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特幣下跌,山寨幣紛紛飄紅的時候,一級鏈上的 Meme幣暫時成了市場的“避風港”。雖然一些已經上市的大市值 Meme幣還是會受到大盤影響而繼續下跌,但對於那些新興的熱門資產(或者說速通盤更合適)來說,儘管市場情緒恐慌,也最多隻能帶來一些小波動。
上週五,企業級多代理協作框架 Swarms 在推特宣佈“認領”通過 Pump.Fun 發行的代幣 swarms。說是“認領”,是因爲這個代幣並不是在官方宣佈當天才發行的,而是提前兩天就上線了。那時候,由於沒有官方背書,swarms 可能被市場當成了普通的“詐騙盤”,市值一度跌到沒人理睬的 6000 美元。
有了 $arc 的成功先例,$swarms 也順理成章地引起了市場的關注。它的框架敘事像給自己披上了“黃袍”,讓市場毫不猶豫地買單。在那天山寨幣全線暴跌的“黑色星期五”,$swarms 在市場最恐慌的幾個小時裏,價格只是橫盤整理了下,之後直接突破了 7000 萬美元市值。
通過查閱 Swarms 官網和技術文檔的相關信息,我們大概瞭解了 Swarms 框架的基本情況。
注: Meme 代幣的價格波動非常劇烈,風險極高,投資者應當充分評估風險,謹慎參與。本文僅是根據市場熱點進行信息整理和分享,作者及平臺對文章內容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不做任何保證,同時也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
又是技術派進場了嗎?
除了 Swarms 官網首頁公開的代幣地址,Swarms 框架的開發者 @KyeGomezB 也在當天繼續討論關於代幣的相關信息。
根據 Kye Gomes 的 GitHub 主頁顯示,Swarms 框架已經獲得了 2000 多顆星(而 $arc 的 rig 框架目前只有 1300 顆星)。
有了 GitHub 上的認證,至少可以確認 $swarms 代幣的技術基礎確實很強,硬核技術身份算是坐實了。
企業級多代理協作框架
Swarms 框架最初並不是專爲 Web3 設計的,它的核心目標就像“蜂羣”這個詞的本意一樣——建立一個企業級的多代理協作平臺。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 AI 開發工具,而是一整套解決方案,專門用來解決企業在將 AI 應用到實際業務時所面臨的挑戰。
在實際應用中,Swarms 提供了一整套工具鏈,幫助企業輕鬆構建和管理多個 AI 代理之間的協作。這些代理可能是不同的語言模型、專業工具,或者是自定義的智能體,在 Swarms 框架的調度下,它們能夠無縫合作,完成複雜的任務。
從技術架構的角度看,Swarms 框架包含幾個核心模塊:
1. 任務調度系統:將複雜的任務拆分並分配給最合適的 AI 代理。
2. 代理管理模塊:管理各個 AI 代理的生命週期和狀態。
3. 通信中間件:確保代理之間的信息傳遞準確高效。
4. 監控和日誌系統:實時監控系統的運行狀態。
在企業應用層面,Swarms 提供了:
1. 高可用性保障:自動容錯和恢復機制。
2. 完整的監控體系:實時追蹤 AI 代理的性能和狀態。
3. 靈活的擴展能力:輕鬆增加新的 AI 能力和業務邏輯。
4. 安全性:完善的權限管理和數據保護機制。
想要理解 Swarms 的運作方式,可以把它比作一個交響樂團:
想象一個大型樂團正在演奏一首交響曲。傳統的 AI 解決方案就像是一個全能的樂手,試圖同時演奏所有樂器。而 Swarms 則讓每個樂手(AI 代理)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在指揮家(Swarms 框架)的調度下,大家和諧配合。樂譜代表整個系統的任務流程,而排練則是系統的持續優化。
比如在電商場景中,當用戶需要個性化購物推薦時,系統會自動調度多個專業代理。用戶畫像分析代理會分析用戶需求,商品推薦代理根據需求篩選合適商品,評價分析代理整理用戶反饋,最後對話助手代理將這些信息整合成簡潔的推薦。這些代理各自負責不同的任務,卻能高效協作,最終爲用戶提供精準服務。
與同賽道其他項目的差異
Swarms 和其他 AI 框架項目(比如 $ai16z&$ELIZA 和 $arc)之間的區別,也引起了市場關注。雖然這些項目的價格表現反映了市場對底層架構的認可,但它們之間是否競爭,還是可以互補合作呢?
