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此處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屬於作者,不代表 crypto.news 編輯部的觀點和意見。
近年來,非同質化代幣在藝術界和更廣泛的文化討論中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從其在高價值數字藝術品銷售中的作用到其與投機泡沫的關聯,人們經常通過兩極化的視角來看待 NFT。
你可能還會喜歡:博物館、人工智能生成的藝術、區塊鏈和 NFT | 觀點
然而,在喧囂和爭議的背後,隱藏着一項變革性技術,它徹底改變了我們保存、鑑定和參與藝術和文化的方式。NFT 提供了一個防篡改的賬本,可確保信任、透明度和文化遺產的保存——這是理解藝術真正價值的基本要素。
真實性和出處的重要性
真實性是藝術品估價的基石。例如,一幅列奧納多·達芬奇的畫作可以賣到數億美元,而他同代人的複製品價格可能會下跌 99% 以上。然而,如今的原作複製品不會被視爲藝術品。價值的明顯差異在於作品的真實性。
出處,雖然藝術界以外的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同樣重要。它指的是藝術品的記錄歷史,追溯其從創作到不同所有者再到現在的狀態。當藝術品的出處包括知名收藏家或經銷商時,它證實了藝術品的真實性,並增加了歷史背景和意義,進一步提升了其價值。
傳統上,真實性和出處依賴於目錄、清單或證書等物理記錄,而這些記錄都容易丟失、損壞或被篡改。歷史文獻中的這些空白可能使評估文物的真實價值變得困難。NFT 通過創建不可變的記錄、確保關鍵信息的保存以及提供透明且安全的出處追蹤方式來提供解決方案。
代幣化:藝術的新道路?
儘管 NFT 在記錄和保存方面具有潛力,但許多傳統的出版、數字化、歸檔和數據庫管理方法仍然存在。藝術和文化領域的專家尚未感受到將 NFT 融入這些既定實踐的必要性。
然而,當今藝術界最常見、最實際的 NFT 應用是代幣化。這涉及創建由受尊敬機構認證的藝術品的數字版本。例如,2021 年,大英博物館發行了 200 多個日本藝術家葛飾北齋 19 世紀畫作的 NFT,維也納的貝爾維德博物館在次年將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吻》變成了 10,000 個 NFT。
這些舉措爲公衆提供了一種接觸文化珍寶的創新方式。參觀博物館後,遊客無需再購買明信片或紀念品,而是可以購買一段數字歷史,將自己與標誌性藝術作品聯繫起來。這不僅加深了與文化藝術品的聯繫,還通過出售這些數字版本的收益,爲實物藝術品的保存和保護提供資金。
私人收藏家也接受了代幣化,通常出於投資目的,通過 NFT 提供藝術品的部分所有權作爲數字股份證明。然而,這種方法提出了關於實物藝術品與其數字對應物之間關係的基本問題。例如,如果你擁有一件藝術品的 NFT 份額,這賦予了你什麼權利?你可以以實物或數字方式展示藝術品嗎?市場基礎設施何時才能成熟到足以支持這些數字股份的有效交易?即使在博物館主導的計劃中,與免費提供的藝術品高分辨率照片相比,NFT 的價值和重要性如何?這些問題直接影響此類 NFT 的感知價值和流動性,無論它們是被視爲數字衍生品還是有形所有權的代表。
儘管通證化在教育、參與和提高認識方面具有諸多優勢,但藝術品的數字表現形式可能仍將次於其實物原件。從長遠來看,藝術品的真正價值在於其實物存在,保護工作必須繼續專注於確保文化藝術品的物質完整性。博物館、收藏家和文化機構仍需要在受控環境中投資保護和保存這些物品,並使用 NFT 以外的一系列技術。
NFT:文化保護和重新詮釋的未來
那麼,NFT 在保存歷史藝術和文化方面的最佳應用是什麼?藝術品是人類創造力和文化認同的體現,其保存可以採取兩種互補的途徑。一種是保護前人創造的實物,確保它們完好無損,可供子孫後代使用。另一條道路是捕捉這些作品的精髓,以創新的方式重新詮釋它們,將創造力與技術融爲一體,將藝術和文化帶入未來。
NFT 爲連接這兩條路徑提供了獨特的機會。它們不僅記錄和數字化歷史文物,還使藝術家能夠以新穎的形式重新構想文化遺產。通過利用技術,我們確保過去的故事能夠引起未來觀衆的共鳴。
一個有意義且尊重地使用 NFT 進行文化保護的例子是 Refik Anadol 與巴西 Yawanawá 人的合作——由一箇中心視頻藝術品和 1,000 幅獨特且動態演變的 NFT 數據畫組成。Yawanawá 之風項目融合了當地人創作的藝術品、亞馬遜雨林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和沉浸式數字顯示器,創造了一種數據驅動的藝術體驗。這個項目不僅頌揚了土著文化遺產,還提高了人們對亞馬遜生態重要性的認識,並籌集資金支持文化和環境保護。
這些項目開創了先例,表明 NFT 不僅可以用作靜態的所有權代幣,還可以用作講故事、宣傳和文化保護的動態平臺。通過將傳統藝術形式與環境和技術數據相結合,NFT 可以創造身臨其境的教育體驗,擴大原住民的聲音並培養文化自豪感。
擁抱藝術與文化的未來
目前,當代藝術家是 NFT 技術的主要受益者。NFT 可以從創作之時起記錄出處並驗證真實性,讓未來的收藏家對藝術品的來源充滿信心。此外,NFT 可以充當綜合數字檔案,記錄贊助商、版本、展覽歷史和透明定價的詳細信息。
我們必須記住,我們一直在創造歷史。今天的藝術將成爲明天的“古代藝術”。文化是一個連續體,我們與時間的關係及其對藝術的影響本質上是流動的。通過擁抱 NFT,我們確保今天的藝術敘事將爲子孫後代保留下來。
我相信一切始於思想。作爲人類,我們產生想法並將其轉化爲實物,賦予它們意義和解釋。在當今的數字時代,我們越來越重視數字體驗和虛擬空間等無形資產。我們不應該簡單地以數字方式複製實物,而應該繼續發揮創造力,創造定義未來的新形式和新體驗。這就是藝術和文化的發展方式,既適應時代,又保持人類表達的本質。
閱讀更多:藝術、遊戲的代幣化以及 NFT 的未來 | 觀點
作者:Guoying Stacy Zhang
張國英是一位藝術顧問,她創立了佛國樂園,這是一個融合藝術、靈性和科技以賦予人類力量的先鋒社區。她在該領域擁有十多年的經驗,與藝術和宗教機構合作廣泛。自 2016 年以來,她在佛教門戶全球的專欄通過採訪宗教大師、學者、藝術家和私人收藏家,與公衆分享了真實的佛教教義和稀有藝術品。張國英曾擔任慈山寺副館長,並協助寶蓮寺研究香港大佛雕像的保護。她在這兩個項目中的作品都發表在《亞洲藝術》上。張國英曾作爲何鴻毅家族基金會的學者在亞非學院和考陶爾德藝術學院學習藝術史和佛教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