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紅林

作爲衝浪 Web3 行業的律師,承蒙圈內朋友的關照和信任,時常有機會提前體驗一些內測的產品和服務。前段時間,BG 的家印同學發信息給我,說看到我發表了一些關於 USDT 銀行卡的文章,邀請我來體驗下他們的優享卡,說他們的產品體驗很棒。

作爲一個互聯網產品愛好者,這事怎麼有理由拒絕,於是提供了 UID,被添加了白名單後,誰知因爲自己護照快到期的原因卡在了銀行註冊的 KYC 環節,所以又專門去換了本護照,才一路順暢且絲滑的體驗了整個流程。

體驗完成後,我的感慨是:這 TM 的纔是加密支付的未來。

在紅林律師跟很多傳統互聯網企業的朋友們交流的過程中,最高頻被問到的問題是:區塊鏈到底有什麼用?區塊鏈真正有商業價值的賽道有哪些?

我的回答除了傳統的挖礦交易所和加密基金投資外,我的答案基本就是:加密貨幣支付。

加密貨幣銀行卡的運營原理

以我體驗的這款加密貨幣銀行卡爲例。首先 BG 作爲一個流量池,精準的爲境外的某個加密友好數字銀行進行了用戶導流,幫銀行拉新客戶和存款。

其次,我以中國護照在一家境外銀行完成了開戶,並按照銀行的合規要求進行了 KYC 和 AML 等工作,符合了當地銀行的開戶標準,完成後我就擁有了一個虛擬的銀行卡。

再次,當我需要進行加密貨幣的消費時,我需要先將 CEX 中的資金賬戶中,直接劃轉加密資產到銀行卡中(反過來我也能將銀行卡中的餘額劃轉到 CEX 的賬戶中),這個過程不是在鏈上來完成,所以沒有 Gas 沒有的支出。

最後,當我需要消費的時候,我可以將該虛擬信用卡直接綁定支付寶或者微信,我還特意用支付寶消費了一筆,和內地的銀行卡沒有任何區別,我的消費記錄在 APP 裏面也可以看到。更重要的是,對於一些特別需要境外銀行卡的互聯網消費,有這個虛擬卡片的存在不要太方方便,於是我分分鐘綁定了我的 ChatGPT 的自動扣費。

更絕的是,銀行卡扣除我的手續費,它會以平臺幣的方式再返給我,這就不是 Pay to earn?這一刻 PayFi 的概念在我腦子裏面自然呈現。

Web3 支付的正向飛輪

不難想象,如果一個銀行卡髮卡方希望搶佔用戶,如果一個主打支付賽道的 Web3 創業項目想快速的提升用戶數量和交易規模,完全可以通過消費手續費補貼的方式,完成自己項目代幣的分發和空投,於現有的互聯網廣告投放搶用戶的成本,這個顯然更具性價比。

當然這篇文章不能純是用戶體驗貼,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體驗讓我有幾個新的思考。

第一點,是幣圈玩家都很頭疼的出金被凍卡問題。因爲虛擬貨幣被用於灰黑產的佔比越來越高,在全球各地的執法部門的打擊下,有越來越多的銀行卡是會被凍結的。且這個東西完全是個概率的問題,基本沒有完全安全的解決方案。而通過 USDT 銀行卡的方式,至少在現階段能夠滿足絕大多數小金額玩家的在傳統金融世界的消費需求。

第二點,現有的這種方式,似乎也相對合規。按照我的理解,U 卡的用戶在進行消費的時候,應該會有兩個環節的工作,一個環節是 USDT 到法幣的兌換,另外一個環節是法幣到法幣的跨境結算。前者是在境外的持牌機構或者銀行完成的,只需要符合當地的監管制度即可,後者仍然還是現有的銀行卡跨境消費的邏輯,並不需要終端商家和消費者做出任何的改變和技術升級,可以說是把合規的工作和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個傻白甜的用戶。

第三點,通過支付場景構建商業增長飛輪。銀行卡被凍結可以說是目前加密貨幣玩家最痛的痛點,誰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痛點,基本就能極低成本的獲得客戶。通過幫銀行引流用戶和資金,本身就有渠道費用的收入,如果將渠道費用拿出來一部分再作爲平臺代幣「補貼」給用戶,又能進一步的增強用戶對平臺的粘性,對於消費頻率和金額的增加,正循環且健康的將項目方代幣推廣給更多的加密玩家,可以說是一石三鳥了。

不誇張的說,USDT 銀行卡爲 Web3 支付生態描繪了清晰的商業模式,對普通用戶而言,這樣的支付方式讓加密資產真正走入日常生活,不再只是投資工具,而成爲消費支付的一部分;對行業而言,它以創新模式加速了加密貨幣與傳統金融的融合,有效地解決了虛擬貨幣出金難、傳統支付系統融合性差、項目方代幣推廣難等痛點,在合規與便捷之間找到了一個巧妙的平衡點。

正如我在體驗後感嘆的那樣:「這 TM 的纔是加密支付的未來!」支付的未來,不是遠方,而是當下正在發生的創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