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加密行業對比特幣有足夠的“價值共識”,很多人也都各自從技術、金融、貨幣等方面去探討過比特幣的價值,但據我觀察,似乎沒有一篇足夠完整的文章來總挈之。本文將以本人過去長期在VC從業、加密投資中的思考判斷,並結合貨幣的發展史、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比特幣的特性等多方面去探討比特幣的價值。

同時,因爲本人持有比特幣的緣故,文中觀點與倉位有重大關聯,希望仔細閱讀的朋友悉知。

(寫於2024/11/28,全文6769字)

時代背景:

1.比特幣最高價格達到99549美元,流通市值1.95萬億美元,躋身全球市值前十大資產,達到了黃金總市值的1/10。

2.全球持有比特幣的上市公司\機構已達到47家,總持倉1520965枚比特幣比,總價值1406.13億美元,佔比特幣總市值7.75%。

3.世界各國政府預計持有569,070枚比特幣,特朗普宣佈上臺後美國將會戰略儲備比特幣。

4.貝萊德正在討論以自有資金購入比特幣方案,微軟股東正在爲評估、投資比特幣展開討論,越來越多的資管機構正在持續買入比特幣。

5.持有比特幣的地址數量已經超過54,443,813個,一年增加了400萬個。

正文:

比特幣已經實現的過去,是從2010年5月22日,只能用一萬個比特幣購買一塊披薩的那天,歷經14年,走到了一枚比特幣高達99549美元的今天。未來,它仍舊會不斷持續的突破新高。並且,不出意外的,每次再破新高時,媒體都會把這些消息傳到普羅大衆的耳朵裏。但很顯然,這些不靠譜的媒體帶來了非常多錯誤、支離破碎的信息,鑑於我自己就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本該15年就買幣,受限於搜索渠道,被清一色的“騙局”所勸退),所以我打算儘可能通俗的全面的,再聊一聊比特幣。

比特幣新高、特朗普準備將美國打造成世界加密中心,對比特幣建立國家級戰略儲備等新聞,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這與過去每次比特幣突破新高的新聞沒有多大的區別,唯一的區別是提到了美國對比特幣的關注度。帶來的效果可能是讓老百姓們對比特幣的態度有所改變,可能不再是像我當初那些,接收到的全是“金融騙局”、“旁氏傳銷”一樣,開始變得認可比特幣,畢竟連美國都開始戰略儲備了不是麼?

與此同時,同樣的會有一些低智人羣在陰謀化,說比特幣是美國搞出來的用來打壓其他國家的工具,是可複製的,是虛擬的,等等等等。這是人性使然,一方面,(接收者)低智人羣信息閉塞,在接受信息衝擊時,卻又需要去試圖理解以減少不確定性,這些陰謀論既能形成一套邏輯,又沒辦法證僞,所以最能被接受;另一方面,(傳播者)低智人羣爲了滿足自戀化需求,也喜歡傳播陰謀論這種能提供隱祕、即刻生效又重要的“知識”,又或者是喫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態。

當然,不管是國內媒體的正面宣傳,還是負面宣傳,對於比特幣的發展並沒有多少影響。說的更難聽一些,即我們“認不認”比特幣真的無所謂,只要有錢人認,大部分國家都認,就夠了。我們不認,比特幣依舊會持續突破新高,我們所失去的只是少了一個極度珍惜,能發財的機會,僅此而已。

主權國家,尤其是非資本主義主權國家天然就厭惡不可控因素。國家這種中心化組織形態最早確實是基於自願訂立契約而建立,並且是隨着生產力的提高而從部落演變過來的。但隨着生產資料的壟斷和人性使然,既得利益者總會爲了維繫自己的權利而打壓那些企圖後來居上的一切人事物,最終就變成了馬克思韋伯所說的,暴力保持壟斷的政體。

不過人類的技術都在進步,生產資料都在更新。所以在新趨勢、新技術帶來生產力革新之時,大家第一時間想的都是打壓、消滅。但趨勢都不爲一個人,一個國家而停止,所以最後都是主動打壓,被迫接受,然後先接受打壓後接受。過去互聯網就是確定性的新趨勢,現在的比特幣也是確定性的新趨勢。

只是比特幣在“不可掌握”這件事上更徹底。比特幣的代碼是完全開源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載審計每一行代碼,即便是它的創造者中本聰也沒辦法留後門,總量就是2100萬枚,不增不減。時至今日,任何說支持比特幣的國家都是被迫接受。因爲全球持有比特幣的人數很多,特朗普說支持比特幣是爲了選票,美國說支持比特幣是爲了吸引人才和資金。再往後,越晚接受比特幣的越落後,並不會動搖比特幣的一切。

