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r Daoist

原文來源:https://t.co/AulNdP3eLd 及 https://t.co/WwTUFPDCP8

我們推崇比特幣,因爲它拯救世界經濟於濫發法幣的水深火熱之中。殊不知在 Web3 裏,我們依舊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通過按時間解鎖,濫發代幣。

「公平釋放」以近乎 meme 的方式發行 VC 幣——或許是 VC 幣最公平、最可持續的代幣經濟模型——還有可能實現 “只漲不跌” 的飛輪。

“低流通、高 FDV”:一個浮於表面的問題

自從 2024 年 5 月幣安研究院發佈的一份報告將 “低流通高 FDV” 推上行業熱議的風口浪尖以來,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始終停留在淺層表面。真正的問題核心未被觸及,也無人質疑其存在的根本原因。

我們真正應該問的問題是:
市值和 FDV 之間的差距爲什麼會存在?
爲什麼 “低流通、高 FDV” 會帶來問題?

市值 vs FDV:加密行業的獨有難題

爲什麼在傳統金融(TradFi)中不存在 “低流通量高 FDV” 的問題?因爲這個問題是加密行業特有的。

在傳統金融中,市值(Market Cap)是基於所有已發行的流通股計算的,包括 IPO 後鎖定 6 到 12 個月的股份。稀釋性因素(如期權和限制性股票單位等)微乎其微,因此 FDV(完全稀釋估值)與市值的差距很小。當發行新股時,通常通過融資或股票分拆完成,而這些增發行爲會立即反映在股價中。

而在加密行業中,大部分項目沿襲了中本聰的代幣經濟學遺產:有限的總供應量,較低的初始流通量。這導致了 “加密 FDV” 和 “傳統金融 FDV” 之間的根本性差異:後者僅考慮衍生品轉化爲股份時對流通股的微弱稀釋,而前者則包含所有未來可能增發進入系統的代幣。
TradFi FDV 與 Crypto FDV(按各自的定義)
如果將 “加密 FDV” 的概念應用到傳統金融,它就會涵蓋所有未來可能增發的股票數——雖然這在理論上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因爲公司有所謂的 “經授權股票上限”),但由於可以通過股東決議輕鬆提高該上限,因此這個數字基本上是無限的。
TradFi FDV 與 Crypto FDV(按 Crypto 定義)
現在,用這種公允的方式進行比較時,大家很容易會開始質疑(至少我會)加密行業的 FDV 定義:基於當前現貨價格和它未來可能發行的所有股份/代幣來給公司/項目估值,真的合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如果代幣能像美國財政部印鈔那樣無限制地增發,那麼一家公司/項目的估值將變成無窮大。
那麼,我們爲什麼要在加密行業中採用如此荒謬的 FDV 指標呢?答案在於,在 TGE(代幣上市)之前可能需要以它爲基準進行融資——但 TGE 之後就另當別論了。在 TGE 之前,VC 會投資一定比例的代幣,而這通常是根據一定的總供應量來計算的。一旦代幣上市,FDV 就變得無關緊要了,市值是唯一有意義的指標。這就是爲什麼沒有任何人在談論比特幣或以太坊 FDV 的原因——只有它們的市值才重要。(注意:以太坊的總供應量沒有上限,就像傳統金融裏公司能夠無限增發股票一樣,所以無論如何都無法計算其 FDV。)
所以,如果在 “低流通、高 FDV” 的難題中,FDV 其實是無關緊要的(或者更多像是一隻 “替罪羔羊”),那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誰?

