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了(金融穩定報告(2024)),在報告中特別提及了全球加密貨幣的監管進展,並強調了香港在加密資產合規進程中的創新舉措。這一報告不僅表明了中國對全球加密貨幣市場的關注,也反映了對香港監管模式的高度讚許。

隨着加密資產市場的波動,全球各國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正在加速推進。根據報告,自2022年的市場震盪以來,2023年加密資產的價格和交易量顯著回升,年末全球市值達到了1.5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0.71%。然而,加密資產帶來的金融穩定風險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

截至目前,已有51個國家和地區實施了相關禁令或法律規範。例如,美國已經採用現有法律框架來監管加密資產,並在2024年初批准了比特幣現貨ETF的上市,但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強調該批准不代表對比特幣的支持。與此同時,歐盟推出了全球首部完整的虛擬資產監管法案(加密資產市場法案)(MiCA),該法案在2024年底生效。此外,新加坡和日本也分別針對穩定幣建立了嚴格的監管框架,以增強市場信心。這些舉措表明,各國在加強對加密資產監管的同時,也在尋求平衡創新與合規之間的關係。

同時,報告特別提到,香港在加密貨幣監管中的創新舉措——雙牌照制度。該制度將虛擬資產分爲“證券型代幣”和“非證券型代幣”兩類,分別適用(證券及期貨條例)和(打擊洗錢條例)的監管框架。這一制度的實施,不僅爲加密貨幣交易提供了法律基礎,也爲未來的市場發展做好了準備。

根據香港的雙牌照制度,虛擬資產交易平臺需要申請相應的牌照,並遵循嚴格的合規要求,包括交易數據披露、風險管理和反洗錢規範。此外,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已經將加密資產交易所納入日常監控之中。

這一制度的實施在全球範圍內樹立了一個合規與創新的良好範例,展現瞭如何在保護投資者利益與促進金融科技發展的之間找到平衡。另外,香港的探索爲區域性監管模式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並對中國未來可能的政策制定具有參考意義。

此外,報告還分析了加密資產可能帶來的潛在金融風險,尤其是在支付和零售投資領域的應用增加後,可能對部分經濟體構成挑戰。爲應對這些風險,金融穩定理事會(FSB)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聯合推出了全球加密資產監管框架,並制定了“相同活動、相同風險、相同監管”的原則,旨在統一監管標準,減少套利行爲,並提升國際協作。

FSB在2023年發佈的建議中強調,監管當局應具備全面權力,以對加密資產進行監控,並促進數據共享,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此外,穩定幣發行方需遵守資本充足與流動性要求,以確保其償付能力。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計劃,未來兩年內將持續跟蹤國際監管建議的執行情況,並評估其有效性。同時,報告呼籲更多具有重大跨境加密業務的經濟體參與全球監管合作,以進一步降低市場波動與風險。隨着國際合作的加強與本地監管的不斷完善,加密貨幣市場有望進一步邁向合規化與穩定化。

總的來說,報告的發佈引發了廣泛討論,許多人關注中國是否會在未來重新開放加密貨幣市場,特別是在全球監管制度逐漸完善成熟的背景下。無論如何,中國的態度和政策將對未來的加密貨幣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確實值得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