那麼,爲什麼說比特幣是確定性的趨勢呢,或者說它的價值在哪呢?這是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很多比特幣的佈道者採取的解釋都是反證法,比如說巴菲特不理解微軟,但不妨礙微軟的市值變高,你不理解比特幣,但不妨礙比特幣的市值持續變高,云云,這顯然是很難服衆。

現在比特幣取代黃金的價值。

首先比特幣最被常說的是“共識”。共識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爲資產帶來了價格。像前文所說,有人認,就會有人買,有人買就會有價格。但共識是否能持續,就需要有更多的東西去支撐。這跟愛情需要物質一樣,沒有物質的愛情風一吹就散了,共識也是。能長期凝聚積累共識的東西,一定是有額外的價值,比如黃金。

最初人類社會的交易方式都是以物易物。但因爲保存、標準等問題,就很麻煩,比如我想用羊去換草莓,可有草莓的又不想要羊,他想要牛,這時候我就需要多次交換,而運氣不好時,一直換不到,羊又臭掉了,價值直接歸零。

貨幣解決了這樣的問題。開始大家弄點貝殼充當交易的媒介,後來又使用了別的東西,最後黃金脫穎而出。但是,黃金是因爲宣傳,強制要求才成爲貨幣的嗎?並不是,是因爲黃金具有數量有限,不可人造,易切割,易攜帶等滿足貨幣需求的特質。馬克思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就是金銀的原因恰恰在於此。黃金是自然的產物,只是它的特質讓人們可以持續的將對貨幣的共識凝聚於此,最後不可被撼動。

但黃金後來也退出了貨幣體系,也是因爲它數量有限,不可人造的特質限制了社會發展。舉個例子,雅典最早用的是金幣,雅典打斯巴達額外支出了軍事費用,但金幣數量就那麼多,怎麼辦?雅典政府就把金幣摻銅,一枚金幣變成了兩枚,收1萬金幣的稅收,支出2萬的金幣,這就是最早的赤字支出。與此同時,雅典戰爭時期也不忘公共建設,戰期還抽空建了希臘勝利女神廟,沒錢怎麼辦?繼續降低金幣的含金量,50%變30%,最後變成了0,貨幣從金幣成了銅幣,劣幣驅逐了良幣。

往後每次國家政權的建立,對貨幣的首要要求都是可以增發,這樣才能赤字消費,貨幣就變成了由國家信用背書的產物。隨着國家的更替,那些派發的貨幣就會持續貶值,直到歸零。人們所拿出的應對方式,就是把黃金當成價值存儲。美國貨幣體系從金本位到現在信用背書,跟過去沒什麼兩樣,黃金最後也是變成了提供價值存儲的特殊大類資產。

理解黃金的價值共識,就理解了比特幣的價值,因爲比特幣就是黃金的上位替代。兩者對比,從數量上看,比特幣恆定2100萬枚,無法人爲製造,黃金雖然也無法人爲製造且數量稀少,但總歸會持續增加;同時比特幣更容易切割,更容易傳輸,更容易存儲,更自由。基於此,比特幣就會吸收那些凝聚在黃金上的共識。

說到這一點,很多人會說,黃金是幾千年的共識,比特幣十年的共識,憑什麼代替?其實我認爲,比特幣十年才走到黃金1/10的市值,已經是算髮展的非常緩慢了。過去對黃金的共識積累之所以漫長,很大程度是因爲受限於信息的傳播度。如今互聯網所帶來的信息全球化,加速了共識凝聚的過程,PC端互聯網達到1億用戶花了7年時間,移動互聯網用戶達到1億,只用了三年,這樣的信息傳播效率,本就會讓共識的凝聚速度遠超過去。即便是看科技發展,從工業革命到現在,不也是遠超過去幾千年麼?

這裏可能出現的擔憂是大家覺得共識凝聚的太快不好,這也不用擔心,信息傳播效率加劇也會讓競爭更加充分,所以對於劣質共識的淘汰速度也非常快。說白了現在大家就是可以又快又好的作出選擇。比特幣達到黃金1/10市值的過程太慢,還是受到了很大的干擾,比如政府的影響,操作門檻的影響,等等等等,但我的判斷是,當比特幣持幣地址數一旦超過了1億以後,比特幣就會以更快的速度超越黃金。

因此,比特幣100萬美元一枚,是我們目之所及,不用展開想象,很快就會到來的現實。倘若再加上美元貶值,加上金融市場的溢價,100萬美元都是起步。

當然,說到這很多人心裏會想着,我再做一個比特幣系統怎麼樣?很多人對比特幣的另一個懷疑就是認爲比特幣可以複製。過去黃金同樣也面臨過類似的競爭,而比特幣在具有一定共識後,很多人就開始在做“複製”這件事了,不過最後不約而同的全部失敗了。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掌握比特幣網絡超30%算力的吳忌寒分叉了比特幣,但他也失敗了。爲什麼?因爲共識是市場用腳投票選出來的,即便你是主導者,也沒辦法暴力的替別人做出選擇(特指自由市場)。到了今天,比特幣的龍頭效應更加明顯,它有最大的市值,最安全的網絡,是最有價值,最有共識的。它已經持續正向循環到了主導地位無法撼動的地位。

