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兩年前進入幣圈的時候,第一次交易是在幣安開戶交易的。
當時,看了挺多幣圈的資料,於是重倉了Eth,另外持有Btc,BNB.其中Eth佔比達到50%
去年參與Zkync空投,有機會在鏈上嘗試。
每次在Eth主鏈上交互,手續費少則3-5U,多則10-20U.
我當時就想,這玩意怎麼那麼貴?手續費快趕上一次國際匯款了。
有個500U,先從幣安,提Eth和Usdc到鏈上錢包,收兩次費用;主鏈跨到L2,再收2次費用(還有兩次授權費)。當然資金回來,同樣需要4次操作。
如此下來,已經損失了50-100U了。
本來想着上多號呢,後來一算,算了吧,這手續費先交了,結果如何還不知道。當時幸虧也沒有上多號,
好在當時組了LP,空投了200U的zk(當時Lp忘記取消了,一直組着,也幸好忘記了,不然就沒有任何空投)。領幣,第一天就賣了。
當時就想,這玩意那是給人用的?如果不是有可能的空投,誰可能用國際匯款一樣貴的東西?
當時,第一次對比特幣的美好的藍圖產生了質疑。
後來,有機會用了Sol和Sui,才知道,這纔是給人用的。又快又便宜。
當然,Ether 肯定看不上Sol,說人家是宕機鏈,不夠去中心化。
1.先說宕機,一個是Sol發展時間短,客戶端還不夠多元化,其中一個bug 會影響所有的。
相信隨着SOL 第二個,第三個客戶端加入以後,這個問題就從根本上解決了。
2.再說去中心化,感覺真正去中心化的只有BTC.
Eth 的去中心化就是個假命題。從Pow轉Pos就可以看出,這可是共識機制的改變哈,還不是基金會說了算嗎?
而轉化成Pos後,Lido質押份額超過30%以上,基金會的各種小動作不斷,哪有什麼去中心化?當然,再不小動作,就變成共識攻擊了。
從此,就把幣安裏的Eth 全部換成了Sol,少部分換成了Sui.
現在鏈上的Eth 質押總算可以取出來了,今天陸陸續續轉入了交易所。明天開始,就和Eth 說再見了,漲到天也和我沒有關係了。
以後儘量交易Btc和Sol,大部份倉位放在Btc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