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博弈論》,有幾個感悟:
1.曾經學的東西,沒過幾年就忘乾淨了,書裏70%以上的公式、推導都看不懂了,也沒心氣去搞懂了。
人學習能力和儲備知識能力的巔峯期是18~25歲,這個階段你能做的最有性價比的選擇就是像一塊海綿一樣儘可能地吸走你接觸到的領域的知識。
這些東西決定了你想法的深度和廣度,你能遇到的機會會變多,以及你學到的東西對於提升決策質量很有幫助。
我現在最後悔的事就是學生時期沒把想學的東西學精學透,事後看,也因此錯失了一些機會。
2.如果你不當科學家不當學者不在某個行業搞創新和突破,這些複雜的公式、推導沒任何用。應對人生中的問題,簡單的加減乘除和一些常識就足矣。
而看書時,你也不需要拘泥於這個字母什麼意思、這個公式怎麼推出來的。只需要看懂對應的案例和結論,你知道遇到這種事情時,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最優的預案是什麼,就足夠了。
你想把人生過好,需要的不是高精尖知識;需要的是:怎麼把領導舔舒服怎麼送禮、怎麼快速獲取陌生人信任、怎麼玩權讓下屬聽話賣力等生活智慧。
知識永遠是爲你服務的工具,不是爲了框住你枷鎖。少信那些張口閉口看似牛逼的理論的人,大概率是裝逼犯,對你沒什麼用。
3.《博弈論》裏的很多模型,本質上都是在講大家互割互害,怎麼算計才能讓自己獲利最大。
可以看出來,相互博弈算計很複雜,想要獲得一點好處得把你cpu給幹爆。你選擇博弈來獲利,其實是很難的。
但是現實生活比《博弈論》裏的各種模型豐富幾百倍,做事也並不是只有互害互割互卷,有太多合作互助共贏的機會。
儘可能地選擇建設而非博弈,選擇合作雙贏而非算計互割,難度可能更小一些。
#比特幣減半 #CPI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