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更多機構提供佈局 Web3 的技術“槓桿”。
出品|OKG Research
作者|Jason Jiang
大量資金正瘋狂流向Base。鏈上數據顯示,過去1個月Base是鏈上資金流入最多的生態,淨流入達到7.5億美元,遠超Solana同期(約3億美元)。與此同時,其他指標也在攀升:Base單日交易量最高超1100萬筆,累計促成10餘億筆鏈上交易,每週活躍地址數量較年初也實現了20倍漲幅,並超越Arbitrum成爲TVL最高的 L2 項目。
Base鏈上的熱點項目(來源:OKLink)
Base的成功得益於其抓熱點和造“爆款”的能力,但也離不開其背後Coinbase的支持:Base能輕鬆整合Coinbase生態中的各種產品、用戶和工具,使開發者藉助這些快速構建鏈上應用,並使其觸達超1億的用戶和大量資產,讓更多用戶與資產完成遷移。這是Base發展的基本盤,更是其相較於其他L2的天然優勢。如今,越來越多像Base這樣“有人撐腰”的項目,正陸續加入L2的“戰局”。
這些“有人撐腰”的L2中會出現下一個Base嗎?
過度基建所帶來的流動性分割和存量競爭加劇讓L2批評和看衰之聲不絕於耳,但並未阻擋新進入者的熱情,衆多機構仍陸續加入L2“戰局”:老牌DeFi項目Uniswap推出自己的L2項目Unichain;Web2科技巨頭索尼也宣佈推出L2網絡Soneium...... 流動性爭奪戰尚未落幕之際, 新一波頗具背景與關注度的競爭者又來了。
與老牌L2項目相比,這些新進入者有些“不一樣”。
以Arbitrum、Optimism爲代表的早期原生L2項目,都是爲了解決以太坊存在的技術與性能缺陷,而非應用問題。這些項目以更低的Gas和更高的TPS 來滿足市場對主鏈的應用需求。成功的前提是主鏈足夠活躍:只有主鏈先被高頻使用,L2的優勢才能體現,價值纔會兌現。但以太坊此前“內憂外患”,絕對數據雖依舊領先,但增長已遠遠落後於Solana等。如此,即便依附於以太坊的L2們“內功”深厚,也無法得到施展。
反觀L2市場的新進入者,無論去年8月上線的Base,還是今年的Uniswap還是索尼,要麼自身有應用與流量加持,要麼在鏈接Web2場景方面有巨大想象空間。它們在流量、場景與生態方面都不太依賴以太坊,更無意替代以太坊,只是更多考慮如何將現有L2技術“變現”,以優化和完善自身應用版圖,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而這些項目之所以選擇L2,一方面是因爲模塊化rollup基礎設施初見成效,OP Stack等平臺大幅降低了部署L2的技術門檻,一鍵發鏈正在成爲現實,並且無需引導建立新的共識網絡,是更具性價比的技術選擇;另外,Base的成功也證明了L2項目在不依靠代幣體系所來的金融激勵也能健康運行,在法律合規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或許也會對很多機構產生更大吸引力。
下半場戰事開啓,如何撬動L2的價值“槓桿”?
如今對L2的批評與看衰,表面是由於市場表現不及預期,根本原因在於技術迭代與應用創新的速度在這輪週期中出現了明顯錯配。就像費盡力氣造出了高速公路,結果卻發現市面上根本沒有多少汽車,大家都還在蹬自行車的階段,這時候高速公路的價值當然也就無法體現。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方式是加速在L2生態中構建應用,縮小甚至消除兩者之間的時間錯配,從而讓基建需求再次緊張起來,讓市場進入“基建-應用-基建”的正向循環中,從而撬動L2的價值槓槓。
就像索尼SBL總監兼Astar Network創始人Sota Watanabe說的那樣,“由於缺乏一般用戶接觸點以及他們的反饋,Web3行業過去一直在爲自己製作產品。”但藉助索尼等機構所擁有的業務與資源優勢,Web3行業的基建和應用有望擺脫“圈內自嗨”的尷尬,成爲解決實際問題和滿足真實需求的應用,把Web3技術的好處帶給更廣泛的Web2用戶。
今年7月的以太坊開發者大會上,Vitalik也曾表示“下一個十年以太坊生態最大的主題是應用”。如今這些L2新進入者,就是帶着應用而來,也是衝着應用而去。當大多數原生L2項目還在繼續卷“技術敘事”的時候,新進入者們已經在現有L2高速公路上嘗試修建“收費站”,並將更多“車輛”引導到路上跑起來。
隨着L2技術的發展和成熟,L1主鏈距離普通用戶可能正越來越遠,L2會成爲鏈上用戶與應用的主要聚集地。據OKG Research分析,目前已有超過90%的以太坊交易活動發生在L2網絡中。未來勢必有更多機構,特別是Web2機構會將L2作爲構建鏈上應用和參與Web3生態的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一場圍繞着應用的L2下半場戰事或將開啓。只是這次不僅要比“技術內功”,更要拼資源和拼場景。這些背後有機構“撐腰”,自帶流量和場景優勢的L2新勢力,或許能比那些在戰局中廝殺更久的老牌項目更可能在應用端帶來驚喜,從而撬動L2創新所帶來的價值“槓桿”。
如果虛擬資產現貨ETF讓更多投資者擁有了Web3時代的資產配置選項,那L2可能會爲更多機構提供Web3技術“槓桿”,讓Web3不僅服務於Web3,還能撬動Web2市場,碰撞出更多應用火花。
*本文所述內容僅爲市場觀察與提供趨勢分析,不應被視爲具體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