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不僅僅是市場活躍度的下降,同時也是各類區塊鏈項目/交易所佈局“坑”的開始,對於外人來說,這並不難理解,因爲在市場不發達的時候,初創團隊需要生存,必然要獲得收益,而這些收益的來源就是爲了夢想而窒息的用戶,當市場流行某一個事物的時候,這個事物可能就成爲他們獲利的工具,這種現象並不會區分去中心化還是中心化,只會因人性而存在。

中心化交易所的坑

中心化交易所雖然存在跑路等風險,但是如果我們在短時間內在中心化交易所玩,相對來說風險還是比較低的。比如交易完就提幣,不做過多停留,不參與合約槓桿和理財,這樣能夠避免99%的坑,畢竟人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公平的場景,中心化只不過公平性沒那麼高而已,控制得當其實還是風險比較低的。

目前的中心化交易所基本沒有套利機會,想要賺錢就只能靠對項目的分析和理解來進行買賣交易,不像早期那樣還能搬磚獲利,做市商的出現讓大部分交易所的套利機會變得幾乎忽略不計,而如果一旦你發現了某個可能的“套利”機會,多數可能是一個隱藏的陷阱。

比如之前幣安在進行launchpool質押賺幣活動的時候,有人想要將TUSD充值到幣安進行參與,而如果賣掉手裏的幣種換成TUSD那麼可能存在踏空的可能,因此就會考慮去交易所質押主流幣借出USDT,然後用USDT兌換成TUSD來參與,最後獲得收益還完利息,就剩下利潤,一般穩定幣之間的匯率會相對穩定一些,因此這裏可能“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間”。

然而當實際進行操作的時候卻發現在launchpool活動即將結束的時候,TUSD和USDT價格出現了比較大的波動,TUSD相對於USDT價格出現了下跌,從而使得可能到手的利潤最後變成了虧損,活動結束之後下跌幅度進一步擴大,最後參與者無奈以小幅虧損收場。

投資者沒有看清套利機會存在的時間以及忽略某個關鍵因素,比如TUSD和USDT間的兌換,大部分情況下確實穩定,但是一旦出現某個需求場景的時候,這個平衡會被打破,那麼這就是一場搶跑的行動,先參與先獲利,後參與就爲此而買單。

去中心化應用的坑更多

在區塊鏈呆久了,不少人對去中心化趨之若鶩,對中心化嗤之以鼻,認爲所有的東西都應該去中心化發展,但是事實卻並非完全如此。在去中心化的環境中也時刻埋藏着不少坑,而不少這類陷阱還是別人刻意埋藏的,他們就像一個個獵人在耐心等待着獵物的到來,就好比《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同樣令人感到畏懼,但是去中心化作爲區塊鏈行業“政治正確”的方向,雖然人們都知道需要小心謹慎,但是卻不好公開討論。

就好比以前做交易割韭菜的莊家會各種插針、項目內幕出貨等老套路來讓用戶虧損,以達到割韭菜的目的,而現在使用各種DApp讓用戶花式虧錢,而且還不知道怎麼虧的。不少人看不懂一些DApp項目的運行機制和其中的關鍵細節,這是一種常態,正因爲看不懂,才能讓“坑”更好的僞裝,來吸引一個個潛在的用戶,畢竟熊市是存量市場,也是資金廝殺的主戰場。

去中心化DApp中最常見的坑就是swap交易,因爲一般人們在鏈上的動作大部分都是以交易展開的,而MEV夾子就這樣產生,他們是通過交易買和賣之間的差價來進行搶跑,從而獲得利潤,比如當你想要買的時候,它會先一步買入然後掛稍高一點的賣單給你,反之亦然,當雖然每筆交易可能獲利很小,但是如果不斷積累起來,那麼可能是很高的利潤,這類夾子在以太坊鏈上也非常常見。