當然,現在比特幣仍舊可能被掌控,比如對比特幣網絡發起51%算力攻擊強行篡改(指在比特幣網絡中掌握超過50%的計算算力)。現在很少人有這樣的財力去做這種事,而能做到這種事的人\組織所付出的成本遠大於獲得收益的成本,同樣也不會去做。未來比特幣價格越來越高,它體系就會持續鞏固,越來越難以撼動。就這麼簡單。

未來比特幣貨幣&價值存儲的價值

接下來,就是對未來的判斷,比特幣價值的起點是黃金,但終點卻不是。我認爲比特幣會有更高的價值和價格。原因是比特幣所帶來的“去中心化”的意識形態,以及我們會到到來的未來,元宇宙。

投資的核心,不外乎去尋找解決社會發展所碰到關鍵問題的產品。因爲這樣的新產品纔可以去取代舊產品,這個取代的過程,就是財富轉移的過程。比如從馬車到汽車,實體商店到電商,現金支付到電子支付,在這些行業的重塑中,都會誕生很多偉大的公司,投資他們,持有他們的股票都會獲得巨大的貨幣財富回報。

並且自從互聯網時代以後,這個回報變得更加巨大,原因就是互聯網所帶來的P2P社會化,順帶還整合了行業。過去我舉過幾個例子,國內女裝行業排名前十的企業加起來佔據的市場份額都不到15%,豐田做的那麼厲害也只在燃油車市場上佔了4.3%的份額。而互聯網整合行業後,往往一個企業就喫下了一大半的市場份額:支付寶加微信佔據了國內支付行業95%的份額,滴滴佔據了網約車O2O平臺90%的市場份額。想想看,一家企業能佔佔據整個行業的大部分利潤,市場給到他們的估值自然就非常誇張。比如蘋果的市值都趕上了德國的GDP了。

話說回來,比特幣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呢?它解決資本主義裏金融系統週期性崩潰的問題。過去講“金融危機”,很多人只有美人如花隔雲端的感覺。聽別人說過,沒有真正經歷過,所以不會有特別深刻的感受,所以只會覺得“比特幣用來解決金融危機”就是一個“噱頭”,或者只是一個“假大空”的炒作。然則在這幾年圈內玩家經歷過這麼多中心化借貸平臺、交易所暴雷以後,重新再回顧過去幾次金融危機,會更能看明白我接下來要聊的東西。

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中,只要是資本主義國家就一直會週期性地出現金融危機。即便每次金融危機的源頭都不一樣,但底層原因都是如出一轍,就是資本主義本質和中心化集權共同促成的。資本主義本質就是“追求一切可以獲得最大利潤的方式”。基於西方會計學、銀行業的高速發展以及私有制,資本家會用盡各種方式去儘可能的降低成本和提高收入,以獲得更大的利潤。無所謂道德、無所謂是非善惡,以至於推動社會進步也都是追求利潤的副產品------因爲社會進步的背後是技術創新,資本家的本意也僅是利用技術壟斷帶來巨大的貨幣財富。

社會規則創立的同時,也會爲踐踏規則的人創造巨大的財富。基於資本主義本質,資本家們就必然會去踐踏規則,直到禮崩樂壞,全面癱瘓後,他們又會“痛定思痛”的重新建立新的規則。如此往復,規則雖然在不斷完善,但根源問題解決不了,金融危機就會重複出現。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兩個,一個是1998年的LTCM破產事件;另一個就是2008年的次貸危機。

LTCM叫做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團隊糾集一羣智商奇高的數學家、經濟學家。他們在1994年成立後連續4年都獲得了極高的投資回報率,震驚了整個華爾街。他們操作手法也很簡單,就是利用巨大的槓桿去賺取國債的無風險套利。加槓桿的方式則是購買國債後抵押給銀行換取現金,並用現金繼續去開國債期貨的空頭頭寸。

理論上來說,這樣的槓桿是限制的。比如說我們用100元的國債去抵押,只能換到97元的現金,差的三元就是銀行爲了控制風險和槓桿率設置的“墊頭”。但銀行們爲了追求高回報,有30多家銀行枉顧規則,爲LTCM公司提供了無墊頭貸款,讓LTCM僅用了十幾億美元就撬動了1500億美元的槓桿資金。緊接着,LTCM在俄羅斯折戟沉沙,出現了巨大的虧損,又因爲接近百倍的槓桿差點造成了一萬億美元的債務違約,差點就引發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

