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層 (L1) 網絡的價值來自於人們與該區塊鏈進行點對點交易。任何給定區塊鏈的原生代幣(就比特幣而言爲 BTC)都充當着一種激勵機制,讓人們確保存儲在區塊鏈上的數據是安全且準確的。

這一價值在世界各國央行導致當地貨幣惡性通貨膨脹的地區尤其重要。美國立法者和監管機構犯下的錯誤之一是僅從以美國爲中心的角度看待加密貨幣。

監管機構似乎並不關心區塊鏈的功能或可靠性,尤其是當一些加密貨幣的最大反對者支持央行數字貨幣(一種由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時。這種敵意更多地與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性質有關——能夠將法定貨幣兌換成另一種有價值的資產,而無需中央機構(央行、監管機構、政客、傳統銀行等)。

以下是一些較大的第 1 層協議及其近期表現

其表現可謂是令人印象深刻,但也確實如此。從技術層面來看,BTC 與以太幣 (ETH) 關聯性最高,以太幣是僅次於比特幣的第二大加密貨幣,而與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的 BNB  代幣的關聯性最低。

我發現第 1 層有趣的地方在於它們之間存在的細微差別。當一個 L1 出現時,另一個 L1 會嘗試在速度、可擴展性等方面對其進行改進。例如,我承認我錨定了比特幣。它作爲點對點網絡的基礎使其具有先發優勢和最大的市場份額。

在以太坊區塊鏈上開發智能合約的能力,其中預定的條件通過代碼滿足和執行,是我發現的另一個有價值的方面。

從很多方面來看,加密貨幣迫使那些專注於資產和價格的人提高技術水平,而專注於技術的人則受到激勵,以跟上市場動態。技術學科和資產學科結合在一起,就像代碼將智能合約中的任務聯繫起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