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A 覆盤:從實驗室到幣安,數據自主權 。
Vana在幣安上的登場讓整個市場都熱鬧了起來了,有人靠着多賬號操作賺得飛快,有人通過NFT炒作笑得合不攏嘴但那些高價接手NFT的朋友心裏可能就不太好受了。
而$BNB 的持有者簡直是樂開了花。他們就像握着一把萬能鑰匙,財富的大門隨時爲他們敞開。這一波操作下來收益比以前多得多,再加上Lanchpool和HODLer的空投福利,BNB的價值簡直是蹭蹭往上漲,大戶們都快樂開花了。
Vana的故事得從麻省理工的媒體實驗室說起。那裏有兩個志同道合的小夥伴,Anna Kazlauskas和Art Abal,他們一心想讓數據變得更民主,希望用戶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數據。於是他們搞了個DLP和貢獻證明系統,讓用戶能夠安全地貢獻數據,一起享受AI模型帶來的好處。
他們的創意很快就得到了圈內的認可。在正式發行前Vana就拉到了2500萬美元的投資,背後站着的都是Coinbase Ventures、Paradigm、Polychain這些大佬。
在Vana的世界裏DLP可是個重要角色。它讓用戶通過貢獻數據就能賺到代幣,這樣一來,數據就變得流動起來了。這些數據DAO就像滿天的星星,散落在Vana的宇宙裏,每個DAO都專注收集和利用某一類的數據。
對用戶來說,只需按照DAO的規則貢獻數據,就能拿到獎勵和空投。自從Vana的開發者測試網上線以來,已經吸引了130萬用戶、300多個數據DAO,每天的交易量都高達170萬。
在代幣設計上Vana也是不走尋常路。他們用了雙層代幣制度:一方面有統一的基礎代幣VANA;另一方面,每個數據DAO都能發行自己的代幣。這樣既給了母幣和子幣各自的角色和價值,又把生態建設的成果和母幣的價值綁在了一起,實現了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