距離LTCM破產僅僅過去10年,美國又迎來了次貸危機。正常情況下,假如我去買房向銀行借貸,那麼銀行需要考察我的還款能力,比如我的工作是否穩定,是否有資產等等。如果符合條件,銀行就會放貸,那我也會按期還款,這本不會出現太多的問題。

但問題來了,銀行的資金有限,能放的貸款只有那麼多,能賺的利息也只有那麼多。爲了能賺更多的錢,銀行就想了一個“聰明”的辦法,他們把我的“貸款合同”抵押給其他的金融機構並拿回現金,這樣銀行就有更多的資金去放貸,並且喫到更多的利差。這就是“次貸”,“次級抵押貸款”。

而對於接盤的金融機構而言,他們需要賺錢,就會把他們和銀行簽訂的關於我“貸款合同”的合同,打包抵押給下一個接盤的金融機構。下一個金融機構又重複這樣的操作。如此一來,這一整條資金鍊全都變成了一條繩上的螞蚱。這樣會不會有問題呢,其實也不太會,只要銀行方面嚴格把控貸款人的資質確保大部分的借貸都能正常還款即可。但很可惜,銀行並沒有這麼做。

美國電影(大空頭)將整個故事還原得異常真實。當你去向銀行貸款時,銀行體系的相關工作人員爲了賺錢,不會盡職地去調查。而是放任自流,就算你申請時,填的是你家狗的名字都能通過貸款審批。同時,在住房需求不斷上升,房價不斷上升的過程中,所有的參與者都瘋狂了。大家越來越放任,視規則如無物。最終,當大部分還不起房貸的合同到期以後,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就玩不下去了。整個鏈路開始崩潰,災難開始蔓延,最終席捲全球,變成了世界級的金融危機。

危機的根源都是中心化權力爲了追求利益而踐踏規則所帶來的惡果,但錢是給他們賺了,最後買單的卻是我們。

過去這些問題都解決不了,直到比特幣對去中心化的實現。所謂去中心化,就是去信任某一機構、某一個人,而是將信任建立在代碼之內。既定的程序無法被人所操控,所有人都必須遵循這套規則,無人能凌駕於規則之上。比特幣賬本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在比特幣網絡內實現的就是工作量證明(POW),誰的算力更高,誰就更有可能獲得比特幣,即便你有再大的權力、再多的貨幣財富都得按照規則來運作。強如美國也沒辦法改變代碼規則,想要建立比特幣的戰略儲備,要麼去市場上去購買,要麼建立礦場自己去挖。

不過,在現實世界,比特幣永遠成爲不了現實貨幣,主權國家不會讓出鑄幣權。眼下,“國家”這一組織形態是與生產力\技術是匹配的,但隨着生產力的進步,生產關係又會發生變化,過去從部落演變成了國家,未來國家仍舊會往上演化成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形態,可能是聯邦?議會?不確定,但一定會是去中心化的組織。

爲什麼?接下來的生產力革命是由AI牽引,而AI最大的問題是不透明,由那麼一小撮人制定的。倘若AI的正確度到常人無法分辨,正確率達到99.99%時,剩下0.01%出現錯誤,但又涉及到信仰,人生觀,意識形態等問題時,就會嚴重的隱患------這模型就那麼幾個人做的,誰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又或者,到全民信任AI時,OpenAI的控制方,就可以控制全世界。解決辦法只有加入去中心化的條件。最終AI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運行,就可以避免被中心化控制的核心問題。而反過來,區塊鏈也可以通過ai來完善項目方或有心或無心留下的代碼漏洞,並且以最公平的方式來執行DAO。

到這,我們可以預演一個遠景。如果區塊鏈最後是演化成像綠洲,頭號玩家,乃至駭客帝國那樣的一個“虛擬世界”(全球性經濟體),那麼AI就是“無感情的上帝”,憑藉設定的程序來制定規則,並且維護規則。再把鏡頭往近一些拉動,即AI去處理一個行業、一個賽道的規則制定和維護。比特幣就會成爲這麼一個世界的貨幣,成爲這一整個世界的價值存儲,這樣的虛擬世界也不會有“黃金”的位置。

想想看,2100萬枚比特幣承擔起衡量整個世界財富時,它的價格會是多少?這纔是比特幣的終極價值。

說到這,我倒不是非得說服大家一定要買比特幣,而是爲了讓本就已經持有,或者已經準備持有比特幣的朋友,更加清晰的闡述了比特幣最現實的價值和價格,也只能幫助這些朋友更堅定的持有比特幣。

最後還有一句話我得再說一遍:我們不認比特幣,我們不買比特幣,比特幣依舊會持續突破新高,我們所失去的只是少了一個極度珍惜,能發財的機會,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