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eb3Mario

引言:今天早上起牀看到了一條有趣的快訊,Uniswap創始人Hayden Adams推特發文稱,Uniswap Labs今日收到了來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韋爾斯通知(Wells Notice)。他表示,相信其提供的產品是合法的,其工作是站在了歷史正確的一邊。但很明顯,一段時間以來,SEC沒有致力於制定明確、明智的規則,而是決定專注於攻擊Uniswap和Coinbase等長期建設者。 所謂韋爾斯通知指的是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在美上市公司進行民事訴訟前發出的非正式提醒,接到通知的上市公司可以在收到正式訴訟前跟SEC進行溝通和協商。 這不禁讓我回想起2年前寫的一片關於Web3的思考隨筆,我認爲隨着BTC ETF的通過,傳統資金大批量進入加密領域,類似的事件將會越來越頻繁。深究原因,我認爲各中原因正是在於Web3的核心價值的獨特性以及由此誘發的Cyberspace的意識形態之爭。正值週末,希望給大家帶來些隨性的內容。

正文:

每一種技術裏都嵌入了意識形態偏向,也就是它用一種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種方式構建世界的傾向,或者說它給一種事物賦予更高價值的傾向。而新技術和舊技術的競爭,是爲了爭奪時間、注意力、金錢和威望而競爭,主要是爲自己的世界觀奪取主導地位而競爭,這樣的競爭是意識形態競爭特有的激烈競爭。

——尼爾·波斯曼 《技術壟斷》

波斯曼教授是我非常尊敬的學者,他是Mediaecology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並致力於探究技術和文化之間的關係,開篇的觀點來自於他在20世紀90年代的《技術壟斷》,現在看來,這個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觀點正在被一場名爲Web3的網絡革命再次驗證。

我相信大部分熟悉Web3的人都是被這個行業中衆多的財富神話吸引來的,大量投資的涌入正在讓這個市場看起來像是“遍地黃金的新世界”,但在歡呼的同時,我希望大家可以仔細思考一個問題:Web3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是加密貨幣帶來的低成本金融服務?是非對稱加密帶來的隱私保護?還是所謂的網絡所有權的再分配?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會極大程度的影響你在Web3的行動,進而影響未來的演化方向,因此值得我們仔細思考。

Web3大辯論的上下文是什麼?

事實上,有關於Web3價值的爭論持續至今,甚至於給Web3下一個清晰的定義也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因此在開始討論Web3的核心價值之前,讓我們篩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藉此爲下面的敘述創建一個一致的上下文。

首先是Web3支持者們,這裏有三個得到較多認可的答案,第一個來自Josh Stack,他任職於以太坊基金會:

Web 3 is a group of technologies that restructure control over the internet, include more than just cryptocurrencies, blockchains, and other products of cryptoeconomic design.

第二個來自Chris Dixon,他是a16z的GP,a16z被認爲是Web3最大的投資機構:

Web3 is the internet owned by the builders and users, orchestrated with tokens. In web3, ownership and control is decentralized. Users and builders can own pieces of internet services by owning tokens, both non-fungible (NFTs) and fungible.

第三個來自Thomas Stackpole, 他是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高級編輯:

Web3 is being touted as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The vision for this new, blockchain-based web includes cryptocurrencies, NFTs, DAOs, decentralized finance, and more. It offers a read/write/own version of the web, in which users have a financial stake in and more control over the web communities they belong to.

從這些觀點中我們可以提煉兩個關鍵點,首先Web3是一個願景,而非一種固定的技術架構,或是商業模式,其次這個願景的核心是改變當前web主流的所有權或控制權的分配範式,強調用戶在webworld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一個非常經典的Web3例子是,在Web3世界中,用戶將從第三方平臺手中重新奪回其數字資產的所有權。

以經典的Web2公司Twitter爲例,由於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數據是被平臺獨佔,它可以利用這些數據通過advertising-driven revenue model謀取利益,但事實上,這些價值理應屬於作爲數據生產者的用戶,平臺利用封閉式生態實現了數據壟斷,竊取了用戶的利益,這是一個經典的Web3從業者批評Web2的故事。

在這樣的願景指導下,似乎已經形成了Web3項目的設計原則,在Ethereum的官網中,which被視爲最具代表性的Web3基礎設施,我們可以找到以下內容:

lWeb3 is decentralized: instead of large swathes of the internet controlled and owned by centralized entities, ownership gets distributed amongst its builders and users.

lWeb3 is permissionless: everyone has equal access to participate in Web3, and no one gets excluded.

lWeb3 has native payments: it uses cryptocurrency for spending and sending money online instead of relying on the outdated infrastructure of banks and payment processors.

lWeb3 is trustless: it operates using incentives and economic mechanisms instead of relying on trusted third-parties.