按時解鎖:真正的罪魁禍首

雖然大多數項目模仿比特幣的有限總供應量和低初始流通量,但它們都沒有抓到其代幣經濟的精髓:以需求驅動釋放,而不是按時間進行釋放。
比特幣的出塊經常被誤解爲純粹基於時間(這要歸功於衆所周知的 “四年減半週期”),但實際上它是由需求驅動的。關鍵機制如下:
BTC 的釋放量(區塊獎勵)與挖礦的區塊數量掛鉤;
如果獎勵(本質上就是 BTC 價格)不足以激勵礦工,那新的 BTC 將不會被挖出;
BTC 的價格最終是由市場需求驅動的,因爲其供應機制是寫死的。
BTC 減半:看似按時間釋放,實際上由需求驅動
這種由需求驅動的釋放符合基本的經濟原則:只有在系統需要時纔會印發新的貨幣或代幣。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多數加密項目(尤其是融過資的項目)都遵循按時釋放/解鎖——這纔是導致 “低流通、高 FDV” 問題的真正原因。
按時釋放代幣最明顯的缺陷是供需之間不匹配。供應被嚴格地寫入智能合約,而需求則不可預測地波動。項目通常會發布看似合理的路線圖以證明其釋放計劃的合理性,但這些計劃很少按預期進行。結果,代幣的增發是爲了滿足根本不存在的需求增量——甚至是縮減的需求(其實需求的頂點往往是在 TGE 前的空投)。其後果就是代幣價格隨着解鎖不斷下跌。
按時釋放:可規劃的供應 vs 不可規劃的需求
  但還有一個藏得更深的問題:利益衝突。大多數項目對團隊、VC、社區和國庫等的解鎖時間表不同。雖然這似乎優先考慮某些 “弱勢羣體”(如社區),首先解鎖他們的代幣,但這會導致利益衝突——反映出極其糟糕的機制設計。典型情況如下:
解鎖前,社區/散戶預計增發的代幣會產生拋壓,提前離場;
項目方預期解鎖,通過製造利好和做市人爲擡高幣價,以吸引散戶接盤;
解鎖後,項目方又不得不與 VC 競爭退出,而雙方往往會通過做市商來協調一致出貨。
這種利益衝突將項目方和 VC 置於與社區對立的位置,侵蝕了信任,也導致了許多 VC 幣在 TGE 後的表現不佳。
按時解鎖造成的惡性循環
按需求驅動的代幣釋放:唯一可行的解決方案

對於會進行增發或者解鎖的項目,唯一符合經濟學原則的解決方案是按需釋放——這尤其適用於包含解鎖機制的 VC 幣(但不包括以迷因幣爲主的 100% 全流通代幣)。
按需釋放的兩大核心優勢,直接解決了按時釋放的根本缺陷:
供需平衡:只有當有額外需求(例如代幣消耗)時纔會釋放新代幣,從而避免了計劃性通脹;
利益一致:只有當社區/市場對代幣產生額外需求(例如協議交互)時,纔會觸發解鎖,確保團隊、VC 與社區在同一條船上。
然而,這也引入了一個新的風險:項目方和 VC 解鎖週期的不確定性。如果社區停止參與交互/使用,對代幣的需求就會消失,那就不會有新代幣被釋放/解鎖。但這種風險難道不應該由項目方和 VC 承擔嗎?如果沒有這種風險,Web3 行業將永遠是攢局者和社區之間的零和遊戲——或者可能更糟,一場金融騙局。

