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場有操縱者
這是威科夫操盤法的認知前提,他認爲資本是逐利的,一旦市場能掙錢,那必定對引來資本的角逐。而零和競爭的市場,有人贏必然有人輸,按照戰爭論的通常原則,資源佔優方必然是獲得大概率的勝利。正如書中所說:“操縱者製造出一些符合公衆正常心理思維和行爲習慣的表象,然而他們的真正意圖正好是相反的。”而現實看,整個市場公衆大概率是虧錢的主體,這也符合馬太效應及二八定律。
操縱者的常用伎倆,主要綜合三種方法:
① 耗:在時間維度上搞疲勞戰術。散戶認爲漲跌的時候它偏不漲跌,甚至反着走,當我們在底部熬不住賣掉後他就漲、在頂部等了半天不跌,以爲還要漲,待買入後他就跌。
② 震:在空間維度上搞突然襲擊。主力在震盪中製造長陽,引誘散戶買入,而他們自己卻拋售離場;或者在下跌過程中突然加速放量下跌,讓恐慌者交出籌碼,隨後又快速拉回甚至衝高。
③ 迷:在信息維度上搞迷魂陣法。操縱市場上各類消息與小作文,製造與主力策略相反的情緒,以保障他們撤離或者吸籌。
針對上述問題,書中總結指出,公衆散戶與主力的操盤邏輯習慣上有顯著差別:
① 公衆散戶依賴技術指標、新聞消息、基本面等,而主力只看價格、成交量和變化速度;
② 公衆根據技術指標給出的信號買賣,主力則根據市場自身行爲和供求關係來解讀,並配合大環境作出買賣判斷;
③ 公衆散戶沒有危機管理,導致套牢,而主力始終把風險管控放在第一。
2️⃣聰明的小資金如何去看懂操縱者的伎倆
主力的力量遠大於公衆的想象,因此,想要在市場獲得盈利,需要去研究操縱者的操盤邏輯與策略,做好節奏的跟隨,而不是妄想能預知或者改變操縱者的方法。
書中重點講了以下幾點:
① 建立以供求關係爲理論依據的交易評判策略,主要分析買方、賣方力量強弱,以及對應的量價關係、走勢變化等。該理論依據旨在培養我們在不使用技術指標情況下,通過價格和交易量的細節變化能夠識別市場當時的供求關係。賣方即供應,買方即需求,當供應主導市場,則股票或者幣價下跌(供過於求,價格下跌),需求主導則上漲(供不應求,價格上漲);我們一般只做需求主導市場。書中還重點講解了,供求大小與量能的關係,量價匹配才能構建對應的趨勢,量價背離往往代表着異常的發生。這對我們日常使用而言,告訴我們儘量做供求關係明確的階段。
② 建立以因果關係爲理論依據的趨勢轉變判別策略,核心思想是量價背離的發生往往是趨勢轉變的發生,震盪的週期長度影響反彈反轉的高度。我理解,每一個異常的量價關係或者一段經常性異常的量價關係(震盪)往往是趨勢反轉的過程。這裏面需要注意的是一個時間問題,絕大數標的的趨勢反轉不會一蹴而就,而是會有一個過程,比如真正的抄底,往往不是前兩個放量陽線時,大概率是“天量拋售,然後低量測試,最後震倉驅離市場最後的浮動供應(不堅定籌碼)或者長陽帶量離開吸籌區間”等。這告訴我們,當出現異常量價關係時,不要着急判斷和操作,適當的觀察與跟蹤很有必要。
③ 建立以撐壓邊界爲重點觀察的操作策略,關注在支撐位、壓力位的停止行爲,可能成爲後續新的方向(書中稱爲努力與結果原則)。重點關注在撐壓位出現放大量、小振幅情況,以及大陰大陽情況,作爲後市可能的轉變或加速信號。這告訴我們,對幣價走勢的撐壓趨勢線要掌握,然後股價在這些趨勢線附近時要密切注意可能的量價變化;同時對過程中放量的大陽大陰也要重點關注,一個放量大陰大陽本身就是一個支撐與壓力位。
我們可以看出,整個威科夫操盤法的核心思想是對量價關係的綜合評判,作者認爲只要真正看懂了量價關係,那麼其他所有的技術指標可以拋之腦後。量價關係判斷的目標是發現趨勢的轉變,確認趨勢的形成,參與趨勢的主過程。
3️⃣威科夫操盤法的大視野與小節奏
我學習完全書後,最大的收穫除了對量價關係的新視野新觀點外,就是威科夫操盤法的全局視野:
我們以他的“下跌-築底-反彈-拉昇”,也即熊轉牛過程爲例(比較契合當下)進行說明:
威科夫認爲,熊市進入尾段,轉到牛市後,分5個階段:
階段A,加速下跌階段(底部吸籌區一):熊市下跌,在尾部經歷短暫止跌或小反彈形成下跌初步支撐,隨後,出現加速下跌,恐慌加劇,出現恐慌拋售,成交量放大,隨即又出現一段時間反彈。