另一方面,Web3的反對者們也不甘示弱,同樣我們選擇三個具有代表性的觀點,第一個來自Moxie Marlinspike,他是Signal的創始人:

Decentralization itself is not actually of immediate practical or pressing importance to the majority of people downstream, that the only amount of decentralization people want is the minimum amount required for something to exist, and that if not very consciously accounted for, these forces will push us further from rather than closer to the ideal outcome as the days become less early.

第二個來自Stephen Dieh,他是計算機程序員和堅定的加密貨幣批評者:

At its core web3 is a vapid marketing campaign that attempts to reframe the public’s negative associations of crypto assets into a false narrative about disruption of legacy tech company hegemony. The blockchain offers nothing new or worthwhile to the universe of technology. It’s a one trick pony whose only application is creating censorship resistant crypto investment schemes, an invention whose negative externalities and capacity for harm vastly outweigh any possible uses.

第三個來自Jack Dorsey,他是Twitter聯合創始人:

You don’t own “web3.” The VCs and their LPs do. It will never escape their incentives. It’s ultimately a centralized entity with a different label.

這三位批評者的觀點具有代表性,第一個是對去中心化網絡的意義懷疑,他們認爲去中心化對於Web用戶來講基本上屬於僞需求,相比於權力下放,用戶更關心的是Web應用信息交互的效率或是別的,而且從結果上來看,目前很多成功的所謂Web3企業實際上並沒有貫徹這個原則,只是很好的借用了背後的營銷效果。

第二個是對Web3的基礎設施,區塊鏈的技術缺陷的懷疑,他們認爲區塊鏈作爲一種“分佈式數據庫”技術來說是失敗的,因爲這個發明並沒有改善查詢和插入的效率,甚至產生了嚴重的倒退,而這個指標通常是評價數據庫技術的重要技術指標。

第三個是對Web3當前超金融化現狀的懷疑,他們通常肯定去中心化的意義,但是認爲當前Web3過度依賴加密貨幣技術,從而導致Web3陷入了超金融化的窘境,一方面讓整個行業難以逃離經濟週期規律,二方面資金壟斷將導致權利分配的再次集中。

以上信息基本上是Web3的發展現狀的前情回顧,你會發現,解決糾紛的關鍵在於弄清楚 Web3 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我認爲答案是,Web3的出現標誌着Cyberspace(或者用一個時髦的概念來替代,那就是Metaverse)的成熟,網絡占人類社會生活的比重越來越高,Web3爲我們提供了一個較爲完備的網絡意識形態理論和可實踐的技術方案,自此以後,意識形態將和技術性能一起,成爲了未來網絡技術發展的參考維度,總而言之,Web3的核心價值在於其文化價值。

Cyberspace發展三個階段

Cyberspace是一個古老概念,早在1960年這個名字就首次出現在了丹麥藝術家Susanne Ussing的藝術作品之中,然而由於那時這個名詞和現在相比差距很大,因此我們不做過多的介紹,直到1989年蒂姆·伯納斯-李發明了萬維網後,這個名詞的概念才隨着一些網絡自由主義者的大力推廣,逐漸轉換成了我們熟悉的樣子,“Cyberspace是一種純粹存在於表示和交流空間中的社會環境的感覺……它完全存在於計算機空間中,分佈在日益複雜和流動的網絡中”。

事實上,我認爲整個Web技術的發展基本上可以視作對Cyberspace的實現過程,將這個概念從小說帶到了現實,按照網絡民衆的協作關係和信息交互的方式,我們可以把這個發展過程大致分爲三個階段(抱歉Web+序號的方式無法充分表述我的觀點,因此我選擇了其他的命名標準):

