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的一個深夜,加拿大的某個安靜小鎮,彼得·託德坐在他常用的電腦前,手指在鍵盤上熟練敲擊着。他的桌面上是最近的加密項目代碼,身後堆滿了技術書籍和研究資料。託德是個典型的技術極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直到他收到一條來自朋友的消息,才把目光從代碼上移開。

“Peter,你得看看這部HBO新紀錄片。你上了頭條——竟然被說成是中本聰。”消息後附帶着一個鏈接。

託德愣了幾秒。他打開鏈接,片刻後,屏幕上浮現出紀錄片(電子貨幣:比特幣之謎)的片段,導演卡倫·霍貝克在鏡頭前聲稱,“經過深入調查,我們認爲,彼得·託德可能就是神祕的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

突然的指控

這部紀錄片詳細講述了比特幣的起源故事,並聲稱揭開了中本聰的神祕面紗。霍貝克的“證據鏈”包括託德的技術背景、他父親的經濟學家身份,以及他早期參與比特幣社區的貢獻。紀錄片甚至聲稱,在中本聰發佈比特幣白皮書時,託德雖然年僅23歲,但已經展現出了超凡的技術能力。

託德的名字隨之出現在了全球的新聞標題中。一直以來,中本聰這個身份是加密貨幣領域的最大謎團。從比特幣誕生到今天,這個匿名天才的110萬個比特幣從未被轉移過。如果這些比特幣被使用,將直接對全球市場產生巨大沖擊。被指認爲中本聰,意味着不僅擁有巨大的財富象徵,也可能成爲關注和猜疑的焦點。

託德的反應

面對這些指控,託德第一時間在社交媒體上發聲:“我在此鄭重聲明,我絕不是‘中本聰’。這部紀錄片極不負責任,把我的生活捲入了無端的陰謀論。”

託德憤怒而無奈。他在聲明中寫道,導演霍貝克的結論完全是基於一系列“巧合”,比如他的職業背景、技術貢獻和參與時間,卻忽略了最關鍵的事實——他甚至不在最早的比特幣開發團隊中。他說:“如果我真是中本聰,我早就退休,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而不是每天埋頭寫代碼。”

更讓託德擔心的是,這樣的指控可能會威脅到他的安全。他解釋說:“公開指認爲某人持有鉅額比特幣,幾乎是在把他推向危險的境地。”他回憶起早年間加密貨幣開發者被黑客攻擊、甚至遭遇綁架的例子,感到深深的不安。

紀錄片的反響

霍貝克的紀錄片一經發布,立刻引發了熱議。有些人相信了導演的結論,認爲託德就是中本聰;也有人持懷疑態度,指出紀錄片缺乏確鑿的技術和邏輯證據。

託德並不是第一次有人被認爲是中本聰。從日裔美籍工程師多裏安·中本聰,到澳大利亞企業家克雷格·賴特,每一次中本聰身份的猜測都伴隨着喧囂和爭議。但不同的是,託德從未被列入懷疑名單,他的名字甚至沒有出現在任何網站的中本聰候選人列表中。

紀錄片的“指控”讓託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慮。他本是一個低調的技術人員,熱衷於研究密碼學與區塊鏈技術,如今卻不得不面對媒體的窮追不捨。

迴歸安靜的日子

在紀錄片發佈後的數週,託德的生活被攪亂。他的社交媒體賬號收到大量信息,有人問他是否打算“承認”,也有人直接指責他“隱瞞”。甚至還有陌生號碼打來電話,試圖勸說他公開比特幣創始人的身份。

託德一一否認,卻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他依舊每天研究代碼、優化比特幣的安全性。他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我關心的是技術的發展,而不是這些陰謀論。”

或許,託德的無聲抗議纔是對這一切最好的迴應。就像比特幣白皮書中的理念一樣,去中心化的世界,不需要一個神祕的中心人物來掌控一切。

未解的謎團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部紀錄片帶來的熱度逐漸冷卻,而託德也逐步迴歸平靜的生活。但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的謎團並未解開,也許,這纔是中本聰想要的結果。正如他在最早的論壇留言中所說:

“比特幣不是一個人的創造,它屬於所有人。”

而彼得·託德,只是爲這個世界添磚加瓦的其中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