同樣在像starknet這樣的慢速鏈也存在不少陷阱,starknet由於空投預期因此獲得了不少工作室和擼毛專業戶的關注,這使得starknet鏈上的交易迅速增加,從而造成交易確認時間的增加,甚至一度一筆交易需要達到20分鐘才能確認,這個時間對很多人是無法接受的,但是人們還願意在上面進行交易,這主要是starknet上可能存在空投,否則基本沒人會願意使用這樣拉跨的項目。因爲交易時間的延長,這樣使得一些人看到了機會,尤其是Swap交易中的機會,目前starknet上除了少數遊戲和NFT項目外,還有一半是與交易有關的swap項目,而這也是項目方看中了starknet存在套利機會的因素之一。

比如在braavos錢包中有人蔘與lido質押獲得wstETH,然後發現wstETH和ETH之間存在5%的利差,也就是當你使用ETH質押生成wstETH之後,再用wstETH兌換回ETH,除了必要的gas費等支出外,會損失5%左右,甚至如果你將wstETH放到myswap中兌換交易,有可能會獲得20%的ETH收益,這個套利收益自然不會平白無故出現,同樣這20%的收益必然是某個不知情投資者損失的錢。而這在其他鏈上基本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爲其他鏈上的聚合交易目前已經普遍,Swap程序會選擇合適的交易路徑,從而降低中間帶來的損失,同時快速確認交易也進一步降低用戶swap的損失風險,爲用戶提供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報價。

但是在starknet上目前這一步還未成熟,官方對鏈的優化沒做好,池子厚度不夠,從而使得價格出現非常大的波動,大資金沒法去進行過多的swap,而在這種情況下,myswap項目方着急推出活動吸引用戶參與wstETH的交易兌換。更多的starknet生態項目想要吸引用戶,也出現各類花式項目吸引用戶參與,而最終用戶爲這些不成熟的項目進行了買單。

再比如layerzero上的空投預期較高,因此不少人打算交互layerzero,而有項目也爲用戶這種預期而下套,最常見的就是跨鏈交互的高費用使得一些粗心大意的人損失了一部分資產。案例來自這幾天某項目的layerzero在zksync和arbitrum上的跨鏈功能,項目方首先會在跨鏈的合約上設置較高的手續費(5u左右),然後找到推特上的KOL,讓其進行發文宣傳該跨鏈功能,由於zksync在layerzero的跨鏈確實是市場空白,少有項目推出該功能,因此用戶也期待能夠“一魚雙喫”,而當跨鏈完成後纔會發現資金磨損非常大,從而啞巴喫黃連,只能祈禱後面能真的出空投,這樣即使損失較高,也有幾千筆交易在鏈上產生。同樣的比如NFT在layerzero上的跨鏈,有的項目在該功能出現的時候磨損的手續費能夠達到10u以上,而也有上千個錢包參與了跨鏈行爲,當然隨着越來越多項目增加該功能,我們認爲用戶的磨損手續費會進一步下降,但是早期的用戶卻爲此進行了買單。

當然鏈上類似的情況也非常多,不少人都在各種場景下損失了自己的資產,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對於用戶來說,鏈上的項目太多了,是否參與一個項目可能需要不到1分鐘的考慮時間,而你對這個項目的瞭解也僅僅停留在1分鐘左右的認知上,然而對於早已埋伏很久的獵人來說,他們對項目的遊戲規則非常熟悉,並且清楚其中的關鍵信息,設置好陷阱等你進入,即使你在鏈上具有豐富的經驗,也比較難察覺這種陷阱,最後導致損失的產生。

總結

區塊鏈其實就是一片黑森林,無論是去中心化還是中心化,裏面都包含了太多的算計,尤其是通過DApp包裝後的應用場景。而大部分項目實際上目前是靠生態代幣來補貼用戶使用,項目方通過從機構獲得的投資以及發行的代幣來養活一羣開發者和支撐幣價,以及項目在使用過程中的費用補貼,比如添加池子,做活動吸引用戶,這些都相當於花錢,而這種情況已經在慢慢改變。

前段時間有位項目方創始人說過他們的項目首要目標是盈利,這樣才能持久,而盈利的來源自然是用戶的支出,只有用戶虧錢了,項目方纔能賺錢,我相信在未來這種場景將會越來越普遍,而對於用戶來說,如果打算炒幣那麼就只需要去炒幣,而如果是深度使用項目,當沒有其他方面的補償(比如空投),那麼很可能是一次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