公平釋放:一種全新的代幣經濟範式

正如前文論述的,按時間解鎖不僅違背基本經濟學原則,並且不公平。表面上看,它似乎優先爲社區解鎖代幣(如通過空投),但實際上它是在不顧代幣的實際市場需求下,確保了項目方和 VC 能夠在解鎖時「如期」退出——必然導致拋壓。更糟糕的是,在「優先給社區解鎖」的幌子下,往往隱藏着項目方和 VC 不可告人的利益(如通過混入空投,或以國庫/生態代幣出貨),讓他們可以在代幣發行時機靈地、悄無聲息地退出——遠早於首次解鎖的時間。在這種玩法下,解鎖週期已經成爲了一種擺設,而到了預定的解鎖開始時,代幣價格可能已經一落千丈。
這一騷操作已經成爲公開的祕密,而社區和散戶也通過實際行動表達了對其的不滿——無論是從 VC 幣在中心化交易所(CEX)上市後的欠佳表現,還是從 meme 幣一邊倒地成爲當下市場主流,都能看出來。爲什麼 meme 幣會崛起?因爲它們是公平發行的——至少在 TGE 那一刻,被認爲比「項目方 + 風投 + CEX 聯盟」做的局更加公平。但我們都清楚,公平發行對於 VC 幣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爲 VC 們在 TGE 之前已經以更低的價格投資項目了。
那麼,這個問題還有解嗎?
答案是「公平釋放」:一種全新的代幣經濟範式——新代幣僅在需求增加時釋放,並在每次釋放時公平分配給所有利益方。此外,它還具有抗通脹的特性。根據項目是否產正外部性(如收入),公平釋放有三種版本:
龐氏版本(無收入):每當有流通代幣被消耗並銷燬時,等量的新代幣被釋放(按比例分配給團隊/VC/社區/國庫等),從而保持流通量恆定;
HODL 版本(有收入):類似於龐氏版本,但新代幣以通脹方式釋放,而通脹部分通過收入立即回購並銷燬,從而保持流通量恆定;
Moonshot 版本(有收入):類似於 HODL 版本,但收入並不全部用來回購通脹釋放的代幣,還會用於拉盤,從而創造潛在的 “只漲不跌” 效果。
以下是三種模型的解析。

公平釋放 1.0:龐氏版本(適用於無收入項目)

即便在 “X-to-Earn” 敘事崩塌後的兩年,Web3 行業依然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大多數項目仍然缺乏正外部性——即這些項目依然沒有產生以外匯計價的收入。這些項目的代幣經濟不可避免地變得「龐氏」——類似於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通過印鈔 +「左手倒右手」支撐經濟——直到泡沫破裂,代幣信用歸零,項目方再無鑄幣稅可收。
儘管如此,對於這些項目來說,公平釋放的龐氏版本仍然可行——至少可以在代幣解鎖時實現相對公平且抗通脹的目的。這一版本的關鍵在於沒有通脹式釋放,其運作方式如下:
T₀ 時刻:假設初始流動性池包含 $TOKEN 和 $USDT,給予 $TOKEN 初始定價;
T₀ 到 T₁ 之間:一定量的 $TOKEN 被消耗(如通過社區交互)並銷燬,減少流通量,推高價格;
T₂ 時刻:等量的 $TOKEN 被釋放以恢復被銷燬的供應,使 $TOKEN 價格回落至初始定價水平,同時按比例向各方分配代幣。
淨影響是代幣的流通量和價格維持不變,同時完成了一輪公平的代幣解鎖。
公平釋放 1.0:旁氏版本(無收入)
然而,由於龐氏經濟的本質,這實際上是公平釋放的閹割版本,因爲每一輪釋放都會稀釋社區在流通代幣中的份額。代幣的消耗源主要來自社區,但用於回補這些被消耗代幣的新解鎖代幣中,只有一部分分配給了社區。雖然在機制上比按時解鎖更合理,但這一版本仍然以犧牲社區爲代價惠及項目方/VC。
這也是爲什麼我們需要公平釋放 2.0。

公平釋放 2.0:HODL 版本(適用於有收入項目)

