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 Bernstein 高級分析師 Gautam Chhugani 最近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以太坊近期表現不佳是一個機遇,而非挫折。Chhugani 的全面分析探討了以太坊的供應機制、機構採用和質押動態,並提出了有利的風險回報前景的案例。
1. 以太坊的通縮供應和質押收益率
Chhugani 強調,以太坊向權益證明 (PoS) 的過渡和銷燬機制對於將其總供應量維持在約 1.2 億 ETH 至關重要。他表示,這種設置每年可產生約 3% 的穩定質押收益率(以以太坊計算),這增加了其吸引力。他還指出,以太坊供應量的很大一部分(約 28%)被鎖定在質押合約中,另外 10% 被綁定在存款/借貸機制中或橋接到第 2 層解決方案中。在 Chhugani 看來,這種集中供應爲以太坊投資者創造了有利的供需動態。
2. 以太坊ETF正在獲得動力
根據Chhugani的說法,以太坊的ETF推出雖然最初表現平平,但已獲得顯著關注。他報告稱,以太坊ETF的資產已增長至110億美元,上週流入資金爲5.74億美元,這是首次這些流入資金抵消了Grayscale以太坊信託的流出。Chhugani指出,Blackrock的ETF是這一轉變的主要推動力,11月份以太坊的管理資產(不包括Grayscale)環比增長了36%。他認爲,這一勢頭標誌着機構信心的增強,並加強了以太坊的長期前景。
3. ETF中質押收益的潛力
Chhugani指出,目前以太坊ETF由於監管限制無法提供質押收益。然而,他建議,在一個友好的加密貨幣管理下,美國監管政策的改變可能爲這一特性鋪平道路。在當前市場中,以太坊的收益率爲3%,Chhugani認爲將質押收益納入ETF可能將收益率推高至4-5%,特別是在更活躍的區塊鏈環境中。他認爲,這一發展將吸引更大的機構興趣,並增強以太坊作爲數字資產的地位。
4. 以太坊的網絡主導地位
根據Chhugani的發現,以太坊在總鎖定價值(TVL)方面仍然是主導區塊鏈,佔據市場的63%。他強調,即使競爭對手如Solana在零售用例中取得進展,以太坊在零售和機構用戶中的信任是無與倫比的。Chhugani指出,以太坊的第二層網絡處理超過1500萬筆每日交易,顯著高於以太坊的基礎層(約100萬筆每日交易),這證明了生態系統的可擴展性和持久相關性。
通過Pixabay提供的特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