殺死部落成員是對大地女神的犯罪。”(第 87 頁)上面引用的《瓦解》表明非洲人有自己的宗教,他們是文明人,不像《約翰遜先生》中那樣,“哦,巴姆,你在這裏只是一個野蠻的女孩——你不知道我會讓你多麼幸福。我會教你成爲一個文明的女人。”(第 14 頁)上面的兩句引文證明了基督教是文明和社會接受的標誌。這只是作者自己對非洲世界觀的建構。
b) 歐洲人來到非洲是爲了征服和殖民。歐洲傳教士的目的不僅僅是向非洲人傳福音,然後回到他們的祖國。但他們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基督教征服和同化非洲人。被征服者心中留下的宗教導致了傳統生活的貶值。他們與殖民政府勾結,確保征服和迫害非洲的過程。阿契貝巧妙地借用了英國詩人 W.B 葉芝(《瓦解》)的標題,爲自己的小說命名,以傳達非洲人社會分裂的主題。正是從這個角度,我們看到像 Nwoye 這樣的人物,Okwonko 的兒子,他皈依了基督教,把名字從 Nwoye 改爲 Isaac,“他剛剛派 Okwonko 的兒子 Nwoye 去,現在叫 Isaac。”(第 129 頁)。所以,改名象徵着一個人身份的消失。在我看來,歐洲人的目標不是教化非洲人,而是抹殺他們的特性,甚至不願意向他們學習任何東西。正如英國哲學家和散文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說:“要控制自然,就必須服從自然。”培根可能提醒我們所有人,在尋求共同真理時,我們不應該主觀,而應該客觀,否則,在對任何事情做出結論之前,我們應該掌握適應的原則。但在約翰遜先生身上,我們再次看到約翰遜憎恨自己的同類,讚美現代性。約翰遜是一名皈依基督教的尼日利亞人。他認爲自己比其他任何同族人都優秀,然而,儘管他在殖民政府擔任首席辦事員,但他的生活卻和其他非洲人一樣貧困。“這是三間破舊的小屋,周圍是一片灌木叢和雜草。一間沒有屋頂;第二間失去了半面牆,主要配有一個四英尺高的巨大水罐。”(第 20 頁)。
注意:“瞭解非洲文學;《一切都分崩離析》是你必須閱讀的一本小說,但就其本身而言,《約翰遜先生》是你必須閱讀的一本小說。”(Nazaleth T. Mwaisumo)。
資料來源:提多拿撒勒。
另外,不要忘記點擊右上角的“註冊”來註冊幣安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