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生態系統由不同的層構建,這些層構成了旨在創建應用程序、轉移資產和生成新穎用例的架構。
這些區塊鏈層中的每一個層都服務於建立基於智能合約的去中心化操作框架的共同目的,但每個層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重點。讓我們探討一下 Layer 0、Layer 1、Layer 2 和 Layer 3 區塊鏈之間的差異。
從 Layer 0 到 Layer 3 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開啓了數字化時代價值和信息交換新方式的大門。比特幣的誕生和以太坊作爲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出現,用於創建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Dapp) 以及其他區塊鏈網絡,使我們能夠了解第 0 層和第 1 層技術的主要用例。
然而,區塊鏈和這些用例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操作需求,以實現更高的交易效率,這就是第 2 層網絡和最近的第 3 層概念發揮作用的地方。
第0層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將第 0 層區塊鏈理解爲一種基礎設施,在可通信和可互操作的環境下,促進不同第 1 層甚至第 2 層網絡的創建和運行。 Layer 0 可以被視爲“基礎層”,專注於構建可操作的區塊鏈,具有普遍共享的機制、功能和設計。
根據設計和技術,每個 Layer 0 可以讓開發人員更輕鬆地創建針對特定需求而設計的自定義網絡,使用所述 Layer 0 網絡的本機代幣支付 Gas 費並與其他生態系統連接。這樣,就有了一個獨立的區塊鏈網絡生態系統,但處於聯合安全框架內。
#Polkadot 、#Avalanche 和 #Cosmos 等區塊鏈是第 0 層的示例。
第 1 層
迄今爲止,區塊鏈中最流行的一層。第一層是基礎設施層面使用和採用的主要公共區塊鏈。藉助智能合約,這些區塊鏈允許價值轉移和支付,以及 Dapp 的開發。第一層可以看作是應用和操作層。
Layer 1 區塊鏈是彼此獨立的鏈,它們使用自己的共識機制,例如工作量證明(PoW)、權益證明(PoS)等。每個網絡都有自己的加密貨幣,根據設計,用戶可以使用該加密貨幣支付汽油費並參與驗證或挖掘以保護去中心化網絡。
就其本身而言,在事務級別,每個第 1 層都有自己的速度、容量和成本。這意味着網絡的效率、可擴展性和互操作性將受到限制,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技術能力。
#Bitcoin $BTC ,在價值轉移和支付方面,以及#Ethereum $ETH ,作爲Dapp和去中心化項目開發的智能合約架構,它們是第 1 層網絡的兩個主要示例。
然而,還有其他第 1 層網絡,例如 Solana、Cardano、BNB Chain $BNB 、Tezos、NEAR、Algorand、Avalanche 或 Cosmos,因爲後兩者的實用性也允許它們以第 1 層網絡的形式出現。
第2層
隨着第一層網絡的進步和發展,生態系統中需要建立額外的機制或完整的環境來優化區塊鏈,例如以太坊,其交易容量有限,尤其是交易成本較高,尤其是在交易成本較高的情況下。需求和網絡擁塞。
第 2 層網絡是一種可擴展性解決方案,對於區塊鏈生態系統(尤其是以太坊)非常重要。他們使用不同的技術橫向構建或構建在主區塊鏈(第 1 層)之上,從而提高可擴展性和交易效率,同時大大降低 Gas 費率成本。
一般來說,第 2 層解決方案負責增強主鏈交易處理。第 2 層可以被視爲可擴展性和效率層。
最流行的解決方案基於彙總、樂觀和零知識(zk-rollups)、側鏈或狀態通道。
第 2 層網絡的一些示例包括:
閃電網絡和比特幣的 Rootstock (RSK)
Polygon、Decision、Optimism、Base 等爲以太坊做準備
卡爾達諾的九頭蛇
第3層
區塊鏈技術的快速進步和發展,加上對構成數百個 DApp 和數十萬用戶的基礎設施進行優化的需要,使得第三層或第 3 層網絡的出現。
Layer 3 的概念最初由 Starkware 提出,Starkware 是一家專注於利用零知識(zk)技術開發可擴展性解決方案的加密公司,該公司將第三層定義爲致力於定製應用程序需求的層。
換句話說,第 3 層將以與第 2 層在第 1 層上相同的方式在第 2 層上工作,提供更強大的功能和針對獨立層設計的定製縮放。與 ZK 技術密切相關的第 3 層不僅會添加新的適應功能,例如隱私、速度或互操作性,而且還會以“一小部分 Gas”促進交易處理。
然而,第 3 層仍然是一個實驗性概念,正在開發中,剛剛邁出第一步。以太坊的創建者 Vitalik Buterin 認爲他的創造是一個複雜的解決方案,可以加強 Layer 2 的發展,儘管它必須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成熟。
作爲一個新概念,目前還沒有廣泛採用的第 3 層解決方案。 “Validiums”被定位爲可行的第三層解決方案。
區塊鏈中 Layer 0、Layer 1、Layer 2 和 Layer 3 之間的差異
區塊鏈層之間的主要區別是:
Layer 0 專注於構建區塊鏈,而 Layer 1 則充當應用程序和平臺的基礎設施。第 2 層側重於交易可擴展性和成本效率,第 3 層將擴展到完全定製的應用程序超擴展。
第 0 層和第 1 層的交易受到區塊鏈設計的限制,因此第 2 層和第 3 層的重點是提高交易能力、時間和數量,同時降低成本。
第 1 層使用基礎技術,它是具有設計的傳統區塊鏈。第 2 層是與第 1 層並行構建的解決方案,而第 3 層是根據第 2 層的存在而開發的。
第 1 層是一個既定的概念,已顯示出比第 2 層更高的成果和採用率,第 2 層增加了其存在,但目前的活動較少。
在第 1 層網絡上構建的平臺和應用程序的數量遠遠多於第 2 層,當然還有第 3 層網絡。
Layer 1 取決於底層技術,Layer 2 利用不同的技術和解決方案進行開發,而 Layer 3 則與 zk-rollups 和零知識技術密切相關。
區塊鏈層之間的差異使我們能夠說明生態系統如何保持不斷的演變和發展活動,旨在設計一個完全有利於 Dapp 的去中心化環境,以實現將數十萬用戶集成到區塊鏈的使命。
資料來源:Observatorioblockcha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