能夠實現真正公平釋放的版本,必須通過「通脹式釋放」進行解鎖,隨後通過回購和銷燬來抵消該通脹。這要求項目產生以外匯計價的收入。
我稱之爲公平釋放的「HODL 版本」,因爲產生收入的能力爲可持續的代幣價格提供了支撐。其運作方式如下:
T₀ 時刻:假設初始流動性池包含 $TOKEN 和 $USDT,給予 $TOKEN 初始定價(與龐氏版本相同);
T₀ 到 T₁ 之間:一定量的 $TOKEN 被消耗並銷燬,減少流通量並推高價格,同時項目產生以 $USDT 計價的收入;
T₂ 時刻:以通脹方式釋放一定量的 $TOKEN,超過此前被消耗銷燬的流通量——通脹部分用於解鎖分配給各方——使 $TOKEN 價格降至初始定價水平以下;
T₃ 時刻:收入全部用於回購並銷燬通脹增發部分的 $TOKEN,恢復流通量和代幣價格至初始水平。
在此版本中,每輪公平解鎖和分配之後,代幣供應和價格的淨影響都爲零。
公平釋放 2.0:HODL 版本(有收入)
公平釋放 2.0 解決了龐氏版本中的問題,因爲代幣解鎖僅發生在每次釋放的通脹部分內。社區基本上能夠在每次代幣消耗 - 釋放過程中保留其流通佔比,從而在不擔心稀釋的情況下,持續受到激勵並參與。這也保持了代幣在整個生命週期中,所有利益方份額比例的穩定。
但故事並未到此結束……如果一個項目能產生收入,爲什麼不將收入的一部分用於回購釋放的代幣,而將另一部分用於拉盤呢?這是完全可行的——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有了公平釋放 3.0,一個魔法般的 “只漲不跌” 模型。

公平釋放 3.0:Moonshot 版本(適用於有收入且追求「只漲不跌」的項目)

儘管 HODL 版本已經實現了我們的核心目標——按需解鎖代幣與公平分配——但它對代幣價格的影響仍然是中性的。而公平釋放的高級版本則引入了一個正反饋循環,驅動代幣價格的持續增長:在每一輪公平釋放中,將部分收入用於拉昇代幣價格,從而進一步激勵社區持有並參與。我稱之爲公平釋放的「Moonshot 版本」,因爲一旦飛輪轉動,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具體操作如下:
T₀ 時刻:假設初始流動性池包含 $TOKEN 和 $USDT,給予 $TOKEN 初始定價(與龐氏版本和 HODL 版本相同);
T₀ 到 T₁ 之間:一定量的 $TOKEN 被消耗並銷燬,減少流通量並推高價格,同時項目產生以 $USDT 計價的收入(與 HODL 版本相同);
T₂ 時刻:以通脹方式釋放一定量的 $TOKEN,超過此前被消耗銷燬的流通量——通脹部分用於解鎖分配給各方——使 $TOKEN 價格降至初始定價水平以下(與 HODL 版本相同);
T₃ 時刻:將部分收入用於回購並銷燬通脹增發部分的 $TOKEN,恢復流通量和代幣價格至初始水平,同時將剩餘收入用於拉盤,提升 $TOKEN 價格。
通過這種模型,每一輪公平釋放都會對代幣價格產生淨正影響。解鎖越多,代幣價格反而更高——這聽起來難道不像魔術一樣?
公平釋放 3.0:Moonshot 版本(有收入)
相比於 HODL 版本,Moonshot 版本僅需更精確的數學計算:設定最佳的釋放通脹率,並確定收入的理想分配比例——確保一部分收入覆蓋通脹回購,而另一部分則進行有效拉盤。除此之外,剩下的就靠執行了。

最後的思考

許多人將加密市場表現不佳歸咎於流動性不足、創新停滯或敘事疲勞,但很少有人意識到真正的問題在於不公平的財富再分配——它加劇了草根(社區/散戶)與機構(項目方/VC)之間的對立。
去中心化的意識形態在於實現更公平的權力和財富分配。如果無法在生產關係上突破傳統金融的中心化桎梏,即使有充足的流動性、技術突破或敘事炒作,Web3 也無法真正繁榮。
邁向更公平的財富再分配最簡單的一步,就是修正代幣經濟模型。
公平釋放是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按時解鎖問題的最簡單方案。它遵循基本經濟原則,解決了「低流通量高 FDV」問題的根源。這並不是多高深的一門學問,而是完全可以實踐的方案。通過流動性池作爲槓桿,它能還爲具備正外部性的項目創造飛輪效應。
它可能是 VC 幣最公平且最可持續的代幣經濟模型。
加入這一範式轉變吧,成爲這場革命的一份子!