有推特用戶 @tmel0211 總結了三者之間的關係:從 ELIZA 到 RIG(ARC),再到 Swarms,框架的演化邏輯是合理的。ELIZA 主攻輕量化部署,快速做出 AI 代理;ARC 通過 Rust 語言提升 AI 系統的資源優化和性能;而 Swarms 則專注於多代理協作,任務分解和協調,支持靈活的串行和並行任務處理。
理論上,Swarms 可以與 ARC 集成,ARC 則能優化 ELIZA。三者都有模塊化設計,並且技術願景都非常宏大。不過,現在判斷這些框架的優劣還爲時過早,應該觀察它們的實際落地情況。技術可以是空中的理想,但最終應用的交互體驗纔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創始人遭遇質疑,幣價波動
儘管市場最初對 Swarms 的敘事表示認可,事情卻並非一路順風。
在 Swarms 代幣首次爆發時,$ai16z 的創始人 Shaw 在推特上公開批評 Swarms 框架的開發者 Kye,稱:“我不喜歡公開指出別人的問題,但有些人會竊取別人的成果,還試圖把功勞佔爲己有。” Shaw 引用了一篇 2023 年的 Reddit 帖子,聲稱其中提到的 Github 倉庫可能存在抄襲行爲,而這個倉庫正是 Swarms 開發者 Kye 所擁有。
Shaw 的 FUD讓 $swarms 的幣價幾乎腰斬。但面對這一攻擊,Swarms 的創始人 Kye 並沒有選擇沉默,反而在推特上進行了回擊,並推出了一個基於 Swarms 框架的新應用——Medicalswarm 的代幣 $MCS。通過這個新項目,Kye 試圖證明自己的框架不僅僅是空談,而是有實際價值,確實「有點東西」,有能力支撐起真正的應用落地。
可能是 Kye 對 AI Meme 玩法還不夠熟悉,雖然 $swarms 的共識尚未穩固,幣價仍處於下跌趨勢中,但他在這個時候推出新幣的操作卻引起了很多玩家的誤解。許多人看到 $mcs 的推出,誤以爲 $swarms 的開發團隊已經放棄了這個項目,認爲 $swarms 不再值得繼續關注或投資。結果,$mcs 的發射並沒有如預期那樣拯救 $swarms,反而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swarms 的市值從最高時的 7400 萬美元一度跌至 600 萬美元,而新幣 $mcs 也在這波拋售中暴跌。
不過,經驗尚淺的 Kye 也很快意識到自己的處理方式可能有些問題,看到市場的反應後,他緊急開啓了直播,公開宣佈自己依然會認真投入精力建設項目,並且在直播中將自己持有的 $swarms 代幣鎖倉一年。或許是他真的想通過這種方式證明自己,或者是有人在背後給了他一些建議,藉着共識不穩的時機來操作收籌碼。不管怎樣,這一波的操作顯然幫助洗掉了不少早期的玩家,而隨着市場的冷靜和重新評估,投資者開始重新買入 $swarms,市值逐漸回升,穩固在 3000 萬美元左右。
小結
截至撰稿時,$swarms 的幣價走勢已逐漸平穩,市值仍維持在 4000 萬美元左右。
$swarms 的情況與 $arc 有些相似,作爲一個有技術背景的代幣,隨着市場的關注逐漸發酵,價格也曾快速上漲,市值一度飆升。然而,隨着獲利盤的逐步出局,市場對項目的認識逐漸加深,社區共識也需要時間凝聚,這類項目在初期往往會經歷較大的波動。
至於這個項目是否真如創始人所說的那樣「有點東西」,最終市場會給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