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報道,加密貨幣最初是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被設想爲傳統銀行業務的替代品,如今正受到許多華爾街銀行和金融機構的青睞。這些機構不僅從事比特幣ETF等加密貨幣業務,還開始採用底層區塊鏈技術。

這一過程被稱爲“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即在區塊鏈上將債券、股票、藝術品甚至辦公樓所有權股份等真實資產表示爲數字代幣。這些代幣的所有權等同於資產的所有權,可以通過將代幣從一個數字錢包轉移到另一個數字錢包幾乎立即轉移。這一過程可以消除因清算交易和跨多個記錄保存系統記錄交易以及使用衆多中介機構而產生的結算延遲。

通過將合同信息(例如所有權條款和轉讓條件)放在區塊鏈上,資產可以分批買賣,並在市場營業時間之外進行交易。代幣還可以被編程爲以特定方式運行,例如在商品交付給買家後釋放給賣家。代幣化資產可能會吸引那些可能沒有經紀賬戶但已經交易加密貨幣的年輕客戶。

今年 3 月,有人提出,所有資產,包括股票、藝術品、房屋、高爾夫球場和專屬會員資格,理論上都可以代幣化。甚至像耐克運動鞋這樣的產品也被記錄在區塊鏈上,以便在交易實物時驗證其真實性。

然而,美國銀行業監管機構尚未批准存款代幣等創新,並表示擔心即時結算可能會加劇銀行擠兌。這是因爲客戶有可能在危機時期使用可編程代幣自動從銀行提取資金。儘管存在這些擔憂,但世界其他地區的監管機構對這些創新持更開放的態度。

代幣化可能會消除一些公司的中介作用,比如目前爲許多金融交易提供便利的經紀自營商。代幣化項目的具體設置也至關重要。在區塊鏈中,每項資產只有一條記錄,資產持有者擁有該資產。因此,如果代幣被轉移到錯誤的地址或被盜,如果使用公共區塊鏈,代幣可能會永遠丟失。這就是爲什麼許多銀行正在開發或已經開發了自己的私有區塊鏈。如果銀行想要處理大量的銀行間交易,這些區塊鏈將需要相互通信。鑑於對這一功能的大量資金和人才投入,這很可能只是時間問題,而不是是否會發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