(1)古典自由網絡時代

時間退回到1989年,蒂姆·伯納斯-李發明的萬維網標誌着人類正式進入了信息時代(當然也離不開微軟發佈第一代MPC的普及(Multimedia PC,多媒體個人電腦標準)),我們藉助這個透過互聯網訪問的,由許多互相鏈接的超文本組成的信息系統,實現了低成本的信息的超距離、高速傳輸。

感謝當時寬鬆的政治環境和全球化的熱潮,我們以開放協議的方式完成了對互聯網底層技術標準的構建,注意開放協議的原則是不屬於一家公司或國家,它類似於物質世界的特性,是一種中性的網絡基礎設施。

這時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三個簡單的技術:統一資源標識符(URL),超文本傳送協議(HTTP),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使用Web進行低頻的信息交互(回想一下個人Blog和Email時代的體驗),網絡民衆通常是對等的,既是網絡的建設者又是網絡的使用者,信息交互的過程直接依賴開放協議,每個人都可以憑藉着自己的意願運用網絡技術發佈和獲取信息,因此我們稱這個階段爲古典自由網絡時代。

然而伴隨着網絡世界中不斷出現的倫理問題,如勒索、毒品、兒童色情等,政府加大了對網絡內容的審查力度。這個階段中,網絡世界的主要矛盾在於開放協議原則和政府審查之間的矛盾,大部分的網絡民衆認爲個人自由是網絡發展的前提,任何損害個人自由的管理措施都是對網絡開放原則的侵害,很多網絡自由主義者和機構出現,典型的《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等都是這個階段的標誌性產物,這些硅谷左翼精英通常對政治有一定訴求,但受制於網絡發展尚處在早期,網絡生活佔民衆的社會生活比例較少,認同者數量較少,發展並不順利,事實上在當時,網絡技術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是一個快速傳遞信息的工具,和電話沒有太大的區別。

(2)技術壟斷網絡時代

接下來,Cyberspace進入了技術高速發展階段,演進基本上朝着兩個方向發展,其一是擴展Web可以承載的信息類型,帶給人更真實的信息交互體驗,如Websocket、AJax、Streaming Media等,其二是降低Web的技術門檻,進而降低使用成本,提升信息的交互效率,如Nginx、Apache、Caddy等。

隨着網絡技術的爆發式增長,掌握全部技術變得越來越困難,一方面原因是技術的門類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原因是技術越來越複雜,網絡民衆開始出現了分層,按照動機的區別,網絡民衆大致可以分爲網絡使用者和技術供應商兩大類,其中網絡使用者更加重視通過網絡進行信息交互,而技術供應商更希望通過向網絡使用者提供低成本和高效的技術服務或工具獲取利益,此時信息交互的過程逐漸依賴技術供應商提供的技術服務,因此我們稱這個階段爲技術壟斷階段。此時大量網絡科技公司通過高薪吸引技術專家,藉此希望實現技術壟斷,並獲得壟斷性收益,這個過程在社交媒體應用和advertising-driven revenue model的出現之後到達了頂峯,通過引入廣告主,形成了一個看似共贏的網絡使用者、技術供應商、廣告主三方穩定的網絡民衆關係。

網絡使用者的人數變得龐大,信息門類變得更加豐富,網絡生活佔民衆的社會生活比例變高,從而使隱私信息泄露和非法監控等問題對網絡使用者造成的負面影響變得更加嚴重,斯諾登事件徹底引爆了這個炸彈,網絡世界的主要矛盾逐漸轉移到了網絡使用者和技術寡頭之間的矛盾,矛盾的根源在於數據隱私問題。

其中一部分技術專家認爲隱私問題的關鍵原因在於在當前的Web主流架構下,技術寡頭網絡資源的壟斷,並通過獨佔網絡使用者的信息牟利,這是一件不可容忍的事情,因此需要從底層網絡技術上徹底改變這種局面,事實上,這纔是GavinWood最初的Web3.0願景,這是一個關於“後斯諾登時代網絡”的描述:

Web 3.0, or as might be termed the “post-Snowden” web, is a re-imagination of the sorts of things we already use the web for, but with a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model for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ties. Information that we assume to be public, we publish. Information we assume to be agreed upon, we place on a consensus ledger. Information that we assume to be private, we keep secret and never reveal. Communication always takes place over encrypted channels and only with pseudonymous identities as endpoints; never with anything traceable (such as IP addresses).

