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真沒有想到,大家竟然對 #BTCFi 這麼的感興趣,那我就多數幾句,首先在我的理解裏,我的這個設計其實相當於:

BTCFi = BTC + STO + RWA + RWAFi + DeFi + PayFi

具體來說,BTC其實是一個泛指,並不是單純的 #BTC ,而是 #Bitcoin 的合集,其中包括了 BTC , $MSTR , $COIN ,以及各種的 BTC現貨ETF,但是考慮到更加貼近原生的 BTC ,所以優先採用了三個能代表 BTC 的標的物,分別是 BTC MSTR 和 $IBIT 這三個“BTC”。

STO的部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個STO只是形式上的,一天沒有做大,一天就不用去申請STO的牌照,概念上是講一個基金或者是離岸公司作爲整個項目的主體,這個主體注資後去購買 BTC MSTR 和 IBIT 這三個資產,STO的部分是爲了把封裝的資產發幣。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發的幣本身就等於BTC MSTR 和 IBIT ,那麼是100%不合規的。一定會被SEC起訴,所以我做的是將基金或者離岸公司的總資產作爲錨定資產,發行針對三個資產總價值的Token,假如基金裏有100萬美元的BTC,100萬美元的MSTR 和 100萬美元的IBIT,那麼我可以做的是發行100萬枚價值1美元的 ST(Stable) Token,BTC就是stBTC,MSTR就是stMSTR,IBIT就是stIBIT(名字都是隨口起的,不用糾結,但懂行的小夥伴應該能想到最後我會做什麼,自己偷偷知道就行了,不用說出來🫢)。

那麼加入買入的BTC上漲了10%,那麼stBTC的價值就從1美元上漲到1.1美元,下跌也是一樣。所以發幣的這個階段大概率是在後期STO合規以後,這樣小夥伴就可以直接用USDT或者USDC去購買 st 的資產,相當於購買了 MSTR 或者是 IBIT,購買stBTC的意義不大。所有的資產都通過Web2的審計公司來進行審計,每個月公佈一次,確保資產和資金一一對應,對於資金量較大的用戶可以直接交割MSTR或者IBIT。實際上這套系統和灰度的GBTC以及ETHE在結構上是幾乎一樣的。

RWA的部分就很簡單了,就是把BTC MSTR 和 IBIT 打包成一個合成資產,資產本身即有虛擬的,也有現實世界的合規資產,並且這些資產既可以在Web2交易,也可以在Web3交易,並且股東可以要求查看所有的文件和賬戶,每天會餘額進行公式。

RWAFi就是將三個資產整合作爲一個ETF,這個ETF既可以在OTC市場交易,如果體量足夠大也可以在納斯達克等交易所交易,甚至是可以在鏈上交易,該ETF直接反應的是三個“BTC”的價值波動,並且有Web2的資產作爲認證,這個ETF是可以支持 Staking 和 ReStaking ,可以將ETF開放給個別的DeFi項目作爲質押標的。

DeFi的其實本身就是 STO 和 RWA 的基礎,甚至是RWAFi都是基於DeFi的前提下,所以小規模投資者可以直接通過鏈上的Dex來進行交易,其中的流動性由BTCFi按照資產份額來提供,確保每一個Token對應的是三個標的物中的一份,這樣用戶持有 St Token就等於持有了三種標的中的任何一種。

而對於高淨值用戶來說,可以通過提供BTC MSTR 和 IBIT 的方式來成爲 BTCFi 的LP,享受 LP 的分紅,主要的利潤來自於手續費,託管費和交易費,以及部分的價差收益,這部分就不展開了。

其實這一套還有一個系統是在PayFi上,有一個小夥伴上次猜對了,PayFi雖然不是核心玩法,但會讓BTCFi能夠更直接的應用在生活中。這也是我想把這個項目放在 @solana 上的原因,願意支持SOL進行RWA的設計,也願意支持 PayFi 的應用。PayFi 的部分,我過一段時間會獨立來將,還希望 @Solana_zh 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