階段B,震盪橫盤階段(底部吸籌區二):股價在一個區間內來回震盪,股價方向不明,此階段高點有可能高於階段A最後的反彈高點,低點有可能低於前期恐慌拋售的低點,但總得落差不會太大。
階段C,再破新低快速拉回(底部吸籌區三,彈簧效應):股價脫離原來震盪箱體底,出現快速下跌情況,但很快被快速拉回,隨後出現震盪上行情況。
階段D,強勢初現(底部吸籌區最後吸籌區):在震盪上行中出現放量上漲,伴有縮量回踩,撐壓轉換與前面撐壓線匹配;同時放量突破階段A以來的高點,回踩不破或者破位後快速拉回。
階段E,進入主升區間。
牛市轉熊市的結構正好與之反向,底部吸籌區變爲高位派發區。而各個階段的不同走勢,全書也都有詳細說明。
這個威科夫階段和走勢圖對我們啓發很大,個人收穫方面有以下三點:
① 增強了股票走勢的全局觀,我現在看一隻票,習慣性把股票的時間範圍放大,在股票的整個運行時間週期(或最近5年)看標的的態勢,再對照威科夫階段或其他的理論,對標當前的位置。全局看勢,可以爲我們操作奠定一定的結構支撐。同時,本書也告訴我們,作爲操縱者對立面的交易者,一定要與操縱者和時間賽跑,對操縱者,我們重要的是跟隨,對時間我們重要的是耐心,包括耐心等待、包括耐心空倉。
② 對恐慌拋售、關鍵撐壓點(線)、彈簧效應、強勢初現等有了更大的敏感和客觀的認知。比如,恐慌拋售,到一段緩慢的下跌趨勢出現,往往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加速下跌,這個對大盤、板塊指數尤爲明顯。又比如,關鍵撐壓點,在一隻票已經漲了一段,看着漲勢還不錯,但接近壓力點、線後,以前很容易衝進去,現在會繼續觀察,待突破確認後再逐步建倉。又比如,對壓力趨勢線(斜率通道)與冰線(水平)格外重視,作爲操作的重要參考。
③ 對持股時間、倉位管控等更有了把握,特別是在震盪區的時候,不會再一股腦兒砸進去,然後面臨不漲又回調後再虧本賣出去的情況。進入震盪區,則需要逐步建倉、小倉位,待出現彈簧效應、二次三次低位測試的時候再逐步加倉。
4️⃣兼聽則明,綜合分析
威科夫希望通過量價關係和走勢結構,來探明市場操縱者、主力、大資金的動向,確保聰明的小資金可以跟得上節奏。但我們在真正操作的時候,又不能形而上學、拿來主義,必須要把威科夫的操盤理論放在時間、空間的維度,進行辯證地使用。
比如,恐慌拋售、二次測試等未必會有,也有可能三次、四次測試。但也希望我們堅定一個信念,吸籌時間夠長,反彈就有夠高!威科夫操盤法也對不同週期有效,特別是在震盪期我們更要關注日線週期以下的週期,以短線的策略應對。
整個交易策略,最重要的是確定交易時機,作者認爲,威科夫發展的交易機會可以參考以下三點:
① 供應耗盡,其一表現是陰K無量;
② 若持續下跌的標的,最好是出現拋售高潮後的二次測試或之後,供應(賣壓)減小;
③ 需求開始進入,並出現放量,有一定漲幅(也即右側交易)。
書中對危機管理也做了較爲詳細的說明,我個人認爲,所有的走勢預判都是基於量價現象的猜測,因此不能百分百,一旦判斷錯誤就需要迅速離場,這種離場執行力就是危機管理。
做好危機管理,我綜合全書,認爲需要做好三個工作:
① 每一筆買入都要設止損線。對於不及預期的預判,在交易前設置好止損線,一旦觸發或觸發確認後,立即認栽離場,這是危機管理要點之一。
② 防止交易的失敗,進出執行分批操作。
③ 關注結構趨勢結構的破位,特別是以大陰破位,第二個K柱沒有拉回來的,一定要堅決離場。
交易不僅僅是一場數字遊戲,更是一場比拼定力耐力、眼界眼光的心理與智慧的較量。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和交易技能,才能在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最後說一句,這套理論已經出來近100年,已在市場內經典幾十年,我現在纔看到,說明我進入市場太浮躁了,沒有幾把刷子就敢去攬瓷器活,不虧纔怪!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