我認爲這是一個里程碑,因爲這標誌着我們第一次用較爲完備的意識形態角度去思考網絡社會的發展,並指導網絡技術的開發,事實上,這看起來像是一種無政府主義指導的網絡社會制度。在此之前,技術演進主要圍繞着成本優化和效率提高。

(3)意識形態Cyberspace時代

爲了避免和網絡政治哲學的混淆,首先需要解釋的是,這裏的意識形態,指的是一種網絡建設哲學,並不涉及到現實社會中的政治追求,我認爲現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了意識形態Cyberspace時代了,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徵是Cyberspace作爲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部分已經獲得了足夠多的認可,新的網絡意識形態(或者說網絡建設哲學)以及對應的網絡社會管理制度設計將爲網絡技術發展的提供新的驅動力,自此網絡世界將因意識形態不同而出現分裂,同時又保持着弱連接。

這個時代中,網絡社會的發展不太可能沿着具有排他性的單線程路徑發展,這也是爲什麼我不喜歡Web3這個名字的原因,情況將會和啓蒙運動後的政治哲學發展大爲類似,而與之不同的是,這一次,網絡基礎設施的開放協議精神將決定了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發展過程,因爲建設一個新的網絡社會是一個低成本的事情,不需要暴力革命。網絡社會意識形態和管理制度將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不同網絡社會之間通過其自身的獨特優越性吸引網絡居民的遷移。

Cyber意識形態Spectrum的向左移動和網絡移民潮

理解了這個發展脈絡後,讓我們試着回顧一下網絡發展過程中共出現了哪些主流的Cyber意識形態網絡(在後續的文章中做更詳細的分析):

  • 古典自由主義網絡:這是一種支持個人言論自由高於一切的網絡建設哲學,認爲過度審查對網絡社會的發展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這部分網絡建設者通常主張以開放原則建立中性的網絡基礎設施。

  • 技術權威主義網絡:這是一種以實用性爲主導的網絡建設哲學,認爲所謂的網絡社會只是技術擁有者向非技術擁有者提供的一種產品,這部分網絡建設者的核心訴求是通過提供功能豐富和高性能是網絡而獲得商業利益;

  • 無政府主義網絡:這是一種以反對一切威權,包括技術威權和政治威權爲原則的網絡建設哲學,認爲任何中心化的組織或技術方案都無法帶來公平的網絡社會,因此這部分網絡建設者通常以去中心化原則建立網絡基礎設施(我認爲用無政府主義網絡來描述後斯諾登版的Web3的願景是合適的)。

  • 自由資本主義網絡:這是一種以貨幣化和市場化爲主導的網絡建設哲學,認爲數字資產的私有制和一個不受監管的自由市場是建立一個更公平的cyberspace的核心,這部分網絡建設者主張通過設計合理的基於加密貨幣的貨幣政策和經濟體系,實現網絡社會權利的分配(我認爲用自由資本主義網絡來描述超金融化的Web3的願景是合適的)。

我們無法預測未來還會有哪些新穎的意識形態網絡出現,或者哪種網絡會在這場大爭奪中獲得最終的勝利,但是我認爲此時提出一種分析框架是有意義的,這是一種Cyber意識形態光譜,類似政治光譜圖,通過它既可以實現對一種意識形態網絡的初步定位,也可以藉此定位網絡用戶的意識形態傾向,進而判斷未來發展的方向。

如圖所示,橫軸代表對Cyberspace的沉浸程度,位置越往左,代表對網絡世界佔社會生活的比重越高,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越大,通常認爲極左的人羣是所謂的CyberPunk,他們認爲自己完全生活在網絡世界中,而極右的人羣是所謂的網絡工具主義者,他們認爲網絡世界完全完全不存在,網絡僅僅是一個專遞信息的工具,縱軸代表了經典的政治文化軸(權威對自由)。

在這樣的設置下,你會看到上述幾種意識形態網絡的分佈情況,可以看出意識形態網絡的發展整體上呈現了左傾的趨勢,我認爲,這個趨勢將隨着沉浸式網絡技術的開發,類似VR、AR、Metaverse等技術的完善,而進一步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會經歷一波令人震驚的網絡居民的移民潮。我們並不知道哪種意識形態網絡成爲下一個主流,但是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是高的投資回報率、更強的產品參與感、還是優秀的隱私保護方案,制度優越性是贏得這場意識形態之爭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